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业设计为特色打造沈阳“设计之都”的对策研究

来源 :辽宁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xin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辽宁省构建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发展振兴的过程中,本文提出发挥沈阳工业基础雄厚、工业文化悠久、设计人才集聚的优势,突出工业设计特色,创建沈阳“设计之都”,对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农产品加工业是辽宁省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目前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但还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优化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品牌建设、增强科技创新力度、积极落实相关扶持政策等系列措施,促进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专精特新”企业是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的“明日之星”.全力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金融领域热门话题.该文结合新发展阶段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方向,研究政策性银行深入落实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举措,回应如何更好坚守政策性职能定位,更好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更好发挥政策性银行头雁引领示范效应等关切,提出政策性银行应不断提升“前瞻思考、系统谋划、全面赋能”三项能力,保持初心不改、用心不变、匠心不移,服务好“专精特新”企业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
新形势下,学习型班级建设逐步成为众多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辅导员是学习型班级建设的直接主体和主要主体,其在学习型班级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复杂而多元.因此,有必要结合学习型班级的内涵与特点,理性审视辅导员的多元角色定位,发挥其在思政工作与班风学风建设中的引导者、组织者、指挥者、教育者及评价者的作用,有效推动学习型班级建设.
2021年12月24日,中国共产党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学院厚德会堂隆重开幕.rn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抢抓机遇,勇担使命,奋カ谱写学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期刊
红色基因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镌刻着中国共产党崇高的理想与信仰,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帮助其树立正确“三观”、强化青年人的“四个自信”具有重要作用.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工作方法简单、内容单一,党建活动缺乏广泛性、党建工作的理论水平有待提升等诸多问题,高校应将学生党建工作融入课堂,拓宽红色教育路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红色教育,同时不断提高党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
西部地区经济及环境具有特殊性,在“双碳”目标下,西部地区乡镇产业绿色发展也具有一定特殊性.本文首先分析了“双碳”目标下西部地区乡镇产业绿色发展要点,其次分析提出了“双碳”目标下西部地区乡镇产业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西部地区“双碳”目标下乡镇产业绿色发展路径,包括引入先进技术及经验,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强化“双碳”目标下绿色发展约束及激励机制,营造良好氛围等措施.
事业单位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有着引进难、用好难、留住难的实际问题.本文尝试从科学管理理论的视角对高层次人才引进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利用事业单位自身的制度优势和职能优势,解放思想、优化管理模式、整合激励因素、完善奖励晋升机制,为高层次人才搭建新的主体视角研究平台、专家建议呈报平台、专家团队培育平台,通过建立以综合服务为导向的保障体系,营造和谐关怀、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人才成长环境.让高层次人才尽展所长,实现自我价值,为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沿海港口及港口城市在区域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经对“一带一路”倡议下的15个沿海港口城市及辽宁省的6个港口城市进行聚类划分,并以大连为例与领头羊港口城市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提出构建港口城市联盟体,充分发挥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港口城市带头作用,强化辽宁沿海港口和区域经济之间互动发展作用等建议,以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
RCEP协定生效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和东北振兴提供了机遇,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广阔平台.同时,以技术密集型为代表的学生众创企业,为加快东北地区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区域内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业发展以及打造东北亚开放发展新格局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基于波特—劳勒综合激励理论的物质—目标—榜样—考核—机会动因,构建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教育模型.同时指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应秉持维护国家利益、打造多边合作共赢关系以及提升我国科教软实力的
乡村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可行性高、契合度大,能够切实满足当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基本需求.有关部门可以依托当地原有乡貌、开展古镇“活旧探新”工程,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激活乡村旅游文化要素,立足本土特色产业、打造文旅融合品牌项目等路径,促进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尽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