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企合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为适应市场的需求而进行的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我校搞好国家级中职示范校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以企业目前现有工艺技术、业务流程为蓝本,还是以当前国内或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或国家标准为依据,是课程改革是关键技术。
[关键词]校企合作 示范校 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296-01
一、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职业教育是直接为企业输送一线人才的教育,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仅仅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遵循企业人才的需求规律。《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再次强调了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加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是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校企合作既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一个方向,也是中职学校寻求自身发展空間和服务区域经济途径的必然要求。职业学校只有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克服办学模式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掌握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进行针对性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教材调整,建立起以能力为本的教学体系。实现学校与企业文化理念的融合,使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达成良好的对接。
二、建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设计理念
以企业行业职业能力需求为目标,进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我校建设国家级中职示范校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应从社会角度分析职业教育,让学校产出和社会需求充分结合起来。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涌现新的职业岗位的需求,企业对劳动者需求由原来体力劳动型,转为需求高技能应用型、技艺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因此职业能力在人才需求中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所谓职业能力从其属性划分它有三个方面内容:各个职业岗位所需专门技术能力、劳动者的工作方法能力和与他人交往的社会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是指完成某个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基本专门技术能力。方法能力作为社会人才通用能力创造能力可划分为,独立完成岗位工作流程的设计建构能力;通过自学获取新知识和新业务的能力;不断总结,提升质量以满足岗位需求的能力;信息获取、加工与处理利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社会能力是指人才作为社会一元,应有的社会属性的能力,其可以划分为:.人际交往和协商沟通能力;工作中与他人的团队合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安全、环保、成本和质量意识;创业创新意识与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与挫折的能力。
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设计理念,是以企业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需求为依据,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基础,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与课程体系的课程知识点的关系,面向完整工作过程,把职业需要的专门技术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重新整合,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是培养会干活的机器,是培养有思维的、有创造能力、有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人才。这种以职业能力系统化设计课程标准与以学科知识系统化设计课程大纲是有本质区别的,课程标准一个是指向直接面向职业的岗位能力,一个是指向知识的传播。
三、校企合作、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课程开发的技术困境及因素
校企合作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开发面向的是职业,然而同一种职业有不同的流程甚至有不同理论基础;有的职业能力与该职业的职称考核严重背离;有的职业国家标准与企业现状有先当的差距,有的企业执行的标准是20年前的行业标准,用这样的企业流程开发课程,不具有先进性;有的课程开发是以学生前3年工作岗位能力为基础开发,没有考虑蓄积学生发展后劲,统筹兼顾课程开发。这都是制约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技术因素,如果不解决好这些矛盾,校企合作开放课程可能就会流于形式,也有可能培育出偏才。这就背离了我们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初衷。
造成这种困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工作岗位类型成爆炸的增长,许多岗位没有与之对应的专业,因此,才会出现一个专业对应多个岗位的现象,不同岗位对应同一专业,就会出现课程设置对应了一个岗位,就可能对应不到另外其他岗位;另一方面不同类型专业应区别对待,由于专业属性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有的专业适合校企合作开放课程。有的专业毕业生不进企业,如文学创作、艺术创作专业。为此本文就适合校企合作开放课程的专业课程其开发的路径进行探索。
四、校企合作的能力课程开发路径探索
校企合作开放课程是一项探索性的课题,要完成这样课题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课程开发有一定的先进性;课程开发系统性与学生的职业生涯相联系;课程开发要对学生具有启发性。课程标准先进性,可以保证知识技能传承的是最新的知识技能。课程开发系统性与学生的职业生涯相联系,可以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有机结合,使知识的系统性服务于学生的创造性。课程开发的启发性是保证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一)以企业、行业先进职业能力需求开发课程。企业需求是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原动力,瞄准现代企业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收集行业有关的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和新方法加以选择提炼,即选用行业先进职业能力标准,以此作为课程开发的依据,而不是企业现行工作流程作为课程开发依据。目前,在各种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中存在一种误区,认为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就是将企业的工作流程作为课程开发依据,而如果所选企业不当,往往会将一些过时的工艺和标准作为课程开发依据开发课程,并以此方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会造成人才培养系统性偏差学校与企业匹配度弱化,校企接口出现裂隙,企业需要重新投入培训,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因此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应具有一定前瞻性。
(二)校企合作课程设计要围绕职业生涯进行系统分析设计。校企合作开放课程是以企业职业能力为依据进行开发,它的开发是一种静态的开发,课程设计实施是以人为载体,人的职业生涯是动态的,当我们将学生毕业后最初从事的职业作为课程开发的依据,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毕业学生职位的变化,后续职业能力将如何保障,所以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必须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课程设计,既要考虑学生毕业,初级岗位能力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学生职业迁移后的能力需求,将职业的能力分解职业生涯的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及高级阶段,并将不同阶段的岗位能力要求转化为不同学期的课程目标,依此开发各门课程标准。
总之,校企合作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获得发展和参与社会竞争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的实施与开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尤其是区域经济的特点相适应,必须与用人单位对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相匹配。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 校企合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 示范校 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296-01
一、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职业教育是直接为企业输送一线人才的教育,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仅仅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遵循企业人才的需求规律。《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再次强调了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加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是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校企合作既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一个方向,也是中职学校寻求自身发展空間和服务区域经济途径的必然要求。职业学校只有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克服办学模式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掌握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进行针对性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教材调整,建立起以能力为本的教学体系。实现学校与企业文化理念的融合,使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达成良好的对接。
二、建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设计理念
以企业行业职业能力需求为目标,进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我校建设国家级中职示范校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应从社会角度分析职业教育,让学校产出和社会需求充分结合起来。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涌现新的职业岗位的需求,企业对劳动者需求由原来体力劳动型,转为需求高技能应用型、技艺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因此职业能力在人才需求中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所谓职业能力从其属性划分它有三个方面内容:各个职业岗位所需专门技术能力、劳动者的工作方法能力和与他人交往的社会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是指完成某个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基本专门技术能力。方法能力作为社会人才通用能力创造能力可划分为,独立完成岗位工作流程的设计建构能力;通过自学获取新知识和新业务的能力;不断总结,提升质量以满足岗位需求的能力;信息获取、加工与处理利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社会能力是指人才作为社会一元,应有的社会属性的能力,其可以划分为:.人际交往和协商沟通能力;工作中与他人的团队合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安全、环保、成本和质量意识;创业创新意识与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与挫折的能力。
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设计理念,是以企业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需求为依据,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基础,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与课程体系的课程知识点的关系,面向完整工作过程,把职业需要的专门技术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重新整合,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是培养会干活的机器,是培养有思维的、有创造能力、有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人才。这种以职业能力系统化设计课程标准与以学科知识系统化设计课程大纲是有本质区别的,课程标准一个是指向直接面向职业的岗位能力,一个是指向知识的传播。
三、校企合作、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课程开发的技术困境及因素
校企合作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开发面向的是职业,然而同一种职业有不同的流程甚至有不同理论基础;有的职业能力与该职业的职称考核严重背离;有的职业国家标准与企业现状有先当的差距,有的企业执行的标准是20年前的行业标准,用这样的企业流程开发课程,不具有先进性;有的课程开发是以学生前3年工作岗位能力为基础开发,没有考虑蓄积学生发展后劲,统筹兼顾课程开发。这都是制约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技术因素,如果不解决好这些矛盾,校企合作开放课程可能就会流于形式,也有可能培育出偏才。这就背离了我们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初衷。
造成这种困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工作岗位类型成爆炸的增长,许多岗位没有与之对应的专业,因此,才会出现一个专业对应多个岗位的现象,不同岗位对应同一专业,就会出现课程设置对应了一个岗位,就可能对应不到另外其他岗位;另一方面不同类型专业应区别对待,由于专业属性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有的专业适合校企合作开放课程。有的专业毕业生不进企业,如文学创作、艺术创作专业。为此本文就适合校企合作开放课程的专业课程其开发的路径进行探索。
四、校企合作的能力课程开发路径探索
校企合作开放课程是一项探索性的课题,要完成这样课题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课程开发有一定的先进性;课程开发系统性与学生的职业生涯相联系;课程开发要对学生具有启发性。课程标准先进性,可以保证知识技能传承的是最新的知识技能。课程开发系统性与学生的职业生涯相联系,可以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有机结合,使知识的系统性服务于学生的创造性。课程开发的启发性是保证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一)以企业、行业先进职业能力需求开发课程。企业需求是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原动力,瞄准现代企业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收集行业有关的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和新方法加以选择提炼,即选用行业先进职业能力标准,以此作为课程开发的依据,而不是企业现行工作流程作为课程开发依据。目前,在各种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中存在一种误区,认为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就是将企业的工作流程作为课程开发依据,而如果所选企业不当,往往会将一些过时的工艺和标准作为课程开发依据开发课程,并以此方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会造成人才培养系统性偏差学校与企业匹配度弱化,校企接口出现裂隙,企业需要重新投入培训,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因此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应具有一定前瞻性。
(二)校企合作课程设计要围绕职业生涯进行系统分析设计。校企合作开放课程是以企业职业能力为依据进行开发,它的开发是一种静态的开发,课程设计实施是以人为载体,人的职业生涯是动态的,当我们将学生毕业后最初从事的职业作为课程开发的依据,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毕业学生职位的变化,后续职业能力将如何保障,所以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必须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课程设计,既要考虑学生毕业,初级岗位能力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学生职业迁移后的能力需求,将职业的能力分解职业生涯的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及高级阶段,并将不同阶段的岗位能力要求转化为不同学期的课程目标,依此开发各门课程标准。
总之,校企合作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获得发展和参与社会竞争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的实施与开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尤其是区域经济的特点相适应,必须与用人单位对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相匹配。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 校企合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