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食用菌产業发展迅速,香菇作为我国栽培的重要食用菌种类也获得快速发展。香菇的栽培技术多种多样,本文阐述了日光温室香菇主要栽培方法。
关键词:香菇;栽培技术
1.菌种选择
品种选择应具有抗逆性强、菌丝生长健壮、出菇整齐、优质高产、耐贮运等特点的优良品种;根据不同生产区域气候、不同销售目的、不同栽培量进行不同品种合理搭配;根据香菇栽培子实体分化所需的温度不同香菇品种可分为三种类型,高温品系、中温品系、低温品系。日光温室栽培香菇,是秋季接种,冬春两季出菇,因此要选用早熟种。常用的有087、农7、856、 1363、L26、C66等。
2.栽培季节和生产周期
日光温室栽培香菇,是秋季点菇,冬季和春季出菇,一个生产周期约10个月左右。最适接种时间为8月至9月,当地日最高气温不高于28 ℃时为接种始日。9~10月自然气温是香菇菌丝生长的最适季节。11月初或中旬完成转色。11月下旬出菇,直至次年5月。共可收5茬左右。
3.栽培原料
组成香菇栽培基质的主要原料是培养基中占数量比重大的碳素营养物质,主要是阔叶木屑、玉米芯;木屑最佳选择为阔叶树硬杂木屑,如果混入针叶树木屑,其含量不应超过木屑总量的15%,含农药残留量多的果树枝条及甲醛浸泡过的木材所加工的木屑禁止使用;玉米芯粉碎成黄豆粒大小较为适宜。
组成香菇栽培基质的辅助原料是培养基中占数量比重较少、用来调节培养基质的C/N比,增加必需营养而配合的营养物质,主要是麦麸、米糠、玉米粉等。要求原料新鲜、洁净、干燥、无虫、无霉、无异味;贮存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库房。
4.配制
4.1配方:
4.1.1木屑79%、麦麸20%、石膏1%。
4.1.2玉米芯50%、木屑30%、麦麸10%、米糠9%、石膏1%。
4.2配制方法过筛→混合→搅拌
配制时先把木屑用竹筛或铁丝筛过滤,剔除小木片,小木条及其他块状、有棱角的硬物,以防装料时刺破塑料袋,然后按照配方要求的比例称取主要原料和辅助原料进行混合。
主料倒入清理好的拌料场上,再把麦麸米糠等辅料从木屑堆的尖顶倒下,均匀散开,把石膏粉均匀洒在四周,把上述干料搅拌均匀再加水搅拌均匀,含水量达到55%—60%,用手紧握培养料成团,指间稍有水渗出,但没有水滴落下;或用拇指和食指捏培养料,指间有水迹即可。
5.装袋
装袋是先将料袋一头用绳系紧,然后用装袋机或手工装袋,装袋时要尽量紧一些;装完料袋后用线绳把袋口双道反折系紧,准备灭菌。灭菌后搬进接菌室或接种帐内,准备接种。
5.1袋规格:折径15-18cm×45-55cm×0.05mm的低压聚乙烯筒袋
5.2装量:干料0.9-1.0kg,湿料2.1-2.3kg
5.3松紧度要适宜,检验方法:五指握住料袋稍用力才出现凹陷,手指托起料袋中部,两端不向下弯曲。
5.4轻拿轻放。
6.灭菌
为了避免培养料变酸或感染杂菌,要求装袋后及时灭菌,井字形装锅灭菌。香菇熟料袋式栽培多采用常压灭菌锅蒸袋,常压灭菌锅一般采用铁板卷成圆桶或用砖、水泥砌成;灭菌前锅内注满水加热,水位线距蒸帘30厘米,上大气维持加热16小时以上,停气后,当料温降至60℃以下时出锅,搬进接种室或接种帐内,准备接种。
7.接种
待料温降到30℃以下进行接种,接种前要求环境清洁、用具及菌种瓶表面用0.2%新洁尔灭溶液或3%来苏儿擦洗消毒;接种前准备一个接种室,面积大小根据需要而定。接种室在使用前按每立方米用3克—4克气雾消毒剂进行熏蒸杀菌,40分钟后接种人员方可进入室内接种;接种人员应穿干净的工作服,双手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
接种操作时,速度要快。一般4人—5人一组配合操作,先用75%的酒精进行袋面消毒后,再用打孔器锥形木棒或铁棒在袋面按照等距离打接种孔,孔直径为1.5 c m,深2 c m ,打孔后迅速将菌种接入孔内,每袋打4个孔,用透明胶布或液体石蜡封口,或者在菌袋外再套一个塑料袋;接种量按每瓶750毫升菌种接种17袋——20袋,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和混种,禁止多瓶菌种混在一起使用。
8.发菌管理
袋栽香菇,接种室和培养室共用。接种后的菌袋在培养室以“井”字形排列,接种点朝下叠放8层—10层;培养室的发菌温度最好控制在15—25℃之间,接种后7天内菌袋一般不要搬动,以免影响菌丝的萌发和造成污染;
发菌一周后要进行一次翻堆,疏开菌袋培养,“井”字形排列改为“△”形排列,室内温度控制在22℃左右为适,同时剔除污染的菌袋,菌袋每7天—10天要翻堆一次;
正常情况下,当菌袋在发菌室内培养20天以后,菌丝向接种口上的四周蔓延,菌落直径达到8厘米—10厘米,这时,脱掉外袋或揭开接种口上的胶布,让氧气进入菌袋内,以利于菌丝生长,此时,要将室内气温调节至22℃以下,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5%以内,并加强室内通风。
8.1脱袋
当菌袋在室内发菌40天—50天,营养生长已趋高峰,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这时可将菌袋移入出菇场所,为促进生殖生长,在菌丝走透后要逐渐加大通风量,这样到了60天左右,培养基与塑料袋交界间逐渐形成菌膜,接着有波皱柔软的隆起物,且在波皱间逐渐分泌出褐色色素,这时菌丝完全成熟,隆起物约占全筒面积的50%时,就可以脱袋。
选择阴天或晴天的上午为适,脱袋时用锋利的小刀或用两面刀片轻轻地将塑料膜划破,撕下,但可留住菌袋两端的一点薄膜,作为“帽子”,以避免上架时感染杂菌。
8.2菌袋的摆放
有地畦内斜放、覆土栽培、床架上平放、菇菜间作四种摆放方法。我处常采用的是地畦内斜放。方法是:作深20~25厘米、宽1~1·4米、长5~6米东西走向的畦,挖出的土堆于畦四周,用作人行道。道宽40厘米。在东西畦梗上每隔20厘米横放细木杆或竹杆,并固定牢,菌袋在1/ 3处靠于横条,与地面呈70°—80°的倾斜角,袋距5厘米—8厘米,形成鱼鳞状,菇床湿度保持在85%—90%为宜。
脱袋地畦栽培
8.3转色
脱袋后的菌袋,由于全面接触空气、光照及适宜温度、湿度,加之菌袋内营养成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生殖生长成为主要的方面,4天—7天后菌袋表面逐渐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接着形成一层薄薄的菌膜,同时开始分泌色素,吐出黄色水珠,菌袋开始由白色略转变为粉红色,通过人工管理,逐步变为棕褐色,最后形成一层似树皮状的菌被,这就是菌袋的转色。
这种转色,通常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需要12天左右结束,再经过3天—4天的温差刺激后,便萌发菇蕾,若气温低,还得拖延一些时间;由于菌种不同,转色表现也有差异,一些品种边转色边出菇。
8.4催蕾
香菇具有变温变湿结实性的特点,人为地创造冷热差和干湿差来刺激菌袋,能促进菌蕾大量发生,同时还必须结合通风和光暗差刺激。
8.4.1温差刺激
白天把菇床上的薄膜罩严,不作通风,使床内温度升高2℃—3℃,夜间12时后气温下降时,揭开菇床覆盖薄膜一小时,让冷空气袭击,这样日夜温差可达10℃以上,连续进行3天—4天的温差刺激,菌袋表面就出现不规则的白色裂纹,很快,菇蕾就长出。
8.4.2变湿刺激
喷水后空气越流通,菌袋越易转色,因此白天基本不掀动薄膜,减少通风,使菌袋保持湿润;夜间低温时打开薄膜,让低温刺激菌丝,使菌袋温湿有较大的变化,人为地创造干干湿湿的条件,促进转色。
8.4.3通风刺激
除变温湿外,每天早晚各通风一次,每次30分钟,通风后覆盖薄膜,若气温超过25℃,两头不必密封。
8.4.4光照刺激
春末初夏,随着气温上升,相应增厚顶棚覆盖物,做到 “三分阳,七分阴”的光线刺激;入秋随着气温下降,疏散覆盖物,逐步调整为“七分阳,三分阴”。利有于转色和诱导原基分化。
9.出菇管理
出菇期温度15℃—20℃,长菇最优相对湿度85%—95%,秋末冬初多寒流,白天揭开棚顶草帘,引光增温,同时缩短通风时间,中午气温高时打开通风口通风换气。
10.采收
10.1采收时间
菇从原基形成期到成熟为3天—4天,如果环境条件不适,也可以延后6—7天才能完成,管理得当15天可完成一个菇潮;采收应在菇盖未完全展开,菌盖边缘还在向内时采摘最为适宜,大面积栽培时,菇盖直径达到商品规格标准的上限与下限之间为采收适期。
10.2采收措施
采收人员要穿戴工作服、手套、口罩、帽子,以保证产品的卫生安全,所以容器应符合相应的卫生标准;采收前一天停止喷水;采收时需将菇体全部采下,方法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菇体基部,左右旋转,轻轻拧下,不要碰伤周围小菇,边熟边采,采大留小,及时加工处理。
10.3料面清理与养菌
采完一茬菇后要及時清理料块表面,将死菇、菇根和料面碎渣清除干净;停止喷水3天—4天,有利菌丝恢复,积累营 养,第5天后按正常喷水;提高日光温室内的温度使之达到25 ℃左右,促进菌丝恢复生长,此时要把薄膜盖上草帘。一般经10~15天,当看到采菇面有白色菌丝生长时,说明香菇菌丝已经恢复生长。再经过催蕾后进行出菇管理。
10.4浸水催菇
第1潮—2潮菇时用喷水方法保持水分,3潮—4潮菇时,菌袋失水较多,含水量降到40%以下时,可以用冷水浸泡菌袋或向袋内注水等方法,使菌袋达到60%—70%的含水量再按正常管理,经过催蕾后进行出菇管理。
浸水处理作用
10.4.1增加培养块内含水量,使菌块内含水达到60%左右,供出菇阶段子实体所需要的水分,可免去出菇期喷水,而影响产量;
10.4.2菌块浸水后可减少菌块内氧气含量、促使菌丝从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
10.4.3 用冷水浸泡后,可起到变温刺激的作用,促进原基分化。
香菇浸水的具体做法:
浸水前,要修一个浸水池,规格是长2.2米,宽1.1米,深1.1米,一次可浸200—250袋。
将可以浸水的菌袋,按顺序放入浸水池中,摆满后,菌袋上放木板,用石块压好,以免菌袋浮起,再加水以深井水为好,水温越低越好,但是不低于5度,水加满后,浸4—24小时,浸水时间长短,可根据菌袋水量多少、菌膜薄厚、菌袋出菇次数来决定。
浸水后涝出,放回原处,菌袋上面盖一块塑料膜,以免菌袋干燥,经2—4天后,菌蕾大量形成,菌盖长到2—3厘米时,去掉盖膜,让菇长大,及时采收。
实践证明,浸水出菇,出菇整齐,管理方便。
如果高温高湿季节,菌袋不适宜盖膜发菌,可按浸水出菇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菌丝恢复生长后,采菇点又转为酱油色,菌袋含水量降到40%以下,再进行浸水催菇,正常情况下,菌袋可进行4—5次浸水催菇,每次间隔时间增长,浸水时间缩短,产菇量减少,菌块内的营养逐渐被消耗,至出菇结束。
参考文献
冯景刚·[香菇栽培技术讲座](二)香菇段木栽培[J]·新农业,1998(2):42-43
于海萍,魏生龙·高海拔温凉地区日光温室栽培香菇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5(10):38-39
关键词:香菇;栽培技术
1.菌种选择
品种选择应具有抗逆性强、菌丝生长健壮、出菇整齐、优质高产、耐贮运等特点的优良品种;根据不同生产区域气候、不同销售目的、不同栽培量进行不同品种合理搭配;根据香菇栽培子实体分化所需的温度不同香菇品种可分为三种类型,高温品系、中温品系、低温品系。日光温室栽培香菇,是秋季接种,冬春两季出菇,因此要选用早熟种。常用的有087、农7、856、 1363、L26、C66等。
2.栽培季节和生产周期
日光温室栽培香菇,是秋季点菇,冬季和春季出菇,一个生产周期约10个月左右。最适接种时间为8月至9月,当地日最高气温不高于28 ℃时为接种始日。9~10月自然气温是香菇菌丝生长的最适季节。11月初或中旬完成转色。11月下旬出菇,直至次年5月。共可收5茬左右。
3.栽培原料
组成香菇栽培基质的主要原料是培养基中占数量比重大的碳素营养物质,主要是阔叶木屑、玉米芯;木屑最佳选择为阔叶树硬杂木屑,如果混入针叶树木屑,其含量不应超过木屑总量的15%,含农药残留量多的果树枝条及甲醛浸泡过的木材所加工的木屑禁止使用;玉米芯粉碎成黄豆粒大小较为适宜。
组成香菇栽培基质的辅助原料是培养基中占数量比重较少、用来调节培养基质的C/N比,增加必需营养而配合的营养物质,主要是麦麸、米糠、玉米粉等。要求原料新鲜、洁净、干燥、无虫、无霉、无异味;贮存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库房。
4.配制
4.1配方:
4.1.1木屑79%、麦麸20%、石膏1%。
4.1.2玉米芯50%、木屑30%、麦麸10%、米糠9%、石膏1%。
4.2配制方法过筛→混合→搅拌
配制时先把木屑用竹筛或铁丝筛过滤,剔除小木片,小木条及其他块状、有棱角的硬物,以防装料时刺破塑料袋,然后按照配方要求的比例称取主要原料和辅助原料进行混合。
主料倒入清理好的拌料场上,再把麦麸米糠等辅料从木屑堆的尖顶倒下,均匀散开,把石膏粉均匀洒在四周,把上述干料搅拌均匀再加水搅拌均匀,含水量达到55%—60%,用手紧握培养料成团,指间稍有水渗出,但没有水滴落下;或用拇指和食指捏培养料,指间有水迹即可。
5.装袋
装袋是先将料袋一头用绳系紧,然后用装袋机或手工装袋,装袋时要尽量紧一些;装完料袋后用线绳把袋口双道反折系紧,准备灭菌。灭菌后搬进接菌室或接种帐内,准备接种。
5.1袋规格:折径15-18cm×45-55cm×0.05mm的低压聚乙烯筒袋
5.2装量:干料0.9-1.0kg,湿料2.1-2.3kg
5.3松紧度要适宜,检验方法:五指握住料袋稍用力才出现凹陷,手指托起料袋中部,两端不向下弯曲。
5.4轻拿轻放。
6.灭菌
为了避免培养料变酸或感染杂菌,要求装袋后及时灭菌,井字形装锅灭菌。香菇熟料袋式栽培多采用常压灭菌锅蒸袋,常压灭菌锅一般采用铁板卷成圆桶或用砖、水泥砌成;灭菌前锅内注满水加热,水位线距蒸帘30厘米,上大气维持加热16小时以上,停气后,当料温降至60℃以下时出锅,搬进接种室或接种帐内,准备接种。
7.接种
待料温降到30℃以下进行接种,接种前要求环境清洁、用具及菌种瓶表面用0.2%新洁尔灭溶液或3%来苏儿擦洗消毒;接种前准备一个接种室,面积大小根据需要而定。接种室在使用前按每立方米用3克—4克气雾消毒剂进行熏蒸杀菌,40分钟后接种人员方可进入室内接种;接种人员应穿干净的工作服,双手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
接种操作时,速度要快。一般4人—5人一组配合操作,先用75%的酒精进行袋面消毒后,再用打孔器锥形木棒或铁棒在袋面按照等距离打接种孔,孔直径为1.5 c m,深2 c m ,打孔后迅速将菌种接入孔内,每袋打4个孔,用透明胶布或液体石蜡封口,或者在菌袋外再套一个塑料袋;接种量按每瓶750毫升菌种接种17袋——20袋,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和混种,禁止多瓶菌种混在一起使用。
8.发菌管理
袋栽香菇,接种室和培养室共用。接种后的菌袋在培养室以“井”字形排列,接种点朝下叠放8层—10层;培养室的发菌温度最好控制在15—25℃之间,接种后7天内菌袋一般不要搬动,以免影响菌丝的萌发和造成污染;
发菌一周后要进行一次翻堆,疏开菌袋培养,“井”字形排列改为“△”形排列,室内温度控制在22℃左右为适,同时剔除污染的菌袋,菌袋每7天—10天要翻堆一次;
正常情况下,当菌袋在发菌室内培养20天以后,菌丝向接种口上的四周蔓延,菌落直径达到8厘米—10厘米,这时,脱掉外袋或揭开接种口上的胶布,让氧气进入菌袋内,以利于菌丝生长,此时,要将室内气温调节至22℃以下,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5%以内,并加强室内通风。
8.1脱袋
当菌袋在室内发菌40天—50天,营养生长已趋高峰,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这时可将菌袋移入出菇场所,为促进生殖生长,在菌丝走透后要逐渐加大通风量,这样到了60天左右,培养基与塑料袋交界间逐渐形成菌膜,接着有波皱柔软的隆起物,且在波皱间逐渐分泌出褐色色素,这时菌丝完全成熟,隆起物约占全筒面积的50%时,就可以脱袋。
选择阴天或晴天的上午为适,脱袋时用锋利的小刀或用两面刀片轻轻地将塑料膜划破,撕下,但可留住菌袋两端的一点薄膜,作为“帽子”,以避免上架时感染杂菌。
8.2菌袋的摆放
有地畦内斜放、覆土栽培、床架上平放、菇菜间作四种摆放方法。我处常采用的是地畦内斜放。方法是:作深20~25厘米、宽1~1·4米、长5~6米东西走向的畦,挖出的土堆于畦四周,用作人行道。道宽40厘米。在东西畦梗上每隔20厘米横放细木杆或竹杆,并固定牢,菌袋在1/ 3处靠于横条,与地面呈70°—80°的倾斜角,袋距5厘米—8厘米,形成鱼鳞状,菇床湿度保持在85%—90%为宜。
脱袋地畦栽培
8.3转色
脱袋后的菌袋,由于全面接触空气、光照及适宜温度、湿度,加之菌袋内营养成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生殖生长成为主要的方面,4天—7天后菌袋表面逐渐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接着形成一层薄薄的菌膜,同时开始分泌色素,吐出黄色水珠,菌袋开始由白色略转变为粉红色,通过人工管理,逐步变为棕褐色,最后形成一层似树皮状的菌被,这就是菌袋的转色。
这种转色,通常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需要12天左右结束,再经过3天—4天的温差刺激后,便萌发菇蕾,若气温低,还得拖延一些时间;由于菌种不同,转色表现也有差异,一些品种边转色边出菇。
8.4催蕾
香菇具有变温变湿结实性的特点,人为地创造冷热差和干湿差来刺激菌袋,能促进菌蕾大量发生,同时还必须结合通风和光暗差刺激。
8.4.1温差刺激
白天把菇床上的薄膜罩严,不作通风,使床内温度升高2℃—3℃,夜间12时后气温下降时,揭开菇床覆盖薄膜一小时,让冷空气袭击,这样日夜温差可达10℃以上,连续进行3天—4天的温差刺激,菌袋表面就出现不规则的白色裂纹,很快,菇蕾就长出。
8.4.2变湿刺激
喷水后空气越流通,菌袋越易转色,因此白天基本不掀动薄膜,减少通风,使菌袋保持湿润;夜间低温时打开薄膜,让低温刺激菌丝,使菌袋温湿有较大的变化,人为地创造干干湿湿的条件,促进转色。
8.4.3通风刺激
除变温湿外,每天早晚各通风一次,每次30分钟,通风后覆盖薄膜,若气温超过25℃,两头不必密封。
8.4.4光照刺激
春末初夏,随着气温上升,相应增厚顶棚覆盖物,做到 “三分阳,七分阴”的光线刺激;入秋随着气温下降,疏散覆盖物,逐步调整为“七分阳,三分阴”。利有于转色和诱导原基分化。
9.出菇管理
出菇期温度15℃—20℃,长菇最优相对湿度85%—95%,秋末冬初多寒流,白天揭开棚顶草帘,引光增温,同时缩短通风时间,中午气温高时打开通风口通风换气。
10.采收
10.1采收时间
菇从原基形成期到成熟为3天—4天,如果环境条件不适,也可以延后6—7天才能完成,管理得当15天可完成一个菇潮;采收应在菇盖未完全展开,菌盖边缘还在向内时采摘最为适宜,大面积栽培时,菇盖直径达到商品规格标准的上限与下限之间为采收适期。
10.2采收措施
采收人员要穿戴工作服、手套、口罩、帽子,以保证产品的卫生安全,所以容器应符合相应的卫生标准;采收前一天停止喷水;采收时需将菇体全部采下,方法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菇体基部,左右旋转,轻轻拧下,不要碰伤周围小菇,边熟边采,采大留小,及时加工处理。
10.3料面清理与养菌
采完一茬菇后要及時清理料块表面,将死菇、菇根和料面碎渣清除干净;停止喷水3天—4天,有利菌丝恢复,积累营 养,第5天后按正常喷水;提高日光温室内的温度使之达到25 ℃左右,促进菌丝恢复生长,此时要把薄膜盖上草帘。一般经10~15天,当看到采菇面有白色菌丝生长时,说明香菇菌丝已经恢复生长。再经过催蕾后进行出菇管理。
10.4浸水催菇
第1潮—2潮菇时用喷水方法保持水分,3潮—4潮菇时,菌袋失水较多,含水量降到40%以下时,可以用冷水浸泡菌袋或向袋内注水等方法,使菌袋达到60%—70%的含水量再按正常管理,经过催蕾后进行出菇管理。
浸水处理作用
10.4.1增加培养块内含水量,使菌块内含水达到60%左右,供出菇阶段子实体所需要的水分,可免去出菇期喷水,而影响产量;
10.4.2菌块浸水后可减少菌块内氧气含量、促使菌丝从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
10.4.3 用冷水浸泡后,可起到变温刺激的作用,促进原基分化。
香菇浸水的具体做法:
浸水前,要修一个浸水池,规格是长2.2米,宽1.1米,深1.1米,一次可浸200—250袋。
将可以浸水的菌袋,按顺序放入浸水池中,摆满后,菌袋上放木板,用石块压好,以免菌袋浮起,再加水以深井水为好,水温越低越好,但是不低于5度,水加满后,浸4—24小时,浸水时间长短,可根据菌袋水量多少、菌膜薄厚、菌袋出菇次数来决定。
浸水后涝出,放回原处,菌袋上面盖一块塑料膜,以免菌袋干燥,经2—4天后,菌蕾大量形成,菌盖长到2—3厘米时,去掉盖膜,让菇长大,及时采收。
实践证明,浸水出菇,出菇整齐,管理方便。
如果高温高湿季节,菌袋不适宜盖膜发菌,可按浸水出菇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菌丝恢复生长后,采菇点又转为酱油色,菌袋含水量降到40%以下,再进行浸水催菇,正常情况下,菌袋可进行4—5次浸水催菇,每次间隔时间增长,浸水时间缩短,产菇量减少,菌块内的营养逐渐被消耗,至出菇结束。
参考文献
冯景刚·[香菇栽培技术讲座](二)香菇段木栽培[J]·新农业,1998(2):42-43
于海萍,魏生龙·高海拔温凉地区日光温室栽培香菇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5(10):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