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全面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全学生人格,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这是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高平台,要实现这一目标,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协调整合,把心理辅导意识融入到每一位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之中,将心理辅导理论、技术与方法,不断内化为每一位教师自觉的教
学行为,寻求一条课堂教学实现促进学生最大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课程的设置满足学生的最大发展
长期以来学校的课程设置由国家统一规定,教师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数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进行教学。学校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才能在相应的学段毕业并晋升高一级学校学习。这种统一的课程要求,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和无创新精神。其实,学校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为此学校在建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研究型(探究)课程“三类”为主干课程的同时,应按本校办学目标去建构校本课程。学校通过课程组合和能力素质评价体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丰富的、广阔的知识源泉。
二.改变教学关系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
传统教学的重点在于落实知识和能力目标,把教学视为知识的传递过程,教学被窄化为知识囤积和应试技能训练。其实,学生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无数次学习活动中的积累,是在教师无数次的引领、鼓励肯定下才完成的,因此,好的教学关系一定会对学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起决定性的作用。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人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根据新课标要求,我们认为好的教学关系是:
1.良好的教学关系必须是师生人格上的真正平等。真正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应以心理辅导当事人为中心,用“理解、真诚、同感”的原则来与学生建立平等的辅导关系,来构建我们的师生关系,实现人格平等。“理解”即了解、懂事、心灵相通、心理相融。“真诚”意味着透明、不掩盖、不修饰、不表演,即辅导者以真实的自我与学生相处。“同感”而不是“同情”,“同感”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与学生平等地思考问题,与学生身处同一范畴;而“同情”是关切、是怜悯、是居高临下,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可怜。
2.课堂教学既要体现学生是自主性的学习主体,又要体现教师占主导性的主体地位。我们反对过去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实施教学的方法,也反对教师形式上的或事先安排好的“讨论式”、“研究(探究)式”、“网络学习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只有贴切地处理好“两个主体”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
3.教学过程是师生特殊的人际交流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健康向上的、积极有趣的、深入浅出的、科学严谨的、发人深思的教学活动时,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积极健康情绪的培养,有利于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与学生情感交流。学生在与教师或同伴完成教学任务中可以得到认知的发展、情感的提升和人格的升华。这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的作用是无法用任何媒体替代的,它是促进师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改进教学方法保证学生的最大发展
传统教学方法下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习成为机械训练、简单重复、死记硬背的苦役,背离了素质教育的价值追求,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仍然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其基本价值是无庸否认的。我们要对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进行现代改造,渗透探究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我们提倡教学方式应该将传授式、体验式和探究式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设计教学活动及优化教学方法,这将会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
四.优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
以往学生在课堂上主要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新课标《课程方案》指出: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提出以下学生学习方式:
1.教师的教学要改革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3.建立选科指导制度,在新课标范围外,倡导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使学生学会选择。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和学两方面共同建构和协调发展的空间,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达到最佳耦合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学速度与学生的学习速度能磨合匹配达到一致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研究适合学生学习速度的“潜在距离”,探索符合每一个学生最佳发展的教学方式,最终促进学生最大的发展。
(作者联通:646300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新乐中学)
学行为,寻求一条课堂教学实现促进学生最大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课程的设置满足学生的最大发展
长期以来学校的课程设置由国家统一规定,教师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数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进行教学。学校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才能在相应的学段毕业并晋升高一级学校学习。这种统一的课程要求,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和无创新精神。其实,学校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为此学校在建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研究型(探究)课程“三类”为主干课程的同时,应按本校办学目标去建构校本课程。学校通过课程组合和能力素质评价体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丰富的、广阔的知识源泉。
二.改变教学关系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
传统教学的重点在于落实知识和能力目标,把教学视为知识的传递过程,教学被窄化为知识囤积和应试技能训练。其实,学生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无数次学习活动中的积累,是在教师无数次的引领、鼓励肯定下才完成的,因此,好的教学关系一定会对学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起决定性的作用。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人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根据新课标要求,我们认为好的教学关系是:
1.良好的教学关系必须是师生人格上的真正平等。真正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应以心理辅导当事人为中心,用“理解、真诚、同感”的原则来与学生建立平等的辅导关系,来构建我们的师生关系,实现人格平等。“理解”即了解、懂事、心灵相通、心理相融。“真诚”意味着透明、不掩盖、不修饰、不表演,即辅导者以真实的自我与学生相处。“同感”而不是“同情”,“同感”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与学生平等地思考问题,与学生身处同一范畴;而“同情”是关切、是怜悯、是居高临下,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可怜。
2.课堂教学既要体现学生是自主性的学习主体,又要体现教师占主导性的主体地位。我们反对过去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实施教学的方法,也反对教师形式上的或事先安排好的“讨论式”、“研究(探究)式”、“网络学习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只有贴切地处理好“两个主体”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
3.教学过程是师生特殊的人际交流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健康向上的、积极有趣的、深入浅出的、科学严谨的、发人深思的教学活动时,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积极健康情绪的培养,有利于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与学生情感交流。学生在与教师或同伴完成教学任务中可以得到认知的发展、情感的提升和人格的升华。这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的作用是无法用任何媒体替代的,它是促进师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改进教学方法保证学生的最大发展
传统教学方法下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习成为机械训练、简单重复、死记硬背的苦役,背离了素质教育的价值追求,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仍然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其基本价值是无庸否认的。我们要对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进行现代改造,渗透探究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我们提倡教学方式应该将传授式、体验式和探究式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设计教学活动及优化教学方法,这将会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
四.优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
以往学生在课堂上主要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新课标《课程方案》指出: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提出以下学生学习方式:
1.教师的教学要改革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3.建立选科指导制度,在新课标范围外,倡导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使学生学会选择。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和学两方面共同建构和协调发展的空间,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达到最佳耦合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学速度与学生的学习速度能磨合匹配达到一致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研究适合学生学习速度的“潜在距离”,探索符合每一个学生最佳发展的教学方式,最终促进学生最大的发展。
(作者联通:646300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新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