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多中心、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

来源 :中华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ch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中国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的发生率、临床和微生物学特征及危险因素。

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4年10月20日至2015年3月20日来自全国11家血液病中心发生粒缺伴发热的连续血液病患者发热情况及危险性因素。

结果

1 139例患者共发生784例次粒缺伴发热,粒缺持续21 d时发热的累积发生率为81.9%。多因素分析显示中心静脉置管(P<0.001,HR= 3.407,95% CI 2.276~4.496 )、胃肠道黏膜炎(P<0.001,HR=10.548, 95% CI 3.245~28.576)、既往90 d内暴露于广谱抗生素(P<0.001,HR=3.582,95% CI 2.387~5.770)和粒缺持续时间>7 d (P<0.001,HR= 4.194,95% CI 2.572~5.618)是粒缺伴发热的危险因素。无任何危险因素、具备1项、2项、3~4项危险因素患者发热的累计发生率依次增加(35.4%、69.2%、86.1%及95.6%,P<0.001)。784例次粒缺伴发热中,不明原因发热253例次(32.3%),临床证实的感染429例次(54.7%),微生物学证实的感染102例次(13.0%)。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依次为肺(388例次,49.5%)、上呼吸道(159例次,16.0%)、肛周组织(77例次,9.8%)、血流(60例次,7.7%)。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44.54%),其次为革兰阳性菌(37.99%)和真菌(17.47%)。发热与未发热患者相比,两组之间总体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对4.8%,P=0.099)。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0岁(P=0.047 ,HR=5.000 ,95% CI 0.853~28.013 )、血流动力学不稳(P=0.001,HR=13.185, 95% CI 2.983~54.915)、既往耐药菌的定植或感染(P=0.005 ,HR=28.734, 95% CI 2.921~313.744)、血流感染(P=0.038 ,HR=9.715, 95% CI 1.110~81.969)和肺部感染(P=0.031, HR=25.905, 95% CI 1.381~507.006)是与总体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论

发热是血液病患者粒缺期常见的合并症,不同部位的感染有不同的致病菌谱。粒缺持续时间>7 d、中心静脉置管、胃肠道黏膜炎和既往90 d内暴露于广谱抗生素是粒缺伴发热发生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前列,严重威胁人民健康。我国胃癌患者预后较差与早期诊断率过低有关。早期胃癌患者常因非特异性消化不良而首诊于全科医师。熟悉胃癌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全科医师作出合理的临床决策。通过识别胃癌高危人群,并应用先进的染色和放大内镜技术,有望提高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将220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病例按发病至手术的间隔时间,分为超早期组(≤6 h,92例)、早期组(6~24 h,74例)和择期组(>24 h,54例)3组,进行术后并发症、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比较。结果:①超早期组中,有26例(28%)出现术后血肿复发或增大,高于其他两组;②择期组中恢复良好11例(20 %),中残19例(35%),重残16例(30%),植物状态生存5例(9%),死亡3例(6%);其近
消化道内镜已成为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诊疗技术,然而,作为一项有创技术,其在妊娠期的应用数据较为缺乏,对母体和胎儿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需各国学者开展更多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通过综述目前国内外妊娠期消化道疾病内镜的应用进展,为其在妊娠期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应用提供循证学依据。
目的探讨多项CT征象联合在结节性甲状腺肿(NG)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09年1月至2014年10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直径>10 mm的188例(242枚)NG患者的CT表现,观察结节形态规则、囊变、增强后转清晰、高强化等征象,并与同期直径>10 mm的225例(236枚)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进行比较,统计多项CT征象联合对NG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结节形态规则、囊
对2014年7至12月北京市海淀医院骨科住院行手术治疗并且年龄≥60岁的97例患者,根据是否使用氟比洛芬酯分为氟比洛芬酯组(48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术后前3 d谵妄的发生率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氟比洛芬酯组谵妄的发生率15%(7/4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12/49,P=0.000),平均VAS评分(3.3±1.8)也显著低于对照组(5.4±2.3, P=0.000)。
期刊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采用小剂量MA(米托蒽醌、阿糖胞苷)与CAG(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G-CSF)方案诱导治疗的疗效差异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5年9月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连续收治的103例≥60岁的确诊AML患者临床资料。其中,NPM1+FLT3-ITD-者占16.7%(17/102),65例采用小剂量MA方案诱导化疗,38例采用CAG方案诱导化
目的探讨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κ(IgMκ)血症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AIHA患者临床资料,观察伴单克隆IgMκ的AIHA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及转归。结果85例AIHA患者中12例(14.1%)单克隆IgM κ阳性,其中4例温抗体型AIHA, 8例冷凝集素综合征(CAS)。4例温抗体型AIHA患者均为原发病例,免疫表型未见异常;8例CAS患者中,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原发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接受ASCT治疗的31例原发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疗效、生存及转归。结果31例患者中男18例、女13例,中位年龄55(43~66)岁;20例患者为单器官受累;80.6%的患者为Mayo 1期;诊断至ASCT的中位时间为3(0.5~26)个月;粒细胞植入和血小
目的比较高三尖杉酯碱(HHT)±柔红霉素(DNR)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以DNR为基础的方案治疗初诊中低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96例初诊中低危APL患者随机分配至HHT组、DNR组和HHT+DNR组,比较三组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总生存(OS)及无事件生存(EFS)情况。结果HHT组31例,DNR组33例,HHT+DNR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