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美学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ujia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写作是一场经由文字抵达灵魂的修行,关媛媛的散文集《旅·行者》身体的游走与灵魂的悸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是旅行散文的佳作。文章从关媛媛散文的精神内涵、散文的独特书写内容、散文的创作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关媛媛 寻根 生态美学
  《旅·行者》是关媛媛的散文新集,由业内知名的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读罢掩卷,我满心欢喜。文章呈现的个体生命与外在环境的精神厮磨,自然美景与漂泊内心的灵魂交融,让我觉得碰到了旅行的同道中人。
  被物质和技术包围的现代人,生活越是安逸,越发向往“别处的生活”,哪怕只是暂时的旅途。旅行由此承担了摆脱沉重的肉身束缚,穿越此在生活的冗繁,叩问灵魂之门的重任。在关媛媛看来,旅行,绝非简单意义上的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发现或是征服。某种意义上,旅行成了照亮存在的一种生活方式。她在书的序言《倾听灵魂深处的声音》中直言:“我喜欢独自踏上远行之路,享受无拘无束的云游带来的大格局,能使一个人明心见性,在每一处风景地,都能听见灵魂的声音,这是旅行者与自己的灵魂在对话。灵魂到达的地方,才算真正的旅行;找到灵魂,便找到行者。”旅行在她那里成了寻找自我的一场修行。
  海德格尔在阐释荷尔德林诗的时候曾说,诗人的天职就是返乡,而返乡就是回到根源的近旁。文集的开篇《小城阿合奇·星的记忆》就是重返故乡,于是我有理由把关媛媛的这本游记散文理解为她一个人的寻根之旅。
  作为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华夏古国,家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隐喻性的存在,它是与根和归宿联系在一起的,而根和归宿就是哲学家们所说的精神生命的起点和终结,返乡就是回到自身,回到我们本己的存在之中,而在没有找到诗意栖居的家园之前,我们则一直“在路上”。对于世界来说,谁都是过客,我们都是旅行者。
  当关媛媛的生命之舟从东部沿海的淮安穿越重重峰峦而停泊在托什干河旁的阿合奇县城时,她或多或少地意识到这是她对自我生命来时路的一次回望,在她近乎知天命的年纪。她这个曾经土生土长的阿合奇人,在外乡生活了三十多年,虽然她也想同小城外的“望城石”那样任物换星移、寒来暑往,不改对小城的忠诚与坚毅,但托什干河河畔那消逝的黑刺林、大河坝、小木屋,一再提醒她“小城的夜还是昨日的夜,可小城已不是昨日的小城了”(《小城阿合奇·星的记忆》)。
  为了修复和故乡的这种隔离感,她开始了对故乡新疆之美的发现之旅。“以前生活在那里,并没有觉得它的美,直到看尽了身边种种美与不美,才发现新疆的大美。”(《新疆情·一直在路上》)看到儿时故乡新疆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开都河,她会自然联想起栖身地淮安的旷世名著《西游记》里的通天河。在文字间,那个新疆人关媛媛和淮安人关媛媛在不停地冲突、融合。(《巴音布鲁克大草原掠影》)“静静的小村子,没有喧嚣、没有搅扰,你可以静静地坐在院子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抬头看云卷云舒,低头闭目养神。这里静得能听见远处牧场上马打响鼻的声音,耳边偶尔传来不知谁家老牛呼唤牛犊的哞哞声,还有山脚下淙淙滑淌的溪流声,再有就是乌鸦拍打翅膀的扑棱声,村里的狗很多,但不怎么乱叫,这给村子增添了不少的宁静。”(《安逸的喀村》)在喀村,这份俗世难得的宁静与安逸中,关媛媛找到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她放飞自己的心灵,让身、心一同浸润在西部边地千年不变的牧歌里,并由此建构起对新疆美、家乡美的现实认同,抚平了记忆与现实的心理落差,让“过去我”和“现在我”实现了叙事和解。
  作家孙犁在散文《一九五六年的旅行中》有一段关于游记散文的论述,我觉得特别精彩:“游记之作,固不在其游,而在其思。有所思,文章能为山河增色,无所思,山河不能救助文字,作者之修养抱负,于山河于文字,皆为第一要义,既重且要。”关媛媛显然对游记之思有同样的理解,这在她的文集里主要呈现为风景人文意义的激活和阅读观影之旅的发现。
  风景,最初的含义是指流动的空气和日光。不过,在风景美学看来,风景是一个人与景的复合体。“风”更偏重于人的因素,“景”则更偏重于“物”的因素。风景美学,就成了人与景物关系的美学。旅途中的风景,在不同的审美主体的观照下,就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普通观光客,要么从风景中读到了优美壮观,要么从风景中看到自我,得到慰藉。只有那些饱含着丰富的人文底蕴的眼睛,那些怀着朝圣的心态的旅行者,才能在面对千年无言的历史古迹的时候,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产生灵魂的共鸣,体味“圣地的风景”带来的涤荡身心的大美。
  《旅·行者》的作者是一名小学高级教师,本身有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她与西部边地还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这就让她在旅行中具备了打开风景的慧眼与能力。打开这本书,她带领我们游走在新疆、四川、青海、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上,不仅让我们得以领略西部边地的壮丽与秀美,还带给我们丰富的文化艺术盛宴,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带给我们涤荡身心的震撼。高台民居、香妃墓、慕士塔格冰川、赛里木湖、石卡雪山、青海湖、鸣沙山、布达拉宫,奇美自不待言。在《泸沽湖》一文中作者先后应景联想到刘禹锡、苏轼等人的三首名诗,且化用水到渠成,妥帖自然,毫无掉书袋的违和感。在《莫高窟》中,她对佛教文化如数家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也是信手拈来。而在《一个人的朝圣》中,她借领队“老笨槐”之口,说出了旅行的最高境界:“旅行就是一个人的朝圣,把每一次旅行的过程当作自己的虔诚朝拜,把途中的每一处景、每一种物、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当作自己心中的圣境。只要心中有梦想、有信念,没有到达不了的地方,只有不想去的地方。一个人能不能迈出第一步很重要。”当关媛媛迈出西部之旅的第一步时,伴随她的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身体之旅的,是另一场穿越时光的内心朝圣之旅。旅行中,她走过自我、行过山川、越过春秋,她打开现代人封闭的心灵,让世界走进来,让生命照亮存在,让灵魂得到净化。这时,我们会发现,她也是我们中普通的一员,而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也都住着一个朝圣者。
  《旅·行者》把阅读和观影也作为一种旅行来看待,让我眼前一亮。如果这也能说得通的话,那着实是拓展了当代游记散文的疆界。博尔赫斯说,他的一生都在书中旅行。对他来说,如果有天堂,那天堂应该就是图书馆的模样。在关媛媛看来“阅读经典”和“影视欣赏”同“看山听海”“登高远眺”一样也是一种旅行。她从《百年孤独》和《红楼梦》中看到命运与无常,从《白鹿原》和《1942》中体味人性与道德,从《安娜卡列尼娜》和《断背山》中思考爱情与伦理。在一次次的阅读观影中,她让自己的情感无保留地注入书影中的人物之中,体味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在与各色人物的思想、行为的同情、理解和碰撞、冲突中,完成了一场自我灵魂的净化之旅。正如她在《旅·行者》一书后记中所说的:“大量的阅读可以让自己在文字中行走,可以跟随作者八千里路云和月,也可以通过各类书籍了解每一位作者,了解书中的每一个人物,这便是读书行路、阅人无数,凡此种种就是一场又一场的文化之旅,阅读者也是一名真正的行者。”
  然而,在更多的文章,尤其是那些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中,关媛媛的“思”并不明显。她的语言细腻、质感、纯粹,她执着于景的描摹,把理性的结论多隐藏在几乎看不见的地方,她把风景本身看作一种明心见性的美,将人与景置于平等的地位,即景生情,人景合一,山川万物,生命共感,颇有些朴素的生态美学味道。这在《夕照五彩滩》《小镇双廊》 《泸沽湖》 《路边的魔鬼城》《大美秦岭》《鸣沙山月牙泉》《拉萨的天空》等篇幅中最为明显。坐在客栈的阳台上,凝视着泸沽湖,看似内心静止,但是思绪却绵延千里。新疆大戈壁公路边孑然独立的驿站,在风景的不和谐中,给人一种强烈的孤独感。作者还原了旅行的本来面目,没有刻意过滤旅途中的疲惫和艰辛,褪去了期待光环的旅行心态,才能更加平和的发现风景的美丽和意义。她的旅行,让我们懂得唯有让行走的身体紧贴大地,充满劳绩,诗意才会释放、呈现,一如朝阳升起,一如大气升腾,一如苍山立洱海,一如鸣沙拥月牙。
  其写景状物,率意自然,不过度抒情,不横生议论,不伤风景之美,既不执着于知识性的铺排,又不固执于趣理性的高蹈,仿佛可见古代游记散文惜墨如金的影子。我喜欢这样的言说方式,因为它具有一种感性的征服力。只有在每一章节开篇或结尾的总结性文字中(《新疆情·一直在路上》《西藏行·那一路的溫暖》等),作者的主体地位才会突显出来,她才会在作品中现身,拉家常似的诉说此行的缘起、目的、插曲和艰辛。
  无须回避的是,离一部伟大的作品,《旅·行者》还有着不小的距离。一如旅行的深度限制了作品篇幅的展开,又如抒情的内敛制约了作品个性的张扬等等。但我想说的是,写作,其实也是一场旅行,一场经由文字抵达灵魂的修行。关于写作,我们都在路上,期待关媛媛能写出更多更好更美的作品。
  作 者: 许欣,文学硕士,海军士官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评论;李超,文学硕士,淮安市作协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评论。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摘要】立德树人是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小学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点。在日常教育与管理过程中,班主任需将德育放在重要位置,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促进小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推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优化。本文联系实际,就如何通过德育优化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展开探究,以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带来些许帮助。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级管理;德育;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
摘 要:理论和实践是物理课的两大核心要素,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是初中物理课教学的题中之意和潜在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物理课堂中的实践操作比理论来的要更为重要,像课本中安排的动手能力操作和实验操作课程等,都是为了“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创新”三个目的而进行的。尊重课本,稳固打好基础的物理理论知识,将其运用到实践操作中,提高能力,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有效的创新,这是教师讲授物理知识的一般过
摘 要:《一个人的遭遇》 和《百合花》 分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中“解冻” 和“百家争鸣、百家齐放” 时期的作品。作者不正面描写战争或突出刻画英雄人物,却通过对战争中普通人性人情的美好展示,深切反思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和痛苦,充分展示了苏中战争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关键词:《一個人的遭遇》 《百合花》 战争 人道主义  “文学一产生,人就是文学的主体,文学是人学,人道主义的精神永远闪耀在文学的
近年来,随着微型红点瞄准镜和消声器的普及,手枪的性能得到大幅提升。各大枪械厂商纷纷推出自家的高端战术型产品,如西格绍尔的P227战术型手枪、HKVP9T手枪、FN 509战术型手枪、伯莱塔APX战斗型手枪等等。土耳其新兴武器厂商贾尼克公司也顺势推出了一款TP9精英战斗手枪。TP9精英战斗手枪(下)和FN 509战术型手枪对比贾尼克打入美国市场的第一款产品——TP9 SA手枪竞赛版TP9SFx手枪贾
主要人物表  黄毓英:字子和同盟会昆明机关负责人二十六岁  蔡锷:字松坡云南都督二十九岁  唐继尧:字蓂赓七十四标第二营营长二十八岁  罗佩金:字榕轩七十四标标统(团长)三十三岁  殷承瓛:字叔桓三十八岁新军十九镇参谋处总办  李烈钧:字协和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二十四岁  何鹏翔:蔡锷侍从副官二十七岁  朱德:字玉阶七十四标第二营左队队官(连长)二十五岁  邓泰中:字和卿讲武堂学员二十四岁  杨蓁:
摘 要: 《红楼梦》被鲁迅先生认为是明清时期最伟大的人情小说,而“认干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民俗现象之一,在《红楼梦》中也有较多的描写,这就是《红楼梦》中出现的诸多“干娘”形象,这一干亲形象在《红楼梦》中的类型可分为巫术性质、社交性质、利益性质。通过对这一群体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分析《红楼梦》中的人际关系,对了解清代中期的人情世态也不无裨益。  关键词:《红楼梦》 干娘 巫术 社交 利益  关
摘 要:王小波的《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在依托唐传奇昆仑奴故事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进行了大胆的创造性改写,呈现出戏仿的魅力,同时也表现出互文性。创新与继承同时存在于这篇小说,体现了王小波早期创作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 戏仿 互文性  一、引言  戏仿属于仿拟的特种型态,任何仿拟都是包含源文和仿文两个文本的“复合文本”。复合文本形式涉及互文性问题,但戏仿与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是长调(慢词)的创造者,也是婉约派的
赵祖康,是国民党当局仓皇逃离上海前,临时给封的代理市长。1949年5月28日,当佩戴着军管会臂章的陈毅来到旧市政府大楼二楼市长办公室,与赵祖康问答两句以后,两人握手。陈毅,这位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首任市长,还热情相邀赵祖康参加新市政府的工作,担任工务局长。  刘昌义,是国民党军在上海的指挥中枢汤恩伯、石觉、陈大庆等撤往海上或吴淞口前,临时给封的淞沪警备副司令——话说国民党反动当局真小气,临了给刘昌义一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教育必须顺应自然。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英语课程的基本目标。这一目标将英语课程从仅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高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这一过程应该是自然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教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