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影响·反思·探究”型校本教研的实践与研究

来源 :教师·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jxffxx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由于校本培训的诞生,催生了系列校本行为,校本教研应运而生并传入我国,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校本教研日益深入人心,愈来愈发挥其重要作用: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提升了学校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
  然而,在教育发达地区和城市校本教研日益发展的同时,农村中学的校本教研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师学历不达标,专业素质亟待加强;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时间与精力不足;教师教研认识偏差,将教育科研“神秘化”,畏惧止步,或忽视教研的巨大作用,漠不关心;再加上学校缺乏健全的教研组织与机制等,这一系列因素导致了目前农村中学教研虚假、低迷、形式化的局面。
  客观地说,校本研究早就存在,不过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却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毫无疑问,在校本教研上,英美等发达国家走在前列,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如勒温的螺旋循环模式“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及由此产生的变异螺旋循环模式“观察—反思—计划—行动”,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柯斯根提出的教师在反思中发展机制等,有力支撑和指导了校本教研的运行。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专家就校本教研的组织机制,运行方式,研究内容,实施办法均有过较丰富系统的阐述。如郑金洲博士提出的“校本教研”三层含义,湖北教科所叶平先生的校本教研理论, 以及不少专家学者所提出的校本教研系列思想,如“校本研究”三核心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两种主要研究方式(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一个中心(问题解决)等,均不断丰富了校本教研的内容,推进了校本研究的发展。
  然而,就农村中学这一特定现实情况,如何有针对性地建立有效运行机制、提高农村中学办学质量等方面的研究尚较薄弱和欠系统。基于这种情况,本课题将就农村中学校本教研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实践,力求改变农村中学校本教研低迷的局面。
  
  二、 课题的界定及研究假设
  
  农村中学校本教研是基于农村中学(坐落农村区域,生源来自农村)的教育研究,以校为本,针对农村中学的一切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发现问题,进行研究,求得解决,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影响·反思·探究”是本课题的个性,是对农村中学校本教研科学开展的一种模式的尝试。“影响”是指借助于外界信息来促进教师教研意识的建树、学校教研机制的改变,是推进校本教研活动正常、科学、有效开展的一种力量。“反思”是指教师或组织在接受外界信息影响之下的一种对照检查,反省自身教育教学实际的思想、行为,以便发现问题,催生探究的形成。“探究”是指教师通过个人或研究组织围绕问题进行学习,搜集信息,寻求理论帮助,着手实践并最终良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后继工程。
  总而言之,“影响·反思·探究”是一个模式,是一项有个性特色的农村中学校本教育教学研究。期望改变农村中学教研止步不前的现状,改变农村中学教研虚假、泛化现状的状况,变无声无色为有声有色,促进农村中学校本教研科学有序发展,从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改变农村教育滞后的面貌。
  从理论上看,该课题吸收了现代系统理论、学习理论与校本研究理论,探索农村中学校本教研运行机制和模式,为中小学校教育科研提供参考,丰富校本教研理论和内容。
  从实践上看,该课题以“影响·反思·探究”为模式,提供了一种有效运行方式。它将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均现状。
  
  三、 理论依据
  
  1.校本教研理论
  校本教研,是学校发展之本,是教师成长之本。而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是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保障。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其中,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行动研究模式,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然而,在现实的校本教研中,存在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与理解的误区,导致行为出现偏差。
  农村中学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大体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不变”应变。校本教研刚登陆学校,校方在机制建设上普遍处于试探、观望状态,“套”的策略走向明显。第二阶段,以“调整”应变。经过一段时期的校本教研实践,不少实验学校发现,以“套”的方式无法真正满足校本教研实践运作的全额需要。于是,以“调”为主的机制探索,显山露水。相当部分学校在不同程度上或调整、或改组、或整合、或创建相应教研组织机构,最典型的是,不少学校在此时历经了教研室从无到有、从闲到忙的过程,教研室普遍担负起校本教研的主责,并强化课程开发和研究资源的力度、广度和效度。第三阶段,以“变”应变。一部分学校在经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从“不变”到“调整”的过程中,逐步营建起有校本特色的教研制度,此时以“变”为中心的创建意向占主导。值得注意的是,校本教研机制建设的“变”存在“渐变”和“突变”两种方式,多数学校走上了“渐变”的漫漫征程。当前,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在以“渐变”为特征的道路上,暴露出问题和不足,警示我们必须直面和解决。
  2.行政组织理论
  “组织理论之父”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对组织管理理论的伟大贡献,在于明确而系统地指出理想的组织应以合理合法权力为基础,这样才能有效地维系组织的连续和目标的达成。他认为,规章制度是组织得以良性运作的基础和保证,企业的长生不老绝不仅仅依赖于其英雄人物的“超凡卓识”,应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其“顺应自然”的原则体系——公正地识人、用人和尽人的体系。韦伯认为一套支配行为的特殊规则的存在,是组织概念的本质所在,没有它们,将无从判断一个组织的行为。
  这些规则对行政人员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他们自己的行为受规则的制约;另一方面他们有责任监督其他成员服从于这些规则。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没有这种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系统理论”要求我们组织校本教研活动必须分工明确,责权明确,规则纪律严格,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美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说, 人有两种需要:欠缺需要和成长需要。这两种需要促使人去追求、学习、获得,一步一步趋向完善。他认为,个人学习积极性受到环境、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制约。强调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即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在马斯洛看来,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发挥人的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得以实现的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有助于潜能的实现,只有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下,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潜能才能像得到了充足阳光和水分的植物一样蓬勃而出。
  美国洛尔茨的成人学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一个成人的学习意愿与他的社会职责的发展任务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一种是通过对榜样(或示范者)的观摩而习得,即观摩学习。三种因素影响着学习者做出示范行为:①他人对示范者行为的评价;②学习者本人对自己再现行为的评估;③他人对示范者的评价。毫无疑问,这些理论为成功“影响”教师进行学习研究提供了依据。
  4.社会系统学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认为:一个组织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否则协作就无从发生,而且目标必须为组织成员所理解和接受。管理者的重要职能就是向组织成员灌输组织目标和同意对组织目标的理解。每一次管理的成功都是管理者的成功,每一次失败都是管理者的失败。进行管理的是人,而不是武力或事实。管理者的眼光、奉献精神和诚实决定了管理是否恰当。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的协作的力量,能够使人自由地协作。他们只有选择在一起工作,才能获得个人的充分发展。只有每个人承担起选择的责任,他们才能进入紧密的结合,并提出比个人行为和协作行为更高的目标。
  我们认为,协作的扩展和个人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的恰当比例或平衡是实现校本教研探究实践机制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四、 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
  针对农村中学教研的实际现状,探究这一种实效的可供操作的教研运行模式,期望改变农村中学教研低效的现状,促进农村中学校本教学科研有效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来说:一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教育研究来帮助教师吸收新的理念和变革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理论、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步成长。二是构建学校教研文化,从环境、制度、思想上用力,使教育研究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变教师被动研究为主动研究,促进教师由传统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使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研究氛围。
  2.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教师教研现状,研究影响教师教研思想和建树教师教研意识的措施、方法,组织教师培训活动及相关教研活动,并撰写相关论文。
  (2)调查分析研究过程中教师教研思想状况,探究引导教师反思的途径,并对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和培训。
  (3)研究农村中学校本教研特点,探索农村中学校本教研核心阶段——探究这一过程式的组织工作方式与运行途经,协助课题组负责人开展系列教研活动,汇编教研成果。
  (4)研究文献资料,记载课题开展情况,整理课题资料。
  
  五、 研究过程的具体做法
  
  1.准备启动阶段
  这一课题的研究在我校起步较早。近几年,学校对教研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深入研究滞后的原因,创建了新型教研组织机构,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在不断摸索探寻教研教改道路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为科学研究储备了基础。
  自2006年4月选定课题之后,学校又相继做了大量工作:
  (1)组建了以校本为首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精心挑选各学科教研组长,形成一支得力的课题研究队伍,确保课题研究所需的人力与财力。
  (2)积极整理研究资料、研究信息。课题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储备这一研究领域的信息,购置相关图书,涉猎了大量的教育理论著作,为课题研究的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加强对课题组成员的培训工作。进行了多次课题研究知识的辅导,举办多次相关理论培训,使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有了明确认识和较清晰的研究思路。
  (4)召开多次课题研讨会、课题论证会,让课题组成员充分发表个人见解与看法,不断完善和修正研究与研究计划,制定了可行的《研究方案》《研究计划》与《研究制度》。
  2.探索实践阶段
  该课题研究工作正式启动后,课题组按照《课题研究方案》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1)调查分析农村中学校本教研的现状与原因。课题组精心设计了《农村中学校本教研情况问卷调查表》,复印500份,对本校及相邻农村中学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与专访座谈,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处理分析,明确了解了农村中学教研的现状和原因,为影响和改变农村中学教研提供了科学依据。
  (2)培养教师的教研兴趣与热情。课题组根据调查情况,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经多次研究探讨,决定从榜样、评价、机制、需求等主要方面来对教师施加影响。为之,课题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做了大量工作:①思想发动与舆论倡导;②典型的宣传与榜样的介绍;③技术的指导与理论的培训;④制度的规范与奖惩的落实。从而有力地帮助教师树立了教研意识,激发了教师的教研热情。
  (3)引导教师进行科学的反思。为有效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课题组先后给全校教师进行了十多次辅导培训。以“关注学生反映”“倾听家长意见”“反思专家点评”“诊断教学案例”等形式为突破口,引导教师对照检查,发现自身教育教学行为中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道路,从而让教师掌握反思的途径。同时,大力开展教学叙事活动,提倡写教学后记,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4)创新教研活动,导引教师走进探究大门。近两年来,课题组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和教师具体情况,选择了“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我们的课堂有问题吗?”“创新课堂,提高质量”三个研究话题,分别开展了“一课多授”“新教师汇报课”“教学案例会诊”“教学比武”“观摩课”和“示范课”等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教研活动设计的大胆创新,让教师初步感受到教研的喜悦,自觉踏进探究大门。
  (5)突出继续教育的紧迫性。重视对教师进行系统的“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以及书写功、语言功、教法功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技能训练,制定了《衡南五中教师基本功训练及达标验收方案》,促使全体教师积极投身于基本功大练兵,对基本功过关的教师颁证认定。学校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构筑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平台,不仅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而且优化了教师的教学手段。通过“十佳文明教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等创优评先活动,激励教师进取创新,不断自我完善。
  (6)注重教师培养的有序性。衡南五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的91.9%,且近年来每年都有十余名新教师配备进来。尽管他们的学历都符合要求,但教学的能力有别。为尽快缩短新教师培养的周期,按照《衡南五中新教师三年培养与考察办法》,第一年侧重基本教学能力的培养,第二年侧重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养,第三年侧重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三年后进行综合评定,促使年轻教师尽快成熟起来。特别是在去年教师节时,举行了“拜师大会”,新老教师结对子,掀起了青年教师拜师学艺的新高潮,明确了师徒之间传、帮、带、学的权责,有效地促进了新教师的培养工作。
  几年来,通过深刻的反思,我们找到学校教学教研上的很多问题,对症下药,积极整改,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五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收获了累累硕果。
  
  六、 研究的成效及分析
  
  在领导的支持与专家的指导下,课题组经过了近两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建立了一整套系统的校本教研制度。先后修订出台了系列校本教研教学制度,如《衡南五中校本教研工作方案》《衡南五中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条例》《衡南五中教育科研岗位责任制》等,为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管理的民主化,保障了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良性运行。
  (2)建树了教师教研意识,浓厚了校园教研文化氛围。宣传发动、制度奖惩、培训指导、活动开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师投身教研大门。教师教研兴趣越发浓厚,自主学习风气变浓,不少教师开始记业务学习笔记,参加省市教研活动人次增加。教学观摩与教学比武人数增多,交流研讨、个人反思成为习惯,教研论文质与量均有较大提升。校园开始充满了浓厚的教研气息。
  (3)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为断成长,近两年来,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课上,一些教师脱颖而出。有两位老师分别获省一、二等奖,有5位老师获市一、二等奖。教研教改论文有质有量,近两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的论文有36篇,获省级奖励的论文有61篇,市级获奖励论文24篇,获省级奖励的课件4个,市级19个,课题《宋词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与应用》获省一等奖,课题《创新学习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获市一等奖,市级课题《农村中学传统美德教育》正处于研究中或即将结题。
  (4)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受欢迎。统计去年与今年的学生信息反馈,发现学生满意率达80%以上的教师增加了14个,提高了15%左右。教师教学理念不断提升,促进了课堂结构的不断改善和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基础。2008年我校高考再创辉煌,本科二批以上上线人数首次突破200人大关,刷新了我校高考上线人数新纪录,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七、 结论
  
  在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中,我们收获不少,有了自己的深刻体会:一是学校教育研究必须学会依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走校本研究之路。二是要依据学校实际条件,量力而行,走可行性之路;立足于引入研究、微观研究与应用研究,加强学习力度,注重逐步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要考虑到学校研究力量,共同学习,齐聚智慧,走团队合作之路。四是要依据教研现状和教师心理,走科学创新的教研之路。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的存在:
  (1)关于教师教研意识的建树与教研热情的培养问题,即“影响的施加”问题。尽管我们采取了不少措施,激发了教师从事研究的热情,但是我们也遇到一些困难:一是极少数教师依旧缺乏兴趣,态度冷漠;二是如何让教师长期保持这种热情而不衰退,这或许涉及到科学管理问题,即理性引导、柔性管理与刚性规范的协调问题,甚至还涉及到当前教育体制问题。
  (2)关于“探究的实施”问题。引导教师科学探究解决好两个对于农村中学来说尤其关键的问题:一是理论指导问题,二是探究活动的主题及形式选择问题。尽管有些学校存在一定科研力量,但不足以指导解决校本研究中的所有问题,请求理论和技术指导,又缺乏足够经费,且难以联系到专家进行指导。至于探究活动的主题及形式选择问题,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必须走引入研究、微观研究与应用研究之路。同时,还得考虑教师基础与兴趣,选择和创新研究主题和活动形式。作为研究力量薄弱、各种条件欠缺的农村中学来说,注重学习与借鉴,强调应用与解决实际问题,似乎才是它的校本研究真正特色。
其他文献
[目的]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以后表现为一系列抑郁症状和躯体症状的综合征.PSD 在卒中患者中十分普遍,造成卒中患者的健康问题,延缓功能的恢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 HEMA共聚物液体栓塞剂经动脉栓塞正常兔肾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HEMA共聚物液体栓塞剂经动脉栓塞实质脏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效
[设计意图]废旧物品在幼儿的生活当中随处可见,各种饮料瓶、不同的纸盒,幼儿用完后往往是一扔了事,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幼儿园孩子年龄小,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对
1.选择阴凉的蚕房.夏秋高温天气多,蚕室必须选择比较阴凉的房屋,并结合搭凉棚,特别是搭西面的凉棚,不要让太阳照射西边墙,以免增加室内闷热.在做好防蝇防蚊防虫的基础上,加大
房价要素与市场逐步剥离,二手房价格上涨明显价格原本是最直接反映市场特点的要素,但在受政策凋控与市场走势双向影响的住房市场上,房价很多时候并非市场的真实反映。以北京
肝硬化患者临床往往发现胆囊壁增厚(gall-bladder wallthickening,GBWT)。胆囊壁厚度可以由B超精确测量。胆囊壁厚度≥3mm为异常。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的具体机制至今尚不完
把草打成草浆喂鱼,其营养利用率可提高50%以上,还可起到投饵和施肥的双重作用.其原因是:草浆中有很多与浮游生物大小相同的颗粒,可供滤食和杂食性鱼类利用;而较大的碎片则可
利用样线、选取样地和观测点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湖南河洑国家森林公园的植被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公园内共有维管植物128科367属564种,含5种及以上的植物种数的科有24科
研究背景:获得性吞咽障碍(Acquired Swallowing Disorders)是由于疾病治疗或其他医源性因素如气管插管等导致的吞咽障碍,它区别于病因不明的原发性吞咽障碍。国外调查显示,随
“世上只有妈妈好”是一首人们很熟悉的歌,也是一首很流行的、点唱率很高的歌。这首歌何以如此流行呢?很简单,这首歌歌颂了母爱,而母爱是一种本性的爱,是孩子们在孩童时期需要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