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小学生启蒙教育中的国学经典读物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传统童蒙经典读物遭遇“被删减”的情形渐成趋势。为此,网络坊间热议不断。这类不断引起媒体广泛宣传和社会强烈关注的公共事件,明显具有两重指向:其一,事件本身反映出这是一种“教育现象”。教育管理者面对受教育者,“果断”地行使权力,强制性改变经典国学读物,出于“保护”心愿给予学生“洁本”读物,结果是直接清除了学生认知“糟粕”的权利,连带取消了与“精华”相辨别的可能性。从接受学习的完整性角度分析,这种“断章取义”式的学习方式显然不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其二,从更广泛的文化视野来判断,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学术圈内兴起的“传统文化热”、“国学热”呈现燎原之势,发展至今,全社会已形成比较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传统启蒙经典读物也已重回大众阅读视野当中。如今,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删减”国学经典读物等,真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从实质来看,这是“国学热”推动下的一次媒体聚焦和民众热切审视,说明了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中国小学生启蒙教育乃至国民文化建设视野中的自然登场和价值重估。
  《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启蒙读物和《论语》等国学经典,作为文化符号和传统文化价值系统,在当今时代的认识和取舍,笔者认为至少应该从几方面加以思考。
  一、 对于经典文本的阅读和诠释是否需要完整性
  《道德经·二章》有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1]这说明“美”和“善”是一种规定,按照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恶”和“不善”是反规定的,因此它作为“美”和“善”的对立面而向其普遍规定性发出挑战。人们知道“美”、“善”与“恶”、“不善”都不具备完整性,都处于相对之中。这样的省思会告诉我们:只知道“美”与“善”的人性其实并没了解到真正完整的人性。“恶”和“不善”站在另一面,令人时时感到是生命“美”和“善”真正的镜鉴。这至少有两方面蕴涵:一则“美”、“善”与“恶”、“不善”皆因对方的存在而存在,所谓相辅相成;二则通过对“恶”、“不善”的探询和致思,考察“美”、“善”的习惯性审美判断的落空,进而开拓人们更加广泛的认知空间和审美视野。回到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世界,“精华”和“糟粕”对应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文本中的“美”、“善”和“恶”、“不善”,我们应该给出的方法是:为学生提供有美丑和善恶的完整世界,并且通过教师的批评性阐释引导学生理解,最终经由学生自己的人生经验进行解读和给出评断,而且这才是学生真正的自主性学习和创造性理解。因为,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理解均须经理性的探寻而得到,而不是人云亦云,毫无己见。从这一角度看,删节经典文本的做法确实不妥,不仅是对历史和传统经典文本的不尊重,更是忽略了教师对学生辨识能力的充分训练。
  二、 传统经典文本在当下语境如何实现“现代转换”
  传统经典文本是历史产物,已经先于我们的时代而存在,我们只有继承权而无变更权。如台湾著名文化学者李亦园先生所言:“传统文化系统的精致美妙,并不能说是完美无缺的,何况环境的变迁、不同文化价值的互相冲击,固有文化的缺点终于是要暴露出来的。”[2]有学者担心,目前风行的《三字经》、《弟子规》、《神童诗》等等童蒙读物深含着儒家思想观念,长期念诵浸润其中,必受其害。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来合理继承这些“历史产物”?无疑,时代脚步始终前行,谈对历史的继承,首先要深刻理解,再则结合时代发展,作出符合当代价值的“转换”,这既是选择,更是一种优化组合。例如,过去人们谈到儒家思想中的“孝”,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其真正的意涵缺乏积极认识,对孝之“道”和孝之“行”常常混为一谈,更有与“忠”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长期以来不能正确深入地了解“孝”之精义。何为“孝”?清人李毓秀在《弟子规》中以《论语·学而》的“弟子入则孝”为核心具体讲述在家应该恪守的规范行为。确切地讲这是孝行而非孝道之论。《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3]孔子将真正的孝道归结为“无违”。“无违”非无违于父母,而是无违于“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又孔子回答孟武伯问孝言“父母唯其无忧”,说孝是使父母无忧;回答子由问孝时说不仅“能养”还加之以“敬”。在《论语·里仁》中,孔子说:“事父母,几谏。”[3]意即可以用委婉的方式对父母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个意思在《弟子规》中也进行了描述和阐发。因此,我们可以推知,孔子认为的孝道是事父母以礼,使他们无忧虑,并且奉养尊敬他们。至于后来衍生出的诸如“父母之命”的理解、屈从父母的行为,其实也并非原义。孔子所言的孝道不仅不是单向的顺从或命令,恰恰很重视双方的融洽关系,而且根据实际的生活情况在动态的调整中(如“几谏”)达到融洽。如果双方不能融洽相处,子女过度顺从父母,陷入虚假的屈服状态,超出“事父母以礼”的“礼”范畴,就是不孝了。孔子所论孝之道的真义,也是能够很好地适合现代社会的伦理规范。[2]这种孝道的“现代转换”,对于今天的家庭生活来说绝对是大有裨益的。推诸社会,孔子的孝道因为注重人伦双方关系的相互规范和明辨是非准则可得到绝对认可,那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现代意义的民主和科学精神。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我们要的是民主状态的孝亲,而非绝对的威严和服从;要的是富有科学精神的孝道,执守于明辨是非,懂得自我的角色地位和自觉的责任担当,艺术性地解决问题而不固守成规。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当向学生诠释经典,并且是面向当下的生活环境为学生作出更加积极的解读和“现代转换”。回归到如何对待小学生启蒙教育中的国学经典读物的话题,其实更应从上述角度去鼓励教师融合当下语境对经典文本进行现代转换,塑造学生崭新的道德理念和思想价值,让古老的历史读物在今天可以重焕青春。所以,我们与其去使用经过简单节减过的文本,倒不如深刻钻研国学经典文本的深刻内涵。   三、 传统经典文本在世界文化语境中的自我审视
  近代以来,我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屡经西学洗礼,伦理型的儒家文化传统在文学文艺和社会思潮中成了被批判和清算的对象。儒家文化传统不分精华和糟粕,一时间统统被当作阻碍社会前进、思想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在今天的语境中,我们真正的文化省思和文化重建提上日程。中华文化的复兴以及与世界文化的融合,理应成为我们着力开展的任务。与西方民族的优秀思想经验相比较,我们的传统文化资源中有许多是伟大而具备普世价值的。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和观念价值是能够推己及人进而影响到世界其他民族的,也最有可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优秀经验进入到世界民族融合的潮流中。所以,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使命是寻找、审视具有普世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并且作出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现代阐释和有效转换。置于世界文化的语境中,我们的文化传统应该发出积极的建设之音,这种实现就是在对比审视中提取普世价值,而非对传统文化文本和经典读物进行简单粗暴的否定和节减。所以,对于传统经典读物和文化文本的节减和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阐释转化是南辕北辙的。
  四、 从当下的文化境遇和生存处境审视国学经典
  当下传统文化观念表面风行,实际则是日渐消亡,而指向将来的文化世界还未成形,我们正存在于文化嬗变的“断层”中,这决定了我们的任务是给文化断层作出修复。节减童蒙经典读物中的所谓“糟粕”,意欲呈现给学生的是不完整的破碎式文化文本,是一种当代文化断层的状态下充满隔断、裂痕的绝妙隐喻。它暗示了当前文化传统的支离破碎,所以必然形成不完整的呈现。这种无可奈何的遭遇不仅映现了教育教学资源内部失调的尴尬,也象征着现实境遇中传统文化的衰落和破碎。
  综上所述,不管是从经典读物的文本解读需要完整性的立场,还是传统经典文本在当下语境要实现“现代转换”的分析,再到传统经典通过世界文化语境的自我审视和提取进而参与到世界文化潮流的融会过程来看,都同时说明了缺乏学理探讨和理据支撑的简单否定和节减童蒙教育中的国学经典读物之举是不正确的,而这种文化和教育现象的背后,也隐喻了我们当下的文化境遇和生存遭际的支离化、碎片化。因此,我们应该指出,任何简单的否定与处于主观想象状态下的曲解童蒙经典读物之举,都要让位于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一切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 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
  [2] 李亦园.文化与修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刘宝楠.论语正义.上海:上海书店,1986.
其他文献
在现代生产过程中,许多电机要求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速度的平滑调节,并且要求有良好的稳态、动态性能。而直流电动机开环调速系统具有良好的启动、制动性能,适宜在大范围内平
在对现行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体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要求,阐述了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体制创新的原则
以甘啤3号大麦为原料,从中分离得到了2株生长能力较强的菌株,通过对该菌产生的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糖化酶的酶活情况进行研究及生理生化鉴定得出该菌株为白地霉,分
针对少儿开设的短期音乐培训机构层出不穷,过多的培训机构导致目前社会上音乐机构的鱼龙混杂,在师资力量、教学方式、管理、教材上太过于商业化而存在着太多问题,尤其是在教
目的 研究腓骨后侧钉板内固定在治疗踝关节骨折中应用效果。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36例Weber-AO分类,B2B3,型踝关节骨折的患者,经腓骨后侧固定外踝腓骨。采用Baird-J
哲人其萎,巨星殒落。随着以"三钱"为代表的一代学界泰斗的渐次乘箕归去,也再三引发国人对钱学森大师暮年多次提问"我们何以培养不出大师"的思考。钱老之问,反映着钱老的忧切和焦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笑是极其平常的一件事,经常被我们忽略。为了生计,我们习惯于皱紧眉头、板起面孔;遇到挫折,我们惯常于愁眉苦脸、烦躁郁闷:遭受失败,我们往往会悲观绝望、一蹶不
主题及论题陈述:勃朗宁的戏剧性独白诗客观地描述了生活和人物,此外诗人的兴趣更注重人物的内心心理活动。他的诗歌可以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较短的抒情诗,比如Meeting at N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浸入大众的思维,一种提倡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正被不断强化。在这种新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可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这种理念逐渐被异化,渐渐发展成过分强调学生地位的“生道尊严”。近年来众多的调研成果也显示,青少年学生“不尊师”现象越来越多,令人忧虑,社会上频发师生冲突,甚至拳脚相加、刀斧相残等恶性事件,“生道尊严”的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