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微信朋友圈真实、即时、交互、形象的特点,能實现作文教学的平等性、真实性、交互性,有利于学生作文兴趣的提高和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在小学高段进行“朋友圈”式作文教学研究,即在小学高段作文教学中,把学生以朋友圈形式分组,形成“作文朋友圈”,学生分组合作写作,分组交流讲评,分组展示,共同提高,以此提升学生的作文兴趣,获得作文学习上的成就感。
关键词:朋友圈;习作;兴趣;自由
春暖花开的时节,各校都会组织学生春游踏青,感受春天的美好。春游同时,许多老师还会附带布置上一项作业:写一篇关于春游的作文。久而久之,许多学生以各种理由拒绝春游。究其原因,学生才含含糊糊地表示:他们觉得自己写不好春游的作文,所以宁可不去春游。
过完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家长要求孩子写写暑假趣事,却引起孩子反感:“我想写暑假的烦恼,你不让我写。我没有趣事可写,你偏要我写。这样,我写不好。”
原来,教师、家长认为是写作的好契机,对学生来说,却是酷刑。
反观我们成人世界,打开微信朋友圈,经常看到朋友们随时随地地刷新,晒旅行的收获、生活的小感悟、恼人的烦心事、美食的经验……只有想不到,没有晒不了。是什么原因让成人在没有任何人命令的情况下,自觉自愿地写文发文?是表达与交流的真实需求让他们有感而发,是朋友的点赞让他们心满意足,是朋友的评论让他们充满自信。微信朋友圈,让发帖的成人感受到交流的快乐,交际的便捷。所以,他们的写作,就会无拘无束,积极踊跃。
这样的事例,让我们不得不对当前的作文教学进行一个反思:到底怎样的契机才是写作的好时机?到底怎样的写作才能使学生心甘情愿、甘之如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对于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综上所述,根据微信朋友圈真实、即时、交互、形象的特点,能实现作文教学的平等性、真实性、交互性,有利于学生作文兴趣的提高和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笔者尝试在小学高段,进行“朋友圈”式作文教学研究,即在小学高段作文教学中把学生以朋友圈形式分组,形成“作文朋友圈”,学生分组合作写作,分组交流讲评,分组展示,共同提高,以此提升个人的作文兴趣,获得作文学习上的成就感。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尝试从以下途径有效地展开小学高段“朋友圈”式作文教学的研究:
一、朋友圈创建,激发习作兴趣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打开儿童创作的源泉,最主要是激发写作的兴趣,把“要我写”机动灵活地转化为“我要写”。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写作过程必须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乐此不疲,享受到写作的快乐。
根据“语文学习群体效应”中全员沟通和均等的原则,促进学生智慧潜力的开发。在小学高段,笔者由学生自己组合,组成朋友圈。一般每个“朋友圈”4~6人为一组,组成作文合作小组。为了实现写好作文的愿望,笔者引导学生给每个“朋友圈”以作家的名字命名,如:巴金圈、冰心圈、茅盾圈……这些“朋友圈”体现了作文小组对作家的崇敬和对作文的期待。
笔者在教室里的墙壁上划分区域,作为每个朋友圈的“发帖”区。在习作后,每个“朋友圈”的孩子可以随时发帖——贴作文。这种互助合作教学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作文的实效性,引发了作文兴趣,点燃了作文创新的火花。
二、朋友圈作文,提供习作自由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对学生的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然而,儿童的兴趣倾向是一种心理品质。因为个体的实践活动及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一件事物和活动都感兴趣。所以,笔者在作文的写作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畅所欲言地表达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不要拘泥于命题作文。
1.朋友交流,题材自由
一个“朋友圈”就是一个小家庭,除了教材上的命题作文,笔者鼓励学生经常交流生活感受、喜怒哀乐,释放心情,并把这些交流的内容写下来。通过自由创作的形式增进组员之间的融洽关系,使学生慢慢意识到写作不仅仅是写,更是一种沟通交流的手段,促使“朋友圈”成为同学间交往的润滑剂。这种情境下的学生写作便会更加自然、水到渠成。并且,笔者还引导学生把同伴的生活内容为自己所用,借助别人的生活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2.分工合作,形式自由
根据“朋友圈”首尾相连、息息相关的特点,引导圈内成员间的分工协作。笔者允许学生分工合作来完成一篇文章,由口头作文开始,每人一句,循环轮流,共同完成,然后慢慢进步到每人一段,完成书面作文。或者是,几人共同商讨,制定出本次写作的提纲,然后你一句,我一句进行口头作文。当这句话得到组员的一致赞同后,再接着写下一句,直至成篇。最后,通过展示区把合作完成的作文贴在“朋友圈”。
三、朋友圈评价,提高习作表达
常规的作文修改大多是在班集体中针对个别同学的作文师生共同评议,这样的修改对其他同学的启发往往不太大,启迪的效果不佳。通过“朋友圈”展示区,引导学生把作文贴在“朋友圈”里,由圈里的同学有针对性地找出作文的优缺点,及时修改,及时表扬,有的放矢。
1.为“朋友圈”除尘掸灰
“除尘掸灰”环节主要是以检查错别字、字句是否通顺为主。每个“朋友圈”的孩子只要写好作文,就贴在自己的“朋友圈”区域。圈内其他同学随时可以去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直接帮助圈出来进行修改。这一环节中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2.帮“朋友圈”增光添彩
“增光添彩”环节主要是为作文润色、点赞。每个圈内的同学都要在圈内另外同学的作文下面跟帖,即用小纸条写上可以为作文增加的好词好句,或者把同学文章中的优秀之处用各种符号标记点赞。这样,每个学生的作文至少得到三个同学的修饰,对学生的词汇积累加以丰富,对文章的精美程度加以提升。
四、朋友圈展示,树立习作自信
著名的少年作家蒋方舟的母亲在谈到女儿的写作时曾经说:“给孩子的作文指导应该分为两块,一块时间是花在如何教她写作上,另一块就要帮助孩子多投稿,鼓励孩子努力发表文章。因为发表一次,孩子对写作的感受就会全然不同。”借助“朋友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证明自己的机会,使学生在同伴的相互欣赏与鼓励中共同进步。
1.“朋友圈”作文纸
传统的作文本,便于保存,但是,不便于随时把作文拿下来展示。为了能将优秀作文随时张贴在他们的朋友圈内,及时对优秀作文进行鼓励,让其他学生学习。除了朋友圈内的自由作文,笔者还把平时的命题作文,用文稿纸、活页纸代替作文本。为了便于保存,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讲义夹,把交流过的作文取下来放在讲义夹保存,并且给讲义夹取各种好听的名字,如《我的大作》《写作记忆》《文字的快乐》等。
2.“朋友圈”信息台
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热爱作文、乐于写作,笔者积极帮助学生投稿,并在第一时间把学生在作文方面的好消息敲锣打鼓地公布。哪个“朋友圈”的成员作文发表、获奖,就在“朋友圈”的展示区域里贴一串金黄的稻穗,表示这个朋友圈丰收了,让学生在同学面前得到鼓励。笔者还通过校讯通、班级QQ群、班级微信等信息平台,以“作文喜讯”为主题,发给全班家长,让家长一起为孩子的作文进步欢欣鼓舞。
小学高段“朋友圈”式作文教学研究是笔者的实践经验,相信,通过坚持不懈地研究,小学作文教学一定会有一片丰富多彩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管建刚.我的作文训练系统[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05.
编辑 温雪莲
关键词:朋友圈;习作;兴趣;自由
春暖花开的时节,各校都会组织学生春游踏青,感受春天的美好。春游同时,许多老师还会附带布置上一项作业:写一篇关于春游的作文。久而久之,许多学生以各种理由拒绝春游。究其原因,学生才含含糊糊地表示:他们觉得自己写不好春游的作文,所以宁可不去春游。
过完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家长要求孩子写写暑假趣事,却引起孩子反感:“我想写暑假的烦恼,你不让我写。我没有趣事可写,你偏要我写。这样,我写不好。”
原来,教师、家长认为是写作的好契机,对学生来说,却是酷刑。
反观我们成人世界,打开微信朋友圈,经常看到朋友们随时随地地刷新,晒旅行的收获、生活的小感悟、恼人的烦心事、美食的经验……只有想不到,没有晒不了。是什么原因让成人在没有任何人命令的情况下,自觉自愿地写文发文?是表达与交流的真实需求让他们有感而发,是朋友的点赞让他们心满意足,是朋友的评论让他们充满自信。微信朋友圈,让发帖的成人感受到交流的快乐,交际的便捷。所以,他们的写作,就会无拘无束,积极踊跃。
这样的事例,让我们不得不对当前的作文教学进行一个反思:到底怎样的契机才是写作的好时机?到底怎样的写作才能使学生心甘情愿、甘之如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对于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综上所述,根据微信朋友圈真实、即时、交互、形象的特点,能实现作文教学的平等性、真实性、交互性,有利于学生作文兴趣的提高和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笔者尝试在小学高段,进行“朋友圈”式作文教学研究,即在小学高段作文教学中把学生以朋友圈形式分组,形成“作文朋友圈”,学生分组合作写作,分组交流讲评,分组展示,共同提高,以此提升个人的作文兴趣,获得作文学习上的成就感。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尝试从以下途径有效地展开小学高段“朋友圈”式作文教学的研究:
一、朋友圈创建,激发习作兴趣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打开儿童创作的源泉,最主要是激发写作的兴趣,把“要我写”机动灵活地转化为“我要写”。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写作过程必须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乐此不疲,享受到写作的快乐。
根据“语文学习群体效应”中全员沟通和均等的原则,促进学生智慧潜力的开发。在小学高段,笔者由学生自己组合,组成朋友圈。一般每个“朋友圈”4~6人为一组,组成作文合作小组。为了实现写好作文的愿望,笔者引导学生给每个“朋友圈”以作家的名字命名,如:巴金圈、冰心圈、茅盾圈……这些“朋友圈”体现了作文小组对作家的崇敬和对作文的期待。
笔者在教室里的墙壁上划分区域,作为每个朋友圈的“发帖”区。在习作后,每个“朋友圈”的孩子可以随时发帖——贴作文。这种互助合作教学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作文的实效性,引发了作文兴趣,点燃了作文创新的火花。
二、朋友圈作文,提供习作自由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对学生的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然而,儿童的兴趣倾向是一种心理品质。因为个体的实践活动及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一件事物和活动都感兴趣。所以,笔者在作文的写作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畅所欲言地表达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不要拘泥于命题作文。
1.朋友交流,题材自由
一个“朋友圈”就是一个小家庭,除了教材上的命题作文,笔者鼓励学生经常交流生活感受、喜怒哀乐,释放心情,并把这些交流的内容写下来。通过自由创作的形式增进组员之间的融洽关系,使学生慢慢意识到写作不仅仅是写,更是一种沟通交流的手段,促使“朋友圈”成为同学间交往的润滑剂。这种情境下的学生写作便会更加自然、水到渠成。并且,笔者还引导学生把同伴的生活内容为自己所用,借助别人的生活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2.分工合作,形式自由
根据“朋友圈”首尾相连、息息相关的特点,引导圈内成员间的分工协作。笔者允许学生分工合作来完成一篇文章,由口头作文开始,每人一句,循环轮流,共同完成,然后慢慢进步到每人一段,完成书面作文。或者是,几人共同商讨,制定出本次写作的提纲,然后你一句,我一句进行口头作文。当这句话得到组员的一致赞同后,再接着写下一句,直至成篇。最后,通过展示区把合作完成的作文贴在“朋友圈”。
三、朋友圈评价,提高习作表达
常规的作文修改大多是在班集体中针对个别同学的作文师生共同评议,这样的修改对其他同学的启发往往不太大,启迪的效果不佳。通过“朋友圈”展示区,引导学生把作文贴在“朋友圈”里,由圈里的同学有针对性地找出作文的优缺点,及时修改,及时表扬,有的放矢。
1.为“朋友圈”除尘掸灰
“除尘掸灰”环节主要是以检查错别字、字句是否通顺为主。每个“朋友圈”的孩子只要写好作文,就贴在自己的“朋友圈”区域。圈内其他同学随时可以去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直接帮助圈出来进行修改。这一环节中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2.帮“朋友圈”增光添彩
“增光添彩”环节主要是为作文润色、点赞。每个圈内的同学都要在圈内另外同学的作文下面跟帖,即用小纸条写上可以为作文增加的好词好句,或者把同学文章中的优秀之处用各种符号标记点赞。这样,每个学生的作文至少得到三个同学的修饰,对学生的词汇积累加以丰富,对文章的精美程度加以提升。
四、朋友圈展示,树立习作自信
著名的少年作家蒋方舟的母亲在谈到女儿的写作时曾经说:“给孩子的作文指导应该分为两块,一块时间是花在如何教她写作上,另一块就要帮助孩子多投稿,鼓励孩子努力发表文章。因为发表一次,孩子对写作的感受就会全然不同。”借助“朋友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证明自己的机会,使学生在同伴的相互欣赏与鼓励中共同进步。
1.“朋友圈”作文纸
传统的作文本,便于保存,但是,不便于随时把作文拿下来展示。为了能将优秀作文随时张贴在他们的朋友圈内,及时对优秀作文进行鼓励,让其他学生学习。除了朋友圈内的自由作文,笔者还把平时的命题作文,用文稿纸、活页纸代替作文本。为了便于保存,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讲义夹,把交流过的作文取下来放在讲义夹保存,并且给讲义夹取各种好听的名字,如《我的大作》《写作记忆》《文字的快乐》等。
2.“朋友圈”信息台
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热爱作文、乐于写作,笔者积极帮助学生投稿,并在第一时间把学生在作文方面的好消息敲锣打鼓地公布。哪个“朋友圈”的成员作文发表、获奖,就在“朋友圈”的展示区域里贴一串金黄的稻穗,表示这个朋友圈丰收了,让学生在同学面前得到鼓励。笔者还通过校讯通、班级QQ群、班级微信等信息平台,以“作文喜讯”为主题,发给全班家长,让家长一起为孩子的作文进步欢欣鼓舞。
小学高段“朋友圈”式作文教学研究是笔者的实践经验,相信,通过坚持不懈地研究,小学作文教学一定会有一片丰富多彩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管建刚.我的作文训练系统[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05.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