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经

来源 :科技智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modm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创新(Technology Innovation)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初,1912年,奥地利經济学家熊彼特(J.Schumpeter)指出,创新的主要内涵在于通过新产品、新工艺等生产要素改变,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从而获得超额利润。目前,大多数人认同,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显然,技术创新是一个超越科技范畴的概念,成为一个组织乃至国家赢得竞争先机的一种行为。人类社会进X21世纪后,国家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许多国家和政府意识到只有技术创新才能带来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纷纷提出了依靠创新提升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构建自身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国正式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集中了全国最丰富的科技资源,科技投入和产出居全国之最。2006年,首都地区共有各级各类科研机构6918家,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38.3万人;研发经费(R&D)支出额达到433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5.8%;专利申请量2655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4226件,吸纳本地技术24670项,成交额271.4亿元。正因如此,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北京科技大会上正式提出,要在“十一五”时期率先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
  
  首都区域创新体系的不对称“哑铃型”结构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在于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引导区域创新资源向企业创新主体集聚。如果首都的区域创新体系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运行结构,就会严重制约其运行效能的发挥。
  首都地区共有各级各类研究机构和大学6900多家,其中,中央(含国防)独立研究机构307家、高等院校79所、地方科研机构112家(包括68家转制研究所)、企业研发机构6278家。
  按照现行的科研体制,中央独立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地方科研机构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企业研发机构以产品技术开发为主。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央独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集中各种科技资源进行基础研究和高端攻关的同时,虽然也有应用技术开发行为,但多是在其主流科研活动以外的边缘化行为,在112家地方科研机构中,有68家已经转制成为企业或进入企业,在一些转制所中还出现了“空壳化”现象,其研究活动大多已脱离应用技术研究层面,主要从事的是和产品研发有关的活动,整体研究能力明显削弱。实际上,真正从事应用技术研发的有生力量,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市属的44家地方科研机构,然而,与其应承担的共性技术和产业技术研究的任务相比,无论是从总体数量还是科研实力方面,都是不相匹配的。
  技术创新的生成链条一般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产业技术开发——产品技术开发——产品制造”,与其相适应的创新体系则应呈现梯形结构,才能有利于技术的生成与扩散。其中,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内的技术创新环节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但研究单元数量较少;产品技术开发和产品制造是技术创新的最终生成环节,研发单元数量巨大;而包括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技术开发在内的应用技术研究,则是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的中间环节,在技术创新中起着重要的承启作用,其研发单元的数量居于前两者之间。
  由于首都区域创新体系的总体呈现不对称的“哑铃型”结构,在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的关键环节上,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必将严重制约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中央独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有很多专利、技术标准等成果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另一方面,企业界普遍存在独立知识产权匮乏、产品附加值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等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在于要充分整合和优化首都区域的科技资源配置,重点加强应用技术研究环节的力量,使“哑铃型”结构的中间部分强壮起来,形成首都区域创新的整体合力。
  
  首都区域创新系统的积极探索
  
  北京市要建设成为在世界现代化城市中有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就必须要有成熟的区域创新系统作支撑。这一系统要完全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要具有众多的创新单元和各创新单元间的协作关系,使各种来源的科技计划资金能够发挥最大效能,从而创造出更多有价值、有竞争力的先进科技成果。
  为了推动这种区域创新系统的逐步生成,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和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于2006年12月达成全面合作协议,提出将“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遴选重点学科和技术方向,整合优势资源”,展开全面合作,共建研究平台,开展联合研究,培育创新团队,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做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中科院CAS)下属43个研究所,是中科院最大的分院,研究领域覆盖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集中了中科院最优势的科技资源,包括152名院士(占全院的23%)、24780名科技人员(占57%)、81个国家和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占52%),每年基础研究课题立项超过2300项,发表论文超过9100篇,专利申请超过500项。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科院BJAST)下属30多家研究机构,其中公益型、独立研究机构8家,占全部市属独立研究机构的18%,是全国最大的地方科研机构,也是首都区域创新体系的应用技术研究环节的最重要部分。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应用技术研究集中在信息与微电子技术、公共安全与安全生产技术、环境与清洁生产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精密制造和射线应用技术等领域,拥有15个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十五”期间获得了150多项专利和一系列技术标准,成功转移了一大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建成了“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永丰产业制造园”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参控股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多家,其中中关村园区高新技术企业60多家。
  一年来,两院以抓好顶层设计、建立组织架构、开展项目合作为重点,在联合研究破解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促进中科院科技成果在京转化、联合打造创新人才团队和创新组织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始了对建设首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积极探索。
  顶层设计有效推动合作。为了牢牢把握合作工作方向,两院有关部门和相关专家共同组成了“院地合作战略规划”小组。战略规划小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和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十一五”合作规划与实施方案》,形成了对合作工作的整体构思,提出了合作宗旨、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明确了主要任务。
  联合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根据两院 全面合作协议要求,共同组织筹备了“北京市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联合中心”、“中国轻工业清洁生产联合中心”、“城市生态系统安全研究中心”、“北京科技政策研究中心”、“辐射技术与新材料研究中心”、“首都山区新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等6个联合研究中心。为了使联合研究中心有效地运转,同时又能发挥共建单位的积极性和作用,两院积极探索中心合作模式,确立了以共建牵头单位为主的多元理事会制,明确了理事单位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对于联合研究中心的工作程序起到了规范化的作用。为了保障6家联合研究中心工作的启动,经两院前期共同协商部署,北京市科研院积极筹措资金,充分利用财政专项渠道,通过《引进中央在京科技资源平台建设》重大专项,共申请经费1162万元,每个联合研究中心均获得100万元以上经费支持。由于经费的及时到位,不仅有利地促进了联合研究中心预研项目的启动和重大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而且为2008年两院合作工作的全面展开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合力攻关首都发展难题。在两院合作的过程中,中科院北京分院主动贴近北京需求,北科院应积极发挥桥梁和踏板作用,努力成为中科院重大成果落户北京的桥梁,成为中科院为首都实施科技支撑的踏板。针对首都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经两院精心策划,初步确立了环境噪声振动与控制、土地生态修复、水处理与水环境安全预警、节能减排技术、农业循环经济、辐射新材料开发与应用、科技政策研究等合作技术领域,涌现出一批实用科技成果,一批重大项目正在立项,目前已合作17个项目,总经费达1475万元。_ 创新人才培养成效初显。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驱动力。随着合作重大项目的展开,两院积极运用各种方式,着力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中科院主动承担指导北京市科研院青年科技人员的任务,请中科院相关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在北京市科研院“萌芽计划”评选过程中给予把关,使萌芽计划建立更加公开、公正、公平的人才评价体系,拓宽了评价青年科技人才的视野。同时,还以联合研究中心为纽带,吸引了更多的中科院专家关注北京,放大了资源效能,增强了地方科技创新活力。在合作过程中共聘请3名中科院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6名中科院所级领导担任理事长或副理事长,60多名中科院专家参加了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直接参加研究工作的中科院一线科技人员超过100人。一大批中科院专家的参与,使得地方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北京区域创新体系的活力得到增强。
  
  有效带动创新模式的新突破
  
  中科院北京分院与北京市科学技术院实施全面合作的成功经验表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是技术转移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路径,不仅将会创造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的新模式,而且对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技术转移模式的新突破。技术转移是科技的生产力职能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技术转移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技术交易、合同科研、派生公司、许可经营、人才流动等等,此外,合作研究也属于技术转移的范畴。北科院和中科院两院的合作,在整合双方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优势基础上,针对首都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与企业研发机构的合作关系,实现共性技术向产品技术的转移,建立技术转移的渠道。
  一年多来,双方已经联合开展了17项应用技术课题研究,部分成果已经在科技奥运工程和科普活动中得到应用。例如,双方依托中科院计算所的数字仿真技术和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的人员应急疏散技术,共同承担了《大型场馆人员应急疏散计算机模拟研究及在奥运场馆中的应用》研究课题,成功开发了一套三维虚拟演示系统,实现了3万人的大型场景仿真模拟,为奥运场馆突发事件人员应急疏散提供了决策方案。双方依托北京天文馆国际一流的天文科普设施,结合中科院计算所的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北京天文馆的科普资源,联合开发了《重返寒武纪》4D特效数字电影节目,受到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为探索技术转移的创新模式,提高技术转移效率,双方联合举办了“技术成果转移论坛”,从法理依据、管理模式、案例分析等不同侧面展开深入讨论,探索可行性方案。此外,双方还成功组织了一系列科技人员和企业家的互动活动,如“首都科技专家与乡镇企业家携手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大会、“2007年国际生态修复研讨会”等,两院与中小企业签订了一批技术转移和技术服务合同。
  技术创新外延的新突破。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已经远远超出科技界和产业界的范围,需要整个首都社会各个子系统的配合和协调,在子系统创新的基础上,构建高效的区域创新系统。受战略定位和自身职能的影响,中央独立研究机构和重点院校,尤其是中科院,在重大基地、大型装置、重点实验室、重大项目等科技资源的战略布局上,以往没能充分重视首都地区,出现了“灯下黑”现象,在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无法充任主力军角色。通过两院合作,中科院的一些大型科技研究活动开始转向以首都资源、经济和社会为研究对象,并在共建首都创新型城市的重大工程中获益,推动学科进步。首都的技术创新活动,也由于中科院等中央在京科技资源的加盟而加大力度,从而加快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步伐。目前,双方共同研究了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自身优势,梳理出技术创新的重点方向,包括环境噪声控制、土地生态修复、水资源安全、城市生态安全、节能减排技术、辐射新材料、创新政策等重点领域,凝练了一批重大研究课题,例如以北京市城市社会生活噪声等环境噪声特性及其分布规律,为北京市环境噪声控制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的《北京城市环境噪声关键性和共性控制技术》和《低频噪声控制技术中的理论模型与计算研究》;旨在解决北京市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问题的《北京市企业搬迁场地污染土壤的生态工程修复技术研究》,满足北京地铁和路面轨道交通对减振降噪材料需求的《城市轨道交通用减振阻尼材料的研究和耐压水声吸隔声材料的开发》等等,这些课题已经完成了前期调研,即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两院合作成功的示范作用,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中央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参与首都地区的技术创新活动,向企业的创新主体集聚,使创新型城市成为所有在京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产业界及其他经济社会单元的共同目标。
  创新体系构建的新突破。研究表明,限制首都区域创新体系效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在于地方独立科研机构力量较小。两院合作的最终目标在于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要求,构建一批新型研究机构,依托中央在京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雄厚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积累,依据企业尤其是中关村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对产品技術革新的需求,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成果转移,形成一大批独立的知识产权,提升旨都的产业水平和竞争力。2007年,两院依据首都地区在绿色奥运、宜居环境、创新环境、新材料、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集聚了一批专家,针对首都的具体需求,开展了“量体定做”式的应用技术研究。两院共建的联合研究中心,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研究组织形态,不仅本身极大地充实了地方科研机构的力量,而且还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将促进地方科研机构与中央在京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形成一大批以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转移为主业的科技活动组织,大大加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的应用技术研究环节的力量,提高其运行效能。
  两院合作的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命题,要真正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还有更多、更深入、更细致、更富挑战性的工作要做。如何面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需求开展预研预见和技术选择?如何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的长效管理机制以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如何与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园区企业结成创新联盟以实现有效的技术转移?等等。
  技术创新的目标在于赢得竞争的先机,创新的源头在于创意。良好的序曲表明两院合作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创意,相信这支南两院专家组成的乐队未来一定能演奏出铿锵雄壮的旋律,与首都其他所有创新主体一道,共同谱写首都创新型城市的壮丽乐章。
其他文献
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的三大理念。其中科技奥运就是以科学思想统领奥运战略,把现代科学技术多角度、多渠道地嵌入奥运会的每一项活动中去,让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技成就渗透到奥运会的每一个细节,使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为被最先进科技成果装备起来的体育盛会。  科技奥运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将充分吸收和利用当代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发挥中国科技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性,为
Internet的各类安全标准有的已经实现,有的正在成为标准。下文所列举的是在撰写本文时已有的标准或标准的草稿,在您阅读本文时,又会出现更多的标准。令人惊奇的是,在
当前,信息传送领域正在出现一种无线网络和因特网相结合的新的发展趋势,而且二者的结合很可能成为今后三、四年内从事商务活动的最为理想的传输媒体。它可以使用户在任何时候,从任何地方接入因特网(Internet)或内联网(Intranet)。无线因特网接入迅...
引言最近几年,计算机病毒到处泛滥,造成了全球范围的巨大损失。调查表明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人们越来越希望计算机能自动、高效地对病毒做出反应。当前病毒的检测技术飞速发展,许多优秀的防病毒产品如瑞星等杀毒软件
北京奥运会的举行时间为2008年8月8日至8月24日,根据常年统计结果显示,奥运会期间正值北京多雨时节,平均每3天要下一场雨,并有四分之一的天数为雷暴雨。一说到雷雨,人们会很自然地
创新型城市是指以创新为主要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达到较高水平,具备维持不断创新的人才和投入的动力基础,为创新活动提供可靠高效的软、硬环境支撑
本文论述了香港生产力发展模式和生产力促进局的新策略,提出了加强香港与内地合作,典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建议。
1.介绍 当今,应用集成化是IT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随着商业活动的加强,对多系统的集成需求在不断上升,使得应用集成化变得越来越复杂。 XML Web服务是一个涉及一系列使程序间相互通信的相关标准术语。接受这些标准就是改变目前松散的应用集成的一个重要步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减少时间和成本的耗费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可以使各单位能很好地协同工作。而这些有效性的获得需要标准化,现在的XML Web服务的在创
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近年来发病率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全球癌症的首要死因.化疗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目前影响化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肿瘤的个体差异,主要指不同患者
目的:探讨低场强磁共振水成像(MRCP)在中上腹部实质脏器囊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经证实的中上腹实质脏器囊性病变MR常规平扫和MRCP资料,并就两种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