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近毕业的前三个月我其实很忙,忙着整理春招信息,反复修改简历,跟导师见面讨论毕业论文的走向,因此当室友告诉我樱花快开了的时候,我只是停顿了一下,“嗯”了一声,又继续对着电脑敲写日程计划,试着把一个新的面试塞入时间轴。
二十岁的当口上,很多选择等着我去勾选,而里面每个选择,都来得比一场花事重要。我默默安慰自己,在武大看了三年的樱花,错过一场也不是憾事。何况花事虽盛,我却为前途心力交瘁,赏花闲谈的兴致迟迟提不起来,还不如再喝杯咖啡,把简历再好好改一改。
改完简历的晚上,我终于换了衣服,下楼去24H营业的711便利店里面买了简单的晚餐,坐在珞珈空间自习室里给朋友发消息,问他要不要一起写论文。
“当代大学生已经惨到晚上八点还要约写论文的地步了吗?”朋友给我发了一只丧气的羊驼表情包,紧接着又说,“晚上一起去樱顶看看樱花吧,你最近跟上了发条似的,偶尔也散散步,放松身心。也是九零后了,注意一下掉发问题好吗少女?”
气恼的我居然也找不出什么话反驳。
于是我们又踏上了樱花大道。初春傍晚的风依然有凉意,但几十株樱花树已经开得很盛,纯白胜雪,粉若夕霞,连绵不断地铺陈开来,掩映着古朴的老斋舍楼群,像是也虚掩着春日的秘密。白日里熙攘观光的游客已经散去,徘徊在这条路上的只有抱着书本赶晚课的学生和几个举着相机的老教授。樱花的美艳融不进夜色,在昏黄的路灯映照之下,反而显得更静谧,也更温柔。
我们踩着青石台阶爬到了老斋舍的楼顶,也就是白天游客蜂拥的“樱顶”。这里有俯瞰武大的最佳视角——你能看见老行政楼的琉璃瓦,灯火通明得像一座水晶宫;你也能看见更远处的珞珈山头,黛色的轮廓渐渐被暮色吞没,像一只安然睡去的小兽。踮脚低头望下去,整条樱花大道上的樱花树枝叶相接,蔓延成一片如梦似幻的粉雪,风一吹过,樱花花瓣便扑簌簌落下,恰似电影《秒速五厘米》里的绝美镜头。
我和朋友并肩而立,望着珞珈山,沉默无言。四年之前,我曾满心欢喜地站在这里,远眺着珞珈山,享受着融融春色,无忧也无虑,只觉得未来可期,最好的一切都尚未到来。只是象牙塔里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和朋友伫立于此,两个人各自怀揣着沉沉心事,等待着三个月后与珞珈山的一场离别。
我决定工作了,而朋友准备留下读研,相伴四年,我们培养了无数心照不宣的默契,可能也包括临别时不说再见的长久沉默。
“你不喜欢这里吗?”朋友突然问我,“本校的研究生放着不考,宁愿去外面风吹雨打?”
我摇了摇头,晚风里樱花固然令人沉醉,但是驻足赏花的人终究会走,这不是因为樱花不够美,而是因为人们总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武大很美,住着湖景房的我有一面镶嵌着东湖的窗,来到这里我才发现其实人生有那么多可能性,才明白优秀这件事原来不曾有尽头。学校给予我的太多,儒雅博学的讲师,风趣机敏的外教,海量优质的选修课,设备齐全的图书馆和语音教室,我曾遨游其间,也曾磕绊摔倒,但每一种经历都是收获。
大一那年我曾经是外教授课只能听懂三分之一的焦虑新生;大二那年我是活跃在社团和志愿者活动的小姑娘;大三那年我埋头啃专业书考证,如愿拿到了好看的绩点,但也终于确认自己跟学术研究没有缘分。我爱人间嘈杂熙攘,享受把语言当工具去探索世界维度。本科四年是茫茫的海面,我们每个人都在船上抛出细密渔网,反复打捞起来的,是时刻改变但终将明晰的自我。
我在很多次挫败与焦虑里反复调整方向,也试图勾勒出一个渐渐清晰的自我:我喜欢什么?适合什么?想去创造什么?告别高三逼仄狭小的教室以后,我来到了更加开阔的风口,这里机会很多,但每次能做出的选择其实也只有一个。值得庆幸的是,在快要离开这里的时候,我已不再是那个一旦发现别人比自己优秀就焦虑不已的小姑娘了,我在社团里学习团队合作,闲暇时间读很多心理学书籍,假期找了喜欢的兼职,把交到我手里的每件事做好,我缓慢地寻找自己擅长的领域。
“你还记得我刚来的第一年吗?”我问朋友。
“记得。又急又笨,拼命蹲在图书馆听BBC,问我要是下次外教点到你,你还是回答不出问题怎么办。”朋友笑起来,“你还记得吗,第一个学年你因为绩点3.2,在操场上跑了很多圈?”
我也笑起来,怎么会不记得,当时那个绩点3.2,在我心里是平庸和失败的象征,我大力跑步,好像这样才能把失败的影子甩在身后。是什么时候才开始重获平静呢,大概是开学前,拿了国奖的学姐找我吃饭,温和地告诉我:“别让一次绩点定义你。”
“来了‘985’可能就是這样,你发现优秀没什么尽头,绩点、实习、人际、学术论文这些领域,总会有人做得比自己更好。有的人会因此心态崩塌,有的人却借此重新发现更真实的自己。”
“接受自己是个loser吗?”我垂头丧气。
“不,总有一天,你会拨开那些头衔、荣誉和虚名,重新发现最本质的那个自己。本科阶段最应该花时间的,是通过学习和尝试去寻找自己擅长的、喜欢的、真正渴望的那些东西。你要学会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而不是一味观察别人在做什么,有多优秀。”
“了解自我,去争取最想要的,不断学习。输赢就会变得没那么重要。”学姐眼里的光芒我一直记得,而她毕业那年,放弃了经管院的保研,申了一所国外的院校攻读心理学硕士。我没能成为像学姐一样优秀的人,但也始终没忘记她说过的话。后面那几年,我活得越来越勇敢,也越来越开心,我尝试了很多以前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考研的时候选了招录比更低的北外高翻的同传方向,哪怕落榜,我也不曾后悔过。
这片海曾给我很多,只是现在我想再次启航,去往别的方向,让远方的风再次灌满我。而我在这里学到的,会变成我在新的海域里的罗盘。
“离开这里,我也不会停止学习的。”我望着朋友的眼睛,认真地说,“我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
是更开阔的生活,是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是与外界反复碰撞之后,摸到自我形状的机会。我知道,二十岁之后,焦虑依然会是常态,但至少我看清了方向,我在做正确且值得的选择。
我对着满树的樱花闭上眼睛,学姐临别时说过的话又浮上心头。
她说,最好的选择,是成为更好更真实的自我。
二十岁的当口上,很多选择等着我去勾选,而里面每个选择,都来得比一场花事重要。我默默安慰自己,在武大看了三年的樱花,错过一场也不是憾事。何况花事虽盛,我却为前途心力交瘁,赏花闲谈的兴致迟迟提不起来,还不如再喝杯咖啡,把简历再好好改一改。
改完简历的晚上,我终于换了衣服,下楼去24H营业的711便利店里面买了简单的晚餐,坐在珞珈空间自习室里给朋友发消息,问他要不要一起写论文。
“当代大学生已经惨到晚上八点还要约写论文的地步了吗?”朋友给我发了一只丧气的羊驼表情包,紧接着又说,“晚上一起去樱顶看看樱花吧,你最近跟上了发条似的,偶尔也散散步,放松身心。也是九零后了,注意一下掉发问题好吗少女?”
气恼的我居然也找不出什么话反驳。
于是我们又踏上了樱花大道。初春傍晚的风依然有凉意,但几十株樱花树已经开得很盛,纯白胜雪,粉若夕霞,连绵不断地铺陈开来,掩映着古朴的老斋舍楼群,像是也虚掩着春日的秘密。白日里熙攘观光的游客已经散去,徘徊在这条路上的只有抱着书本赶晚课的学生和几个举着相机的老教授。樱花的美艳融不进夜色,在昏黄的路灯映照之下,反而显得更静谧,也更温柔。
我们踩着青石台阶爬到了老斋舍的楼顶,也就是白天游客蜂拥的“樱顶”。这里有俯瞰武大的最佳视角——你能看见老行政楼的琉璃瓦,灯火通明得像一座水晶宫;你也能看见更远处的珞珈山头,黛色的轮廓渐渐被暮色吞没,像一只安然睡去的小兽。踮脚低头望下去,整条樱花大道上的樱花树枝叶相接,蔓延成一片如梦似幻的粉雪,风一吹过,樱花花瓣便扑簌簌落下,恰似电影《秒速五厘米》里的绝美镜头。
我和朋友并肩而立,望着珞珈山,沉默无言。四年之前,我曾满心欢喜地站在这里,远眺着珞珈山,享受着融融春色,无忧也无虑,只觉得未来可期,最好的一切都尚未到来。只是象牙塔里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和朋友伫立于此,两个人各自怀揣着沉沉心事,等待着三个月后与珞珈山的一场离别。
我决定工作了,而朋友准备留下读研,相伴四年,我们培养了无数心照不宣的默契,可能也包括临别时不说再见的长久沉默。
“你不喜欢这里吗?”朋友突然问我,“本校的研究生放着不考,宁愿去外面风吹雨打?”
我摇了摇头,晚风里樱花固然令人沉醉,但是驻足赏花的人终究会走,这不是因为樱花不够美,而是因为人们总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武大很美,住着湖景房的我有一面镶嵌着东湖的窗,来到这里我才发现其实人生有那么多可能性,才明白优秀这件事原来不曾有尽头。学校给予我的太多,儒雅博学的讲师,风趣机敏的外教,海量优质的选修课,设备齐全的图书馆和语音教室,我曾遨游其间,也曾磕绊摔倒,但每一种经历都是收获。
大一那年我曾经是外教授课只能听懂三分之一的焦虑新生;大二那年我是活跃在社团和志愿者活动的小姑娘;大三那年我埋头啃专业书考证,如愿拿到了好看的绩点,但也终于确认自己跟学术研究没有缘分。我爱人间嘈杂熙攘,享受把语言当工具去探索世界维度。本科四年是茫茫的海面,我们每个人都在船上抛出细密渔网,反复打捞起来的,是时刻改变但终将明晰的自我。
我在很多次挫败与焦虑里反复调整方向,也试图勾勒出一个渐渐清晰的自我:我喜欢什么?适合什么?想去创造什么?告别高三逼仄狭小的教室以后,我来到了更加开阔的风口,这里机会很多,但每次能做出的选择其实也只有一个。值得庆幸的是,在快要离开这里的时候,我已不再是那个一旦发现别人比自己优秀就焦虑不已的小姑娘了,我在社团里学习团队合作,闲暇时间读很多心理学书籍,假期找了喜欢的兼职,把交到我手里的每件事做好,我缓慢地寻找自己擅长的领域。
“你还记得我刚来的第一年吗?”我问朋友。
“记得。又急又笨,拼命蹲在图书馆听BBC,问我要是下次外教点到你,你还是回答不出问题怎么办。”朋友笑起来,“你还记得吗,第一个学年你因为绩点3.2,在操场上跑了很多圈?”
我也笑起来,怎么会不记得,当时那个绩点3.2,在我心里是平庸和失败的象征,我大力跑步,好像这样才能把失败的影子甩在身后。是什么时候才开始重获平静呢,大概是开学前,拿了国奖的学姐找我吃饭,温和地告诉我:“别让一次绩点定义你。”
“来了‘985’可能就是這样,你发现优秀没什么尽头,绩点、实习、人际、学术论文这些领域,总会有人做得比自己更好。有的人会因此心态崩塌,有的人却借此重新发现更真实的自己。”
“接受自己是个loser吗?”我垂头丧气。
“不,总有一天,你会拨开那些头衔、荣誉和虚名,重新发现最本质的那个自己。本科阶段最应该花时间的,是通过学习和尝试去寻找自己擅长的、喜欢的、真正渴望的那些东西。你要学会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而不是一味观察别人在做什么,有多优秀。”
“了解自我,去争取最想要的,不断学习。输赢就会变得没那么重要。”学姐眼里的光芒我一直记得,而她毕业那年,放弃了经管院的保研,申了一所国外的院校攻读心理学硕士。我没能成为像学姐一样优秀的人,但也始终没忘记她说过的话。后面那几年,我活得越来越勇敢,也越来越开心,我尝试了很多以前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考研的时候选了招录比更低的北外高翻的同传方向,哪怕落榜,我也不曾后悔过。
这片海曾给我很多,只是现在我想再次启航,去往别的方向,让远方的风再次灌满我。而我在这里学到的,会变成我在新的海域里的罗盘。
“离开这里,我也不会停止学习的。”我望着朋友的眼睛,认真地说,“我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
是更开阔的生活,是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是与外界反复碰撞之后,摸到自我形状的机会。我知道,二十岁之后,焦虑依然会是常态,但至少我看清了方向,我在做正确且值得的选择。
我对着满树的樱花闭上眼睛,学姐临别时说过的话又浮上心头。
她说,最好的选择,是成为更好更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