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道中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xiao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浙江桐庐富春山麓的严子陵钓台

  風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宋诗钞初集》)

【赏析】


  这是一首清新的小诗。题为“临平道中”,所写即“道中”所见。前二句,是近见;后二句,是远见。“猎猎”,既拟风声,又拟风中物态。此处应该侧重指小风中的蒲草一列列忽而正忽而斜的样子。试想,能将蒲草吹得发出声响的风,该是大风,而大风中的蒲草,便不会有“轻柔”之态,当然也就不会有“欲立蜻蜓”一说,因为蜻蜓都被大风吹走了。
  有人理解,“弄轻柔”与“欲立蜻蜓”皆是指荷花,而非指蒲草。这样理解倒也不能算错,只是与末尾的“藕花无数”重复了,一共四句诗,三句皆写荷花,似有赘述之嫌。何况荷花叶大朵大,纵有些许风扰,立个蜻蜓想必不至于“不自由”,唯有风中蒲草纤纤翩翩,起伏摇摆,蜻蜒才不能稳稳地立足于上,才会忽上忽下翻飞不定,是为“不自由”。
  再者,无论诗人也好,读者也罢,唯有经过这“欲立蜻蜓不自由”的活泼的风蒲小景,一边行一边移动视线,方可见“藕花无数满汀洲”的大景,方有惊喜之感、震撼之感。“满”,一作“乱”。我觉得用“甜’字似乎更好。“满”,只有广袤盛大之觉;“乱”,则既见荷花开得繁,开得热闹,又见风的淘劣,结构上则与“风蒲”前后呼应。总之,此诗遣词之朴,摹物之妙,非寻常诗人所能及,难怪很多人喜欢。
  道潜,一说是吴人,一说是杭州人;一说俗姓王,一说俗姓何。据闻,他少壮时亦曾胸怀抱负,亦曾发奋读书,亦曾希望建功立业,后不知何故,出家做了僧人。身为僧人,在佛法上无大的建树,但以诗文闻名。苏轼曾赞其“诗句清绝,可与林逋相上下”。苏辙曾赞其诗“无一点蔬笋气,其体制绝似储光羲,非近世诗僧所能比也”。余下如陈师道、吴可、韩驹,都曾称赞过他。除了这首《临平道中》,我还读过道潜的其他诗,如《东园》:“曲渚回塘孰与期,杖藜终日自忘归。隔林仿佛闻机杼,应有人家在翠微。”又如《秋江》:“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都是不错的好诗。不过,道潜的闻名,还是缘于《临平道中》,亦缘于苏轼。
  宋人朱弁在《续骫骳说》里讲:道潜这首《临平道中》,“东坡一见,为写而刻诸石”。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中则说:“东坡赴官钱塘,过而见之(道潜此诗),大称赏。已而相寻于西湖,一见如旧相识。”自此,苏轼与道潜成了好友。苏轼在徐州时,二人曾一起月游百步洪,一起登徐州黄楼,一起游览名胜古迹。苏轼罢徐州任赴湖州时,二人又一起游惠山,游松江。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道潜一度抵黄州,与苏轼同起居达半年之久,又曾同访定慧院,访何氏竹园。后苏轼量移汝州,道潜不忍别,一路送至江州,方才离开。元祐四年,苏轼知杭州,恰道潜在杭州,二人又聚在一起,游湖访寺,以诗唱和。再后来,苏轼知颍州,就此与道潜相别,此后多年,虽音书不断,却再未有会晤的记载。直至苏轼再度贬谪惠州,道潜欲往惠州相访,在苏轼的极力劝阻下,终未成行。不过,这期间,道潜书问频繁,给予了苏轼精神上极大的帮助与安慰。苏轼被贬儋州时,道潜亦因度牒冒名一事被下狱两年。
  苏轼辞世,道潜曾亲往墓地瞻拜,此后离开中原,归老杭州。一个文人,一个僧人,因为一首诗相识,并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杨蓉)
其他文献
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  恐乖灵草性,触事皆手亲。  敲石取鲜火,撇泉避腥鳞。  荧荧爨风铛,拾得坠巢薪。  洁色既爽别,浮氲亦慇懃。  以兹委曲静,求得正味真。  宛如摘山时,自歠指下春。  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  此游惬醒趣,可以话高人。  ——[唐]刘言史《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一、关于作者  这首茶诗的作者刘言史,生平事迹扑朔迷离。总结起来,大致有三不详。  第一,是他的名字不详。 
期刊
廉颇、蔺相如的事迹广为流传,很有教育意义。京剧中有名的《将相和》,就是根据他们的故事改编而成的。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写《史记》时,设有《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合传的形式对二人的事迹进行了记述,像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怒发冲冠等成语均出自或源自其中。廉颇、蔺相如生活的时代背景  廉颇、蔺相如生活在战国后期的赵国,疆域包括今天的陕西东北部、山西的中部和东部,以及河北的东南部
期刊
萧颖士是唐代名士,以过人的才华闻名于世。然而,据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载,萧颖士除了才华出众之外,还颇有节操与识见。可以说,他是一个高风亮节、有胆识、有抱负的人。  萧颖士的节操,体现在他敢于拒绝权贵方面。  萧颖士担任集贤殿校理时,当时的权相李林甫想召见他。李林甫权倾天下,别的官员恨不得想方设法巴结他,但萧颖士却很有风骨,他看不惯李林甫那一套,就拒绝了召见。李林甫因此非常生气。过了一段时间,李林
期刊
江之浒,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永州北郭有步曰铁炉步,余乘舟来,居九年,往来求其所以为铁炉者无有。问之人,曰:“盖尝有锻者居,其人去而炉毁者不知年矣,独有其号冒而存。”  余曰:“嘻,世固有事去名存而冒焉若是耶?”  步之人曰:“子何独怪是?今世有负其姓而立于天下者,曰:‘吾门大,他不我敌也。’问其位与德,曰:‘久矣其先也。’然而彼犹曰‘我大’,世亦曰‘某氏大’,其冒于号有以异于兹步者乎?向使有闻兹
期刊
政德,即为政之德,既指以德作为治国的原则,也指为官者应具有的德行。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天命靡常,惟德是亲”的认识,在政德教育实践中为我们留下了彳艮多宝贵的遗产。西周康王时期的大盂鼎铭文中有“正德”二字(“正”通“政”,“正德”即“政德”),这是“政德”一词最早的出现。此后,政德思想经由历代思想家、教育学、政治家的不断丰富,贯穿于学术研究、人生修养、治国实践等方方面面,嵌入了中国古代“修身、齐家
期刊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①。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②,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③,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注释:  ①晋文公:
期刊
南朝梁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本刊2020年第2期“经典藏书”栏目已有专文介绍),它与同时代的《文心雕龙》堪称“双璧”。这部书以汉魏六朝的五言诗为评论对象,较为系统而又深入地評价了五言诗的作家和作品,其中体现出的诗学史观、诗歌发生论、诗歌美学和批评方法论等都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我们常言诗词,既然《诗品》是对诗歌理论的总结和评析,那么有没有专门评论词的专著呢?当然有,它就是
期刊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房、杜,即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辅佐唐太宗,成就了“贞观之治”,后世根据二人的从政特点——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而有“房谋杜断”的说法。姚、宋,即姚崇和宋璟,他们二人是唐玄宗时期的名相,“开元盛世”的出现,与二人所做的贡献密不可分。唐代诗人元稹在《连昌宫词》中就说道:“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一、“救时宰相”姚
期刊
初唐书法艺术的总体风格特征是瘦劲秀美,刚健凝重。从魏晋六朝二王书法的妍美流便,发展到险绝刻劲(如欧阳询),圆融遒逸(如虞世南),丰艳流畅(如褚遂良),结体遒丽(如薛稷),竞技争法,各有特色。产生这种现象,不能不受制于当时的文化环境,而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文化活动,也必须对原有的和现有的文化进行能动的选择。在唐初的历史背景下’儒的伦常礼教,道的淡泊无为,佛的兼得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神气,还有北朝敦实大度
期刊
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②,乘六龙③,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④,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⑤,归江湖⑥,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⑦,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在《蛊》之上九⑧,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⑨,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  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器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