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管理中的形式主义
1.教学计划中的形式主义:计划脱离实际
随着教学资源的共享,网络资源的推广,很多学校的教学计划“广借广摘”,内容丰富,既有新课程理念培训,也有有效课堂主题研讨;活动方式多样,既有请进来的专家引领,也有走出去的专业提升;层次分明,既有面向全体教师的教学比赛,也有针对青年教师的同课异构计划,但在落实环节却是想起做什么就做什么,计划的内容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有的完全是应付教育教学的评估而按标准制定的,但根本不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众所周知,制订学校教学计划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学校教学计划是对学校一学期教学教研工作的规划安排,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学校教学思想的再解读,深化、延伸和落实的过程。所以,制订好教学计划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作为教学计划的执行机构,没有非常特殊的情况,不能改变计划,要严格按照计划中的行事,把计划落到实处。
2.教学检查中的形式主义:检查例行公事
绝大多数学校由教务处或教研组的人员组成检查组,检查教师备课教案书写是否工整,教案页码多少;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后记等是否缺项;各种教学大纲,教具是否齐全。至于内容是否是个人设计,有没有自己的见解、切合不切合实际等内在的质量却很少顾及,更不会深入一个学科、一本教案、一节备课作认真细致地分析,找出存在问题,研究解决策略,提出改进办法。对教师教学常规工作检查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而类似上述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例行公事式检查,导致教师备课由服务于教学异化为服务于检查。事实上,教育是最需要实事求是的行业,以实为本,追求实效管理是教学管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课程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1.教学方法的形式主义:方法走向极端化
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改革提倡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处处充满了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不少人认为,改变学习方式就是要全部否定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完全对立起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把学习方式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对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构建全新的教学方法是有害而无益的,必须给予摒弃和克服。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不能为了教改而忽略了实际,更不能为了教学评估检查和拘泥于形式,要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制定教学方法。
2.教学模式的形式主义:模式套用格式化
在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中,大量的示范课都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资源;创设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融入教学过程当中;采用各式各样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但这样的课听多了就不难发现,每节课或者每位老师的课都千篇一律,如出一辙。当然不能否认,一些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但如果每节课都死搬硬套,只求观赏性,而忽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姑且叫做无效开发,这从本质上就背离了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不追求教学效益,盲目调动教学资源,搞课堂教学游戏,教学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几乎成了形式主义的推销窗口,那就完全否定了教学改革的意义,每个学校,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运用适合自己教学、有益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追求教学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发教学资源,避免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是我的教育教学进程中的社会主义观,也是教学改革进程中从建模期进入操作期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蒲大勇,警惕教学管理中的形式主义,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0(08):30-31
[2]李永强,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克服新课改课堂中的形式主义[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7):176-177
[3]颜广明,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探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33(2):20-21
1.教学计划中的形式主义:计划脱离实际
随着教学资源的共享,网络资源的推广,很多学校的教学计划“广借广摘”,内容丰富,既有新课程理念培训,也有有效课堂主题研讨;活动方式多样,既有请进来的专家引领,也有走出去的专业提升;层次分明,既有面向全体教师的教学比赛,也有针对青年教师的同课异构计划,但在落实环节却是想起做什么就做什么,计划的内容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有的完全是应付教育教学的评估而按标准制定的,但根本不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众所周知,制订学校教学计划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学校教学计划是对学校一学期教学教研工作的规划安排,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学校教学思想的再解读,深化、延伸和落实的过程。所以,制订好教学计划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作为教学计划的执行机构,没有非常特殊的情况,不能改变计划,要严格按照计划中的行事,把计划落到实处。
2.教学检查中的形式主义:检查例行公事
绝大多数学校由教务处或教研组的人员组成检查组,检查教师备课教案书写是否工整,教案页码多少;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后记等是否缺项;各种教学大纲,教具是否齐全。至于内容是否是个人设计,有没有自己的见解、切合不切合实际等内在的质量却很少顾及,更不会深入一个学科、一本教案、一节备课作认真细致地分析,找出存在问题,研究解决策略,提出改进办法。对教师教学常规工作检查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而类似上述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例行公事式检查,导致教师备课由服务于教学异化为服务于检查。事实上,教育是最需要实事求是的行业,以实为本,追求实效管理是教学管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课程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1.教学方法的形式主义:方法走向极端化
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改革提倡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处处充满了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不少人认为,改变学习方式就是要全部否定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完全对立起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把学习方式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对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构建全新的教学方法是有害而无益的,必须给予摒弃和克服。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不能为了教改而忽略了实际,更不能为了教学评估检查和拘泥于形式,要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制定教学方法。
2.教学模式的形式主义:模式套用格式化
在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中,大量的示范课都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资源;创设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融入教学过程当中;采用各式各样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但这样的课听多了就不难发现,每节课或者每位老师的课都千篇一律,如出一辙。当然不能否认,一些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但如果每节课都死搬硬套,只求观赏性,而忽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姑且叫做无效开发,这从本质上就背离了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不追求教学效益,盲目调动教学资源,搞课堂教学游戏,教学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几乎成了形式主义的推销窗口,那就完全否定了教学改革的意义,每个学校,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运用适合自己教学、有益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追求教学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发教学资源,避免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是我的教育教学进程中的社会主义观,也是教学改革进程中从建模期进入操作期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蒲大勇,警惕教学管理中的形式主义,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0(08):30-31
[2]李永强,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克服新课改课堂中的形式主义[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7):176-177
[3]颜广明,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探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33(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