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厌恶“标签”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nywang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新课改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每一位教育者心中. 教师们在理论上可能对学生一视同仁和平等对待,不贴“标签”. 在文中主要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出现的各种学生标签进行分析,为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标签;心理健康
  在每个小学生的心目中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哪怕是一丁点表扬,但待在一个集体中的时间长了,有部分学生心中总觉得“这样的赞许绝对没有我的份”,这样的学生就开始感受“标签”的不公,不想听老师的话,甚至厌恶学习. 如何才能唤醒这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怎样才能让他们也喜欢上数学课?保护其心理健康呢?笔者觉得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急需探究这类问题.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话语权:“胆小的”VS“胆大的”
  教师不仅仅要关注爱发言的“胆大的”孩子,还要给“胆小的”孩子一些表达的机会,他们也是您的学生,也要受到同等的重视和爱护,多给他们一些发言机会,以后他们在接触社会时就不会那么的“羞涩”,敢闯敢拼.
  教育者们会发现年级越高,学生的举手率呈现下降趋势. 针对这一变化,笔者最近组织四年级的学生看了高斯从1加到100简便计算的故事动画片,并上了一节关于高斯如何解决问题的课,学生们兴趣较浓. 课后布置了家庭作业,即回家跟家长讲一遍高斯的故事. 第二天学生上学,教师再次组织大家讲高斯的故事,针对平时“胆小的”群体展开,邀请他们上台讲故事,并在他们讲完后表扬,“你是今日最出彩的404班数学人”“敢于讲,有进步”“能站在404的讲台上讲故事,老师为你鼓掌”……这样做,增强了“胆小的”课堂上发言的自信心,并以此作为起点,跟进一个月“胆小的”上课发言情况,并多次组织讲数学故事(多利用下午自习时间),笔者明显感觉“胆小的”能与“胆大的”站在同一起跑线了.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只会回答问题还不够,作为教育者还要告诉学生,老师是欣赏与喜欢问问题的学生的,这样的话语权更为重要,这对于“胆小的”是更大的挑战.
  于是,笔者在学生中利用PPT,又讲了个故事. 国内颇有名气的节目主持人杨澜,她曾在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选修了社会学课程. 学期结束,其他科目都得了A,这门她自认学得还不错的课程却仅仅得了B. 杨澜去问教授,教授告诉她,“这是因为你一个学期上课都没有问过一个问题,即使你听懂了也可以提问,否则怎么证明自己是个有观点、有思想的人?”
  表扬在听这个故事之前,曾向老师提过问题的勇敢学生,鼓励“胆小的”要会问问题. 从此,笔者的课后总有些孩子问课外作业题或问课堂上还没有弄明白的题,课堂中的问题也生成了很好的教育资源,如:老师您布置的课堂作业是不是太多了?老师谦逊地赔不是,并要孩子告诉自己多在何处,以便调整.
  因此,教师不要低估“胆小的”学生的能力,他们也是可以说话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既要关注学生对“双基”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和提升,发展学生的个性. 学生的发展还应当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与学生以后的成长(或终身学习)有着共同的外延,其效果应逐渐在学生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显现.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游戏:“思维慢”VS“思维快”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游戏要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设计游戏时,就要想到有部分学生厌恶玩游戏的原因是“思维慢”,不能说在数学课堂中,有一部分孩子完全反应慢,跟不上,就剥夺孩子参与游戏的权利,因此玩什么样的数学游戏,用什么内容引导学生玩,怎么玩,需要教育者精心设计,尽量针对大多数孩子,注重参与面. 如:一年级“7的合与分”一课,老师先设计了“几与3合成7?”等问题抢答游戏,一些孩子根本没达到抽象思考的程度,抢答积极性逐渐降低,因为总抢答不上,非常遗憾. 于是修改了这一游戏,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表达思考的结果,如合起来是7,老师出示3,孩子可以画4根小棒,也可以拍4次掌,也可以出手势4,摆4支笔……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来展示自己的答案,这样的游戏就避免抢答的“思维慢”VS“思维快”,让他们之间更加平等,学生整体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现实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给予学生的首先应该是公平、公正,更加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 学生不要给自己贴“标签”,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先不要给孩子们贴“标签”,促进每一位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和谐发展,最终让有个性的学生们都能顺利地走向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刘亚丽.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之探究[J]. 学周刊,2014(04):84.
  [2]林华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 教师,2015(33):20.
其他文献
【摘 要】 几何画板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项杰出创作. 应用几何画板可以提高几何教学的直观性和准确性,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到几何“动”的一面.从而达到改进部分章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目的,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关键词】 几何画板;小学数学;动感;数学思想方法  几何画板是一个适用于几何教学的软件,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几何图形的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考核常用综合评定法进行考核.有些评判结果与平时日常评判失衡严重.本文介绍的数学模型为决策部门提供了解决对一贯评判较好(差)的人员,在某次考评中,偶然失常的平衡问题.  【关键词】考核;综合评判;修正;数学模型  综合评判法又称“分项记分法”,是目标考评的最基本方法.对所有纳入考核的指标实行量化,确定量化目标,进行量化考核.对于民主评议指标实行数据转换模型,将定性评价转化为考核数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贵在激发兴趣,调动热情.教师务必要依据科学的认知规律,来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借此促进学生探究与发现,使之不断产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断丰富学科素养.  【关键词】认知规律;探究发现;图形教学;策略  小學数学教学活动贵在激发兴趣,调动热情,这是因为学生的头脑不是“容器”,而是有待于点燃的火把.教师务必要依据科学的认知规律,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借此促进学生探究与发现,使之不断产生
【摘要】 数学概念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 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力图结合“确定位置”一课,阐述概念教学应该凸显意义本质理解这一观点.  【关键词】 概念教学;意义;本质  小学数学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科.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数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小学生学习掌握概念是一种复杂
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在每一章节之后所设置的“复习题”共分为“复习巩固”、“灵活应用”、“探索研究”三个层面,以供教师在本章复习教学时选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尤其是一些年轻的教师对“探索研究”层面的复习题往往没有主动探究的意识,从不知道如何探究到无可奈何放弃探究,教师在课堂上怎么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本文将结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复习题中的第15题谈谈自己的一些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有效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让他们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获取数学知识,使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语)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下面,我就结合自
【摘要】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数学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高速运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能够从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出发,实施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出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趣味性  在小学数学中,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和乏味,学习中
[摘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学生的“心灵鸡汤”。教师能公平对待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对每个学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加德纳认为每个个体都有相互独立的九种智能,而且任何两个个体都不能拥有一套完全相同的智能优势与劣势。探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民族地区数学课堂教学,旨在为民族地区学生创造一个“鲜活的”学习环
【摘要】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是把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分开来看的结果,不论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还是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两者都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发展,会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强,思维发展更快,同时,对数学学习的得
【摘要】三维导学案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可以据此自主学习的平台,利用“三维导学案”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坚持学习,独立完成作业,遇到难题,寻根究底,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三维导学案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三维导学;高效课堂;高效发展  为了增效减负,本案例结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