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使世界经济失去了被清楚界定的政府干预规则,造成国际经济失衡。要深刻认识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吸取历史教训。对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各种方案,应该在尊重各国主权的基础上。从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高度,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共同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目标的实现,促进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平衡有序发展。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改革 美元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4-172-02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遭遇挑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9年2月9日在马来西亚出席央行会议时表示,应继续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在长期内稳步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发展。
一、国际货币体系历史发展的坎坷之路
1 一战前后金本位制的自发国际货币体系。从19世纪70年代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处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的支配地位,率先通过法令规定英镑的黄金含量,正式采用金本位制度。德国、美国、法国、荷兰、俄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国际贸易和国际信贷的发展。先后确立金本位制。以法令规定本国货币的含金量。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的金本位制在各国经济、政治力量时比的基础上进步国际化,自发形成了金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
但是黄金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其稀缺性也已经阻碍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快速增长的需要。此时的金本位制的运行缺乏国际监督和保障机制,仅仅依靠各国自发承认国内经济服从对外平衡的运行规则。这些局限性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1931年和1933年英国、美国先后被迫废除金本位制。最终宣告这一货币体系的结束。
2 二战后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凭借综合政治经济实力取得国际金融领域的主导权,1944年7月,同盟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建立起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建立固定比价关系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美国国际收支必须顺差,美元对外价值才能稳定;(2)美国的黄金储备充足;(3)黄金必须维持在官价水平。这三个条件实际上不可能同时具备。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不可解脱的内在矛盾——“特里芬难题”: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则国际储备资产不敷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形成“美元荒”;如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则易引起美元贬值,发生美元危机,形成“美元灾”。事实上,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导致美元不再有含金量,它与任何国家内部的信用纸币一样,被彻底虚拟化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伴随着美国经济相对衰落暴露出来。美元危机频频爆发。货币体系运行的前提和规则遭到破坏,在采取各种挽救措施无效后,最终于1971年停止了运行。
3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步入漫漫长途。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rtternatJonal Monetary Fund。IMF)通过《牙买加协定》,确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制的合法性,继续维持全球多边自由支付原則。国际货币体系的五个基本内容所决定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准则与规范却支离破碎。因此,导致现存国际货币体系规则弱化、矛盾重重。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引发金融市场全球化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加强时,该体系所固有的诸多矛盾日益凸现。
纵观国际货币体系100多年来的演变历史。实质上是国际货币形态和汇率制度的变化过程。国际货币形态更替反映了经济霸权力量转移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汇率制度变化两次从固定走向浮动甚至无序。既反映出世界各国对于稳定货币秩序的渴求。也反映出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利益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这样的矛盾还将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中持续下去。
二、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矛盾之路
本次金融危机是美元资产出问题引起的,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需要用美元现金支付到期的美元债务,用美元现金来充填美元资产贬值和违约引起的亏空,因此金融危机必然表现为美元现金支付的危机。
这次金融风暴显示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弱点,即:以美元为中心的牙买加体系下,美联储为世界提供基本的国际货币美元,却只对美国负责。一旦出现美国利益与世界利益相悖的情况,美联储会毫不犹豫地以世界利益为代价来维护美国利益。
但是目前看来,美国经济虽然受到了新兴经济体的挑战,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尚未改变。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一些发达国家能够保证资本流动的正常,而一些新兴国家却无法保证。结果出现了资本大量从新兴国家撤回发达国家市场的情形,加剧了境外美元现金的短缺,导致美元汇率走强。
一个强大的货币背后需要有强大的和高效率的经济做后盾。尽管美国经济衰退不可避免,但欧洲和日本的经济也同样面临下行的困境,新兴国家市场经济也会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波动而震荡。
所以由欧元、日元承担起成为国际主要货币的责任。而伊朗、阿拉伯、委内瑞拉、甚至澳元这些货币都是比较小的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且都在对美元大幅贬值。因此也不太可能成为国际性主导货币。
特别提款权也不可能代替美元的地住。由于特别提款权在本质上是IMF创造的一种信用资产。并未成为实际流通的国际货币。即使是特别提款权能够作为储备资产,也并不能限制美元外流,除非它真正转变成世界货币。
由于现阶段各国的利益不一致,各国政府之间在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决策上的政策协调在短期内注定是无法实现的,所以短期内彻底重建国际货币体系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只要世界各国充分认识到现有体系的弊病,各国政府可以逐渐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国际货币体系的渐进改革是十分可行的。
三、全球合作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光明之路
1 从单极走向多元。目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单极国际货币体系存在诸多弊端,但在国际货币体系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要打破这种延续美元国际化强势的惯性因素,各国要支付高昂的成本。但毋庸置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弊端将不断扩大,维护现有货币体系所要支付的成本会越来越大。当打破现有货币体系的收益大于成本成为一种持续的预期,美元将无法再维持最主要国际货币地位。虽然本次金融危机短期内尚不能改变单极的货币体系,但 从单极到多元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必须的发展趋势,并且这种转变从当前的发展态势已经可见端倪。
虽然短期内,美元将继续作为唯一核心货币支撑起单极体系,但欧元等主流货币将日益分担世界货币的责任。伴随着各个货币区建设的长远进步和国际性机构的强化,具有内在约束力和外部协调性的多层次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将逐渐建立起来。
2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如果资本账户可以自由开放,实现资本项下自由兑换,人民币就可以国际化。我国金融体制还不够稳健,一旦放开资本流动,投资者就有可能离开A股市场,选择H股或其他市场。受到影响更大的会是银行体系。由于目前一年期的存款利息与实际的通货膨胀倒挂,人们很可能把人民币存款转移到其他地方。正是因为我国金融体系不健全,所以现在还不是放开资本流动的最好时机。人民币的国际化在短期内也不可能实现。
人民币的国际化,需要有一个有一定规模和较高效率的金融市场,为持有人民币的外国投资者创造投资机会。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外国投资者不可能全部买股票,也不能完,全持有国债。因此,还要为投资者提供其他投资机会。笔者认为公司债市场的发展也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债券市场的发展是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发展的基础。很难想像没有一个公司债市场。这个国家的货币能够国际化。
目前人民币汇率出现了双向的波动,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改革创造了一些机会,如果就此加快人民币自由化的步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有可能不断提高。但是如果政策不往前推,那么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就很难确立。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关平世界所有国家的利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应该本着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有关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各项I作。
3 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IMF作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载体,应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理顺其被弱化和异化的功能,以使其担当起国际货币体系的领导者、监督者之职。在2008年11月出席20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时胡锦涛主席就提出: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希望和鼓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其他多边开发银行在应对危机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基础设施和贸易融资领域引入新的贷款机制。
(1)增加IMF的基金份额,扩大其资金实力以及援助范围。目前IMF可用资金规模约2500亿美元,但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几乎所有经济体都在等待救援,而每一个国家能够获得的贷款不足500亿美元。IMF所能调动的资金量与巨额国际游资相比显得十分微小,因此可以考虑增加成员国的交纳份额,或者由IMF牵头建立若干区域性的货币互换和储备调拨机制,以便在发生危机时增强IMF可动用资金实力。
(2)重新分配IMF的基金份额,扩大基础投票权,增加发展中国家投票权比重。IMF投票权和份额的分配不尽合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基础投票权的作用名存实亡,让位于金钱决定的投票权。IMF成立至今,投票权的总量增加了37倍,而基础投票权在总投票权中的比重却从当年的11.3%下降到2002年的2.1%,基础投票权已经失去了其原来的职能。另一方面,作为投票权分配基础的基金“份额”也已经不能反映当前国际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在决策机制中占主导地位,而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却未能在基金份额中得到应有的体现。美国在IMF中占有16.83%的投票权,中国现在增加后只占3.72%。IMF重大议题都需要85%的通过率,因此美国享有实际否决权。
(3)增强IMF的监管和信息发布功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金融危机无一不与信息传递的不充分和扭曲密切相关。当成员国国际收支不断恶化、外债不断增加、外汇储备名不符实、国内经济增长出现泡沫时,IMF有义务对成员国及公众提出忠告,对其国内经济政策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并协助巴塞尔委员会加强跨境监督。尽管目前IMF的第4条款磋商涵盖了主要发达国家,但对这些国家的政策方向却很难具有现实的影响力和约束力。
(4)调节IMF对成员国国际收支逆差进行干预和援助的职能。虽然IMF不再维持固定汇率制,但不少成员国实际上实行的是变相固定汇率制,汇率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存在缺陷,这就要求IMF进行监测,对长期处于严重逆差状態的国家进行政策规劝并对其政策实施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云,刘骏民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规律和重建原则,上海金融,2009(1)。
2 周小川,应继续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人民网一经济频道。2009.2.10。
3 李扬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中国的机遇中国金融,2008(13)。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责 编:若 佳)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改革 美元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4-172-02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遭遇挑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9年2月9日在马来西亚出席央行会议时表示,应继续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在长期内稳步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发展。
一、国际货币体系历史发展的坎坷之路
1 一战前后金本位制的自发国际货币体系。从19世纪70年代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处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的支配地位,率先通过法令规定英镑的黄金含量,正式采用金本位制度。德国、美国、法国、荷兰、俄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国际贸易和国际信贷的发展。先后确立金本位制。以法令规定本国货币的含金量。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的金本位制在各国经济、政治力量时比的基础上进步国际化,自发形成了金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
但是黄金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其稀缺性也已经阻碍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快速增长的需要。此时的金本位制的运行缺乏国际监督和保障机制,仅仅依靠各国自发承认国内经济服从对外平衡的运行规则。这些局限性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1931年和1933年英国、美国先后被迫废除金本位制。最终宣告这一货币体系的结束。
2 二战后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凭借综合政治经济实力取得国际金融领域的主导权,1944年7月,同盟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建立起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建立固定比价关系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美国国际收支必须顺差,美元对外价值才能稳定;(2)美国的黄金储备充足;(3)黄金必须维持在官价水平。这三个条件实际上不可能同时具备。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不可解脱的内在矛盾——“特里芬难题”: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则国际储备资产不敷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形成“美元荒”;如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则易引起美元贬值,发生美元危机,形成“美元灾”。事实上,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导致美元不再有含金量,它与任何国家内部的信用纸币一样,被彻底虚拟化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伴随着美国经济相对衰落暴露出来。美元危机频频爆发。货币体系运行的前提和规则遭到破坏,在采取各种挽救措施无效后,最终于1971年停止了运行。
3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步入漫漫长途。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rtternatJonal Monetary Fund。IMF)通过《牙买加协定》,确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制的合法性,继续维持全球多边自由支付原則。国际货币体系的五个基本内容所决定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准则与规范却支离破碎。因此,导致现存国际货币体系规则弱化、矛盾重重。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引发金融市场全球化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加强时,该体系所固有的诸多矛盾日益凸现。
纵观国际货币体系100多年来的演变历史。实质上是国际货币形态和汇率制度的变化过程。国际货币形态更替反映了经济霸权力量转移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汇率制度变化两次从固定走向浮动甚至无序。既反映出世界各国对于稳定货币秩序的渴求。也反映出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利益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这样的矛盾还将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中持续下去。
二、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矛盾之路
本次金融危机是美元资产出问题引起的,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需要用美元现金支付到期的美元债务,用美元现金来充填美元资产贬值和违约引起的亏空,因此金融危机必然表现为美元现金支付的危机。
这次金融风暴显示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弱点,即:以美元为中心的牙买加体系下,美联储为世界提供基本的国际货币美元,却只对美国负责。一旦出现美国利益与世界利益相悖的情况,美联储会毫不犹豫地以世界利益为代价来维护美国利益。
但是目前看来,美国经济虽然受到了新兴经济体的挑战,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尚未改变。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一些发达国家能够保证资本流动的正常,而一些新兴国家却无法保证。结果出现了资本大量从新兴国家撤回发达国家市场的情形,加剧了境外美元现金的短缺,导致美元汇率走强。
一个强大的货币背后需要有强大的和高效率的经济做后盾。尽管美国经济衰退不可避免,但欧洲和日本的经济也同样面临下行的困境,新兴国家市场经济也会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波动而震荡。
所以由欧元、日元承担起成为国际主要货币的责任。而伊朗、阿拉伯、委内瑞拉、甚至澳元这些货币都是比较小的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且都在对美元大幅贬值。因此也不太可能成为国际性主导货币。
特别提款权也不可能代替美元的地住。由于特别提款权在本质上是IMF创造的一种信用资产。并未成为实际流通的国际货币。即使是特别提款权能够作为储备资产,也并不能限制美元外流,除非它真正转变成世界货币。
由于现阶段各国的利益不一致,各国政府之间在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决策上的政策协调在短期内注定是无法实现的,所以短期内彻底重建国际货币体系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只要世界各国充分认识到现有体系的弊病,各国政府可以逐渐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国际货币体系的渐进改革是十分可行的。
三、全球合作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光明之路
1 从单极走向多元。目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单极国际货币体系存在诸多弊端,但在国际货币体系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要打破这种延续美元国际化强势的惯性因素,各国要支付高昂的成本。但毋庸置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弊端将不断扩大,维护现有货币体系所要支付的成本会越来越大。当打破现有货币体系的收益大于成本成为一种持续的预期,美元将无法再维持最主要国际货币地位。虽然本次金融危机短期内尚不能改变单极的货币体系,但 从单极到多元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必须的发展趋势,并且这种转变从当前的发展态势已经可见端倪。
虽然短期内,美元将继续作为唯一核心货币支撑起单极体系,但欧元等主流货币将日益分担世界货币的责任。伴随着各个货币区建设的长远进步和国际性机构的强化,具有内在约束力和外部协调性的多层次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将逐渐建立起来。
2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如果资本账户可以自由开放,实现资本项下自由兑换,人民币就可以国际化。我国金融体制还不够稳健,一旦放开资本流动,投资者就有可能离开A股市场,选择H股或其他市场。受到影响更大的会是银行体系。由于目前一年期的存款利息与实际的通货膨胀倒挂,人们很可能把人民币存款转移到其他地方。正是因为我国金融体系不健全,所以现在还不是放开资本流动的最好时机。人民币的国际化在短期内也不可能实现。
人民币的国际化,需要有一个有一定规模和较高效率的金融市场,为持有人民币的外国投资者创造投资机会。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外国投资者不可能全部买股票,也不能完,全持有国债。因此,还要为投资者提供其他投资机会。笔者认为公司债市场的发展也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债券市场的发展是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发展的基础。很难想像没有一个公司债市场。这个国家的货币能够国际化。
目前人民币汇率出现了双向的波动,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改革创造了一些机会,如果就此加快人民币自由化的步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有可能不断提高。但是如果政策不往前推,那么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就很难确立。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关平世界所有国家的利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应该本着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有关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各项I作。
3 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IMF作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载体,应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理顺其被弱化和异化的功能,以使其担当起国际货币体系的领导者、监督者之职。在2008年11月出席20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时胡锦涛主席就提出: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希望和鼓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其他多边开发银行在应对危机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基础设施和贸易融资领域引入新的贷款机制。
(1)增加IMF的基金份额,扩大其资金实力以及援助范围。目前IMF可用资金规模约2500亿美元,但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几乎所有经济体都在等待救援,而每一个国家能够获得的贷款不足500亿美元。IMF所能调动的资金量与巨额国际游资相比显得十分微小,因此可以考虑增加成员国的交纳份额,或者由IMF牵头建立若干区域性的货币互换和储备调拨机制,以便在发生危机时增强IMF可动用资金实力。
(2)重新分配IMF的基金份额,扩大基础投票权,增加发展中国家投票权比重。IMF投票权和份额的分配不尽合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基础投票权的作用名存实亡,让位于金钱决定的投票权。IMF成立至今,投票权的总量增加了37倍,而基础投票权在总投票权中的比重却从当年的11.3%下降到2002年的2.1%,基础投票权已经失去了其原来的职能。另一方面,作为投票权分配基础的基金“份额”也已经不能反映当前国际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在决策机制中占主导地位,而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却未能在基金份额中得到应有的体现。美国在IMF中占有16.83%的投票权,中国现在增加后只占3.72%。IMF重大议题都需要85%的通过率,因此美国享有实际否决权。
(3)增强IMF的监管和信息发布功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金融危机无一不与信息传递的不充分和扭曲密切相关。当成员国国际收支不断恶化、外债不断增加、外汇储备名不符实、国内经济增长出现泡沫时,IMF有义务对成员国及公众提出忠告,对其国内经济政策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并协助巴塞尔委员会加强跨境监督。尽管目前IMF的第4条款磋商涵盖了主要发达国家,但对这些国家的政策方向却很难具有现实的影响力和约束力。
(4)调节IMF对成员国国际收支逆差进行干预和援助的职能。虽然IMF不再维持固定汇率制,但不少成员国实际上实行的是变相固定汇率制,汇率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存在缺陷,这就要求IMF进行监测,对长期处于严重逆差状態的国家进行政策规劝并对其政策实施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云,刘骏民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规律和重建原则,上海金融,2009(1)。
2 周小川,应继续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人民网一经济频道。2009.2.10。
3 李扬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中国的机遇中国金融,2008(13)。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责 编:若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