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戏校园,精彩人生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_l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2年起,我校尝试将京剧艺术引入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教育活动中,在区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主要围绕如何以京剧体验为抓手,贴近学生的现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每一个在校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因素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也为应对未来社会挑战作必要的储备即实现生涯适应力提升展开,在实验特色的京剧体验中实现学生“出彩”,学校成為铸就学生希望人生的教育大平台。

一、实践体验课程助力初中生生涯适应力发展提出的背景


  (一)生源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学生发展之困
  “一切以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本”是学校的办学之本。“十三五”以来,学校一直在探索如何通过教育创新来促进教育公平。但近年来随着四川北路改造,学生生源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外地学生逐渐增加,流动人口占据了不小比例,学生间个体差异大,部分学生受制于升学政策,多数学生在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方面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往往显得适应力弱、缺乏自信和创新能力,对人生、未来缺乏方向感和责任感,为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挑战。
  (二)生涯适应力的提升是解决学校现状的有力抓手
  201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生生涯教育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从自我认识、社会理解、生涯规划三个方面开展中小学生涯教育。生涯适应力是指能够成功地面对生涯改变或生涯情景中那些复杂的、结构不良的或不可预测的生涯问题的自我调整的能力;是衡量中学生生涯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中学生生涯决策的重要准备和基础。因此培养生涯适应能力是中学生涯教育的重要目标,生涯适应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是解决学校现状的有力抓手。
  (三)结合学校特色,以京剧体验为载体落实“提升生涯适应力”
  京剧艺术是深受我校学生喜爱、熟悉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也是戏剧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戏剧这种有着陶冶、净化作用的艺术形式,作为最接近人类本来面貌的艺术体验,重视参与过程中的反省体验,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自己、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是提升生涯适应力的有效方式。学校也希望通过学生熟悉的京剧艺术的体验缩小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意愿和学习动力方面的差距,为他们能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作必要的储备。
  京剧体验作为新的干预方法提升初中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这种植根与特定情境中的方式,使生涯教育摆脱由于传统的讲授的方式带来的枯燥无味、内容缺乏新意等,焕发生机,凸显成效。所以学校提出京剧体验融入学生生涯适应力发展的研究,京剧体验助力初中生生涯适应力发展尝试。

二、京剧体验与生涯适应力有机结合,实现生涯适应力的提升


  生涯适应力提升作为生涯教育的重要指标和生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京剧体验有着相通之处,在学生熟悉、喜欢的京剧体验中发掘、体验和解决生涯问题,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自己,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
  (一)京剧体验与生涯适应力有机结合植根于巧妙的情境设计
  京剧作为戏剧的一种形式,它的学习与传统的认知学习最大的不同就于它是一种情境化的学习。教师运用戏剧教育的手段,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饱含冲突的生动场景,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我们的京剧体验创设的情境当然与京剧元素有关,如唱念做打等,京剧体验与生涯适应力有机结合,教师需要创设有关未来生涯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表演等京剧元素,通过活动展现他们对待未来生涯的态度和对未来生活的创想,实现生涯适应力的提升。
  (二)京剧体验与生涯适应力有机结合体现体验性、综合性
  京剧的体验学习不同于认知学习,其基本元素不是知识和命题,而是情境、冲突和行动。一方面,通过一定的京剧元素在虚构的角色扮演中,参与者就能运用天赋的扮演技能,发挥创造力,突破限制,跳出日常生活的框框,取得一些我们平日不会得到的经验。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能够发挥其主体性,激发想象力,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剧本创作、角色扮演等戏剧活动,戏剧参与者把已有的经验放进角色和情景里,去共同解决一个问题、完成一件事,通过这些体验,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对生涯的积极关注。

三、京剧体验助力生涯适应力提升具体实施


  注重情境性、综合性、体验性的京剧体验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落实助力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提升。
  (一)初拾自信:通过“京剧第一课”走近京剧
  学校针对现实情况,每一年开学初都会在中预年级精心策划“学李白唱京歌展风采”合唱比赛,今年亦然,在秋高气爽的九月活动如期进行,拉开了京剧体验序幕,全体中预的同学参加了此项活动。
  首先,同学们通过班会、广播台等了解实验师生和国粹艺术京剧之间的不解之缘,同学们为学校感到自豪!其次,在艺术组老师多种方法、形式的引导和往届学生声情并茂的示范引领下,短短两星期中预年级学生基本掌握了根据李白烈士事迹创编的我校校歌(京歌)《我是一个中国人》演唱,同学们为自己点赞!紧接着进入如火如荼阶段,各个班级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和班干部的组织下,赋予了合唱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无限的创意,同学们的集体的智慧了不起!当同学们在舞台上表现得精彩,饱满的精神面貌、整齐划一的动作、响亮的声音,把一个中国人的自信、自豪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师为你们点赞!我们的“京剧第一课”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实验学生能行的!在活动中同学们了解了实验中学醇厚的校园文化积淀,燃起对学习、生活的满满信心和激情,迈出了生涯自信的第一步。
  (二)生涯探索:以京韵课程为抓手培养广泛兴趣
  “京剧第一课”带着实验学生走近国粹艺术——京剧的同时,学生也迈出了生涯自信的第一步,以此为契机,以课程为抓手,学校带领孩子们在京剧艺术中遨游。学校京剧课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1.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京剧特色微课程
  京剧体验与学科学习融合,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包括美术、音乐、语文、体育等学科。京剧体验与学科学习融合,让“高不可攀”、带着点理想主义色彩的京剧艺术“接地气”了,也解决了课程师资和落实课程时间方面的窘况。
  以音乐学科为例:整合了初中阶段音乐教材中相关的京剧资源,形成以唱念做打及其他不同体验方式呈现的微课程。



  2.走班制为基本形式的京韵特色课程
  在学科渗透基础上,学生以走班的形式有选择地进入拓展型“分园”学习。



  通过1—2年京韵课程的体验,实验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基本特点、相关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接课程学校设置了相关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挂一挂髯口,扮一回老生;拂一拂水袖,舞一回青衣;画一画脸谱,演一回花脸等,学生在课程体验中感受到了京剧艺术的趣味和魅力,京剧学习热情也进一步提升,京剧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已在学生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京剧作为综合性艺术,堪称是集美术、音乐、舞蹈、语言等艺术于一体的最美的舞台表现形式,她承载了太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典故、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以广博而精深的京剧作为课程体验的载体,能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进行兴趣探索。兴趣探索是生涯探索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以此为基础引发学生进行职业兴趣的思考,从而为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参考。这些早期萌生的兴趣往往会成为将来选择专业和职业的风向标。
  初中生本身处于生涯发展的探索期,对“我要做什么”等问题充满好奇和困惑,所以在京剧课程体验的过程中,教师帮助他们明确兴趣是生涯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应引导启发他们的生涯规划意识,培养其生涯发展能力。
  (三)生涯规划:依托京剧社团实现兴趣到特长的转变
  凡是在学科渗透拓展型课程及主题活动中表现出浓厚兴趣、具有发展潜能的、表现出某一方面特长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学校的“京韵飘香”社团。“京韵飘香”社团由多个小组组成,包括服装化妆、旦角表演、武生凈行表演、剧本分享等。社团活动时间是每周三周五下午第三、四节课,社团的管理由学校艺术工作室及学生社团联合会共同管理,每个小组都由学生担任组长,配有校内外的导师辅佐社团活动。
  1.以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学习动机,实现兴趣到特长转身,提高自我认识
  学生通过面试进入自己喜欢的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学生考量自己的爱好和能力与社团的专业要求的匹配度,学会不断正确、科学、清晰地自我认识、自我发觉和自我觉醒,不断激发学习的动机,使其未来的人生因为有了内心的驱动力而更加绚丽多彩。
  张、王、李、吴四位同学同时来到“京韵飘香”社团的旦角表演小组,通过专业老师的指导,他们对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张同学有一定的声乐基础,擅长京剧表演中的唱腔演唱,京剧练习中的吊嗓子和声乐的练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的声音在进入社团之后,更加坚实有力了,在区欢乐艺术节的声乐比赛中他选择了一首具有京剧韵味的京歌《故乡是北京》参赛,获得了区二等奖;吴同学音乐感觉好,擅长舞蹈,她以《霸王别姬》中“劝君王”舞剑片段参加了上海市少儿戏曲“小白玉兰奖”业余组的评选,被评委们赞誉:扮相表演有味道;王同学是四个同学中最为全面的一位同学,唱念做打都是有模有样,后成为了表演小组的“角”;李同学在社团活动中发现自己很难胜任社团的任务。一学期之后四位同学共同参加了社团“梨花颂”节目的展示,李同学在完成展示后,离开了旦角表演小组,但在学习过程中她喜欢上了京剧的服装和化妆,进入了服装化妆小组。
  在社团里,同学们为了共同的爱好一起努力,获取丰富的知识,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扮演着自己特有的角色,每一次社团活动都是学生自我培训的过程。而这时京剧体验的范畴更为广泛了,不仅仅是唱念做打,还包括服装设计、化妆等等。
  以我们学生编排的现代京剧《接过红旗肩上扛》为例。我们“京韵飘香”的同学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和自己的导师、伙伴一起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编排作品、创作朗诵词、学习唱段形体动作、选择服装、制作MIDI伴奏音乐、道具设计和完成、展示作品等了解不同专业、职业的特点及需要具备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工,学会合作,与人沟通。在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的过程中,他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增长技能,全方位深层次了解自我、认识自我,为后期的生涯规划做好准备。
  2.在社团中成长,培养职业兴趣意识,实现兴趣到特长转身
  同学们在“京韵飘香”社团中的“工作岗位”是学生自己的选择,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它为学生准确定位、找寻更适合自己兴趣方向的生涯规划提供可能。参与社团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而参与社团过程中的调整可以帮助学生尝试不同的兴趣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努力或者将兴趣爱好变成职业的兴趣、未来专业和工作的方向,或者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认识,选择新的方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往往发挥重要作用,带领学生认识工作岗位,兴趣爱好,并且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尝试岗位中相关知识技能等学习,把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为专长、特长,成为职业兴趣。尝试学习过程中的选择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学生不断认识自己兴趣爱好的同时,补齐自己的短板,也在不断地重新评估和规划自己。这一切就是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
  3.培养学生生涯规划意识能力
  初中三年,每个年级的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任务、身份和收获都是不同的。
  预备、初一年级学生以体验者、参与者的角色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并在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中亲身体验,拓展兴趣,发挥特长,扩大求知领域,为生涯规划意识的形成做好铺垫。
  初二年级学生已成长为社团的骨干力量和主要负责人员,他们在社团活动中不断探究真理、激发创意、组织才能,将社团成为生涯规划迈出第一步的平台。
  对初三年级中对某方面有浓厚兴趣和突出特长的学生,社团会提供适时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促进他们在某领城的特长和素养达到高中阶段所要求的最高水准,为今后的升学、将来的就业作铺垫,学生的生涯规划跨出了一大步。
  贯穿三年的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计划、自我创造和自我完善中逐步具有自我规划的理念和意识。
  京剧体验的主题活动包括:2月京剧名家进校园;5月讲名家故事、学名家风范;6月狂欢节,让学生尽享青春的快乐与张扬;9月合唱节,唱响“我是一个实验人”(京韵校歌);12月艺术节,让学生充分展现蓬勃向上的激情……

四、以京剧促“有戏人生”的总结与反思


  京剧的体验带给同学们的是快乐、灵动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富有人文底蕴的校园文化特色,为学生释放个性、培养能力提供了平台……他们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融合了学校浓浓的校园文化,助力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孩子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发展,他们生涯发展的通道由此打开,这些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综上所述,京剧体验助力生涯适应力提升为生涯辅导课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提供了新的立脚点,但我们还处于摸索阶段,我们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生涯教学方法和理论知识,接受更多关于京剧体验的专业的培训;其次,结合京剧艺术及生涯教育的情境性、综合性、体验性的共同特点设计以更为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程和活动体验中去;最后,在实践京剧体验助力生涯适应力发展过程中应及时对课程和学生生涯适应力进行评价,以保证未来的实践能够朝着更有效、更能培养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方向前行……
其他文献
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占据了半壁江山,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考量。在作文写作中,要求学生做到观点鲜明、思维清晰、表达准确、论据充分且有说服力,这体现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同时,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来看,一个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往往会有简洁的情景材料,有体现思辨的火花,这就要求学生有机敏的思辨能力,整合创生出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因此,高中作文的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培养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可见,语文教学应是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实践探索中,以自主合作的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也曾提到: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完善学校体育“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上海先后经历两
期刊
一、设计缘起与宗旨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选入鲁迅先生《彷徨》小说集中的《祝福》一文,常规教学旨在引领学生关注祥林嫂受“夫权、族权、神权”压迫的悲剧,并追溯其悲剧的根源。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情节:在文章的开篇,以倒叙的形式记录了祥林嫂临终前与“我”的对话。“我”作为“识字”“出门人”这类在底层劳动妇女眼中的广知形象却给予她一个充满遗憾的答案,这不仅反映出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现实与思想
期刊
一、概述  2020年初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生不能如期返校上课。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各校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开展线上教育教学工作。这一举措不仅达成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愿望和目标,还让教师们对日益兴起的线上教育教学有了深入的了解。未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必然是教学发展的趋势,作为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了解线上线下教学各自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努力探索,构建出高效
期刊
一、研究背景  在提倡创新素养教育的当下,“把时间还给学生”的呼声日益高涨,社会上对于人才的要求与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强弱也逐渐变成了一个评判标准,这个现象同时也在不断佐证着时代的进步。但在这美好的背景下,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看到的更多的是广大学生与家长之间不断内卷,导致精力、压力的双重增加与问题的不断出现。  (一)实验实践经验的缺乏  学生们对于分数的追求无可厚非,但为了应对考试,学
期刊
一、研究背景  当前,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的过程。”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绝大部分小学英语教师把聚焦点放在了课堂教学的设计上,但作业的设计却往往被忽视。其实,作业包括课内和课外作业,既是课堂教学
期刊
视频监控技术是一门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它以直观、方便、信息内容丰富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交通、电力、智能办公大厦等场所。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能实时、形象、真实地反映被监控对象特征,已经成为现代化管理和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嵌入式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是一种以嵌入式技术、视频编码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为核心的新型视频监控系统。它在稳定性、实时性、处理速度、功能、价格、扩展性等方面和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相比有着突出的优势,同时也代表着目前视频监控系统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理解词句、积累词句和运用词句的起步阶段,是系统学习走进语言、运用语言的开始,因此探索“词句理解与运用的一般路径”应该是我们现阶段的语文课堂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词句的理解和积累是为学生打好词句运用的基础,更是学生中高年段展开段、篇训练的前提。  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又是正确运用词语的基础,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因此,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就应该是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  统编教材二年
期刊
“螺旋式上升”的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起源于“螺旋式课程”。“螺旋式课程”理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鲁纳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是指根据某一学科知识的“概念结构”,实现促进学生们认知能力得到发展为目标的一种在课程上面的设计。螺旋式上升的基本假设是,任何一种教材都能够用一种相对合理的方式来教给某一发展阶段的学生。  在上海二期课改中,初中数学几何教学内容按“螺旋式上升”的方式编排,六年级为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