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社会学视角,对近年来我国健身走热潮的动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原因: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政策松绑,奠定政治基础;社会转型,现代化进程加快,为民众提供多元化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文化丰富,为跑步热的蔓延提供土壤;民众观念的变迁,奠定思想基础。
关键词:全民健身;健身走;社会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8)03-0087-04
Sociological analysis on body-building mov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Fitness Strategy"
XU Jian,WU Wen-bin,FAN Xiao-jie
(Dept. of P.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Liaoning, China)
Abstract:The appearance of "walking body-building" phenomenon inevitably contains some reasons of value and is worth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tivation of bodybuilding boom in recent years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It holds that the policy is loose and lays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 social transformation accelerates its moderniz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lays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rich culture provide soil for the running heat spread; changes in the concept of the people lay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It has created good foundation and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alking heat" phenomena in health care and has been used as reference for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Key words: national fitness; fitness walking; sociological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8-03-03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编号:DUT15RW204),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编号:ZX20150547)。
作者简介:徐坚(1970-),男,吉林省柳河县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国际社会先后提出千年发展目标(MDG)和可持续发展议程(SDG),均把健康作为核心指标,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也为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2016年10月,我国第一次制定和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建设“健康中国”的工作方针将“健康中国”确立为一项国家战略,赋予其重要的国策地位,对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1]。在政策鼓舞下,体育已经成为一项全民参与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民生工程。在众多健身项目中,看似简单的健身走运动已经成为全民健身的代名词。目前,健身走这项运动已然成为一股热潮席卷而来,这一运动项目已经让人不再感到枯燥恐怖,甚至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其中并深深热爱上这项运动。中国的马拉松及路跑赛事已经迈入了井喷时代,据中国田径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在中国田径协会备案的赛事超过300场,2017年这一数字有望超过400场,到2020年超过800场,参赛的人次也将超过1 000万[2]。这种爆发式的发展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中,也是时下社会上最流行的、最广泛、最有效的健身项目之一。走步运动发展如此迅速,需要我们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相关分析与研究,使我们更加深入地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完善这一运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
1健身走“热”现象的诠释
健步走网络竞赛起源于瑞典,它是一项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讲究姿势、速度和时间的一项步行运动,它行走的速度和运动量介于散步和竞走之间。其方法易于掌握,不易发生运动伤害;不受年龄、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不同年龄人群可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时随地进行锻炼;运动装备简单,只需一双舒适合脚的运动鞋,在良好自然环境中结伴健步走,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能欣赏自然美景,促进人际交流,陶冶身心。因而在短短的3、4年时间内参与人数已经超过了60余万人。因为没有地域的限制,目前参与网络竞赛的人群已经覆盖全球,没有国界的区分,只要有互联网就能把所有参赛者聚集到一个平台参与竞赛。因此网络健步走活动因其时尚、简单、有趣又适合大众群体,目前在欧美已成为民众普遍认同的一种群体健身互动新模式。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杜兆才透露,2016年全国马拉松赛事的数量和参赛人数再次实现了井喷式增长。在田径协会所注册的相关赛事达328场,相较2015年的134场增加了1.5倍之多,是2011年的22场赛事的15倍。其中,在2016年的参赛人数总人次将近280万,比2015年增长了130万,是2011年人数的7倍之多,再次创历史之新高[3]。除了门槛较高的马拉松,普通人身边也弥漫着健身走的热潮,特别是在微博、微信朋友圈、Keep、Nike+等,每天总会有人晒各种形状的“运动轨迹”;早晚的校园、操场、公园、马路都能看到挥汗如雨的健身走人群;一些自发组织的团体更是形成一定的规模[4]。近几年,健身走成为一种社会学意义上标准的结构性事件,或是为了健康、或是为了个人兴趣、或是为了社交、或是为了寻求自我价值、或是寻求一种集体的归属感,健身走运动因其多元化而成为一种风尚。 山东体育科技第40卷总第174期2018年第3期徐坚,等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背景下健身走运动的社会学分析No.3 20182健身走“热”形成动因的社会学分析
2.1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政策松绑,奠定政治基础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发布的46号文件中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随之对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认识就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5],将我国的大体育观由奥运争光转换为强身健体,使得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与健康意识逐步加强起来。同时,中国田径协会于2015 年根据《体育总局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取消了马拉松赛事审批环节,这一举措大大減小了举办马拉松等相关赛事的难度,直接促使一些运动普及程度低、发展又比较缓慢的地区更方便地开展健身走运动[6]。国家取消主办各项赛事的最低门槛,意在鼓励赛事的多元化发展,政策颁布之后的两年里,健身走运动呈井喷式发展,不仅在北京、上海等直辖市出现了健身走爱好者,忻州、淮安等地级县市都纷纷开展健身走运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健身走的热潮中来。而政策松绑使得健身走普及化,将是传统意义上专业性运动走向大众化发展的趋势,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健身走运动转变为一种体育生活方式,将健身走运动发展成为群众参与健身的首选运动项目。在政策鼓舞下,健身走运动也凭借其较低的参与门槛和自身符合群众的健身需要特征,不同于其他赛事的远离群众,反而深入群众,发展迅速,将广大群众从竞技体育的旁观者转化为参与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与认可。
2.2社会转型,现代化进程加快,为民众提供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首先在现代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脑力劳动代替了体力劳动,随着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工作时间就逐渐缩短,因而余暇时间就大大増加。我国从1995年起,开始实行双休制,1999年又推行五一、十一、春节三个小长假,全年的法定节假日多达114天,意味着人们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闲暇中度过。巨大的余暇时间为体育健身项目的介入与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提高了必备条件;然后在工作方式上,城市中的上班一族多数是在办公楼中电脑桌前长时间工作,又普遍具有大压力、高效率与快节奏的工作特点,体力劳动锐减,身体锻炼不足,伴随着的就是身体机能等各方面的健康隐患;最后在饮食结构上,现代社会快餐文化的盛行,致使营养过剩的人群加多,肥胖人群也呈增长趋势。正因为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人们越来越渴望参与运动健身等项目。据全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超过60%的体育锻炼者会采用走步这种经济又实效的简单方式进行健身。而健身走作为参赛门槛较低的项目,已成为普罗大众与优秀运动员同场竞技的舞台,参与健身走在城市居民中俨然成为一种时尚。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微博、微信、运动APP等互联网平台在朋友圈晒运动轨迹的行为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国外,健身走不仅仅是简单的走步,还彰显着身份与地位,而在中国健身走也是深受各年龄段运动人群的喜爱。
2.3商业化运作推动经济发展,为健身走“热”的产生奠定物质基础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城市规模扩大、功能丰富的同时将带动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发达的经济水平、丰富的体育资源、繁盛的体育市场为健身走运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也为其可持续发展开拓了空间。一方面,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为健身走“热”现象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基础。例如各类体育场馆面向广大群众开放,各种全民健身设施在居民住宅区投入使用,迎合了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的不同程度的需求;再者城市中还修建了很多奥林匹克为主题的体育公园,将大自然与运动健身融为一体,为健身走运动爱好者提供更好的场地与运动空间。另一方面,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健身走“热”现象的形成与发展,而健身走则是“社会经济晴雨表”。根据调查显示,当人均 GDP 在3 500美元以上时人们开始选择静态文化的消费,如看电影等,当超过5 000美元时人们开始关注健康问题[7]。201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6 000美元[8],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意健康问题,群众健康意识觉醒,体育参与度不断提高。且以健身走运动为代表的一些参与度高、互动性好、参赛门槛低的项目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与追捧。2015 年是“中国体育元年”,政策的红利、资本的翻滚、云企业的推进使体育产业蓬勃发展,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上千,拉动地方经济的同时还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新契机。越来越多的人把健身走作为一种重要的健身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经过群众、企业家等在新媒体中的炫耀从而形成“羊群效应”,从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时尚潮流[9]。
2.4体育文化日渐丰富,为健身走“热”的蔓延提供土壤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文化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一种文化可以快速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全球化浪潮中,东西方文化不断交流碰撞,促使我国原有的体育意识、价值观念产生了新的变化,健身走热潮的出现就是文化激变的表现方式之一[10]。近年来,国外的路跑文化引入中国,对国内的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天生就会跑》《当我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等书促进了国内健身走热潮的发酵。而受传统文化“求同”而“斥异”的影响[11],中国人日常的生活方式习惯于依靠群体的力量,出于对群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促使了群体运动项目的兴起,如广场舞的风靡。而健身走原本属于全封闭运动项目,不属于集体项目,但是现今夜跑团、健身走团队等打破了长跑孤独的局面。健身走运动流行,人们三五成群或者整个家庭一起参加运动。日渐丰富的体育文化渗透在城市的各个领域,包括在教育文化、旅游文化、商业文化等,到处都散发着体育文化的气息[12]。体育既丰富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为城市注入了活力,打造了城市品牌,促进了一个城市的健康发展,也使城市居民对体育生活产生新的认识,让体育文化植根于广大群众的生活中,让健身走运动成为广大群众身体锻炼的一部分。健康的体育文化观充盈着整座城市,促进着城市文化的勃勃生机与和谐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广大群众建立科学健康的体育观。 2.5中国民众健康观念的变迁,为健身走“热”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石,生活幸福的保证,也是社会进步繁荣昌盛的标志。特别是《“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制定的纲要。这一纲要以国民健康为中心,旨在促进全民健康,达到全面小康。然而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而是在躯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满状态”。“无病就是健康”的传统观念早已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被“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新观念所取代[13]。总之在现代社会,城市人对健康的观念就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完美状态”。张子沙教授认为,民众所需要的体育是体育生活精神方面一个基本内容,也是一切体育生活行为产生的主要心理动力基础。苗大培教授也曾这样谈到,“人对体育活动的需要是人本质属性的反映”。还有的学者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表述了体育可以满足不同程度的需要:比如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满足人对自身生理负荷的刺激作用;可以扩大人们的社交范围,加强人们的交流与沟通;可以提升自身的意志品质,促进全面发展,满足自身被人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健康的观念也已经越来越深入到广泛的群众中去。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提出了千年发展目标(MDG)与可持续发展议程(SDG),均把健康作为一个核心指标[14]。这不仅强化了国民的健康观念与运动意识,同时也加深了由竞技体育向群众体育重心转移的趋势。在现代化城市中,随着文明程度的加深,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致广大人民群众也愈加需要体育,需要练就强健的体魄来承担高负荷、高强度与高压的工作,需要以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立足于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
3结语
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后工业的“消费社会”,国家政策的支持、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氛围的感染、思想观念的转变使人们不再把人生之旅只看成是一个创富之路,人们开始在日常的生活中寻找工作之外的消费与消遣,因而群众体育的兴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健身走运动以参与门槛低、参与人数众多等诸多优势赢得了发展的先机,同时健身走也被赋予了更多精神内涵,包括健身、自我实现、畅爽体验、社交网络等意义的表达,将传统体育活动变身为一项时尚潮流运动。
参考文献:
[1]胡鞍钢,方旭东.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内涵与发展思路[J].体育科学,2016,36(3):3-9.
[2]刘国永. 对“十三五”时期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0):1-11.
[3]路毅. 马拉松热的文化探源[J].体育文化导刊,2017(1):57-64.
[4]李晓霞. 全民健身视角下马拉松“热”现象之价值透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6):28-35.
[5]王雅慧. 文化认同与异化:马拉松“热”与“冷”的辩证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7,31(4):82-85,112.
[6]邢金明,刘波,欧阳井凤. 马拉松“热”背后的冷思考[J].体育学刊,2017,24(2):52-56.
[7]王超. 健步走与广场舞锻炼对中年妇女健身效果的比较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7.
[8]邓嘉. 互联网浪潮下的健身热潮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1):52-56.
[9]張若兰. 2015-2016年北京市市区参与健身跑运动人群的调查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7.
[10]秦曼,朱为模. 基于Meta分析的西方国家健身走项目研究述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2):57-62,67.
[11]刘宇峰,张学生. 当代民间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1):43-47.
[12]严强. 珠三角城市公园体育文化内涵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1):63-65,76.
[13]边福荦,武东海,王守力. 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需求双重作用下全民健身体系构建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1):5-11.
[14]张国清,周次保,彭雨. 全民健身体系构建的土壤特征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4):1-6.第40卷第3期 Vol.40 No.3山 东 体 育 科 技Shandong Sports Science & Technology2018年6月June 2018
关键词:全民健身;健身走;社会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8)03-0087-04
Sociological analysis on body-building mov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Fitness Strategy"
XU Jian,WU Wen-bin,FAN Xiao-jie
(Dept. of P.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Liaoning, China)
Abstract:The appearance of "walking body-building" phenomenon inevitably contains some reasons of value and is worth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tivation of bodybuilding boom in recent years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It holds that the policy is loose and lays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 social transformation accelerates its moderniz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lays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rich culture provide soil for the running heat spread; changes in the concept of the people lay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It has created good foundation and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alking heat" phenomena in health care and has been used as reference for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Key words: national fitness; fitness walking; sociological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8-03-03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编号:DUT15RW204),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编号:ZX20150547)。
作者简介:徐坚(1970-),男,吉林省柳河县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国际社会先后提出千年发展目标(MDG)和可持续发展议程(SDG),均把健康作为核心指标,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也为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2016年10月,我国第一次制定和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建设“健康中国”的工作方针将“健康中国”确立为一项国家战略,赋予其重要的国策地位,对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1]。在政策鼓舞下,体育已经成为一项全民参与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民生工程。在众多健身项目中,看似简单的健身走运动已经成为全民健身的代名词。目前,健身走这项运动已然成为一股热潮席卷而来,这一运动项目已经让人不再感到枯燥恐怖,甚至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其中并深深热爱上这项运动。中国的马拉松及路跑赛事已经迈入了井喷时代,据中国田径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在中国田径协会备案的赛事超过300场,2017年这一数字有望超过400场,到2020年超过800场,参赛的人次也将超过1 000万[2]。这种爆发式的发展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中,也是时下社会上最流行的、最广泛、最有效的健身项目之一。走步运动发展如此迅速,需要我们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相关分析与研究,使我们更加深入地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完善这一运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
1健身走“热”现象的诠释
健步走网络竞赛起源于瑞典,它是一项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讲究姿势、速度和时间的一项步行运动,它行走的速度和运动量介于散步和竞走之间。其方法易于掌握,不易发生运动伤害;不受年龄、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不同年龄人群可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时随地进行锻炼;运动装备简单,只需一双舒适合脚的运动鞋,在良好自然环境中结伴健步走,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能欣赏自然美景,促进人际交流,陶冶身心。因而在短短的3、4年时间内参与人数已经超过了60余万人。因为没有地域的限制,目前参与网络竞赛的人群已经覆盖全球,没有国界的区分,只要有互联网就能把所有参赛者聚集到一个平台参与竞赛。因此网络健步走活动因其时尚、简单、有趣又适合大众群体,目前在欧美已成为民众普遍认同的一种群体健身互动新模式。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杜兆才透露,2016年全国马拉松赛事的数量和参赛人数再次实现了井喷式增长。在田径协会所注册的相关赛事达328场,相较2015年的134场增加了1.5倍之多,是2011年的22场赛事的15倍。其中,在2016年的参赛人数总人次将近280万,比2015年增长了130万,是2011年人数的7倍之多,再次创历史之新高[3]。除了门槛较高的马拉松,普通人身边也弥漫着健身走的热潮,特别是在微博、微信朋友圈、Keep、Nike+等,每天总会有人晒各种形状的“运动轨迹”;早晚的校园、操场、公园、马路都能看到挥汗如雨的健身走人群;一些自发组织的团体更是形成一定的规模[4]。近几年,健身走成为一种社会学意义上标准的结构性事件,或是为了健康、或是为了个人兴趣、或是为了社交、或是为了寻求自我价值、或是寻求一种集体的归属感,健身走运动因其多元化而成为一种风尚。 山东体育科技第40卷总第174期2018年第3期徐坚,等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背景下健身走运动的社会学分析No.3 20182健身走“热”形成动因的社会学分析
2.1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政策松绑,奠定政治基础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发布的46号文件中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随之对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认识就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5],将我国的大体育观由奥运争光转换为强身健体,使得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与健康意识逐步加强起来。同时,中国田径协会于2015 年根据《体育总局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取消了马拉松赛事审批环节,这一举措大大減小了举办马拉松等相关赛事的难度,直接促使一些运动普及程度低、发展又比较缓慢的地区更方便地开展健身走运动[6]。国家取消主办各项赛事的最低门槛,意在鼓励赛事的多元化发展,政策颁布之后的两年里,健身走运动呈井喷式发展,不仅在北京、上海等直辖市出现了健身走爱好者,忻州、淮安等地级县市都纷纷开展健身走运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健身走的热潮中来。而政策松绑使得健身走普及化,将是传统意义上专业性运动走向大众化发展的趋势,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健身走运动转变为一种体育生活方式,将健身走运动发展成为群众参与健身的首选运动项目。在政策鼓舞下,健身走运动也凭借其较低的参与门槛和自身符合群众的健身需要特征,不同于其他赛事的远离群众,反而深入群众,发展迅速,将广大群众从竞技体育的旁观者转化为参与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与认可。
2.2社会转型,现代化进程加快,为民众提供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首先在现代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脑力劳动代替了体力劳动,随着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工作时间就逐渐缩短,因而余暇时间就大大増加。我国从1995年起,开始实行双休制,1999年又推行五一、十一、春节三个小长假,全年的法定节假日多达114天,意味着人们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闲暇中度过。巨大的余暇时间为体育健身项目的介入与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提高了必备条件;然后在工作方式上,城市中的上班一族多数是在办公楼中电脑桌前长时间工作,又普遍具有大压力、高效率与快节奏的工作特点,体力劳动锐减,身体锻炼不足,伴随着的就是身体机能等各方面的健康隐患;最后在饮食结构上,现代社会快餐文化的盛行,致使营养过剩的人群加多,肥胖人群也呈增长趋势。正因为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人们越来越渴望参与运动健身等项目。据全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超过60%的体育锻炼者会采用走步这种经济又实效的简单方式进行健身。而健身走作为参赛门槛较低的项目,已成为普罗大众与优秀运动员同场竞技的舞台,参与健身走在城市居民中俨然成为一种时尚。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微博、微信、运动APP等互联网平台在朋友圈晒运动轨迹的行为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国外,健身走不仅仅是简单的走步,还彰显着身份与地位,而在中国健身走也是深受各年龄段运动人群的喜爱。
2.3商业化运作推动经济发展,为健身走“热”的产生奠定物质基础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城市规模扩大、功能丰富的同时将带动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发达的经济水平、丰富的体育资源、繁盛的体育市场为健身走运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也为其可持续发展开拓了空间。一方面,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为健身走“热”现象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基础。例如各类体育场馆面向广大群众开放,各种全民健身设施在居民住宅区投入使用,迎合了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的不同程度的需求;再者城市中还修建了很多奥林匹克为主题的体育公园,将大自然与运动健身融为一体,为健身走运动爱好者提供更好的场地与运动空间。另一方面,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健身走“热”现象的形成与发展,而健身走则是“社会经济晴雨表”。根据调查显示,当人均 GDP 在3 500美元以上时人们开始选择静态文化的消费,如看电影等,当超过5 000美元时人们开始关注健康问题[7]。201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6 000美元[8],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意健康问题,群众健康意识觉醒,体育参与度不断提高。且以健身走运动为代表的一些参与度高、互动性好、参赛门槛低的项目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与追捧。2015 年是“中国体育元年”,政策的红利、资本的翻滚、云企业的推进使体育产业蓬勃发展,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上千,拉动地方经济的同时还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新契机。越来越多的人把健身走作为一种重要的健身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经过群众、企业家等在新媒体中的炫耀从而形成“羊群效应”,从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时尚潮流[9]。
2.4体育文化日渐丰富,为健身走“热”的蔓延提供土壤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文化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一种文化可以快速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全球化浪潮中,东西方文化不断交流碰撞,促使我国原有的体育意识、价值观念产生了新的变化,健身走热潮的出现就是文化激变的表现方式之一[10]。近年来,国外的路跑文化引入中国,对国内的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天生就会跑》《当我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等书促进了国内健身走热潮的发酵。而受传统文化“求同”而“斥异”的影响[11],中国人日常的生活方式习惯于依靠群体的力量,出于对群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促使了群体运动项目的兴起,如广场舞的风靡。而健身走原本属于全封闭运动项目,不属于集体项目,但是现今夜跑团、健身走团队等打破了长跑孤独的局面。健身走运动流行,人们三五成群或者整个家庭一起参加运动。日渐丰富的体育文化渗透在城市的各个领域,包括在教育文化、旅游文化、商业文化等,到处都散发着体育文化的气息[12]。体育既丰富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为城市注入了活力,打造了城市品牌,促进了一个城市的健康发展,也使城市居民对体育生活产生新的认识,让体育文化植根于广大群众的生活中,让健身走运动成为广大群众身体锻炼的一部分。健康的体育文化观充盈着整座城市,促进着城市文化的勃勃生机与和谐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广大群众建立科学健康的体育观。 2.5中国民众健康观念的变迁,为健身走“热”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石,生活幸福的保证,也是社会进步繁荣昌盛的标志。特别是《“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制定的纲要。这一纲要以国民健康为中心,旨在促进全民健康,达到全面小康。然而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而是在躯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满状态”。“无病就是健康”的传统观念早已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被“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新观念所取代[13]。总之在现代社会,城市人对健康的观念就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完美状态”。张子沙教授认为,民众所需要的体育是体育生活精神方面一个基本内容,也是一切体育生活行为产生的主要心理动力基础。苗大培教授也曾这样谈到,“人对体育活动的需要是人本质属性的反映”。还有的学者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表述了体育可以满足不同程度的需要:比如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满足人对自身生理负荷的刺激作用;可以扩大人们的社交范围,加强人们的交流与沟通;可以提升自身的意志品质,促进全面发展,满足自身被人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健康的观念也已经越来越深入到广泛的群众中去。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提出了千年发展目标(MDG)与可持续发展议程(SDG),均把健康作为一个核心指标[14]。这不仅强化了国民的健康观念与运动意识,同时也加深了由竞技体育向群众体育重心转移的趋势。在现代化城市中,随着文明程度的加深,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致广大人民群众也愈加需要体育,需要练就强健的体魄来承担高负荷、高强度与高压的工作,需要以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立足于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
3结语
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后工业的“消费社会”,国家政策的支持、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氛围的感染、思想观念的转变使人们不再把人生之旅只看成是一个创富之路,人们开始在日常的生活中寻找工作之外的消费与消遣,因而群众体育的兴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健身走运动以参与门槛低、参与人数众多等诸多优势赢得了发展的先机,同时健身走也被赋予了更多精神内涵,包括健身、自我实现、畅爽体验、社交网络等意义的表达,将传统体育活动变身为一项时尚潮流运动。
参考文献:
[1]胡鞍钢,方旭东.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内涵与发展思路[J].体育科学,2016,36(3):3-9.
[2]刘国永. 对“十三五”时期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0):1-11.
[3]路毅. 马拉松热的文化探源[J].体育文化导刊,2017(1):57-64.
[4]李晓霞. 全民健身视角下马拉松“热”现象之价值透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6):28-35.
[5]王雅慧. 文化认同与异化:马拉松“热”与“冷”的辩证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7,31(4):82-85,112.
[6]邢金明,刘波,欧阳井凤. 马拉松“热”背后的冷思考[J].体育学刊,2017,24(2):52-56.
[7]王超. 健步走与广场舞锻炼对中年妇女健身效果的比较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7.
[8]邓嘉. 互联网浪潮下的健身热潮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1):52-56.
[9]張若兰. 2015-2016年北京市市区参与健身跑运动人群的调查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7.
[10]秦曼,朱为模. 基于Meta分析的西方国家健身走项目研究述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2):57-62,67.
[11]刘宇峰,张学生. 当代民间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1):43-47.
[12]严强. 珠三角城市公园体育文化内涵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1):63-65,76.
[13]边福荦,武东海,王守力. 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需求双重作用下全民健身体系构建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1):5-11.
[14]张国清,周次保,彭雨. 全民健身体系构建的土壤特征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4):1-6.第40卷第3期 Vol.40 No.3山 东 体 育 科 技Shandong Sports Science & Technology2018年6月June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