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2019年西南岩溶区旱涝时空演变特征

来源 :水土保持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vgpzz6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西南岩溶区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的现象,基于1960—2019年68个气象站点逐月降水观测资料,计算多个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并采用ANUSPLIN气象插值方法、Sen-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Hurst指数,研究了近60年西南岩溶区旱涝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时间尺度的SPI反映的旱涝等级及频率具有一定差异性,旱涝等级以轻—中等为主;(2)年尺度SPI呈不显著下降趋势,整体呈现出由雨涝向干旱变化的趋势;春、秋两季SPI呈不显著下降趋势(p>0.05
其他文献
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具有急性以及慢热性的特点,当牛群感染此类疾病之后,除了有精神抑郁外,还会出现食欲不振、体温升高等突发情况,从而进一步导致瘫痪、肺气肿以及流产等问题[1]。另外,此类疾病不受季节的限制,会给养牛产业带来较大的经济风险。因此,相关人员需要掌握其流行特点与诊断方式,通过综合手段科学防控,方能有效避免经济损失。
造成牛病治疗难度高的原因有多种,分析原因主要是疾病种类繁多、致病因素复杂。同时,一些养殖场还存在不配合兽医工作,对疾病的防控要求没有及时落实到位的问题;再加上市场上假药横行,虽然可以使用的药物种类较多,但治疗效果不能确定。目前,这些都是牛病治疗困难的影响因素,需要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
益生菌属于活性微生物,其用于水产养殖中,可以调节水体中的微生物平衡,并且不会出现药物残留现象,还可以减少水产动物的抗药性,消除抗生素药物使用对水产动物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提升水产食品的安全性。在国民经济水平逐渐提高的当下,人们的水产品食用需求也不断提升,市场供需状况的改变推进了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然而,水产养殖的高密度发展虽能提升养殖者的收益,但同时也使水产品的质量呈现出递减趋势,而益生菌的利用可取代抗生素类违禁药,有利于在保证水源质量和提升水产品的品质。
绵羊痘是一种由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目前还没有特效疗法,化学药品或抗生素均无疗效。用抗绵羊痘高度免疫血清治疗,仅能在发病初期有极微的疗效。因此,当发现本病时,应将病羊隔离,注意护理,加强饲养管理,使羊舍干燥,通风良好。在病羊发高热和发痘期间,注意预防由于病原菌的侵入而继发合并感染(如肺炎和胃肠炎等),特别是对羔羊和细毛羊更要注意,此时注射抗生素或给予磺胺制剂,对控制合并症有一定效果。
苜蓿在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了解苜蓿对坡面产流产沙及土壤水分的影响,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坡度(5°,10°和15°)和不同苜蓿覆盖度(裸地、低覆盖度和高覆盖度)下的径流速率、产沙速率和土壤水分状况。结果表明:(1)苜蓿可以显著(p<0.01)降低坡面径流速率,在15°坡面条件下,与裸地坡面(1.34 mm/min)相比,低和高苜蓿覆盖度坡面的平均径流速率分别降低了43%和78%,而坡度对径流速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2)苜蓿可以显著(p<0.
羊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大,目前,葫芦岛市各个地区的养殖场都开展了肉羊的养殖工作。在日常工作中,通常比较关注羊群的育肥情况,对羊群腹泻等病症则关注程度不高。羊腹泻属于常见多发病,不同年龄、品种、季节均可发生,临床多以夏秋两季病原体活跃时期多见,在一些卫生管理较差的养羊场发病率较高。容易引发羊出现腹泻症状的因素有很多,致病原有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也可能是由饲料卫生、环境温度变化等因素引起。控制腹泻、治愈病羊,应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圈舍的卫生消毒工作,着重提高自身抵抗能力;同时做好临床鉴别及诊
土壤可蚀性K值对土壤侵蚀定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消落带土壤可蚀性研究较为缺乏。采集了三峡水库典型消落带不同海拔狗牙根草地0—20 cm表层土壤,并以180 m海拔未淹水的狗牙根草地为对照,采用EPIC模型计算了各海拔样地土壤可蚀性K值,分析了K值的空间分异规律,并探讨了土壤颗粒组成、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有机质等对其的影响。结果发现:(1)表层(0—20 cm)土壤黏粒含量、体积分形维数、大于0.
为探索渭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揭示水资源短缺的关键区域,引入考虑河道生态基流需求的流域水资源短缺评价方法。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与权衡综合评估模型产水量模块得到子流域尺度的产水量,结合耗水量和河道生态基流量,采用情景分析对子流域尺度的水资源短缺状况进行评价,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渭河流域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源短缺的影响。结果表明:渭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区域集中在渭河干流和泾河流域北部,枯水年是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关键时期,以降水量为代表的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盈缺指数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
为了解连栽杉木人工林不同代际土壤氮的季节变化特征,以中亚热带不同连栽代数杉木人工林(一代、二代、三代)及格氏栲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形态氮(全氮、可溶性有机氮、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及其季节动态变化,探究连栽和季节变化对土壤氮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杉木人工林土壤全氮和可溶性有机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全氮含量由大到小表现为6月、12月、3月、9月,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由大到小表
丹江口水库长期以来因为坡耕地氮磷流失引起的面源污染问题严重,进而影响了当地的经济效益。通过三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玉米单作、银杏+芍药间作以及三叶菜+红花轮作3种种植模式对丹江口库区坡耕地地表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银杏+芍药间作和三叶菜+红花轮作对坡耕地地表氮磷流失有显著的阻控作用,并可有效降低水土流失;与玉米单作相比,银杏+芍药间作和三叶菜+红花轮作泥沙流失量分别减少了8.30%和8.94%,径流总氮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28.69%和22.92%,径流总磷年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