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圖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2-075-01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师生、生生进行“互动”以激活语文课堂,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入手。
一、把握学生兴趣,探索互动切入点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一般而言,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最直接最有效的切入点。如《日月潭》是一篇很生动的写景短文,教学时教师采用故事引入,即先讲有关日月潭的传说,然后启发:台湾日月潭景色秀丽,风光迷人,同学们想看看吗?那么在没看到日月潭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我想知道日月潭究竟怎么迷人?”“我想知道它的名字为什么叫日月潭?”“我想知道日月潭有哪些美妙之处?”在互动中,这些问题迎刃而解。这就可以说明,把握好兴趣,创设互动的切入点,能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优化课堂情景,创设互动合作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善于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环境,“以境动人”,还要十分注意教学内容的内在的影响力,做到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领其情,从而创设课堂互动的合作点。
1.创设“质疑”的情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地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创设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意识,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专注到学习中来。然后引导学生将自身置于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带着求知欲望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之中,不断地迎接创新的挑战。通过教师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可见我们在人本互动后,学生争先恐后对老师提出种种疑难问题时,也就是在生生互动中,教师一定要创设好质疑的情境。
2.创设“表演”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一切教学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上的互动要做到人人参与,互动面要尽量广,不要只局限于一部分优生和教师对答互动,而要顾及到中下水平的学生。在表演中,教师只能做一名普通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如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准备了乌鸦和狐狸的头饰,我先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分工协作,走上讲台,进行表演,学生积极性大增,人人跃跃欲试。学生自然由被动变主动,抓住狐狸和乌鸦的言行,配以神态和动作表演,把乌鸦爱听奉承话,狐狸的狡猾相,绘声绘色地表演了出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演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激发学习兴趣,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3.创设自主的学习空间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在学习中应该给学生一个怎么样的支点呢?笔者认为就是留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创造的空间。新课程强调教材的开发性,教材的空间,要留空间给老师去创造,给学生去创造。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一理念呢?我认为教师的创造性实际上是学生创造性的诱因,学生的创造性是教师创造性的集中体现。如上综合实践学习课《话说家乡》之前,我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在“五一”劳动节放假期间,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家乡,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家乡的变化。对这些进行调查、了解。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参阅有关资料。从而根据资料去分析、研究,引发出对家乡建设的一种看法,一种体验。课堂上,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展示搜集的有关家乡资料、自办的手抄报。让学生上台展示图片,并介绍家乡的人文景观,让学生用最美的语言来表达对家乡的祝愿和希望。老师设计的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创造空间,可以使同学把自己的创造性充分地体现出来。
三、触发创造思维,深化互动创新点
基础教育的性质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培养,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为他们灵感闪动创设机会。
近几年来,关于导学互动的研究颇多,下面我简单地谈谈实施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引发的思考,诚望大家不吝赐教。
“互动生成”教学模式的运用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由于激发了兴趣,绝大多数学生爱学语文了;由于开展了读书活动,大多数学生真学语文了;由于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语文了。课堂上多了动感和鲜活,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确确实实成了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冷静思考我们的课堂现象,不难发现学生的自主及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热闹背后隐藏着放纵、随意与浮躁。有的教师为了突出教学互动,煞费苦心,片面为追求课堂教学活动的感官上的活跃生动绞尽脑汁,在教学环节上妄加自学或讨论;有的教师则在教室内装模作样地来回走动,心不在焉地对学生的回答点头赞许、夸奖,学生无聊的回答热热闹闹,不是问题的问题讨论得轰轰烈烈……诸如此类的现象有待于对课程标准的进一步研读之后,不断改进。
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如果学生在上了我们的课后,没有感到他想知道的比我们对他讲的多得多的话,如果这种愿望没有变成一种追求,没有变成激发用更多的时间去读书的动因的话,那就是说课堂上的教育目的没有达到。因此,我们要通过互动生成的三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能力,以达到真正目的,又在实践中做到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讨论,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亲近感,从而高效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多种多样的互动形式去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师生、生生进行“互动”以激活语文课堂,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入手。
一、把握学生兴趣,探索互动切入点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一般而言,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最直接最有效的切入点。如《日月潭》是一篇很生动的写景短文,教学时教师采用故事引入,即先讲有关日月潭的传说,然后启发:台湾日月潭景色秀丽,风光迷人,同学们想看看吗?那么在没看到日月潭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我想知道日月潭究竟怎么迷人?”“我想知道它的名字为什么叫日月潭?”“我想知道日月潭有哪些美妙之处?”在互动中,这些问题迎刃而解。这就可以说明,把握好兴趣,创设互动的切入点,能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优化课堂情景,创设互动合作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善于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环境,“以境动人”,还要十分注意教学内容的内在的影响力,做到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领其情,从而创设课堂互动的合作点。
1.创设“质疑”的情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地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创设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意识,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专注到学习中来。然后引导学生将自身置于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带着求知欲望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之中,不断地迎接创新的挑战。通过教师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可见我们在人本互动后,学生争先恐后对老师提出种种疑难问题时,也就是在生生互动中,教师一定要创设好质疑的情境。
2.创设“表演”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一切教学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上的互动要做到人人参与,互动面要尽量广,不要只局限于一部分优生和教师对答互动,而要顾及到中下水平的学生。在表演中,教师只能做一名普通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如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准备了乌鸦和狐狸的头饰,我先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分工协作,走上讲台,进行表演,学生积极性大增,人人跃跃欲试。学生自然由被动变主动,抓住狐狸和乌鸦的言行,配以神态和动作表演,把乌鸦爱听奉承话,狐狸的狡猾相,绘声绘色地表演了出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演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激发学习兴趣,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3.创设自主的学习空间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在学习中应该给学生一个怎么样的支点呢?笔者认为就是留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创造的空间。新课程强调教材的开发性,教材的空间,要留空间给老师去创造,给学生去创造。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一理念呢?我认为教师的创造性实际上是学生创造性的诱因,学生的创造性是教师创造性的集中体现。如上综合实践学习课《话说家乡》之前,我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在“五一”劳动节放假期间,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家乡,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家乡的变化。对这些进行调查、了解。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参阅有关资料。从而根据资料去分析、研究,引发出对家乡建设的一种看法,一种体验。课堂上,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展示搜集的有关家乡资料、自办的手抄报。让学生上台展示图片,并介绍家乡的人文景观,让学生用最美的语言来表达对家乡的祝愿和希望。老师设计的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创造空间,可以使同学把自己的创造性充分地体现出来。
三、触发创造思维,深化互动创新点
基础教育的性质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培养,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为他们灵感闪动创设机会。
近几年来,关于导学互动的研究颇多,下面我简单地谈谈实施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引发的思考,诚望大家不吝赐教。
“互动生成”教学模式的运用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由于激发了兴趣,绝大多数学生爱学语文了;由于开展了读书活动,大多数学生真学语文了;由于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语文了。课堂上多了动感和鲜活,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确确实实成了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冷静思考我们的课堂现象,不难发现学生的自主及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热闹背后隐藏着放纵、随意与浮躁。有的教师为了突出教学互动,煞费苦心,片面为追求课堂教学活动的感官上的活跃生动绞尽脑汁,在教学环节上妄加自学或讨论;有的教师则在教室内装模作样地来回走动,心不在焉地对学生的回答点头赞许、夸奖,学生无聊的回答热热闹闹,不是问题的问题讨论得轰轰烈烈……诸如此类的现象有待于对课程标准的进一步研读之后,不断改进。
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如果学生在上了我们的课后,没有感到他想知道的比我们对他讲的多得多的话,如果这种愿望没有变成一种追求,没有变成激发用更多的时间去读书的动因的话,那就是说课堂上的教育目的没有达到。因此,我们要通过互动生成的三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能力,以达到真正目的,又在实践中做到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讨论,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亲近感,从而高效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多种多样的互动形式去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