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的审题和选材

来源 :求学·素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iveadva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展示】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70分)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成,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仍然是熟悉的材料作文。材料中“水”“盐”的设喻,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富有时代气息。整个文题借“味”说理,启发考生深思,能够激发考生的辩证性思维,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2019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简洁明快,直截了当,一改以往高考命题作文老面孔,作文题型令人耳目一新。首先,内涵深邃,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物各有性”,此之谓坚守、本质与初心,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是为物各有性,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大丈夫风范。“五味调和”“共存共生”则彰显中华民族坚守海纳百川、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精神。寥寥数语,字字珠玑,“秒显”民族文化之璀璨。其次,观点鲜明,毫不隐晦。材料以“物各有性”和“共存共生”明白无误地点明了题旨,并没有给考生设置审题障碍。最后,立意开阔。区区五十个字,就给考生提供了极开阔的立意空间,考生既可以就宏观的国际关系高谈阔论文化互鉴,也可以就微观的人际关系娓娓道来,还可以就企业、团队之间的关系谈自己的看法——既坚守自己,又包容借鉴他人。
  命题材料共有四句话,层次清晰,表意明确。审题立意时可逐句分析,以准确把握材料内涵。
  第一句话,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水”和“盐”,指出“水至淡”“盐得味”,交代两者性质不同,各有其特点,旨在强调“物各有性”。换句话说,“物各有性”是观点句,水和盐只是两个例子,突出的是不同之物有不同的个性与特质。
  第二句话,“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点明水不会因数量改变而变其本性,盐也不因数量变化而改其味道。此句意在点明同类事物简单相加并不能带来质的变化,强调事物本身的稳定性和纯粹性。
  第三句话是关键,酸甜苦辣成五种味道也是举例,重心是不同事物相互调和、相互依存,从而产生更丰富的形态。也就是说,各种味道虽然性质不同,但它们可以共存,且在共存中能创造更多的精彩: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万物皆有关联,对不同事物保持共存相生才是应有的态度。
  最后一句话,由“物”及“事”再及“人”,点明前面所说的道理既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原则,在立意方向上进一步拓展了考生的思维空间。
  整则材料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言说情境,让考生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地引申发散,进而谋篇成文。有专家指出,无论是从物、从事,还是从人的角度入手,都可以成文。既可以叙事,也可以说理,如果实在没有什么想法,直接把题干的四句话视为写作提纲写议论文,也是可以的。
  江苏卷的此次命题跟以往有明显区别。以往写“语言”,写“车”,可以说是话题作文,2019年看似写“味”,实则写理。学生无论是写物、事、人,还是写时代和社会,都可以切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有一个小的切入点,否则文章就会变得夸夸其谈。此次命题可以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和热点词语来写,比如中美贸易战、零合和非零合等。我们已经看到,为了在延续江苏卷一贯的“文艺”风格的同时,顺应全国卷改革的趋势,这次的考题做了一个完美的融合。考题既让“文艺”的学生有话写,又让关注现实的学生写得下去。同时,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阐释题意,又能拉开文章的区分度。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具体谈谈文章的立意和选材。

一、从体味“物性”的角度切入


  抓住“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由“物各有性”联想到“物各有用”,于是有识物性,知物用,“善假于物”“物尽其用”等立意;由物性联想到人的个性,可以有尊重个性差别、坚守自我等立意;还可以由“物各有性”联想到人的自信、民族自信,再聯想到黑格尔的名句“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1.谈物性:“善假于物”有智慧
  物各有性,亦各有用。土地质朴无华,但能养育万物:真水无色无香,但能孕育生命:稀土由于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能与其他材料组成性能各异、品种繁多的新型材料,大幅度提高其他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因而成为电子、激光、核工业、超导等诸多高科技的润滑剂。庄子曾言:“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所谓无用,往往是不知其物性使然也。西方人将罗盘用于航海,中国古人却将它用来进行迷信活动,这是不识物性的特殊表现。不识物性,难免愚昧。鸦片明明有毒,能置人于死地,可是有人就是置性命于不顾,偷偷摸摸,腾云驾雾。鲁迅说:“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知物善用、物尽其用,这才是现代人应有的文明精神。
  2.谈个性:坚守自我不盲从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放弃淡,盐放弃成,没有了个性,世界上也就没有了水和盐。社会因个性而丰富多彩,生活因个性而有滋有味,生命因个性而鲜活,民族因个性而强健。若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篇一律,那我们的生命是何等的苍白!春风吹过,神州大地千奇百艳,生命,开始展露自己的本色。有人唱起了摇滚乐,有人堂堂正正地以模特为职业,有人公开树起了单身主义的旗帜……人们开始按自己的想法生活。活出自己,活出个性,成了许多人的追求。
  3.谈自信:兴国征途有方向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说明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制度亦然。西方民主因屈从民粹而短视功利,中国制度却能谋划长远;西方民主因一人一票而撕裂社会,中国制度却能凝聚共识;西方民主因分权制衡而蜕变为否决政体,中国制度却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既然风景这边独好,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一个个非凡的超级工程,展现了中国新时代的新标志,引领了崭新的强国时代。一大批全球领先的大国重器精彩亮相,旧中国前所未有,邻近国家望尘莫及,即便欧美也心存恐惧,唯恐被中国赶超。何以能够如此?原因很多,简言之,制度使然也。人心齐泰山移,我们的制度崇尚民主集中制,这种制度便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旧时代和其他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所谓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理正在这里。

二、从体味“五味”的角度切入


  抓住“酸甜苦辣成,五味调和”,赋予“五昧”各种不同的含义,比如幸运、哀伤、奋发、勇进等不同的人生况味:豪放、婉约、激进、颓废等不同的风格流派:古今中外不同的民族文化等。
  1.谈人生,多味人生更精彩
  酸甜苦辣成,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昧纷呈。美食家蔡澜说过,懂美食的人实际上是懂得欣赏各种滋味的人,酸甜苦辣,各有滋味,这里的味道可以代表人生的各个阶段,各种经历。人生的百种滋味,往往是苦中才能懂得乐,酸中才能明白甜。只有单一的“甜”,舌头便要麻木,反而不知甜为何物。知乎上曾有帖问:在中国,向上层阶级流动的唯一方式就是读书,正确吗?有网友留言道:上策投胎,中策婚姻,下策读书。这反映了当代部分青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羡慕“官二代”“富二代”,他们不愿艰苦奋斗,他们指望父母,指望婚姻。一句话,他们希望自己的人生只有“甜”,而没有“酸苦辣咸”。幸福是靠奋斗得来的,通过奋斗获得的幸福,酸甜苦辣成五味俱全,而这样的幸福才令人敬重,品尝这样的人生才特别有味。快递小哥因奋斗走进了人民大会堂,高中生唱着“感谢贫穷”考进北大中文系,这样的青年才是时代的骄傲。
  2.谈风格,百花齐放春满园
  酸甜苦辣成也可以是不同风格、不同观点的碰撞。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志同道合”固然可喜,但也失去了一定的丰富性。数千年前的“百家争鸣”,正是不同观点的交流,不同“味道”的融合,于是造就了中国思想上灿烂一章。百年前北大校长蔡元培所提倡的“兼容并包”的主张,也是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对不同文化、对他人观点所应秉持的态度。
  3.谈文化,兼收并蓄图自强
  酸甜苦辣咸也可以是不同的民族文化。鲁迅曾说:“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时至今日,我们好像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近年来随着洋节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忽略传统节日的存在,人们为能穿西装、吃西餐、过洋节、喝洋酒而骄傲,甚至比照西方的情人节,把传统的“七夕”也改造成所谓的“中国情人节”。我们需明白,民族文化既要勇于坚守本民族的传统,又要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局面,既不能夜郎自大,拒外来文化于大门之外,又不能被外来文化取代和征服。

三、从体味“共生”的角度切入


  抓住“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共存相生,百味纷呈”,可以阐述中国的“和文化”,可以谈合作双赢、命运共同体,也可以谈文化创新、制度创新、道路创新、理论创新。
  1.谈和气:美美与共天下同
  中国文化历来倡导“和文化”。“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时至今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饱含传统“和文化”意蕴的用语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等成语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廉颇蔺相如的故事更以“将相和”的剧名在戏剧舞台上代代相传。传统的“和文化”是构建健全人格和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和文化”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与创建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费孝通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费老的人生智慧。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懂和谐共生、美美與共的道理,他们过于欣赏斗争哲学。在他们心里,无论是国与国交往,还是人与人相处,只有立即以牙还牙,狠揍挑事者,方能显英雄本色,而一切暂时的妥协和退让都是窝囊废。其实,这只是狭隘的“英雄情结”,实在不足取。
  2.谈合作:合作为竞争护航
  合作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和存在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基。社会和集体是我们的生存之体,没有哪个人能够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是需要帮助的,个人只有与他人合作,才会更加有力量。生活在孤岛上的鲁滨孙,也只有在收留了星期五之后,日子才过得勉强像个日子。竞争和合作是互相对立的,但它们又是统一的。竞争促进了个体的发展和壮大,于是合作便有了坚实的基础,弱不禁风,奄奄一息,也就失去了合作的资本:合作使竞争的双方共存互惠,让竞争成为可能,保证竞争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行。竞争不忘合作,合作而为竞争,有竞争地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力量就会更强大,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竞争和合作,相互独立又互相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3.谈创新:模仿到底无出路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法宝,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国家就趋于衰亡。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同类事物简单相加并不能带来质的变化。新事物产生在碰撞融合中,只有吸取他人之长,突破自己,才能成就新生命。近年来,在城市建设中“复制”国内外地标性建筑的建筑层出不穷,神州大地上各种“世界著名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从国内的天安门、故宫、天坛到国外的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白金汉宫等,都可以在中国的大地上寻找到它们的“孪生兄弟”,以至有国外记者道:“在中国一下午,逛遍巴黎、威尼斯。”历史需要扬弃,艺术需要借鉴,但借鉴不是简单的模仿和抄袭。古猿们懂得模仿,但模仿无法从蛮荒中开拓出文明。模仿仅仅可以让当下之前的文明得到延续,创新方能使当下之后的文明得以诞生。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模仿是没有出路的,创新方能大有作为。
其他文献
原题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60分)  有人把黄灯当成警示,有人把黄灯当成“机遇”,有人无视黄灯的存在。个人、团体、社会、国家等都可能亮起黄灯。  黄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譬喻性材料作文题。材料的核心意象是“黄灯”。要想写好此次作文,必须准确理解“黄灯”的概念,明晰“黄灯”的隐喻含义,阐释“黄灯”的硬
期刊
因為是6、7合刊,所以数据在7期中,请在7期查看。
期刊
有人说,喝奶茶不健康;有人说,奶茶行业是个暴利行业,低成本高回报,消费者交智商税。总有人发表这样那样的消极言论,而我,会白他一眼。  我承认喝奶茶要因人而异,而所谓的不健康,应该是不要“贪”,不要“嗜”。当然,喝奶荼之前要考虑自身情况,如果有“三高”,那还是放下手中的奶茶杯吧。  对一些人来说,偶尔喝喝奶茶真的好重要啊,比如我。奶荼真的可以让人心情变好。你看,一杯奶茶,加上些许冰块,嘬一口,满嘴的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前不久,北京举行了中国一阿联酋商务论坛,论坛上,阿联酋经济部长曼苏里表示,中国是5G技术的领跑者,基于对前沿科技的需求,阿联酋将重视与中国在5G技术方面的合作。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令世人刮目相看。在国内市场,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等很多本土品牌产品,都已处于领跑者地位。退回到10年前,这样的情景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但放眼全球,绝大多
期刊
这是一本最使我自己满意的作品。  ——老舍  《骆驼祥子》不只是作家本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它很有代表性地表现出老舍为提高反映城市贫民生活的作品的水平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做出的贡献。  ——樊骏  《骆驼祥子》是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在老舍的全部创作中是一座高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原著简介  《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写的长篇小说。故事以20世
期刊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表明,写作是一个表情达意的过程。当然,其中的“情与意”如果经过作者匠心锤炼,融入作者独特的、个性化的理性思索,那么作品情意就会更浓郁,神思也会更加灵动飞扬。既有感性温度,又有思想高度;既有理性深度,又有生命力度的作品必将成为经典佳作。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三篇与“故乡”相关的名家作品,寻觅作品中作家表情达意又文思涌动的足迹,深刻体悟作家有情
期刊
据阅卷老师反馈,在高考阅卷中,经常会发现一些考场作文出现扣题意识不强、叙述偏离主旨的现象。主要误区有:一是考生审题不准,理解题意出现偏差;二是扣题写作和围绕中心写作的意识不强,随意性大;三是忽视扣题点题,没有掌握一定的扣题点题方法,写作中不能把握住思维的缰绳。  那么如何才能避开这些误区呢?首先是写作前对作文试题的审读,考生需仔细审读揣摩所给内容的各个部分,确切理解它们的全部含意,这样才能不偏不倚
期刊
编者按  1934年7月,曹禺《雷雨》剧本发表。85年过去了,这部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依然被国内各大剧院以各种艺术形式反复呈现在舞台上。今天,我们向青年读者推荐这部经典之作,也看北部湾高中师生如何感受《雷雨》。  【一句话推荐】  一个雷雨夜,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演绎几多爱恨情仇、悲欢离合!  作家作品  “东方的莎士比亚”——曹禺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
期刊
2019年高考语文的新课标全国卷Ⅰ作文题,看起来是个很老套的话题,但很多考生甚至包括一些教师都忽略了题中的新意。【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
期刊
【原题解读】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上海卷作文题原文出自已故音乐评论家辛丰年先生的评论文章《耐人寻味的中国味》。原句:“如果不是倾听了西方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