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传奇

来源 :学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i147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实践向度的现代化运动相应,现代性研究曾经对中国现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产生广泛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深浅不一,而且研究者的出发点和实践取向也有深刻的差别。但是对于公共思想史而言,现代性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中国的现代性”得以确立为一种共识。这一概念是长期的“古今中西”之争的结果,可以被视为当代中国“道路自信”的一种理论表达。
其他文献
中国经济升级版之“打造”必然是一项系统工程,对障碍作完整研究,应是当务之急。系统障碍至少涉及理念、体制、管理与环境。理念障碍不在于是否需要升级,而在于如何升级。体制障碍来自非透明的政府干预机制。管理与环境障碍主要体现为缺乏足够的与产业升级相适应的管理系统支撑和人文奠基。四类障碍中的任何一类,其存在对于产业升级的负作用均不能低估,因而必须确立整体排除的思维。其中,破除机制性障碍应视为重中之重,转变政府职能则是真正的突破口。将负面清单管理方式与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使减少政府审批取得实质性进展而推
自主创新并不等于创新获利。创新获利策略对于保护和开发以创新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对于本土企业而言,知识产权保护是应对专利丛林和参与开放式创新的有力武器;本土企业可以利用互补性资产的互补性弱化领先企业的技术优势,利用可移动性增加讨价还价能力;可以借助领先优势、网络效应和技术标准巩固竞争优势。本土企业创新获利策略选择受到技术能力、产品生命周期和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影响,应根据技术特点,抓住竞争关键点动态实施获利策略。仅有创新获利策略无法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动态能力才是关键。颠覆者和系统创新者要提升架构
教育文化研究是将教育作为深层的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教育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强调教育活动的文化内涵和实践功用,并呈现教育文化实践的多元形态与丰富内涵.对于中国教育文化的考察,始于对中国教育文化传统的理解与阐释.
期刊
我们今天回顾一下你的学术历程。作为同济大学教授,你最初在哲学系,后来转移到文化产业系,现在又到了中文系,这种“单位”的变迁,是不是暗示着你的专业的多样性?你从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最后又回到中文系教书,人生好像兜了一个大大的圈子。我感到好奇的是,当年你是如何跟文学结缘的?又如何进入文学批评领域的?
包刚升认为,国家治理概念的起源与公司治理有关,其核心是形成官员与公民共同体之间激励相容的合约。陈慧荣认为,应该基于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视角来理解国家建设,国家要超越和渗透社会,实现理性化、自主性和嵌入性;同时,社会应该通过法治与问责制两种机制实现对国家的制衡。总体上,国家与社会分享权力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水平。黄琪轩认为,有效的国家治理,一方面要防止土地及资本集团的经济权力向政治领域渗透,甚至控制政治领域;另一方面要防止政治权力向经济领域渗透,控制和垄断经济资源和机会。良好的国家治理应该在权力之间设置屏障,避免
齐家国和杨志阐述了可持续性和人类福祉的内涵,认为两者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分析了以全球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的“未来地球”计划或将实现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人类福祉,提出中国应结合本国国情积极参与并领引“未来地球”计划实施。马艳和王宝珠分析了全球生态技术与制度的创新不协调的现实问题,阐述了全球生态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的理论逻辑,并提出了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建立起全球多元协作的生态技术与制度创新体系,推动生态技术与制度的协同均衡发展的政策路径。张沁悦和特伦斯·麦克唐纳拓展了SSA分析框架,综合分析
人类从自然界中攫取各种资源以尽可能满足经济活动的需要,并肆无忌惮地将生产和消费性废物排放到自然界中,这是导致全球生态变化的重要原因。为深入理解和有效解决全球生态变化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两大过程的相互关系和交互作用机制。环境经济学运用“外部性”理论解释生态变化的原因,并提出自然资源“市场化”的解决办法。该理论提供了解决生态问题的经济学方法,但也存在不足。一是对生态和经济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考虑不足;二是没有充分认识到除了市场制度外,
近来关于“父子互隐”问题的探究,渐渐都聚焦于“直”和“隐”的理解,这当然是有必要的。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前提,是必须“回到”孔子与叶公对话的情景与状态之中去,仿佛作为理解者的我们本身也是“在场者”。知人论世的传统与老生常谈,仍然有助于我们敲开孔子与叶公对话的大门,合理地理解与解释“直”与“隐”的基本真义,进而解开孔子“父子相隐”的本真之义。这就是:孔子的直或直道,绝非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互相隐庇、隐瞒或不称扬对方的过失或罪恶,而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相规劝(教育)与帮助,旨在“绝恶于未萌,起敬于微眇”,“
黄达远认为地缘政治是内亚近代化的主要动因,在英俄“大博弈”格局下,实现了内亚从“鞑靼”到“中亚”的地缘政治化过程。受内亚地缘政治的影响,18世纪以来中国形成了具有内亚特色的边疆体制,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民族国家建构形式。韦兵认为晚近西北边疆形成几乎包含了现代国家形成中的所有难题、悖论和挫折,边疆问题的解决极大程度依赖国家在历史进程中完成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的现代转型,边疆问题归根到底也是一个中国现代国家建构问题。关凯认为当下中国关于边疆问题的话语政治及其所包含的三个文化面向:民族一国家建构、现代性与文化多样性
历年来,在社会秩序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以“民族和谐”与“民族团结”为最大特征,暴力冲突事件几乎与这里绝缘。从族群组成来看,迪庆是一个多样性显著的地区,不同族群、不同宗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息与共,和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