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二十多年前,我读国中时,台湾也曾经有小留学生风潮。我班上就有位富家女,没有像我们一样考公立高中而是进了美国学校,羡煞我们。
羡慕的原因是,当时台湾的升学压力很大。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与《拒绝联考的小子》是两部描写台湾早期在升学压力下,青年学子压抑心情的电影。
那个曾经把小孩送出国当小留学生的年代,也正是台湾升学压力与教育质量最被诟病的时期。
然而当我今天粗略地了解了大陆的升学压力,还是自叹弗如的,曾经看过两张印象深刻的照片:一张是大陆高中生三年来堆积如山的教科书;另一张是大陆学生在高三学生毕业时,将所有课本参考书与考卷撕得粉碎、散落在校园的照片。
在台湾,随着政治开放,社会转型,自1990年代以来,台湾实施了一连串的教育改革措施,称为“教改”。不论是法令、师资、课程、教学、教科书、财政等方面,均有重大的变革,堪称台湾教育史上变动最剧烈的阶段。这一连串的改革使得台湾学子在面临升学压力的形态上有了彻底的改变,拒绝联考,在台湾成为绝响。
·2·
台湾实施的一连串教改,主要着重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广设高中、大学,实现“小班小校”的目标。在我读书时,一个班级的学生可以多达五六十名,一个班导师要带这么多学生非常吃力,而高中与大学稀少,考生多,自然升学压力就大。因此,台湾广设高中与大学,加上台湾生育率逐年降低,目前台湾的中小学每班人数大多只有二三十名,高中与大学的录取率可以高达七成乃至八成。这虽然也造成大学生质量较低的负面结果,不过,一般来说,排名靠前的好大学仍能维持不错的质量。
台湾还实施了两项重要改革,一是开放教科书市场,一是多元入学方案。
2002年,台湾正式告别教科书“统编本”的年代,教育部仅仅提出教学大纲,而由民间业者按照教学大纲自行编定教科书,各校选用自己的教科书,以期破除一元化思想,活化学生思考和增加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并开放民间出版社参与教科书市场的自由。
在多元入学方案方面,台湾在2007年,参考美国的多元入学方式,变一次考试为两次考试,学科能力测验(高三上学期期末举办)和指定科目考试(7月举办)两种考试成绩作为入学的申请依据。入学管道还新增了“甄选入学”,包括“繁星推荐”及“个人申请”两种途径。其中所谓“繁星推荐”采用各高中“推荐报送”方式单独招生,目的是为了缩短城乡差距、使校园的氛围更多元。
这些变化,都源于1996年,台湾公布《教育基本法》,规定人民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权由中央下放至地方,“国民教育”得视社会发展延长年限,保障弱势族群受教权,鼓励私人兴学,得将公立学校委托私人办理。这部法律的效力远大于其他教育法律,可说是一切教育法规的根本大法,对整体教育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这些种种改革都是希望能够让台湾的学子们能够在学科成绩以外,健全发展,让取才的标准多元化。而在一连串的教育改革后,台湾确实大幅减少了小留学生的现象。虽然教育改革在台湾的质疑声浪不小,但总体来说,台湾的孩子们已经最大程度从升学压力中释放。
为了更进一步提升全民的教育水平,台湾目前正打算连高中都面试入学。这一方案争议很大,是否实施仍有变量。不过总的来说,愿意把孩子留在台湾读书,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为了孩子的学习与发展考量而连带的移民,也已经少见。
·3·
台湾这些年的移民比率颇低,这由一件事可资证明。美国有一项Greencard Lottery 绿卡抽签计划,绿卡抽签是美国移民签证的项目之一,为保证美国新移民的多元化, 美国政府每年会提供约 55000 个名额,由入境美国较少人数的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参与抽签。因为台湾近年移民美国人数较少,已经连续多年列于绿卡抽签计划中。
过去,在升学压力沉重的年代,有些父母为了担心把太小的孩子送出国读书缺乏家长关怀而误入歧途,出现了“内在美”现象,也就是老婆(内人)、孩子在美国,而丈夫在台湾赚钱。
然而过去的这十多年,由于台湾的健保制度、生活舒适度高乃至物价指数低,这些“内在美”带着孩子纷纷回台定居。我在台北居住的社区里就有不少这样的人,甚至孩子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后,老人们还是决定回台湾定居。在这样的社区里,绝大多数是从美国、加拿大乃至大陆返台的,连许多房地产业者也是主要针对这样的族群进行房屋设计。这些人不在乎房子的地点,最好远离都市,但环境一定要优美、安静,空间要大,近似西方的居住质量。
台湾的这些变化不仅仅是在教育制度上的改变,还包括社会环境、医疗保障、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全面变化。
从台湾的情况来看,人们选择离开或回流取决于家乡的发展程度。这个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很关键的还有居住环境舒适度与教育,毕竟人生两件大事就是自己舒服,孩子有发展。当不少人认为,台湾是华人世界里颇为宜居的社会时,便宜且质量好的医疗、生活环境便利,地方不大去哪里都方便、社会气氛与环境温和,自然就吸引不少人愿意回来定居。
其实在过去的十年间,台湾也曾出现小型的外移潮,像是2000年与2004年两次大选后,政治的动荡与不安、对未来没有信心时,人们就会选择离开。我个人第一次来到大陆就是在2004年,而如今我也有了返台定居的计划。
或许有人会觉得像我们这样的人很投机,在自己的家乡不好时离开,好了之后又回去。但根据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来说,选择外移的人群通常是在社会中表现比较积极的,人性中天生具有选择优良环境居住的天性,所以一个国家内人群聚集的肯定是平原、天气良好之地,放大到整个地球亦是如此。
二十多年前,我读国中时,台湾也曾经有小留学生风潮。我班上就有位富家女,没有像我们一样考公立高中而是进了美国学校,羡煞我们。
羡慕的原因是,当时台湾的升学压力很大。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与《拒绝联考的小子》是两部描写台湾早期在升学压力下,青年学子压抑心情的电影。
那个曾经把小孩送出国当小留学生的年代,也正是台湾升学压力与教育质量最被诟病的时期。
然而当我今天粗略地了解了大陆的升学压力,还是自叹弗如的,曾经看过两张印象深刻的照片:一张是大陆高中生三年来堆积如山的教科书;另一张是大陆学生在高三学生毕业时,将所有课本参考书与考卷撕得粉碎、散落在校园的照片。
在台湾,随着政治开放,社会转型,自1990年代以来,台湾实施了一连串的教育改革措施,称为“教改”。不论是法令、师资、课程、教学、教科书、财政等方面,均有重大的变革,堪称台湾教育史上变动最剧烈的阶段。这一连串的改革使得台湾学子在面临升学压力的形态上有了彻底的改变,拒绝联考,在台湾成为绝响。
·2·
台湾实施的一连串教改,主要着重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广设高中、大学,实现“小班小校”的目标。在我读书时,一个班级的学生可以多达五六十名,一个班导师要带这么多学生非常吃力,而高中与大学稀少,考生多,自然升学压力就大。因此,台湾广设高中与大学,加上台湾生育率逐年降低,目前台湾的中小学每班人数大多只有二三十名,高中与大学的录取率可以高达七成乃至八成。这虽然也造成大学生质量较低的负面结果,不过,一般来说,排名靠前的好大学仍能维持不错的质量。
台湾还实施了两项重要改革,一是开放教科书市场,一是多元入学方案。
2002年,台湾正式告别教科书“统编本”的年代,教育部仅仅提出教学大纲,而由民间业者按照教学大纲自行编定教科书,各校选用自己的教科书,以期破除一元化思想,活化学生思考和增加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并开放民间出版社参与教科书市场的自由。
在多元入学方案方面,台湾在2007年,参考美国的多元入学方式,变一次考试为两次考试,学科能力测验(高三上学期期末举办)和指定科目考试(7月举办)两种考试成绩作为入学的申请依据。入学管道还新增了“甄选入学”,包括“繁星推荐”及“个人申请”两种途径。其中所谓“繁星推荐”采用各高中“推荐报送”方式单独招生,目的是为了缩短城乡差距、使校园的氛围更多元。
这些变化,都源于1996年,台湾公布《教育基本法》,规定人民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权由中央下放至地方,“国民教育”得视社会发展延长年限,保障弱势族群受教权,鼓励私人兴学,得将公立学校委托私人办理。这部法律的效力远大于其他教育法律,可说是一切教育法规的根本大法,对整体教育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这些种种改革都是希望能够让台湾的学子们能够在学科成绩以外,健全发展,让取才的标准多元化。而在一连串的教育改革后,台湾确实大幅减少了小留学生的现象。虽然教育改革在台湾的质疑声浪不小,但总体来说,台湾的孩子们已经最大程度从升学压力中释放。
为了更进一步提升全民的教育水平,台湾目前正打算连高中都面试入学。这一方案争议很大,是否实施仍有变量。不过总的来说,愿意把孩子留在台湾读书,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为了孩子的学习与发展考量而连带的移民,也已经少见。
·3·
台湾这些年的移民比率颇低,这由一件事可资证明。美国有一项Greencard Lottery 绿卡抽签计划,绿卡抽签是美国移民签证的项目之一,为保证美国新移民的多元化, 美国政府每年会提供约 55000 个名额,由入境美国较少人数的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参与抽签。因为台湾近年移民美国人数较少,已经连续多年列于绿卡抽签计划中。
过去,在升学压力沉重的年代,有些父母为了担心把太小的孩子送出国读书缺乏家长关怀而误入歧途,出现了“内在美”现象,也就是老婆(内人)、孩子在美国,而丈夫在台湾赚钱。
然而过去的这十多年,由于台湾的健保制度、生活舒适度高乃至物价指数低,这些“内在美”带着孩子纷纷回台定居。我在台北居住的社区里就有不少这样的人,甚至孩子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后,老人们还是决定回台湾定居。在这样的社区里,绝大多数是从美国、加拿大乃至大陆返台的,连许多房地产业者也是主要针对这样的族群进行房屋设计。这些人不在乎房子的地点,最好远离都市,但环境一定要优美、安静,空间要大,近似西方的居住质量。
台湾的这些变化不仅仅是在教育制度上的改变,还包括社会环境、医疗保障、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全面变化。
从台湾的情况来看,人们选择离开或回流取决于家乡的发展程度。这个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很关键的还有居住环境舒适度与教育,毕竟人生两件大事就是自己舒服,孩子有发展。当不少人认为,台湾是华人世界里颇为宜居的社会时,便宜且质量好的医疗、生活环境便利,地方不大去哪里都方便、社会气氛与环境温和,自然就吸引不少人愿意回来定居。
其实在过去的十年间,台湾也曾出现小型的外移潮,像是2000年与2004年两次大选后,政治的动荡与不安、对未来没有信心时,人们就会选择离开。我个人第一次来到大陆就是在2004年,而如今我也有了返台定居的计划。
或许有人会觉得像我们这样的人很投机,在自己的家乡不好时离开,好了之后又回去。但根据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来说,选择外移的人群通常是在社会中表现比较积极的,人性中天生具有选择优良环境居住的天性,所以一个国家内人群聚集的肯定是平原、天气良好之地,放大到整个地球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