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化和退化状态对甘南草地生态系统固碳的影响

来源 :生态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第二大碳库,其碳收支应对气候变化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领域.多数研究主要探讨温/湿度、CO2浓度等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而针对草地的沙化、退化对植被整个固碳过程所产生影响的研究相对不足.本研究以30 m×30 m空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做支撑,参考国家标准GB/T 24255-2009解译草地沙化和退化数据,并结合光能利用率遥感模型,模拟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分析甘南地区植被固碳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讨论草地沙化和退化对植被固碳所产生的影响.结果 表明:甘南地区的草地主要呈现无沙化和轻度沙化状态,并伴随着较少区域面积不同程度的土地退化现象,其中玛曲县的草地沙化和退化情况相对严重,草地沙化和退化面积分别占甘南地区总面积的0.03%和2.50%;研究区草地GPP、NPP和NEP均具有上半年呈递增、下半年呈递减的月变化特征,而在空间格局上呈现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其中,玛曲县是草地年固碳量最大的县,其草地固碳量为691.28 t C·a-1,唯舟曲县为碳源,其NEP值为-88.64 t C·a-1;GPP、NPP和NEP随草地极重度沙化、重度沙化、中度沙化、轻度沙化和无沙化呈显著递减趋势显著,而草地退化对甘南地区GPP、NPP和NEP影响不显著.本研究为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动态机制提供一定的依据,为完善甘南地区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其他文献
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壤理化状态和重金属水平能显著影响后续生态利用.为查明蚯蚓对矸石上不同厚度覆土中重金属(Cr、Cu、Pb和Zn)总量和有效态的影响,采用土柱实验,将蚯蚓接种到矸石上覆土,设置10、20、30、50、70 cm五种覆土厚度,通过测定不同厚度覆土pH、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总钾(TK)和重金属(Cr、Cu、Pb和Zn)变化,探索蚯蚓对不同厚度覆土的生态改良效果.结果 表明:在10~70 cm厚度覆土内,接种蚯蚓能使覆土pH显著降低趋向中性,OM较对照提升7.0%~ 13.5
为研究黄山松天然次生林直径分布特征,以麻城市黄山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样地调查,计算林分直径的偏度、峰度,林分直径分布的Shannon-Weiner和Simpson指数,运用负指数分布、normal分布、lognormal分布、logistic分布和Weibull分布等5种概率密度函数对黄山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直径分布进行拟合,对拟合结果进行χ2检验.结果表明:1)黄山松直径分布主要为左偏山状,较高径阶林分直径分布为右偏山状.2)黄山松直径分布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与林分径阶的大小变化一致.3)Wei
美学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从美和美学的本质入手去探讨景观美学的概念和范围,明确了景观美学的研究内容,确定景观审美和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总结景观美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法、美景度法、语义差异法、层次分析法等.但是人对景观的主观感知一直都采用的是模糊评价法,用于评估和监测景观美学的标准化方法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无法在大尺度上进行景观评价和对比分析.而人在欣赏美景后形成的物理感知和情感反应是自然而然的,个体之间虽有差异,但在生理反应和神经感知指标上应有客观反映.脑科学技术与
为探究超积累植物伴矿景天焚烧灰浸出回收有价金属的可行性,以800℃流化床焚烧旋风灰为材料,研究盐酸、硝酸、氯化铵以及不同浓度、液固比和浸出时间对飞灰中重金属浸出规律的影响,同时评价浸出残渣的安全性.结果 表明:浸提剂种类、浓度及液固比是影响浸出的重要参数,浸出时间的影响较小,酸性浸提剂浸出能力明显强于氯化铵盐溶液浸出;飞灰中镉(Cd)、锌(Zn)和铅(Pb)的浸出均符合阳离子浸出模式,浸出率随着浓度、液固比增大而增加,Cd、Zn和Pb在优化条件下浸出率最大分别为94.9%、90.2%和92.4%;增大液固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养分循环的关键驱动者,对土壤环境变化感应明显,氮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限制元素之一,其改变可能会给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造成一定影响.为了解高寒湿地土壤微生物组成对氮添加的响应,以青海湖流域高寒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0 g·m-2、0.5 g·m-2、1 g·m-2、1.5 g·m-2、2 g·m-2、2.5 g·m-2、5 g·m-2、10 g·m-2)8个水平的模拟氮添加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对氮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氮添加使细菌、真菌和古菌的Chao1指数均下降,细菌
多熟种植是我国现代农业中一种重要的农作制度,对于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地处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光、温、水资源充足,自然条件十分优越,适宜发展多熟种植模式.文章从南方红壤丘陵区概况、种植模式的多样化及投入产出高效化等方面,对目前我国南方丘陵区旱地多熟种植模式的研究现状分析;同时还归纳总结了我国南方目前多熟种植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多熟种植的创新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田间病虫害及光热水资源利用情况的影响等方面.最后,根据其研究内容的不足,提出南方
生物方法因其高效、持久及无二次污染已经成为治理水污染的重要方法,固定化微生物不仅加强微生物治理效果,更能保证微生物生存稳定,是现阶段生物方法治理水污染的主要组分.近年来学者们也做了很多固定化微生物处理各类废水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优异成果.文章对固定化微生物技术进行剖析,分析各类固定化载体材料及各种固定化方法优缺点;解析利用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氨氮废水效果研究及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效果影响因素;综述近年来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氨氮废水应用情况;最后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展望.
为了解矿区洞穴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9年3月对贵州松桃锰矿区仙家洞和忆苦洞的动物进行了调查,运用主成分(PCA)综合分析了环境因子对洞穴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并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对洞穴内土壤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 表明:共获动物标本445号,隶属4门8纲18目32科,其中仙家洞178号,计38种,忆苦洞267号,计32种;香农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最高的分别是忆苦洞有光带(2.6222)、仙家洞有光带(6.0164)、仙家洞弱光带(0.9314)和
竹笋是大众喜爱的森林蔬菜,其食味品质存在种间差异,且出土前后品质存在明显的变异.箨叶是竹笋的重要器官,居于箨鞘顶端,是竹笋出土时最先感光部位,是否与竹笋食味品质变异密切相关?目前尚不清楚.为此,以同一地点、立地条件和人工干扰措施一致的6个属22个竹种为对象,分析了不同竹种箨叶形态性状和竹笋食味品质指标,为揭示竹笋食味品质形成基础提供参考.结果 表明:(1)22个竹种箨叶单叶面积、单叶干重的变异系数达88%以上,属强变异指标,其他指标变异系数介于32% ~48%,属中等变异指标,说明不同竹种箨叶形态性状存在
食物资源是灵长类动物栖息地选择的重要因素,了解海南长臂猿食物资源的分布对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研究区180块样地,获得了海南长臂猿105种食用树种分布数据,采用MaxEnt模型对6种果实食用树种进行了空间分布预测,并探讨了不同果实类型树种与气候、地形等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 表明:6种果实类型的模型检验结果AUC值均超过0.90,模拟精度较高;8月降水量在浆果、榕果和坚果类树种中的贡献率为43.8%、27.8%和19.6%,哈格里夫斯参考蒸发量在核果、球果和聚花果类树种的贡献率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