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配电系统逐渐发展为具有电能汇集、传输、存储和交易功能的新型区域电力系统,具有了新的形态和特征.在此背景下,首先从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电能替代、电力电子应用及数字化技术4个方面出发,对“双碳”背景下配电系统的新特性进行了总结;然后对其面临的静态问题、动态问题和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未来低碳化新型配电系统的形态格局构想,对分布式电源与微电网技术、源荷互动技术、直流配电技术以及数字化管理技术等支撑新型配电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进行讨论,分析了现阶段成果与新型配电系统需求之间的差距;最后
【机 构】
:
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武汉430072;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韶关供电局,韶关51202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配电系统逐渐发展为具有电能汇集、传输、存储和交易功能的新型区域电力系统,具有了新的形态和特征.在此背景下,首先从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电能替代、电力电子应用及数字化技术4个方面出发,对“双碳”背景下配电系统的新特性进行了总结;然后对其面临的静态问题、动态问题和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未来低碳化新型配电系统的形态格局构想,对分布式电源与微电网技术、源荷互动技术、直流配电技术以及数字化管理技术等支撑新型配电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进行讨论,分析了现阶段成果与新型配电系统需求之间的差距;最后,凝炼了新型配电系统建设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对其未来技术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其他文献
以闽南沿海地区一个周边环境较为复杂的深基坑项目为案例,对支护结构选型和设计进行分析,并总结复杂环境深基坑支护体系选型的关键点,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装配式混凝土节点的连接方式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生产与施工的关键问题,节点的连接方式直接影响装配式建筑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通过对目前装配式结构常用的预制主次梁现浇节点设计进行研究,分析预制主次梁各现浇节点在设计、生产、施工上的优缺点,供相关人员参考.
结合有限元软件Abaqus,通过建立对应实体部件的仿真模型,分析研究了双大开洞预制混凝土外墙板在施工吊装阶段的整体力学性能.主要着重于墙板的深化设计阶段,对双大开洞情况下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的细部设计进行分析,以此提供双大开洞情况下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的设计参考.
厦门SM商业城(三期)工程与与已建的厦门SM新生活广场(二期)相邻,设计采用地下通道将两个地下车库相连.通道施工时,三期一侧仍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暗挖通道连接口部做法难度大.为解决通道穿越三期基坑支护和与二期地下室外墙相连接的问题,采用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采用钢筋网、工字钢架及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二衬为防水钢筋混凝土结构,有效避免了渗漏的隐患.
依托广州黄埔区有轨电车一号线上跨地铁二十一号线水西站实际工程问题,建立二维及三维有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对有轨电车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对地铁车站结构安全性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并对不同施工超载及列车动荷载作用对车站结构受力影响进行分析,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三相LCL型并网逆变器系统中,由于设备与系统间的交互作用可能会造成谐波振荡,严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针对该问题,采用谐波线性化的方法,计及耦合补偿项网侧电压的影响修正阻抗模型,建立了修正后的三相LCL型并网逆变器序阻抗模型,同时从谐振原理及对数频率稳定性角度进行稳定性分析,揭示光伏并网系统高频谐振产生的机理;基于得到的并网系统阻抗特性,针对结合电容电流反馈及串联超前校正的附加有源阻尼环节,考虑阻抗特性曲线进行阻尼环节参数选取,对易振荡频段进行阻抗重塑.最后,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验证了该
依托京台高速公路泰安至枣庄(鲁苏界)段改扩建项目,对桥墩、盖梁的安装以及灌浆的拼接工艺等装配式结构建设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介绍了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及注意事项,总结了实际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控制要点,为装配式混凝土桥墩施工的稳定性和质量提升提供了实例参考.
为进一步提高光纤传输特性,设计了两种具有高双折射的新型光子晶体光纤,构建了光纤的模型.通过有限元法对光纤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并研究了光纤结构参数对基模色散、双折射、限制性损耗、非线性系数等传输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波长为1550 nm处,本文所设计的两种光纤分别可获得高达3.676×10-2和4.477×10-2的双折射,两种光纤的限制性损耗都保持在10-8 dB/m数量级及以下,且都具有较低的非线性系数.因此,光纤传输性能的优化使得其更有利于光信号的长距离稳定传输,可应用于高速光通信、光纤传感、色散补偿等
在完整的二维正方晶格硅光子晶体中引入点缺陷和线缺陷,利用点缺陷和线缺陷的耦合效应,提出一种基于二维光子晶体的1×5等比分束器.利用平面波展开法和时域有限差分法,对提出的1×5等比分束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置耦合区域的介质柱半径,可使1.55 μm入射光实现等比传输到5个输出端口;为提高总透过率,在1×5等比分束器的弯曲波导处增加散射介质柱,并对相关参数进行优化,最终实现99.65%的透过率,附加损耗0.015 dB.该分束器体积较小,结构简单,附加损耗低,在未来的集成光路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
从铌酸锂电光调制器的工作原理出发,介绍了不同种类的薄膜铌酸锂波导技术和近年来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薄膜铌酸锂电光调制器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前景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