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思维导图在学校规章制度建设中的应用进行探索。首先简单介绍思维导图及相关的理论基础,然后分析思维导图在规章制度建设中的作用,最后得出结论:思维导图可以作为规章制度的有力补充,有利于制度的完善,理清制订者的思路,增强制度的可读性。
关键词 思维导图;规章制度;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4-0057-03
学校的规章制度规定了每位教师的主要职责,让学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而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在良性轨道上运行。规章制度都是严肃的文本,按序号线性排列,让人感觉枯燥乏味,很少有人有兴趣仔细把某个制度看完,平时的操作程序就是凭经验或同事口授。即使碰到疑问也不愿意去查阅规章制度,就算去查阅规章制度也可能因为条文太长而看到后面忘了前面,因为制度太繁琐而不能很好地理解。有没有一种办法让规章制度的条理更清晰,使教师愿意去看,并能快速把握制度的内涵呢?思维导图就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本文探讨其在学校规章制度建设中的应用。
1 对思维导图的认识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人类的发散性思考具体化、可视化的方法。它呈现了思维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和思维灵活性,理清思维的脉络,有助于回顾整个思维过程,加深理解,强化记忆,能够让使用者从一种全局和整体的视角思考问题,创造性地探索、修正和总结某一问题的想法。美国管理学作家DR.Tony Turrill说,思维导图可以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简单到可以在一张纸上画出来,让你一下子看到问题的全部。它的另一个巨大优势是随着问题的发展,可以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地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问题加以延伸。
思维导图既可以作为一种“图”来研究,又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来研究。作为“图”,它有美学研究的价值,是人思维、认知的形象表达。它将人的线型语言、逻辑思维转化为空间图形,弥补了语言在思考表达上单一性和线性的不足,从而具有语言学研究的价值;作为“工具”,它具很高的实用价值,可以在所有需要人们思考决策的领域内使用,不仅仅是在教学领域、个人、企业信息管理领域内应用,其强大的思维功能必将使其向其他领域延伸、发展。
2 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
2.1 脑科学
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证据表明,人的左脑和右脑分工不同,图1就是关于人的大脑的思维导图。 “左脑 右脑”的“全脑”思维模式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模式。如果左右脑能一起参与学习与记忆,将比彼此分开工作产生更大的效率。思维导图的创造者托尼·巴赞认为,人脑的思维具备类似庞大的分支联想模式,即从婴儿出生起直至其整个一生,“成根的思维线条从一个几乎无限的数据节点数放射开来……,产生无限制的联想序列。大脑正是以分类和关联的方式,将信息存储在树状的神经树突上,并可以据此综合地研究学习者所关心的任何主意和问题”。思维导图正是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它利用大脑自身的语言来思考问题,让思维过程外显,以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展示思维过程的全局,是一个发散性的、非线性的思维过程,较好地训练了人的右半脑,使左右脑协同工作,或者说“全脑”工作,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使大脑平衡协调发展。
2.2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怎样理解整体和构成整体的部分之间的关系。格式塔理论认为如果对构成部分有恰当的认识,将有助于形成整体的意义,了解各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思维导图从整体上表现了某个较为广域概念中的各个组成部分。
2.3 阅读心理学理论
阅读心理学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表征的建构过程,读者的头脑不是一块被动地供外部意义投映的空白银幕,而是一个储存了大量图式的能动的思维体系。阅读过程中信息驱动(信息由书面移向大脑)和概念驱动(大脑中已有图式附着于新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同时发生、相互作用,读者一方面敏感地寻找、挑选和组织新信息,一方面迅速调集已有图式与正在挖掘的含意联系起来,做出比较、选择、综合和推论,通过验证、补充或否定、修正等来完成对文本的加工。所以思维导图一旦在读者的头脑中建立,将帮助读者先验地感知图中的各种组合要素与要素所在的位置,迅速整合文本主题,提高解读效率。
3 思维导图在学校规章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容都是用类似Word的工具编辑排版的线性文本,相对于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维,它属于直线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主要有3个缺点。
1)埋没了关键词。在直线式表述中,表达重要意义的关键词经常出现在不同的页面上,埋没在一大堆相对不重要的词汇之中,阻碍大脑在各个关键概念之间作出合适的联想。
2)不易于记忆和查阅。规章制度中的文本由于缺乏色彩和视觉刺激,容易使人昏昏欲睡。一旦大脑感觉单调无聊时就会关闭,导致思维中止。
3)浪费时间。直线式表述在很多方面都浪费时间,如重读不需要的文字、寻找重要的关键词。这样的后果是使教师在学习规章制度时,感觉注意力分散,精神痛苦。
现在以《宁海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班教师工作职责》为例,将内容转换成思维导图的形式,如图2所示。从同一层次的节点数目可以看到思维的广度,从一个分支的长度可以看到思维的深度,离中心节点远的为上一层节点的进一步发散。
从图2可以看出将规章制度描绘成思维导图形式的优势。
1)思维导图方便制度的完善。做思维导图的时候,人会处在不断有新发现和新关系的边缘,鼓励思想不间断和无穷尽地流动。从主题发射出来的分支可以不断增加,意味着可以把规章制度不断地向广度和深度延伸。
今年5月16日、17日,学校开展了中小学教师《教育叙事写作专题》项目培训。为了使培训时有针对性的专家点评和互动,项目组会同有关专家学者研究决定,要求学员在4月25日前准备一篇教育叙事文章(从教育管理实际工作中选题),并将论文的电子稿发送至组班教师的电子邮箱。项目组先将这件事以预备通知的形式发布到教师教育网,组班教师再以短信的形式通知各位学员到教师教育网查看通知。4月26日,组班教师查看、下载学员的论文。对于没上交的部分学员,组班教师需短信提醒他们在5月6日前补交论文……发预备通知和交论文是该项目特有的,那么组班教师可以在原先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在“前期工作”这个主题下新插入一个分支,如图3所示。 2)思维导图激发读者的兴趣。读者读图的兴趣远远高于读字的兴趣。思维导图设计时使用不同颜色的文字与线条,用形象的图片、代码(如单位厘米写成CM)代替文字,用字体、字号大小、线条粗细的变化刺激读者的视觉,这些简单、基本、自然且容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易激起读者的兴趣及热情。
3)思维导图可帮助读者节省时间。思维导图把规章制度的要点和重点清晰地表达出来。以往在阅读规章制度时,由于大标题、小标题层次太多,缺乏对整体的把握,或在急需找某点内容时要从开头逐行往下查找,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使读者在阅读文本内容之前决定阅读方式,有必要的要细读,不太需要的就浏览或不读,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重点段落阅读,极大地节省了读者的时间,增加了读者阅读时间的有效性。
4 反思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知识和对象的新存在方式,它衍生于文本,是思维想象的形象解读,反过来又影响着人们对文本、思维想象的再认识,弥合了文与图各自表达上的不足,使“文”与“图”和谐统一,体现了语言、文字、图像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将思维导图工具应用在规章制度建设中,并不是说取消原先的文本,而是将它附在规章制度的下面作为制度的有力补充。规章制度制订者和读者都可以是思维导图的创建者。当然,不同创建者的思维导图在阅读活动中的角色及功能也不尽相同。制订者在进行制度制订时,可以先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描绘出整体思路及构想,使制订者的思想可视化,便于随时对自己的思路进行梳理,使之清晰,也利于发现不足,不断完善制度,不断对具体操作进行细化和深化。读者在阅读时,既可以勾画出制订者的思维导图,也可以结合具体情况描绘出自己的思维导图。
参考文献
[1]张海森.2001—2010年中外思维导图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1(8).
[2]巴赞.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3]沈建强.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J].浙江教育科学,2009(6).
[4]王功玲.浅析思维导图教学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0(4).
[5]王翠萍,胡石,宋佳.思维导图在阅读活动中的应用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1(7):66-70.
[6]刘晓宁.我国思维导图研究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5).
关键词 思维导图;规章制度;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4-0057-03
学校的规章制度规定了每位教师的主要职责,让学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而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在良性轨道上运行。规章制度都是严肃的文本,按序号线性排列,让人感觉枯燥乏味,很少有人有兴趣仔细把某个制度看完,平时的操作程序就是凭经验或同事口授。即使碰到疑问也不愿意去查阅规章制度,就算去查阅规章制度也可能因为条文太长而看到后面忘了前面,因为制度太繁琐而不能很好地理解。有没有一种办法让规章制度的条理更清晰,使教师愿意去看,并能快速把握制度的内涵呢?思维导图就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本文探讨其在学校规章制度建设中的应用。
1 对思维导图的认识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人类的发散性思考具体化、可视化的方法。它呈现了思维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和思维灵活性,理清思维的脉络,有助于回顾整个思维过程,加深理解,强化记忆,能够让使用者从一种全局和整体的视角思考问题,创造性地探索、修正和总结某一问题的想法。美国管理学作家DR.Tony Turrill说,思维导图可以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简单到可以在一张纸上画出来,让你一下子看到问题的全部。它的另一个巨大优势是随着问题的发展,可以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地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问题加以延伸。
思维导图既可以作为一种“图”来研究,又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来研究。作为“图”,它有美学研究的价值,是人思维、认知的形象表达。它将人的线型语言、逻辑思维转化为空间图形,弥补了语言在思考表达上单一性和线性的不足,从而具有语言学研究的价值;作为“工具”,它具很高的实用价值,可以在所有需要人们思考决策的领域内使用,不仅仅是在教学领域、个人、企业信息管理领域内应用,其强大的思维功能必将使其向其他领域延伸、发展。
2 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
2.1 脑科学
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证据表明,人的左脑和右脑分工不同,图1就是关于人的大脑的思维导图。 “左脑 右脑”的“全脑”思维模式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模式。如果左右脑能一起参与学习与记忆,将比彼此分开工作产生更大的效率。思维导图的创造者托尼·巴赞认为,人脑的思维具备类似庞大的分支联想模式,即从婴儿出生起直至其整个一生,“成根的思维线条从一个几乎无限的数据节点数放射开来……,产生无限制的联想序列。大脑正是以分类和关联的方式,将信息存储在树状的神经树突上,并可以据此综合地研究学习者所关心的任何主意和问题”。思维导图正是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它利用大脑自身的语言来思考问题,让思维过程外显,以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展示思维过程的全局,是一个发散性的、非线性的思维过程,较好地训练了人的右半脑,使左右脑协同工作,或者说“全脑”工作,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使大脑平衡协调发展。
2.2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怎样理解整体和构成整体的部分之间的关系。格式塔理论认为如果对构成部分有恰当的认识,将有助于形成整体的意义,了解各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思维导图从整体上表现了某个较为广域概念中的各个组成部分。
2.3 阅读心理学理论
阅读心理学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表征的建构过程,读者的头脑不是一块被动地供外部意义投映的空白银幕,而是一个储存了大量图式的能动的思维体系。阅读过程中信息驱动(信息由书面移向大脑)和概念驱动(大脑中已有图式附着于新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同时发生、相互作用,读者一方面敏感地寻找、挑选和组织新信息,一方面迅速调集已有图式与正在挖掘的含意联系起来,做出比较、选择、综合和推论,通过验证、补充或否定、修正等来完成对文本的加工。所以思维导图一旦在读者的头脑中建立,将帮助读者先验地感知图中的各种组合要素与要素所在的位置,迅速整合文本主题,提高解读效率。
3 思维导图在学校规章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容都是用类似Word的工具编辑排版的线性文本,相对于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维,它属于直线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主要有3个缺点。
1)埋没了关键词。在直线式表述中,表达重要意义的关键词经常出现在不同的页面上,埋没在一大堆相对不重要的词汇之中,阻碍大脑在各个关键概念之间作出合适的联想。
2)不易于记忆和查阅。规章制度中的文本由于缺乏色彩和视觉刺激,容易使人昏昏欲睡。一旦大脑感觉单调无聊时就会关闭,导致思维中止。
3)浪费时间。直线式表述在很多方面都浪费时间,如重读不需要的文字、寻找重要的关键词。这样的后果是使教师在学习规章制度时,感觉注意力分散,精神痛苦。
现在以《宁海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班教师工作职责》为例,将内容转换成思维导图的形式,如图2所示。从同一层次的节点数目可以看到思维的广度,从一个分支的长度可以看到思维的深度,离中心节点远的为上一层节点的进一步发散。
从图2可以看出将规章制度描绘成思维导图形式的优势。
1)思维导图方便制度的完善。做思维导图的时候,人会处在不断有新发现和新关系的边缘,鼓励思想不间断和无穷尽地流动。从主题发射出来的分支可以不断增加,意味着可以把规章制度不断地向广度和深度延伸。
今年5月16日、17日,学校开展了中小学教师《教育叙事写作专题》项目培训。为了使培训时有针对性的专家点评和互动,项目组会同有关专家学者研究决定,要求学员在4月25日前准备一篇教育叙事文章(从教育管理实际工作中选题),并将论文的电子稿发送至组班教师的电子邮箱。项目组先将这件事以预备通知的形式发布到教师教育网,组班教师再以短信的形式通知各位学员到教师教育网查看通知。4月26日,组班教师查看、下载学员的论文。对于没上交的部分学员,组班教师需短信提醒他们在5月6日前补交论文……发预备通知和交论文是该项目特有的,那么组班教师可以在原先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在“前期工作”这个主题下新插入一个分支,如图3所示。 2)思维导图激发读者的兴趣。读者读图的兴趣远远高于读字的兴趣。思维导图设计时使用不同颜色的文字与线条,用形象的图片、代码(如单位厘米写成CM)代替文字,用字体、字号大小、线条粗细的变化刺激读者的视觉,这些简单、基本、自然且容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易激起读者的兴趣及热情。
3)思维导图可帮助读者节省时间。思维导图把规章制度的要点和重点清晰地表达出来。以往在阅读规章制度时,由于大标题、小标题层次太多,缺乏对整体的把握,或在急需找某点内容时要从开头逐行往下查找,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使读者在阅读文本内容之前决定阅读方式,有必要的要细读,不太需要的就浏览或不读,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重点段落阅读,极大地节省了读者的时间,增加了读者阅读时间的有效性。
4 反思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知识和对象的新存在方式,它衍生于文本,是思维想象的形象解读,反过来又影响着人们对文本、思维想象的再认识,弥合了文与图各自表达上的不足,使“文”与“图”和谐统一,体现了语言、文字、图像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将思维导图工具应用在规章制度建设中,并不是说取消原先的文本,而是将它附在规章制度的下面作为制度的有力补充。规章制度制订者和读者都可以是思维导图的创建者。当然,不同创建者的思维导图在阅读活动中的角色及功能也不尽相同。制订者在进行制度制订时,可以先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描绘出整体思路及构想,使制订者的思想可视化,便于随时对自己的思路进行梳理,使之清晰,也利于发现不足,不断完善制度,不断对具体操作进行细化和深化。读者在阅读时,既可以勾画出制订者的思维导图,也可以结合具体情况描绘出自己的思维导图。
参考文献
[1]张海森.2001—2010年中外思维导图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1(8).
[2]巴赞.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3]沈建强.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J].浙江教育科学,2009(6).
[4]王功玲.浅析思维导图教学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0(4).
[5]王翠萍,胡石,宋佳.思维导图在阅读活动中的应用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1(7):66-70.
[6]刘晓宁.我国思维导图研究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