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节发展节奏
情节是构成电视专题片的片段结构要素,它依附于电视专题片中的故事,所以,又是故事中的故事片段。这个片段主要指人物感情表达的外在流露形态,如悲伤时的泪水、高兴时的大笑、痛苦时的面部扭曲,都是人物在故事中的情绪反映。因为有了这些情节和这些情节中反映出来的情绪,所以有必要注重电视专题片的情节发展节奏。
情节节奏具有链式结构。情节可能从电视专题片的开端进入,埋下伏笔,而后随着故事的发展变化,呈现出紧密与疏松相结合的链接,或承上启下的递进,或人物情感的延续,或人物故事的转折,环环相扣,直至最终。也可能有一个圆满的结果,最后一个情节对观众造成冲击,从而使情绪挥之不去。
情节节奏也具有波浪式结构。大海的短暂平静是一种内蓄,而短暂平静后有波涛汹涌的释放,这种突变更具威力和气势。专题片也是如此,有平静与高潮,波谷与浪尖。高潮时,让观众尽情地把情绪释放出来;平静时,让观众的思绪在低吟中徘徊。
情节节奏还呈现一种相对有序结构。情节的有序结构有两个值得关注的要素。一个是视觉要素。按照一般视觉规律,观众在观赏电视节目时,如果15秒内没有情节发生,不能引起观众情绪感应,就留不住观众。因此,情节的间隔节奏应在15秒到30秒之间。另一个是情绪感知要素。按照一般人的情感要求,观众对电视节目情节关注时序与情绪的感知时序基本保持同步,其断续时间不能超过20秒钟。如果在节奏中断的20秒钟内不能产生情节延续,就会使观众产生厌烦情绪。20秒之内的情节节奏空间是电视情节链接的最大空间。从这两个规律来认知情节节奏,它总体的相对有序时间在30秒之内。30秒也就成了电视专题片情节节奏的最大间奏时序。
内心情绪节奏
情绪在人物身上的表现形式是情感,而情感则来源于情节,情节又蕴含在故事之中。故事、情节、情感、情绪四者交织,产生了内心情绪节奏。
电视专题片中的故事和人物,必须依赖于情节的矛盾和冲突。有了矛盾和冲突,才能使电视专题片具有情节,使情节更加厚实和富有个性。而矛盾中的人物和人物的矛盾心理,通过个性化的表现,就形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心理节奏。
内心情绪节奏在电视专题片中一般表现为对事物的依附状态、对文化的依附状态以及对利益的依附状态。对事物的依附状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事物发生发展矛盾冲突的依附。一个事件发生了,一个冲突出现了,而身在其中的人物也就因事件与冲突产生了复杂而多变的情绪。也就是说,没有矛盾和冲突也就没有了人物的内在情绪。二是对环境的依附。在电视片中,环境的营造使人物产生着心理变化。一个人物的心境在此一刻与彼一刻不同,在此环境与彼环境有异。特别是在相对矛盾的环境里,人物的心理依存程度对情绪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文化的依附包括文化教育程度、宗教信仰、个人爱好、世界观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人物自身阅历与经历等。对利益的依附,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个人欲望的满足。一个人很少在自身受到外来威胁与压力时没有反应,也很难在受到伤害和挑逗时无动于衷。而个人利益被外来力量侵吞和剥夺时,人物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生激烈变化,从而爆发非常的情绪。其次是集体、国家、民族的利益倾向。集体或团体利益必然是人的一种倾向,这是自然规律。而国家与民族更是一个人物或一群人物的共同倾向,这不仅是情绪问题,还是长期以来的教育与长期依赖于特定社会形成的心理必然。这种情绪爆发出来更是势不可当。
创作者思绪节奏
创作者的思绪节奏是指电视专题片的主创者对事件经过认真思考或细致讨论所勾画的情节节奏形态。这种形态表现在主创人员身上,就体现为个人情绪意志,它是创作者个人受片中人物、事物影响而产生的情感上的波动,并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电视专题片的情绪节奏。创作者思绪节奏要把握好三点。
一是节奏的客观性。节奏的客观性是指创作人员在采访过程中受到的外界影响的反映,或对个人感官刺激中客观真实情绪的复制。在采访过程中,新闻事件给创作者的第一情绪可能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情绪反映,最能反映出事物的原本形态和本质。所以把这种第一反映运用于电视专题片的情绪节奏,就更具有客观性和原始性。
二是节奏的个体性。节奏的个体性是指电视专题片创作者本人所具有的独特的情绪思维,从而对电视专题片情绪节奏产生的影响。《愚公移山》反映的是愚公故里太行王屋山区的人们坚毅与执著的精神风貌。而创作者郭华俊生在山西,长在山西,是太行山的后代,祖先的艰辛在他的耳濡目染中化作一种烙印,深深地镌刻在灵魂深处,从而形成了潜在情绪。一旦这情绪与现实生活发生碰撞,就生成了灿烂耀眼的灵感火花,并反映在他的创作中。
三是节奏的大众性。电视专题片情绪节奏的大众性就是观众情绪的普遍性。情绪节奏必须适合于大众的心理情绪,才会有更多的观众接受作品的感召。在一部电视专题片中,可以容留各种各样性格的人物,也可以容留各种各样的人物对新闻事件所作的反映,那是情绪的个性化。但是这个个性化必须是为了再现情绪的大众化要求,这个大众化就是大众普遍能够接受的情绪节奏。
观众情绪节奏
观众情绪节奏是电视专题片多种情绪的感知和反映,是观众受到专题片情绪节奏的感染、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身心异常状态。所有能引起观众身心变化的声像刺激都成为观众情绪的节奏氛围。
在观众情绪节奏中,一切节奏都在这里变得实际而有用。它包括音乐情绪节奏,解说情绪节奏,新闻事件发展情绪节奏,人物心态变化情绪节奏,涉及矛盾的起点、落点和转接变化点等诸多方面的节奏。观众对音乐节奏的认同和欣赏会让他不自觉地去感悟。解说节奏会让观众产生感动并与情节同步。新闻事件发展情绪节奏同样地激励着观众情绪,正如郭华俊所说的那样:“电视专题片的矛盾冲突让观众在愤怒中激动了三十分钟,而后又义愤难平或获得心理上的安宁与满足。”人物心态变化节奏在电视专题片中是瞬间的,但却能永久地留在观众的记忆中,因为这时候观众的情绪是灵魂深处的体验,是肉体感应与新闻事件中人物感应的碰撞。如济源电视台拍摄的电视专题片《山神》,当金钱豹进入“山神”的家中,掀翻了桌椅板凳,向“山神”逼近时,那惊心动魄的场面让所有的观众都为“山神”捏了一把汗。在矛盾的起点、落点和转接变化过程中,观众情绪极易在这种情绪节奏中发生转移,这种转移也叫移情。移情的本意是指观众随着电视专题片情节变化而产生情绪转移的一种心理形态。这种形态要求作品要在调整观众情绪上作文章,力求适应其节奏变化,避免情绪偏离专题片内在情绪节奏。
电视专题片的情绪节奏是电视研究与实践中的一项新课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很多前辈在情绪节奏上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和努力,只是没有正式提出并形成理性文字而已。本文也仅仅是一个初步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
(作者为河南省济源电视台总编)
情节是构成电视专题片的片段结构要素,它依附于电视专题片中的故事,所以,又是故事中的故事片段。这个片段主要指人物感情表达的外在流露形态,如悲伤时的泪水、高兴时的大笑、痛苦时的面部扭曲,都是人物在故事中的情绪反映。因为有了这些情节和这些情节中反映出来的情绪,所以有必要注重电视专题片的情节发展节奏。
情节节奏具有链式结构。情节可能从电视专题片的开端进入,埋下伏笔,而后随着故事的发展变化,呈现出紧密与疏松相结合的链接,或承上启下的递进,或人物情感的延续,或人物故事的转折,环环相扣,直至最终。也可能有一个圆满的结果,最后一个情节对观众造成冲击,从而使情绪挥之不去。
情节节奏也具有波浪式结构。大海的短暂平静是一种内蓄,而短暂平静后有波涛汹涌的释放,这种突变更具威力和气势。专题片也是如此,有平静与高潮,波谷与浪尖。高潮时,让观众尽情地把情绪释放出来;平静时,让观众的思绪在低吟中徘徊。
情节节奏还呈现一种相对有序结构。情节的有序结构有两个值得关注的要素。一个是视觉要素。按照一般视觉规律,观众在观赏电视节目时,如果15秒内没有情节发生,不能引起观众情绪感应,就留不住观众。因此,情节的间隔节奏应在15秒到30秒之间。另一个是情绪感知要素。按照一般人的情感要求,观众对电视节目情节关注时序与情绪的感知时序基本保持同步,其断续时间不能超过20秒钟。如果在节奏中断的20秒钟内不能产生情节延续,就会使观众产生厌烦情绪。20秒之内的情节节奏空间是电视情节链接的最大空间。从这两个规律来认知情节节奏,它总体的相对有序时间在30秒之内。30秒也就成了电视专题片情节节奏的最大间奏时序。
内心情绪节奏
情绪在人物身上的表现形式是情感,而情感则来源于情节,情节又蕴含在故事之中。故事、情节、情感、情绪四者交织,产生了内心情绪节奏。
电视专题片中的故事和人物,必须依赖于情节的矛盾和冲突。有了矛盾和冲突,才能使电视专题片具有情节,使情节更加厚实和富有个性。而矛盾中的人物和人物的矛盾心理,通过个性化的表现,就形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心理节奏。
内心情绪节奏在电视专题片中一般表现为对事物的依附状态、对文化的依附状态以及对利益的依附状态。对事物的依附状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事物发生发展矛盾冲突的依附。一个事件发生了,一个冲突出现了,而身在其中的人物也就因事件与冲突产生了复杂而多变的情绪。也就是说,没有矛盾和冲突也就没有了人物的内在情绪。二是对环境的依附。在电视片中,环境的营造使人物产生着心理变化。一个人物的心境在此一刻与彼一刻不同,在此环境与彼环境有异。特别是在相对矛盾的环境里,人物的心理依存程度对情绪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文化的依附包括文化教育程度、宗教信仰、个人爱好、世界观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人物自身阅历与经历等。对利益的依附,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个人欲望的满足。一个人很少在自身受到外来威胁与压力时没有反应,也很难在受到伤害和挑逗时无动于衷。而个人利益被外来力量侵吞和剥夺时,人物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生激烈变化,从而爆发非常的情绪。其次是集体、国家、民族的利益倾向。集体或团体利益必然是人的一种倾向,这是自然规律。而国家与民族更是一个人物或一群人物的共同倾向,这不仅是情绪问题,还是长期以来的教育与长期依赖于特定社会形成的心理必然。这种情绪爆发出来更是势不可当。
创作者思绪节奏
创作者的思绪节奏是指电视专题片的主创者对事件经过认真思考或细致讨论所勾画的情节节奏形态。这种形态表现在主创人员身上,就体现为个人情绪意志,它是创作者个人受片中人物、事物影响而产生的情感上的波动,并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电视专题片的情绪节奏。创作者思绪节奏要把握好三点。
一是节奏的客观性。节奏的客观性是指创作人员在采访过程中受到的外界影响的反映,或对个人感官刺激中客观真实情绪的复制。在采访过程中,新闻事件给创作者的第一情绪可能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情绪反映,最能反映出事物的原本形态和本质。所以把这种第一反映运用于电视专题片的情绪节奏,就更具有客观性和原始性。
二是节奏的个体性。节奏的个体性是指电视专题片创作者本人所具有的独特的情绪思维,从而对电视专题片情绪节奏产生的影响。《愚公移山》反映的是愚公故里太行王屋山区的人们坚毅与执著的精神风貌。而创作者郭华俊生在山西,长在山西,是太行山的后代,祖先的艰辛在他的耳濡目染中化作一种烙印,深深地镌刻在灵魂深处,从而形成了潜在情绪。一旦这情绪与现实生活发生碰撞,就生成了灿烂耀眼的灵感火花,并反映在他的创作中。
三是节奏的大众性。电视专题片情绪节奏的大众性就是观众情绪的普遍性。情绪节奏必须适合于大众的心理情绪,才会有更多的观众接受作品的感召。在一部电视专题片中,可以容留各种各样性格的人物,也可以容留各种各样的人物对新闻事件所作的反映,那是情绪的个性化。但是这个个性化必须是为了再现情绪的大众化要求,这个大众化就是大众普遍能够接受的情绪节奏。
观众情绪节奏
观众情绪节奏是电视专题片多种情绪的感知和反映,是观众受到专题片情绪节奏的感染、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身心异常状态。所有能引起观众身心变化的声像刺激都成为观众情绪的节奏氛围。
在观众情绪节奏中,一切节奏都在这里变得实际而有用。它包括音乐情绪节奏,解说情绪节奏,新闻事件发展情绪节奏,人物心态变化情绪节奏,涉及矛盾的起点、落点和转接变化点等诸多方面的节奏。观众对音乐节奏的认同和欣赏会让他不自觉地去感悟。解说节奏会让观众产生感动并与情节同步。新闻事件发展情绪节奏同样地激励着观众情绪,正如郭华俊所说的那样:“电视专题片的矛盾冲突让观众在愤怒中激动了三十分钟,而后又义愤难平或获得心理上的安宁与满足。”人物心态变化节奏在电视专题片中是瞬间的,但却能永久地留在观众的记忆中,因为这时候观众的情绪是灵魂深处的体验,是肉体感应与新闻事件中人物感应的碰撞。如济源电视台拍摄的电视专题片《山神》,当金钱豹进入“山神”的家中,掀翻了桌椅板凳,向“山神”逼近时,那惊心动魄的场面让所有的观众都为“山神”捏了一把汗。在矛盾的起点、落点和转接变化过程中,观众情绪极易在这种情绪节奏中发生转移,这种转移也叫移情。移情的本意是指观众随着电视专题片情节变化而产生情绪转移的一种心理形态。这种形态要求作品要在调整观众情绪上作文章,力求适应其节奏变化,避免情绪偏离专题片内在情绪节奏。
电视专题片的情绪节奏是电视研究与实践中的一项新课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很多前辈在情绪节奏上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和努力,只是没有正式提出并形成理性文字而已。本文也仅仅是一个初步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
(作者为河南省济源电视台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