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014年,互联网金融势头有增无减。在Gartner的2014年预测会上,Gartner研究总监曾劭清认为,由于国际市场上金融监管更为严格,相关法规和风险一直被认为是互联网金融有序发展的难点,互联网金融发展到底就是金融的话题。那么,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压力下如何利用好互联网手段,真正有效地改造银行与客户的关系?开放式银行是传统银行的出路。
传统银行是一种封闭、可控的环境,它掌握的是消费者的存款和收入等重要信息。互联网金融则是开放、无序的环境,互联网企业掌握的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信息,两者的信息并不共享。尤其是在经济形势不确定的大环境下,互联网技术来袭确实给传统银行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社交商务使得消费者身份和数据逐步统一,价格和服务趋于透明,移动互联则使得消费者利用掌中的智能终端就可轻松对比资料,变得更有主见,4G和飞速的数字化发展则降低了新来者的准入门槛。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运营者毕竟不是金融企业,金融风险把控能力依然薄弱,这也是国外互联网金融不温不火的根本原因,这恰恰是传统银行的生存之本。而且传统银行在信息技术上也架起了较高的门槛,尤其在安全、性能、可控、合规方面,传统银行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当然,传统银行的劣势也显而易见,传统银行与客户之间无外乎存款、风险管理、取款、偿债能力、贷款为一条龙的基本服务模式,而对用户端的数据不关注,服务产品不够灵活。传统银行必须依靠互联网手段真正走向开放式银行,为客户带来更多服务。如何在具有可控基因的同时带来适时的开放,这是开放式银行的面临的挑战。
曾劭清认为,目前开放式银行的模型主要体现在,传统银行转型为通过API平台、各类应用和应用商店提供给用户相应的必备服务。Gartner预测,到2016年,50%的全球排名前1000名的银行都将发布API平台。与互联网金融热潮相反,国外传统银行的开放性银行之路却走在中国前面,尤其是北美和欧洲的银行在API平台上都表现抢眼。以美国零售银行Capital One为例,它开放API平台让合作伙伴使用相应接口内嵌交易和收益产品,实现安全性、合规性和监管优先的条件下提供可控开放的服务。
中国的银行走开放式银行的时机已经到来。消费者和银行的关系由简单的一次性存取款交易演变为持续性交互,在产品设计上,由银行控制转变为关注用户的想法,从提供单一功能性服务变成基于用户需求开发相应服务产品,对用户的了解从数据不可知性转变为通过数据分析对用户了如指掌。
当然,开放式银行也会经历几个阶段。Gartner认为,从简单的银行App应用,到开放的银行系统是漫长的过程。近期,传统银行更多是简单地完善互联网产品的相应拓展和客户服务。而诸如开放式银行的PaaS应用、银行品牌的App商店,摸索出开放式银行的成熟的商业模式、精细的开放式银行盈利模式等则需要五年以上时间,开源的银行系统等甚至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
传统银行是一种封闭、可控的环境,它掌握的是消费者的存款和收入等重要信息。互联网金融则是开放、无序的环境,互联网企业掌握的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信息,两者的信息并不共享。尤其是在经济形势不确定的大环境下,互联网技术来袭确实给传统银行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社交商务使得消费者身份和数据逐步统一,价格和服务趋于透明,移动互联则使得消费者利用掌中的智能终端就可轻松对比资料,变得更有主见,4G和飞速的数字化发展则降低了新来者的准入门槛。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运营者毕竟不是金融企业,金融风险把控能力依然薄弱,这也是国外互联网金融不温不火的根本原因,这恰恰是传统银行的生存之本。而且传统银行在信息技术上也架起了较高的门槛,尤其在安全、性能、可控、合规方面,传统银行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当然,传统银行的劣势也显而易见,传统银行与客户之间无外乎存款、风险管理、取款、偿债能力、贷款为一条龙的基本服务模式,而对用户端的数据不关注,服务产品不够灵活。传统银行必须依靠互联网手段真正走向开放式银行,为客户带来更多服务。如何在具有可控基因的同时带来适时的开放,这是开放式银行的面临的挑战。
曾劭清认为,目前开放式银行的模型主要体现在,传统银行转型为通过API平台、各类应用和应用商店提供给用户相应的必备服务。Gartner预测,到2016年,50%的全球排名前1000名的银行都将发布API平台。与互联网金融热潮相反,国外传统银行的开放性银行之路却走在中国前面,尤其是北美和欧洲的银行在API平台上都表现抢眼。以美国零售银行Capital One为例,它开放API平台让合作伙伴使用相应接口内嵌交易和收益产品,实现安全性、合规性和监管优先的条件下提供可控开放的服务。
中国的银行走开放式银行的时机已经到来。消费者和银行的关系由简单的一次性存取款交易演变为持续性交互,在产品设计上,由银行控制转变为关注用户的想法,从提供单一功能性服务变成基于用户需求开发相应服务产品,对用户的了解从数据不可知性转变为通过数据分析对用户了如指掌。
当然,开放式银行也会经历几个阶段。Gartner认为,从简单的银行App应用,到开放的银行系统是漫长的过程。近期,传统银行更多是简单地完善互联网产品的相应拓展和客户服务。而诸如开放式银行的PaaS应用、银行品牌的App商店,摸索出开放式银行的成熟的商业模式、精细的开放式银行盈利模式等则需要五年以上时间,开源的银行系统等甚至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