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书法思想史及其研究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tasy2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中国书法思想及其历史的研究是书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思想包括书法理论和书法作品体现的思想两部分,在书法发展的每一时段各有其特点。注重中国书法思想的特点能够促进中国书法思想史的更好研究。
  关键词 书法 书法思想史 研究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9)06-0113-05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中国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有着自身的特色与丰富的内涵,有着自己发展的悠久历史。倘若不苛求书法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完全自觉性的话,我们就可以将中国书法艺术的萌芽上溯到文字形成初期,也就是说“当中国文化开始以书面形式积累、传承时,也便有了书法艺术的萌芽”。(注:金开诚,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序言5。)嗣后书法发展随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秦汉的古拙、魏晋的风韵、隋唐的法度、宋元的意态、明清的朴趣,都描述着中国书法无尽的美。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妙,这除了中国悠久历史所赋予的深厚沃壤之外,历代书法家的文化自觉和对艺术创新不懈的追求也是根本原因。所以,要深入理解中国书法,必然涉及中国书法思想史。要了解中国书法思想史,又必然要理解中国书法艺术。
  
  一、中国书法艺术与书法思想
  
  中国书法艺术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艺术,是中国诸传统艺术中用材最简单,而又最典雅最富内涵的艺术。它用一张白纸、一条墨线却能含蕴中国艺术之万有。自古书法乃文人雅士雅逸风流之事,关涉人之德操、品行、性情修养,是人心灵的外化,是人生命流程瞬间的记录。书法是一种艺术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
  中国书法有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所谓用笔,就是指书法的线条。因为书法是文字书写的艺术,文字所赖以构成的线条,是进行书法艺术创造的特定的物质手段或艺术媒介。书法是以线条为生命的,线条作为书法艺术最精纯的语言,最简约、朴素的艺术,是和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一脉相通的。在结字上,中国书法要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要求计白当黑,调匀笔画,点画呼应,顾盼有情,密不透风,疏能走马。章法上,中国书法讲究阴阳调和,气血通畅,气韵生动。章法的要害是韵,在书法艺术中,韵指作品有一种风度、情趣、高雅、大方的格调,诚如王岳川先生所说:“书法之韵,通常指一种以书写作者主观审美体验为主,或生动自然、或缜密洗炼、或委曲含蓄的意味无穷的艺术氛围。书法得其‘韵’,即达到自然随化、笔与冥和之境。”(注:金开诚,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前言9。)
  中国书法还重视抒情,抒情是中国书法的灵魂。历代书法家都把抒情写意作为艺术的灵魂和最高境界加以追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字里行间都表现出开阔的胸襟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飘逸豪迈气度,使人联想到魏晋风度。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著名作品“祭侄稿”中所表现的忠义奋发之气和慷慨悲壮的情怀是人所共知的。“草圣”张旭进行书法创作时“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这些作品,正是由于体现了“书为心画,言为心声”这一书法艺术的灵魂,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品。
  书法艺术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思想则是中国书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是人的一种主观创作,又是人欣赏的客观对象,书法自然反映了人的思想。书法思想是主体的人在社会实践中对于书法这一客观事物的认识,包含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我们认为书法思想体现在书法理论和书法作品两方面当中。书法理论是书法家(书法评论家)的理性总结,它是反映书法思想发展的一种资料。通过对书法理论著作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书法理论者的书法思想。但是书法理论并不是随着书法的产生而产生的,同时它也不可能展现书法思想的全部。书法思想还可以从对书法作品的欣赏中体现出来。例如先秦时期并没有产生完整系统的书法理论,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先秦时期就没有书法思想。先秦时期甲骨、青铜、刻石上的书法作品,本身就是创造者书法思想的展现,而这些作品同样也为后代书法家和欣赏者提供了书法思想的空间和丰富的素材元素。不仅是先秦时期,中国书法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都是如此。因此,研究中国书法思想,不仅仅要关注书法理论中记述的书法思想,同时更要对书法家书法作品所展现的书法思想予以更多的关注和理解。
  
  二、中国书法思想的发展史
  
  中国书法思想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先秦时期对书法美的朦胧追求,秦汉时期的尚“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尚“韵”,隋唐的尚“法”,宋代的尚“意”,元代的复古,明代的尚“态”,清代碑、帖交融的尚“朴”。每一时期的书法思想同书法作品一样都是异彩纷呈的,这里的划分,只是强调每一时期的重点特色而已。同书法创作一样,书法思想也要受到一个时代社会思潮和书者本人情感、经历、思想等的深刻影响,也正是这些影响为书法思想的丰富注入了活力。
  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历史时代,先民们具有朴素的生命情节,这种情结化为创造意识、化为审美意识以后,自然赋予万物以生命,要按照生命形象的意味来创造。先民的这种追求,在史籍文献中已无法找到,但是从出土的考古实物中依稀可见。从书法思想的角度考虑,正是先民这种虽然朦胧但却实际存在的美学追求,才创造了中国文字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字。虽然文字产生的同时就有了书写刻画的手段,但最初人们的审美关注不在刻写的效果而在造型的效果。这时书写刻画追求象形,以形之象为美,因为不象就不可识。随着时间的流逝,需要以更多的文字表达复杂的语言,需要将单个的文字连串排列起表达语言,人们的文字总体组合意识逐步强化,便可以按照各种不同的结构规律给每个字造型。此时的审美便从对单个文字的象形的美转向对造型美的追求。再进一步,当书法超越了文字书写的实用性走向艺术性的时候,这种审美也就摆脱了文字本身,而走向对意境、对情趣的追求当中。由此看来,先民的这种对美的追求,正是书法思想孕育的基础。
  文明是传承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使命。秦王朝时期,书法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小篆字体的最后形成。秦代的标准字体——小篆是我国古文字系统的终结者,令人眼花缭乱的先秦书写方式至此得以整齐。篆书的形态也有很独特的表现,作为古文字,它在隶、楷书崛起之后自然从文字应用的前台退隐,成为上古文明的标志与象征。但在经历了南北朝、唐宋元明之后,却又由于一个清代乾嘉金石考据之学的催化,篆书又一次意外的复兴。这种在遥远的上古和清代出现两个发展过程,而中间有将近两千年的低谷时期的马鞍形发展脉络,又是五体书中其他书体所不曾有过的。汉代书法思想的产生是社会发展以及书法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汉代是一个书法艺术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自觉的书法审美观念在此时孕育并开始兴起。书法逐渐从单纯的实用功能中解脱,具有了更高的艺术境界。这一发展变化又推动了当时的书法家从艺术境界的视野对书法进行新的思考。中国书法思想的两根支柱:“尚意”与“尚象”,在汉代书论中都有所体现,如许慎、崔瑗、蔡邕等人关于“尚象”的论述等。汉代书法本身是一个逐渐发展并完成定型的过程,加之早期的书法理论往往与学术文章、文字训诂相混杂,因此汉代的书法思想尚不成熟,书法思想尚处在筚路蓝缕的初创阶段。但是,汉代书法思想在某些方面已具备了系统性,包含了中国书法思想的基本内容。
  三国时期的书法思想比较明确地表示崇尚中和之美,注意书法形体与内质的协调关系,特别是认识到了书法除了日常生活与军国大事的功用外,自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钟繇的学书、创体的经验,虽然尚处于直观和模糊的表述阶段,但已触及到了书法创作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西晋的书法思想家们,对书法创作和鉴赏中的诸多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在论述书体发展和书家风格时,已经有了相当明晰的史学眼光,初步建构了历史的批评观。东晋书法思想中最突出最有价值的是对书法独创性的重视和发挥。他们很注重向前贤学习,但更重视自己的创造,努力创新是东晋书法思想之魂,也是其书法摇曳多姿,充满生命活力的源泉。承继东晋的南朝,在书法思想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整个魏晋南北朝的最高峰。在前人的基础上,他们建立起完整严密的书法思想体系,对书法创作中的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心与手、技法与创新、法度与自由、天赋与功夫等问题都有了真切而具理论自觉的阐述,对书法风格中的力量与秀媚、神彩与形质等相对的美学范畴有了更辩证合理的认识。同时期的北朝的书法思想主要显示的是对雄浑淳厚,峻峭刚健趣味的追求。
  隋唐是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法度严明的时代。王羲之的楷书之风在经历了六朝至隋的流传之后,被唐初的君王和权臣们奉为圭臬,成为主流书风,致中和遒媚精新的王氏美学风格成为初唐士人和书家们竞相追逐的理想境界。当初唐的书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将王氏书风进一步法度化之后,近百年的恪守终于引起了盛中唐书家们的怨恨和厌弃,而当颜真卿、张旭、怀素等盛唐、中唐书家以他们特有的豪情和癫狂精神,左冲右突,摆脱了二王习气之后,晚唐书法家们又将禅学纳入书法,为此后的五代两宋尚意书风做了准备。隋唐时期书法思想的的变革和创新,完全是随着这个时期普遍的士人群体的社会文化心态和思想的流变而变化的,它既是一面可以烛照人心,洞察世态人情的镜子,又是一幅展现隋唐时期中国人精神的高昂和失坠的万象图。
  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变革时代。宋人的尚“意”可以看作是在书法思想方面的变革。宋人的尚“意”与禅宗的影响有很大关系,禅宗在唐、宋之际成为佛教的主要派别。作为佛教主流的禅宗,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吸收了较多的儒、道思想,这就减轻了士大夫对佛教作为外来宗教的排斥心理。另一方面安史之乱以来的长期纷争局面已经打破了士大夫对于美好世界的理想追求。现实世界的冷漠、苦痛令士大夫的心灵受到折磨。心理压力的重负迫使他们寻求可以慰籍心灵的世界。禅宗的教义恰恰满足了宋代士人的需要。在禅宗的影响之下,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宋代书家开始向唐代“尚法”挑战,蔑视权威和法度的束缚,重视人的性灵在笔墨中的发挥,追求创作心态的自由。这种“尚意”思想又因为金石学的兴起而进一步发展。宋代的“尚意”,为了冲破唐代“法度”的束缚,还力图追求魏晋时期的“尚韵”。当然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宋人已经不可能完全恢复魏晋时期的神韵,但是宋代书家追求“尚意”的思想,毕竟有别于前代,开创了一种新的境界。
  元代推崇二王,提倡复古的风气。由赵孟頫倡导,并被统治者认可的复古思想成为元代书法不可抵挡的主流。元代书法的这种复古思想是在特定环境下对魏晋二王书风的回归,指出向古人学习是对传统的延续,避免离经叛道的重要保证,其实质是以古为新,以书法艺术形式强化民族情感,增强中原文化的色彩。
  明朝建立以后,程朱理学继续为官方思想。而陆王心学默默发展。明朝中期的王阳明发展了心学理论,特别强调了个体意识的重要性,包含了独立思考和个性解放的若干因素。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市场经济活跃,市民阶层崛起,知识阶层批判精神得到空前的强化,王学的后续者自觉或不自觉的从王学中撷取个体意识觉醒的因素,人的主体意识和人的社会价值得以伸张,以个性解放为特征的人文主义理念得到普遍的认可。在这种背景下,明代书法思想形成“尚态”和表现为主的特征。其中有一派承袭元代赵孟頫为首的复古书风观念,坚守“二王”帖学传统,崇尚古意;吴门书派则注重自然和个性,追求尚“态”的书法观念;还有徐渭、张瑞图为首的一派伸张表现主义书法观念,充满强烈的叛逆气息。
  明末清初书法艺术追求自我个性的表现主义书风兴起,这种叛逆的表现主义书风在整个清代中不时闪耀着特有的光辉。同时清代的专制文化生态在促进传统帖学发展的同时,又客观上为考据、训诂学风兴起创造了条件。学者们从碑版刻石的文字史料出发,开拓了碑学书法理论,掀起“碑学革命”的高潮;而城市商业经济空前的繁荣,经济领域新因素出现,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和重新组合。书法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崇尚性情,开拓了书法的个性化思潮。总体来说,清代的书坛发展呈现出帖学与碑学的纷争交融、书法尚“朴”的特征。具体而言,清初的书法思想表现在对个性书风的张扬和谨守传统的帖学书风。一系列打破传统书法观念被提出,书家追求“丑”、“怪”,崇尚自然性情的书法思想。还有一些书论涉及了书体源流、书法创作等本体论、创作论问题,开启了有清一代的书法思想发展之径。清代中期传统帖学理论的认识深化,能够较为理性地评价以往书法家。碑学理论主要从书法的溯源入手,探讨各类书体及其特点,具有以史论书的特点,并大开碑学书法兴盛之门。除此之外,尚有一些关于书法“自然天性”观念的论述,显示了书法思想的多元发展特征。清代后期的书法思想,无论从碑学还是帖学,都显现出比以往更加成熟、涉及更加广泛细微的特点。出现了诸如包世臣、康有为等碑学理论巨匠。碑学理论著作从史料实证、笔势结体、风韵神态等各个方面探讨碑学书法,使其深入人心;传统帖学理论家,如吴德旋、朱履贞等人则墨守帖学;更有书法思想家刘熙载从宏观上把握碑、帖思潮,抛开书坛的门户之见,开启了一条碑帖融合的书法发展之路。
  回顾中国书法思想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社会发展、文化思潮的影响,产生了丰富多彩、各自不同的主体书法思想。而每一时代的书法思想也同样呈现着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中国书法思想不同时代不同特色的发展,不仅仅构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研究的一座丰富宝藏。
  
  三、中国书法思想史的研究特点
  
  中国书法思想的萌芽伴随着文字形成就已经产生。中国书法思想史就是阐明中国书法思想发展的源流过程,揭示中国书法思想的时代特征,指出产生每一时代书法思想的背景、原因,展现中国书法思想丰富多彩的面貌。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其研究、创作者自然要从道德、艺术两方面提高自身的修养,著名书法家邵秉仁先生指出“艺术工作者是创造精神产品的特殊劳动者,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思想觉悟、精神境界、知识积累、艺术功力直接决定着作品的质量和意境。”在加强艺术实践时应当“不断涵养自己的文化底蕴,坚持艺术标准,在继承上创新”。(注:邵秉仁:《当代书法艺术发展中的几个问题》,《光明日报》2006年7月19日,第4版。)中国书法思想的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古代丰富的书法作品、书法理论著作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国书法思想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良好的资源。在研究中国书法思想及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注意书法思想法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阶段特征与多元化书法思想并重。中国古代几千年来的书法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伴随着每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书法思想也在不断演进。这一演进的过程中,书法思想也有几个主要的时代特征。在研究过程中抓住中国书法思想发展的主线,对每一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影响以及对他们的书法思想进行重点地介绍与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每一个时代的书法思想除了上述归纳特征的同时,还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书法思想,这些思想也是中国书法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国书法思想史研究当中,还需对非主流的书法思想作必要的叙述,以求全面的反应每一时代书法思想的全貌。
  第二,中国书法思想萌芽于中国书法产生时期,我国先民对于美的自然追求,正是书法思想孕育的基础。因此对中国书法思想史的研究应从先秦时期先民对于美的追求的萌芽思想开始,按照中国历史朝代发展顺序,依次展开。这样就避免了只对重要时代进行研究的缺陷,能够完整地体现中国书法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在研究中还应注重对社会发展、变革以及书法家个人思想、气质等背景知识的介绍。
  第三,中国书法思想是从中国书法理论著作、书法作品创作等方面体现的,因此其研究应当兼顾书法理论著作和书法作品创作反映的书法思想。研究中不仅要探讨书法理论中蕴含的书法思想,还要重视书法家在书法作品创作过程中展现的书法思想。这样做就能弥补传统研究中对书法作品、书法理论著作各自重视而忽视两者结合的劣势,能够全面地反映书法思想。
  第四,在研究过程中,还应注意在书品与人品,艺术与道德关系问题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认为:首先,由于人的性格和性情不同,欣赏和追求的艺术风格也不同,因此书法与人的性格、性情有关。书法家不同的性格、性情会产生不同的书法作品,同样,书法家的书法思想也会受到书法家本人性情、性格的影响;其次,人品包括道德修养、政治立场等方面,但是道德修养的高低、政治立场的好坏与书法家书法作品的好坏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政治立场并不影响这个人的书法艺术创作。古代书法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书法艺术家,其道德修养、政治立场不为后人所称赞,但是仍然创作出重要的书法作品,例如北宋的蔡京、元代的赵孟頫。因此我们在研究书法思想过程中,对于这些道德修养、政治立场上有缺陷的书法家并不回避,而是做出认真、求实的分析。同时我们也对后人书法思想中涉及到前人道德修养、政治立场对书法创作影响的内容作了如实地记录,以便更全面地反映中国书法思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开诚、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2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
  3陈方既,雷志雄:《书法美学思想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
  4《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5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黄山书社,1990年。
  作者单位:何炳武,陕西省社会科学研究院
  方 原,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责任编辑:杨立民
其他文献
早在20年代世界上就开始钻水平井了到50-60年代出现场涡轮钻具后水平井得到较大发展。但由于效益不佳,60-70年代时对处于低潮。到80年代初,由于加强了以水平井油藏工程为核心的井位选择研究,使
作为太平天国研究主流倾向的阶级分析论普遍存在三种方法论误区。而引入社会运动理论的“政治机遇”、“政治认同”与“斗争构造”、“居间联络机制”以及“斗争周期”概念,
内容提要 中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丰硕的经济成果,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与此同时,随着经济规模扩张和资源消耗总量的增长,发展的不平衡,资源和环境问题日趋突出。重视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循环经济能否成功。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可从法制、规划、政府职责、宣传教育和消费、科技开发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措
20世纪50—70年代,陕西工业经济形成重工业化结构。其形成原因为:苏联工业化模式在陕西的仿行;抗日战争时期陕西重工业的崛起;新中国需求与陕西重工业化结构;陕西矿产资源优势与重
可以把实践哲学的研究大体上分为有人称的研究与无人称的研究.这两种研究既不能完全分开,也不能混为一谈.西方哲学中的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二分法至少包含两方面的问题:一是
传统理论认为,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只能存在于“必需和外在规定要做的劳动的彼岸”,只能通过缩短劳动时间、消灭专业分工才能实现。但从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看,社会总劳动及人们的
本文从水平井井眼轨道控制现场施工工艺出发,分析了在轨道着陆控制阶段影响施工工艺的主要因素后指出,为适应这些因素的变化,在水平井井眼轨道着陆控制阶段要针对目的层和造
学术期刊的学术使命与社会责任是相互统一的一件事,而不是分开的两件事:对个人或个体来说是使命,对社会整体来说,就是责任。学术就是学术期刊的社会分工与社会角色。因此,学术期刊
高能气体压裂属负压效应增产增注措施之一。介绍了岩石破裂产生多条裂缝与瞬间高负压效应的增产增注机理,对老井负压效应和新井正压、负压、脉冲、差速高能气体压裂工艺以及射
行政伦理的价值体现在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两个方面。从微观角度看,公共法律与制度规范体系的盲区,为行政伦理价值生成留下了空间,行政伦理发挥着“隐形制度”的约软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