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首先提出了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分析。然后分析了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思想性歧视和制度性安排造成“非对接”性阻碍,财政投入不足产生“非对接”性制约,传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需求之间不相匹配,师资队伍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需要之间存在落差。最后阐述了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策略:舆论导向上树立观念转变的“对接”,外部保障上进行资金政策的“对接”,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上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师资队伍上打造专职教师与兼职专家的“对接”。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策略 对接
[作者简介]張孟(1978- ),男,陕西丹凤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广东 东莞 523808)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24-0048-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为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更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方向、新要求。已经逐渐发展成熟的高职教育,要充分利用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优势,在加快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形成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而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方向和新特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新农村建设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机遇;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新农村和高职教育的“双赢”。
一、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一)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有国家层面提供政策保障
国家政策是高职教育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政策,例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高职院校专项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这些政策一方面为高职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支持与保障,引导高职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做更多贡献;另一方面也大力扶持了新农村建设,促进了新农村不断发展,从而使新农村对人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乡村振兴战略”,随后必将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这些都将为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政策保障。
(二)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有学校层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模
高职教育无论是在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上,还是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均围绕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理论知识来展开。同时,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还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设立农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或开设一些涉农专业,保证了人才培养的数量及质量。因此,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急需人才。随着高职院校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也迅速增长。面对新农村建设初期需要大量高质量人才的现状,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趋势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才供给规模,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人才数量的要求。
(三)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有市场层面驱动人才发展的空间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推动农村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策。不仅如此,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必将强力促进新农村和新农业的发展。这将给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培养出的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很多具有农村背景的大学生也将更加认识到在新农村大有可为。面对城市的高房价、高消费、高成本,理性的大学生一方面面对新农村的低生活成本、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面对当前新农村建设急需一批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现状,那么在新农村就业和发展就成为市场条件下人才发展的最优空间选择。
二、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看,虽然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性歧视和制度性安排造成“非对接”性阻碍
虽然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且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相当多的人对高职教育的看法始终没有改变,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一方面,高职院校招生录取中的制度性安排导致生源质量较差且来源不足,因此,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对高职院校持有一种歧视的态度;另一方面,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只能从事体力劳动,而与脑力劳动者相比,体力劳动者的劳动是低等的、不受重视的。这种对高职教育存在思想性歧视的传统观念以及录取生源的制度性安排,是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非对接”性阻碍。
(二)财政投入不足产生“非对接”性制约
虽然近年来政府开始重视高职教育,并从资金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得到的支持少很多,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实训基地、购买贵重实训设备等,教育成本比较高,这就与部分地方政府较低的财政投入形成了一定的矛盾,使得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质量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归根结底是存在财政投入不足的“非对接”性制约。
(三)传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需求之间不相匹配
长期以来,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传统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上都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是在办学定位上的失衡。新农村建设要求人才具有实用性技能,并且愿意为新农村服务。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几乎是“一刀切”地为城镇经济服务,没有考虑到农村发展的需要,具有农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数量过少。二是传统专业设置基本上忽略了农村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一味地追求热门专业,没有形成自身院校的专业特色,即便是一些设置涉农专业的高职院校,数量也偏少。三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存在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理论学习时间过长,实践课程较少,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低,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师资队伍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需要之间存在落差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重视构建“三农”专家型师资队伍。现阶段来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首先,在师资队伍构成上,“三农”专家型教师过少,造成师资队伍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上存在短板;其次,部分专职教师没有足够的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导致纯理论研究过多而实战性研究严重不足;最后,有的高职院校本身没有足够的资金对新农村建设师资队伍进行培养,无法进行相应的培训,也缺乏足够的激励措施用来鼓励教师自我发展。
三、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着力解决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是高职教育配合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舆论导向上树立观念转变的“对接”
实现以对接新农村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必须加强舆论宣传,形成有利的舆论导向,从而改变传统高职教育观念和高职院校供给侧结构,为高职院校输送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优质生源,培养适应新农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政府层面,要充分利用宣传舆论阵地引导全社会改变观念,深刻认识到高职教育在地区发展中的贡献,从各方面提高高职教育的地位。首先,充分利用网络、社交软件、电视等现代化宣传渠道,加强国家有关高职教育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国家新农村建设的鼓励政策及新农村建设中人才紧缺现状的宣传力度,从而引导高职院校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培养适应新农村发展需要的人才。其次,采取树先进典型的“以点带面”的宣传策略,对先进高职院校、优秀高职毕业生进行表彰奖励,提高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认知地位,从而引导人们逐渐改变对高职教育的看法。
在学校层面,要明确高职院校自身在本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的角色,树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责任和使命意识,培养更多对接新农村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一方面,从思想观念上,高职院校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号召,重视对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树立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随时为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输送、技能培训、资源整合等各方面的支持。
(二)外部保障上进行资金政策的“对接”
为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必须构建完善的全方位保障体系。
1.在制度方面加强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的构建。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更加要求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保障新农村建设与高职教育对接的政策法规。在政策法规的制定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立法层面要保证相关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要能够切实有效地指导新农村建设与高职教育发展,并根据新农村的不断发展及时调整法律法规的细則。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在招生录取制度上要进行改革,吸引优秀生源进入高职院校。在学费减免、奖学金和生活费补贴政策等方面不断优化现有的一些制度,并在毕业就业制度上为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新农村工作岗位提供保障。三是加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与指导。完善相关监督机制,指导高职院校修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保证高职院校培养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在财政方面完善资金投入体系。新农村建设需要在各方面进行资源投入,而教育资源的投入是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之一。政府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通过各种渠道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资金需要,进而保障高职教育成为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基地。
一方面,着力打造以农业为特色的重点高职院校,并在财政政策上给予倾斜。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实际规划不同特色的高职院校,尤其是农林大省要打造以农业为特色的重点高职院校;政府要制定相应的财政倾斜政策,加大对相关高职院校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的实验室,完善实习实训基地。
另一方面,双管齐下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对企业,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投入资金参与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和“订单式”人才培养;对社会,要通过制定一系列奖励性政策或税收优惠减免政策等,吸引各界人士、民营企业、社会公益组织等积极为高职教育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捐献资金、捐资助学、设立定向奖学金。
3.在激励机制方面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政府与高职院校要制定一定的激励措施,提高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一方面,在基础性激励措施上,建立具有吸引力的服务新农村建设相关人才的福利待遇政策。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相关人才的基本工资水平,同时根据各个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额外给予生活补贴;对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给予一定的表彰奖励。
另一方面,在特殊性激励措施上,设立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对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高职院校、重点专业、优秀人才进行专项资金安排,除用于科研应用外,也对物资采购、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资助;对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政府以其为模范进行大力宣传,进而激励更多的人才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
(三)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上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科学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高职教育人才质量的关键,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衔接的重要保障。
1.科学设置相应专业,培养新农村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为实现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实际设置符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发展方向的专业。在设置专业前做好三个环节的工作:(1)调研工作。相关教育部门及高职院校要委派专门人员深入调研,了解当地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需求,并整理出新农村建设中人才现状及人才需求的报告,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供借鉴;(2)评估工作。要组织相关人员对专业设置进行合理评估,参考领导、专家等的意见,保证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切实有效地满足社会需要。(3)论证工作。要根据社会发展要求,明确专业定位。组织相关专家对专业进行二级学科的细分,根据院校实际和区域特色,科学论证专业方向。 2.在实践中科学调整专业设置,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新农村是不断发展的,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农村建设要有新发展,需要有创新型人才做支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调整专业设置,保证专业的前瞻性和前沿性,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新农村未来发展的要求。
3.改革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改革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与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匹配度。对于理论课程体系,应以新农村建设目标、课程设计理论为依据,构建互动共促的课程生成机制和分层模块的课程设计形式(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应用课程模块三种形式),设置体现区域新农村发展需要的理论课程;对于实践课程体系,应合理设置实践课程和相关选修实践课程,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改善实践课程的硬软件条件,保证实践设备的完备。另一方面,在“外延”建设上下功夫,构建政府、高职院校、农业科研机构、新农村四方合作平台,多方参与优化课程体系。政府、农业科研机构、新农村所掌握的新农村建设中的动态资源是高职院校难以企及的,因此,構建四方合作平台,有利于高职院校针对理论或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在课程体系上做进一步优化,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师资队伍上打造专职教师与兼职专家的“对接”
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及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就为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指明了人才培养方向,更为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专兼职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吸引知名企业、农业科研机构懂农业的专家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建设一支专兼职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同时,制定相关奖励政策,激励懂农业的专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2.提升师资队伍技能,健全培训学习机制。“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一支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师资队伍,自身必须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同时,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教师也必须加强研究。因此,要健全培训学习机制,通过继续教育、专家讲座、在线交流、实践调研等形式对教师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训,促进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的提升。
3.强化师资队伍的使命感、事业心和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崇高的使命感、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有激情、有动力投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中,并以自身的言行感染学生,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形成示范效应。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契机。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不但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政策保障、培养质量和规模、人才发展空间选择等方面也是可行的。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借鉴,促使高职教育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许世建,张丹,温玲玲.社会主义新农村下我国农村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06(24).
[2]柏叶.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5).
[3]刘凤娟,郭胜大,王建.面向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6(11).
[4]王富平.陕西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评论,2010(4).
[5]王敬红.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为新农村建设服务[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策略 对接
[作者简介]張孟(1978- ),男,陕西丹凤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广东 东莞 523808)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24-0048-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为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更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方向、新要求。已经逐渐发展成熟的高职教育,要充分利用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优势,在加快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形成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而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方向和新特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新农村建设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机遇;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新农村和高职教育的“双赢”。
一、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一)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有国家层面提供政策保障
国家政策是高职教育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政策,例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高职院校专项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这些政策一方面为高职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支持与保障,引导高职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做更多贡献;另一方面也大力扶持了新农村建设,促进了新农村不断发展,从而使新农村对人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乡村振兴战略”,随后必将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这些都将为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政策保障。
(二)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有学校层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模
高职教育无论是在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上,还是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均围绕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理论知识来展开。同时,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还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设立农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或开设一些涉农专业,保证了人才培养的数量及质量。因此,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急需人才。随着高职院校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也迅速增长。面对新农村建设初期需要大量高质量人才的现状,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趋势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才供给规模,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人才数量的要求。
(三)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有市场层面驱动人才发展的空间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推动农村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策。不仅如此,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必将强力促进新农村和新农业的发展。这将给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培养出的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很多具有农村背景的大学生也将更加认识到在新农村大有可为。面对城市的高房价、高消费、高成本,理性的大学生一方面面对新农村的低生活成本、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面对当前新农村建设急需一批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现状,那么在新农村就业和发展就成为市场条件下人才发展的最优空间选择。
二、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看,虽然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性歧视和制度性安排造成“非对接”性阻碍
虽然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且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相当多的人对高职教育的看法始终没有改变,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一方面,高职院校招生录取中的制度性安排导致生源质量较差且来源不足,因此,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对高职院校持有一种歧视的态度;另一方面,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只能从事体力劳动,而与脑力劳动者相比,体力劳动者的劳动是低等的、不受重视的。这种对高职教育存在思想性歧视的传统观念以及录取生源的制度性安排,是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非对接”性阻碍。
(二)财政投入不足产生“非对接”性制约
虽然近年来政府开始重视高职教育,并从资金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得到的支持少很多,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实训基地、购买贵重实训设备等,教育成本比较高,这就与部分地方政府较低的财政投入形成了一定的矛盾,使得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质量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归根结底是存在财政投入不足的“非对接”性制约。
(三)传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需求之间不相匹配
长期以来,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传统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上都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是在办学定位上的失衡。新农村建设要求人才具有实用性技能,并且愿意为新农村服务。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几乎是“一刀切”地为城镇经济服务,没有考虑到农村发展的需要,具有农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数量过少。二是传统专业设置基本上忽略了农村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一味地追求热门专业,没有形成自身院校的专业特色,即便是一些设置涉农专业的高职院校,数量也偏少。三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存在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理论学习时间过长,实践课程较少,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低,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师资队伍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需要之间存在落差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重视构建“三农”专家型师资队伍。现阶段来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首先,在师资队伍构成上,“三农”专家型教师过少,造成师资队伍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上存在短板;其次,部分专职教师没有足够的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导致纯理论研究过多而实战性研究严重不足;最后,有的高职院校本身没有足够的资金对新农村建设师资队伍进行培养,无法进行相应的培训,也缺乏足够的激励措施用来鼓励教师自我发展。
三、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着力解决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是高职教育配合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舆论导向上树立观念转变的“对接”
实现以对接新农村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必须加强舆论宣传,形成有利的舆论导向,从而改变传统高职教育观念和高职院校供给侧结构,为高职院校输送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优质生源,培养适应新农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政府层面,要充分利用宣传舆论阵地引导全社会改变观念,深刻认识到高职教育在地区发展中的贡献,从各方面提高高职教育的地位。首先,充分利用网络、社交软件、电视等现代化宣传渠道,加强国家有关高职教育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国家新农村建设的鼓励政策及新农村建设中人才紧缺现状的宣传力度,从而引导高职院校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培养适应新农村发展需要的人才。其次,采取树先进典型的“以点带面”的宣传策略,对先进高职院校、优秀高职毕业生进行表彰奖励,提高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认知地位,从而引导人们逐渐改变对高职教育的看法。
在学校层面,要明确高职院校自身在本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的角色,树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责任和使命意识,培养更多对接新农村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一方面,从思想观念上,高职院校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号召,重视对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树立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随时为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输送、技能培训、资源整合等各方面的支持。
(二)外部保障上进行资金政策的“对接”
为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必须构建完善的全方位保障体系。
1.在制度方面加强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的构建。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更加要求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保障新农村建设与高职教育对接的政策法规。在政策法规的制定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立法层面要保证相关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要能够切实有效地指导新农村建设与高职教育发展,并根据新农村的不断发展及时调整法律法规的细則。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在招生录取制度上要进行改革,吸引优秀生源进入高职院校。在学费减免、奖学金和生活费补贴政策等方面不断优化现有的一些制度,并在毕业就业制度上为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新农村工作岗位提供保障。三是加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与指导。完善相关监督机制,指导高职院校修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保证高职院校培养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在财政方面完善资金投入体系。新农村建设需要在各方面进行资源投入,而教育资源的投入是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之一。政府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通过各种渠道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资金需要,进而保障高职教育成为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基地。
一方面,着力打造以农业为特色的重点高职院校,并在财政政策上给予倾斜。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实际规划不同特色的高职院校,尤其是农林大省要打造以农业为特色的重点高职院校;政府要制定相应的财政倾斜政策,加大对相关高职院校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的实验室,完善实习实训基地。
另一方面,双管齐下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对企业,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投入资金参与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和“订单式”人才培养;对社会,要通过制定一系列奖励性政策或税收优惠减免政策等,吸引各界人士、民营企业、社会公益组织等积极为高职教育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捐献资金、捐资助学、设立定向奖学金。
3.在激励机制方面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政府与高职院校要制定一定的激励措施,提高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一方面,在基础性激励措施上,建立具有吸引力的服务新农村建设相关人才的福利待遇政策。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相关人才的基本工资水平,同时根据各个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额外给予生活补贴;对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给予一定的表彰奖励。
另一方面,在特殊性激励措施上,设立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对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高职院校、重点专业、优秀人才进行专项资金安排,除用于科研应用外,也对物资采购、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资助;对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政府以其为模范进行大力宣传,进而激励更多的人才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
(三)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上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科学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高职教育人才质量的关键,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衔接的重要保障。
1.科学设置相应专业,培养新农村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为实现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实际设置符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发展方向的专业。在设置专业前做好三个环节的工作:(1)调研工作。相关教育部门及高职院校要委派专门人员深入调研,了解当地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需求,并整理出新农村建设中人才现状及人才需求的报告,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供借鉴;(2)评估工作。要组织相关人员对专业设置进行合理评估,参考领导、专家等的意见,保证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切实有效地满足社会需要。(3)论证工作。要根据社会发展要求,明确专业定位。组织相关专家对专业进行二级学科的细分,根据院校实际和区域特色,科学论证专业方向。 2.在实践中科学调整专业设置,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新农村是不断发展的,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农村建设要有新发展,需要有创新型人才做支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调整专业设置,保证专业的前瞻性和前沿性,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新农村未来发展的要求。
3.改革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改革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与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匹配度。对于理论课程体系,应以新农村建设目标、课程设计理论为依据,构建互动共促的课程生成机制和分层模块的课程设计形式(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应用课程模块三种形式),设置体现区域新农村发展需要的理论课程;对于实践课程体系,应合理设置实践课程和相关选修实践课程,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改善实践课程的硬软件条件,保证实践设备的完备。另一方面,在“外延”建设上下功夫,构建政府、高职院校、农业科研机构、新农村四方合作平台,多方参与优化课程体系。政府、农业科研机构、新农村所掌握的新农村建设中的动态资源是高职院校难以企及的,因此,構建四方合作平台,有利于高职院校针对理论或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在课程体系上做进一步优化,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师资队伍上打造专职教师与兼职专家的“对接”
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及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就为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指明了人才培养方向,更为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专兼职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吸引知名企业、农业科研机构懂农业的专家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建设一支专兼职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同时,制定相关奖励政策,激励懂农业的专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2.提升师资队伍技能,健全培训学习机制。“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一支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师资队伍,自身必须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同时,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教师也必须加强研究。因此,要健全培训学习机制,通过继续教育、专家讲座、在线交流、实践调研等形式对教师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训,促进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的提升。
3.强化师资队伍的使命感、事业心和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崇高的使命感、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有激情、有动力投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中,并以自身的言行感染学生,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形成示范效应。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契机。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不但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政策保障、培养质量和规模、人才发展空间选择等方面也是可行的。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借鉴,促使高职教育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许世建,张丹,温玲玲.社会主义新农村下我国农村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06(24).
[2]柏叶.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5).
[3]刘凤娟,郭胜大,王建.面向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6(11).
[4]王富平.陕西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评论,2010(4).
[5]王敬红.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为新农村建设服务[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