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净土

来源 :旅游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fzzf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到澳门的人一般会被当地的博彩娱乐所吸引。其实,除了赌博,澳门还有许多值得一去的地方,比如抽出半天时间来一次澳门教堂之旅,不仅可以放松身心,还可以领略到这座小城独特气质中的一种精神内涵。
  澳门的第一座天主教堂建于1555年,由于是用木材和席子建成的,早已杳无存痕。1576年,澳门成为天主教在远东最早的传教中心,此后随着居民增加,澳门不断出现新的教堂,多时不到一平方公里就有一座,是世界上教堂最密集的地方之一。这里的教堂多以欧陆巴洛克风格为主,外观自由奔放,内饰富丽堂皇。目前最古老的三大教堂是圣老楞佐堂、圣安多尼教堂和望德圣母堂,但最有名的是圣保禄教堂的前壁遗址——大三巴牌坊。
  圣保禄教堂建于1580年,它糅合了当时的东西方建筑风格,雕刻精细,巍峨壮观,可惜后来因三次大火焚毁,仅遗教堂前的68级石阶和现在的大三巴牌坊。该牌坊高约27米,宽23.5米,共分五层,各层雕像栩栩如生,寓意深刻,既展现了欧陆建筑风格,又继承了东方文化传统,堪称“立体圣经”。它位于澳门半岛的中心区域内,旁边是澳门博物馆和澳门大炮台,已成为澳门游客的必到之处。不过许多游客还不知道,牌坊后面有一个天主教艺术博物馆和一个已修复的地下墓穴,也都值得一看。
  


  从牌坊沿大三巴街下行,穿过议事亭前地和新马路一带的世界遗产建筑群,就可以在风顺堂街找到圣老楞佐教堂。这座教堂也叫“风顺堂”,建于1569年,屋顶是中式金字瓦面,左右钟楼并峙;教堂内宽敞宏伟,供奉着圣老楞佐神像,据说是葡萄牙人心目中的庇佑平安和赐予风信之神。
  从圣老楞佐教堂沿高楼街和西坑街拐入西望洋斜巷后,即可一边欣赏沿途的富人别墅,一边步行到西望洋山顶的海崖圣母小堂。西望洋山又称“主教山”,山顶的教堂庄严肃穆,附有哥特式尖塔钟楼,反映出古典折中主义建筑风格。这里虽然海拔只有60多米,却是欣赏澳门风光的一处极佳瞭望台。
  与西望洋山遥相呼应的是东望洋山,山顶的灯塔旁有一座小教堂,叫“圣母雪地殿圣堂”。教堂内的拱顶和墙身绘有彩色壁画,其绘画技巧融合了中西艺术,连同周围的风景,同样值得一看。
  澳门还有许多可以免费参观的各色教堂,比如玫瑰圣母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圣澳斯定教堂、基督教坟场马礼逊小教堂……走进这些教堂,如同踏上心灵的净土,无论外面多么喧嚣,内心多么纷杂,总能立刻感到一种安逸、宁静和神圣。这些自然融于澳门街巷中的欧洲宗教建筑,仿佛西方文化艺术凝固成的一种神奇符号,令人在美感之外,得以聆听自己心灵的声音。
其他文献
两经迁移,再回原地。两座汉式琉璃建筑记载了康熙和乾隆两帝武略文功。走过布达拉宫,老拉萨们会告诉你碑就在今天的宫门马路正中央,乾隆年间才加盖了琉璃瓦碑亭。1965年。由于拉萨城市建设的需要,将碑及碑亭迁移到布达拉宫背后的龙王潭公园里。城市改造完成后,再次迁回安置到今天的位置。    天朝使命:立碑记述藏内大改革    透过碑亭,我看到康熙所立这通黑色的碑保存完好,碑的形状和内地的清代碑完全相同。整个
期刊
新华社记者尕玛多吉和崔峰曾在新华社播发的电文中写道:“300年来,朗孜厦是八廓街阳光下的‘寒极’,它像一名孤独的幽灵极力掩藏着自己昔日的‘罪行’,躲避着八廓街炽热的阳光。”    曾经的人间地狱    寻找这个监狱没费什么周折,仍然是次旺仁钦和韦素芬亲自陪我参观,仍然是他们向我讲述这段故事。  走在有50度的陡石楼梯准备进门时,我在想:有多少藏族同胞有进无出?有多少藏族同胞在这被……不敢往下想。 
期刊
深人腾格里沙漠腹地60公里  千万年未变的原生态湖泊  国家AAAA级景区(即将升为AAAAA级)  国家沙漠地质公园  2007年度中国酒店金枕头奖中国最佳原生态旅游酒店     腾格里”蒙语意为“天”,“达来”则代表“大海”。腾格里达来——是一个有着天一样广阔、海一样浩瀚的神秘地域,犹如传奇般走进你灵魂的视野。  史玉柱(巨人集团董事长):巨人倒下之后,我在这里疗伤,再从这里出发!    刘伟
期刊
西藏过去曾对大自然中出现的闪电、打雷现象有记载:天空中闪电打雷非龙所致,而是带阴阳电的两块云相撞闪光。佛教典籍中也有关于磁场能力的记载。据此判断。西藏人并非对电学知识一无所知,在文化、科学上更非一张白纸。  这也许不难解释,全中国第二座水电站居然是在拉萨建成了。  2007年12月1日,在天天天蓝的一个日子里,我来到了位于拉萨市北郊的夺底沟——当年西藏历史上第一座水电站建成的地方。    十三世达
期刊
进了新木如寺,却进不了印经院    经常路过新木如寺,它就在吉日旅馆对面。看起来感觉很沧桑,平日很少有游客进去,周围却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车辆,一派忙碌嘈杂。  这里有很多书中提到的两件文物:一件是中间佛像前的“冈巴拉碗”,也就是用人的头顶骨做的祭祀用具:另一件是在右边佛像玻璃里面的大脚印,史书记载这是藏王的脚印。这里还曾经有豫剧院——曾在1972年担任西藏自治区豫剧团副团长的杨世君说:“驻藏的18军
期刊
833名烈士安葬在这里,其中有330名是无名烈士。牺牲的原因:为西藏和平解放,为修筑川藏、青藏公路,为平叛改革,为中印自卫反击战,为平息拉萨骚乱,为西藏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  如果你能花一点时间穿行在其中,你就会对这半个世纪以来的拉萨风云变幻有大概的轮廓。    为有牺牲多壮志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编者注:毛泽东主席的原诗为“敢教日月换新天”)。”拉萨烈士陵园大门旁立的大幅
期刊
《中国回民大辞典》载:据传公元十一世纪左右即有穆斯林入藏。随着各民族交往,居住在陕、甘、青、川等地和克什米尔以经商传教为主的穆斯林,跨越山川河流到雪域高原,与当地藏族通婚,形成西藏回族,故近80%的回族具有藏族血统。西藏目前有3000多穆斯林信众,主要生活在拉萨,少量分布在日喀则、山南、昌都地区,除了宗教信仰与当地藏族不同外,其生活习惯、语言以及家庭设施几乎完全相同。    一把弓箭决定的“圈地”
期刊
2007年12月25日,我对面的西藏国际大酒店正在举行圣诞狂欢夜派对。可有几人能想到,这一天还是川青藏公路通车53周年的纪念日?53年前的这天,在青藏高原,人类公路建设史上最伟大的工程——川青藏公路胜利通车。  那一天,从两条公路上开来的350多辆汽车,满载着筑路功臣、模范和战士、民工、工人,汇集在布达拉宫广场,掌声和欢呼声如暴风雨般响起。我相信将生命留在这两条公路上的4963位修筑者一样听到了送
期刊
听过《阿细跳月》吧?但你可能没见过阿细祭火。生活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百里西山上的彝族阿细人一生下来,就在火塘边进行命名仪式,打猎带着火种,劳动时地边总燃着一堆火,家里的火塘一年四季不兴熄灭,就连姑娘第一次上婆家,见面礼也是身背一大捆薪柴……而每年农历二月初三“火神”节,更是隆重盛大的节日。是日,阿细人粗犷的歌舞如癫似狂,神秘的祭火活动更是撼人心魄。  在彝山的看棚里,在阿细人家的火塘
期刊
当我把寻找八廓街上噶厦时代的警察局和驻藏大臣公署的消息告诉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次旺仁钦和韦素芬两位前辈时,他们脱口而出“知道!我带你去。”  2007年11月2日黄昏,我们三人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走进冲赛康的胡同。突然他们停下了脚步,抬手一指:“这就是噶厦时代的警察局。”  我抬眼望去,却一点历史痕迹都找寻不到。在来往商贩的叫卖声中,次旺仁钦开始给我讲述这座房子的历史。“这座警察局当时只有两层楼,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