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的缩影及沉淀,是民族血液的潜流及民族精神文明的象征。历经万年之久,人类从最早的石窟洞穴,到当代社会的摩天大楼,思维意识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无不体现着人类思维潜在的动力及创造力。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建筑空间构造的设计理想已经从简单的生活需求过渡到更高科技更全方位的精神性追求,这让建筑环境设计形成了规范化、独立化的学科,进而形成自己科学的理论体系与缜密的施工流程。建筑环境作为一种综合性交叉学科,它的存在和发展,无时无刻不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联系,当代建筑环境学科所涉及的建筑学、景观、城市规划、人体工程学、风水学、心理学等,学科门类涉及之广可谓全面化。本文主要通过传统文化角度来探讨当代建筑环境设计构思理念。
现代环境设计艺术要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路子,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但继承并不意味着一味模仿与拘泥。环境艺术作为现代艺术设计学科中的一种,它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变化,及历史变迁常与建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某种程度上极为类似,但它们二者还有很大的差异,建筑是整个环境空间的主宰,是环境艺术的载体,环境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建筑。以下我们将从建筑文化角度来反映中国环境艺术的辉煌成就。
中国的艺术文化以强调意境为美,也可以理解为浪漫性,而西方则强调形式之美,即现實性。什么是意境,通常认为“情与景统一,意与象统一,形成意境。”笔者认为司空图的“韵外之致”简介超拔,即字外之意,形外之境,声外之音为意境。他们都超越于具体实物而达到空灵之审美体味。而西方则是根深蒂固的唯物实在主义,强调的形以及形给人的快感愉悦。表现在建筑上,建筑本身与奇特的空间、场所,境象相结合并不单独强调建筑本身。西方是由许多不同的民族构成的。历史上的战争与商业活动促使西方在不同的民族之间交流、冲突。这样,历史上不同民族的建筑文化相互影响,征服使得西方的建筑呈现出丰富多彩,风格迥异,加上科技的发展也使西方本身文化进行演变着。而中国主要是以汉民族为主,其它民族在建筑上都以汉民族为师,内部之间征服并没有使得风格发生演变。只有印度佛教传入我国后增加了佛塔、洞窑,但寺庙仍是本土的,再加上我国历史上建筑匠师都是封闭的父子之传,对外界没有发生什么影响,又加上匠师的地位低下,没有创造自由等,这些都是影响我国建筑风格重复性的原因。
环境艺术作为人工再造的环境,是整个环境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一点上看,现代环境艺术包含以下三个要素:(一)生态的要素,(二)历史的要素;(三)时代的要素。
首先,我们说环境艺术具有生态的要素。是因为人是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同其他环境要素一样,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他生活在这个系统之中,并与这一系统同发展。环境艺术是整个大环境系统中轴线的一极,建筑等人工产品为轴线上的另一极,那么环境艺术则是这两极之间的过渡环节,它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并和谐共存的物态环境。因此,环境艺术是建立在大环境平衡之上的动态系统,它的平衡运动不能以破坏大系统的平衡为代价。如果破坏了自然界的自我调节机制和动态平衡,那么即使处于一定平衡态的环境艺术也将是不稳定的,如同暂时静止地停在坡顶的一个圆球,随时都有可能滚下坡来,即没有大系统的平衡,就没有小系统的平衡。
其次,环境艺术具有历史的要素。环境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窗口,环境艺术的发展史,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史的一个缩影。环境艺术的设计与成果,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艺术的发展脱离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它是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表征。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历史特征,总要淋漓尽致地表现在那个时代的环境艺术中,继承是历史的属性之一,人类文明总是在继承中变革,在变革中延续,在新陈代谢中成长。在现存的人类生存环境中,必然积淀着具有历史传统特色的文化,新旧文化现实而合理地在环境中共同存在,一同发展,形成环境艺术时空连续性,使历史与未来相联结。
最后,环境艺术具有时代的特征。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文化和艺术,在当代,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己是环境艺术设计中不可避免的选择。多种流派,各种风格共同存在已成为必然。但是,这些风格、流派的共存并不是毫无条件,毫无差异,其中必定蕴藏着一种潜在的、最具生命力的,起支配作用的东西,这就是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支配着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在现代中国,亦开始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前车之鉴,我们能否避免西方国家那样因工业发展给生存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不应再盲目地追从西方,而应正确对待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悉心爱护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走我们自己的发展之路,用艺术设计的方式,创造新的生存环境,这就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指导思想。总之,我们要综合地看待技术在营造中的作用,既不能轻视技术,也不能走“技术万能、技术至上”的极端。我们要正确处理技术与传统文化、技术与环境等各种矛盾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的设计道路,因地制宜地确立技术和生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地位,并适当地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索其发展趋势。积极、有效地推进技术的发展,以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慧宁.中国建筑环境文化的价值意义[J].艺术教育,2005,01.
[2]姚橙红.建筑环境设计与文化特征[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02.
现代环境设计艺术要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路子,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但继承并不意味着一味模仿与拘泥。环境艺术作为现代艺术设计学科中的一种,它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变化,及历史变迁常与建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某种程度上极为类似,但它们二者还有很大的差异,建筑是整个环境空间的主宰,是环境艺术的载体,环境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建筑。以下我们将从建筑文化角度来反映中国环境艺术的辉煌成就。
中国的艺术文化以强调意境为美,也可以理解为浪漫性,而西方则强调形式之美,即现實性。什么是意境,通常认为“情与景统一,意与象统一,形成意境。”笔者认为司空图的“韵外之致”简介超拔,即字外之意,形外之境,声外之音为意境。他们都超越于具体实物而达到空灵之审美体味。而西方则是根深蒂固的唯物实在主义,强调的形以及形给人的快感愉悦。表现在建筑上,建筑本身与奇特的空间、场所,境象相结合并不单独强调建筑本身。西方是由许多不同的民族构成的。历史上的战争与商业活动促使西方在不同的民族之间交流、冲突。这样,历史上不同民族的建筑文化相互影响,征服使得西方的建筑呈现出丰富多彩,风格迥异,加上科技的发展也使西方本身文化进行演变着。而中国主要是以汉民族为主,其它民族在建筑上都以汉民族为师,内部之间征服并没有使得风格发生演变。只有印度佛教传入我国后增加了佛塔、洞窑,但寺庙仍是本土的,再加上我国历史上建筑匠师都是封闭的父子之传,对外界没有发生什么影响,又加上匠师的地位低下,没有创造自由等,这些都是影响我国建筑风格重复性的原因。
环境艺术作为人工再造的环境,是整个环境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一点上看,现代环境艺术包含以下三个要素:(一)生态的要素,(二)历史的要素;(三)时代的要素。
首先,我们说环境艺术具有生态的要素。是因为人是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同其他环境要素一样,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他生活在这个系统之中,并与这一系统同发展。环境艺术是整个大环境系统中轴线的一极,建筑等人工产品为轴线上的另一极,那么环境艺术则是这两极之间的过渡环节,它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并和谐共存的物态环境。因此,环境艺术是建立在大环境平衡之上的动态系统,它的平衡运动不能以破坏大系统的平衡为代价。如果破坏了自然界的自我调节机制和动态平衡,那么即使处于一定平衡态的环境艺术也将是不稳定的,如同暂时静止地停在坡顶的一个圆球,随时都有可能滚下坡来,即没有大系统的平衡,就没有小系统的平衡。
其次,环境艺术具有历史的要素。环境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窗口,环境艺术的发展史,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史的一个缩影。环境艺术的设计与成果,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艺术的发展脱离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它是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表征。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历史特征,总要淋漓尽致地表现在那个时代的环境艺术中,继承是历史的属性之一,人类文明总是在继承中变革,在变革中延续,在新陈代谢中成长。在现存的人类生存环境中,必然积淀着具有历史传统特色的文化,新旧文化现实而合理地在环境中共同存在,一同发展,形成环境艺术时空连续性,使历史与未来相联结。
最后,环境艺术具有时代的特征。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文化和艺术,在当代,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己是环境艺术设计中不可避免的选择。多种流派,各种风格共同存在已成为必然。但是,这些风格、流派的共存并不是毫无条件,毫无差异,其中必定蕴藏着一种潜在的、最具生命力的,起支配作用的东西,这就是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支配着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在现代中国,亦开始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前车之鉴,我们能否避免西方国家那样因工业发展给生存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不应再盲目地追从西方,而应正确对待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悉心爱护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走我们自己的发展之路,用艺术设计的方式,创造新的生存环境,这就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指导思想。总之,我们要综合地看待技术在营造中的作用,既不能轻视技术,也不能走“技术万能、技术至上”的极端。我们要正确处理技术与传统文化、技术与环境等各种矛盾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的设计道路,因地制宜地确立技术和生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地位,并适当地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索其发展趋势。积极、有效地推进技术的发展,以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慧宁.中国建筑环境文化的价值意义[J].艺术教育,2005,01.
[2]姚橙红.建筑环境设计与文化特征[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