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作为培养学生汉语水平的一门重要课程,如何坚守本色,返璞求真,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值得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在教学中体现“真语文”思想,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教学理念要真,让学生能够获得真体验
语文教学理念的真在于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质,脚踏实地的专注于语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接受真知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如语文知识和能力、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结合,如听说读写等等能力。我们不必赋予语文太多的功能,在语文课上,我们就应该回归本色语文教学,让课堂有琅琅书声,有分析语言,有体味感悟,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学到真语文知识,让语文课有语文味儿。
例如在文言文教学中,很多老师单纯地处理为文言字词理解的教学。文言字词算不算语文知识?当然算。然而千篇一律把文言文处理为文言字词教学,那初中课本七上到九下的文章又有何区别?又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编者把这些文章选入教材,选入不同年级,仅仅是因为字词理解的难易吗?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细分文章,不能简单粗暴地处理。如人教版八上六单元文章《湖心亭看雪》,如果教师只是引导学生理解字词那就太浪费文章素材了。《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写景记事的小品散文,分析这类文章就要抓住本文的主旨(“神”)和本文的“形”(如材料、材料的表达与组织)以及“形-神”关系。本文的“形”是什么呢?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雪景的描写,也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大雪的浩瀚与人物的渺小的映衬。既有写景,又有写人。“神”是什么?是从景物描写中凸显的世界寒冷与孤寂,也是文中金陵人和“我”的“痴”。景是寒冷的、孤寂的,人是孤独的、痛快的,以此来表现王朝末年的遍地冷寂、沉默与痛苦。笔者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在多元朗读,参照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字词后,带领学生赏佳景色、品“形”,再触摸灵魂、赏“神”,由表及里,剖析文章主旨。这样对学生加以引导,不仅让学生积累了文言基础知识,也帮助学生在进行小品散文阅读时,由浅及深地分析文本的“形-神”,进行思维训练。这样既有基础知识又有思维训练的课堂才是“真语文”课堂,才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课堂,才是有语文味儿的课堂。
二、教学方法要真,让学生能够实现真融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我们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是什么?表面上的花样百出,热闹喧哗,求其创新?这种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外在形式固然可行,但笔者认为能够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能够达成合适的教学目标的方法才是真。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自古以来,中国文字抑扬顿挫,在作者的笔下更是精彩纷呈,没有朗读的语文教学是空洞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等等,这些灵动的文字,如果不能通过多元朗读,学生是很难感受这些文字的美好和意蕴的。
例如,笔者在教学《海燕》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一读要求学生解决字词障碍,在预习时通过查阅工具书来解决生字词以及不懂的文字,这样使学生对文本内容形成整体感知。二读通过播放文章的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情感。三读学生自读,并分享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学生将自己的初步解读与大家分享,这样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深入文本。在了解文章背景之后,让学生在深情朗读的同时感受作者所表达的坚定信念和战斗激情。这堂课中,没有求其创新的方法,只是通过传统的朗读教学就让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
語文教学方法的真,离不开朗读。多元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在反复诵读文本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咀嚼词句,品味鉴赏
中国文字博大进深,各种遣词造句各有精髓。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重视对词句的咀嚼、揣摩,让学生在品析词句的基础上悟出语文的味道和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会帮助学生领会文字背后的奥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四单元的《春酒》,是一篇以叙述为主的回忆性散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叙述的内容是回忆性的。《春酒》涉及到童年、母亲、故乡三个主题,本文标题是“春酒”,但有些事与春酒有关,有些事又与春酒无关,记叙与春酒无关的事有何意图?阅读文章可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了喝春酒、喝会酒、自泡酒三个部分。从这三部分内容可以读出,“春酒”不是主要的表现对象,母亲才是。本文就刻画了一个传统的母亲形象,她基本特点是善良克己、谨守礼法,勤劳能干、待客有道,处事得体、讲究分寸。如何引导学生,品这一杯“春酒”呢?
在教学中,我设置课堂主问题为“这一杯浓浓的春酒美在何处”,并让学生齐读最后两自然段,思考如法炮制的八宝酒到底缺失什么,所以复制不出道地的家乡味?学生很容易回答春酒美在人情,美在习俗。如学生在回答人情美后,就引导学生深入读文章,圈点勾画出人物细节描写,尤其是关于母亲的描写。学生会找出关于母亲的细节描写:情态描写如“得意”、“两颊红红的”、“笑眯眯”;“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母亲是从不上会的”“我是母亲的代表”;对女儿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等等,从这些描写中,学生自然而然可以读出母亲的克己、谨守礼法,能干,讲分寸,热情好客。而习俗方面,元宵后喝春酒,邻里答谢时喝会酒,这些习俗中本身就蕴含着邻里间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浓浓情谊。这样美好的母亲,这样美好的习俗,当然令琦君怀念。由此学生自然可以分析得出本文主要内容是对童年一些经历的回忆,表现了对童年的怀念,借八宝酒叙述了关于母亲、关于故乡的若干记忆,表现了对母亲、对故乡的眷恋。统而言之,对童年、母亲和故乡的眷恋,就是本文的主题。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文教学就可以通过细细揣摩、比较文字的意义和作用,逐步深入文本,深究其底,去感受文字背后丰富、精湛而又耐人寻味的情感,感受语言的鲜明形、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帮助学生打下深厚的文字功底。
三、教学内容要真,让学生能够接受真知识
在一堂课40分钟里,我们不应该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历史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将所有训练点都完成。所以我们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取舍,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解决教学难点。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才是有语文本色的课堂。
笔者曾经观摩一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土地的誓言》时,授课教师首先花了15分钟时间给学生放映九一八相关视频,又义愤填膺地讲述了这段屈辱的历史,说实话,现场所有的学生和老师都被感染,既气愤这些暴行,又心疼这些受苦受难的民众,都留下了难以言说的眼泪。在感情渲染之后又花近5分钟时间让学生讨论发表意见,现场气氛真算是激烈。再进入课文,讲解生字词,讲课文内容,讲呼告等修辞,最后又布置作业写关于爱国的小作文。从这堂课里,可以看出教师功底深厚,语言表达能力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较高,回答问题都头头是道。可是等冷静过后分析这堂语文课,第一,40分钟时间花了近一半时间来分享九一八的屈辱历史,我不禁疑惑,这究竟是历史课还是语文课?第二,在后半截可算是“语文”的课上,字词教学、内容教学、语文技巧教学,外加写小作文,试问重点在哪?学生真能消化这繁多的内容?我看未必。诸如《土地的誓言》这类文章,有没有必要讲述写作背景呢?当然是可以的,但不能把这些背景资料作为课堂的主体而模糊教学焦点,从而忽略掉真正应该重点分析的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必须坚守本色,返璞求真。为此,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围绕“真语文”思想,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多层面进行摸索和探究,关注学生开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实现有效语文课堂的构建。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是有语文味儿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一、教学理念要真,让学生能够获得真体验
语文教学理念的真在于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质,脚踏实地的专注于语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接受真知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如语文知识和能力、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结合,如听说读写等等能力。我们不必赋予语文太多的功能,在语文课上,我们就应该回归本色语文教学,让课堂有琅琅书声,有分析语言,有体味感悟,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学到真语文知识,让语文课有语文味儿。
例如在文言文教学中,很多老师单纯地处理为文言字词理解的教学。文言字词算不算语文知识?当然算。然而千篇一律把文言文处理为文言字词教学,那初中课本七上到九下的文章又有何区别?又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编者把这些文章选入教材,选入不同年级,仅仅是因为字词理解的难易吗?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细分文章,不能简单粗暴地处理。如人教版八上六单元文章《湖心亭看雪》,如果教师只是引导学生理解字词那就太浪费文章素材了。《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写景记事的小品散文,分析这类文章就要抓住本文的主旨(“神”)和本文的“形”(如材料、材料的表达与组织)以及“形-神”关系。本文的“形”是什么呢?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雪景的描写,也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大雪的浩瀚与人物的渺小的映衬。既有写景,又有写人。“神”是什么?是从景物描写中凸显的世界寒冷与孤寂,也是文中金陵人和“我”的“痴”。景是寒冷的、孤寂的,人是孤独的、痛快的,以此来表现王朝末年的遍地冷寂、沉默与痛苦。笔者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在多元朗读,参照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字词后,带领学生赏佳景色、品“形”,再触摸灵魂、赏“神”,由表及里,剖析文章主旨。这样对学生加以引导,不仅让学生积累了文言基础知识,也帮助学生在进行小品散文阅读时,由浅及深地分析文本的“形-神”,进行思维训练。这样既有基础知识又有思维训练的课堂才是“真语文”课堂,才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课堂,才是有语文味儿的课堂。
二、教学方法要真,让学生能够实现真融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我们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是什么?表面上的花样百出,热闹喧哗,求其创新?这种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外在形式固然可行,但笔者认为能够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能够达成合适的教学目标的方法才是真。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自古以来,中国文字抑扬顿挫,在作者的笔下更是精彩纷呈,没有朗读的语文教学是空洞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等等,这些灵动的文字,如果不能通过多元朗读,学生是很难感受这些文字的美好和意蕴的。
例如,笔者在教学《海燕》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一读要求学生解决字词障碍,在预习时通过查阅工具书来解决生字词以及不懂的文字,这样使学生对文本内容形成整体感知。二读通过播放文章的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情感。三读学生自读,并分享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学生将自己的初步解读与大家分享,这样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深入文本。在了解文章背景之后,让学生在深情朗读的同时感受作者所表达的坚定信念和战斗激情。这堂课中,没有求其创新的方法,只是通过传统的朗读教学就让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
語文教学方法的真,离不开朗读。多元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在反复诵读文本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咀嚼词句,品味鉴赏
中国文字博大进深,各种遣词造句各有精髓。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重视对词句的咀嚼、揣摩,让学生在品析词句的基础上悟出语文的味道和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会帮助学生领会文字背后的奥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四单元的《春酒》,是一篇以叙述为主的回忆性散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叙述的内容是回忆性的。《春酒》涉及到童年、母亲、故乡三个主题,本文标题是“春酒”,但有些事与春酒有关,有些事又与春酒无关,记叙与春酒无关的事有何意图?阅读文章可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了喝春酒、喝会酒、自泡酒三个部分。从这三部分内容可以读出,“春酒”不是主要的表现对象,母亲才是。本文就刻画了一个传统的母亲形象,她基本特点是善良克己、谨守礼法,勤劳能干、待客有道,处事得体、讲究分寸。如何引导学生,品这一杯“春酒”呢?
在教学中,我设置课堂主问题为“这一杯浓浓的春酒美在何处”,并让学生齐读最后两自然段,思考如法炮制的八宝酒到底缺失什么,所以复制不出道地的家乡味?学生很容易回答春酒美在人情,美在习俗。如学生在回答人情美后,就引导学生深入读文章,圈点勾画出人物细节描写,尤其是关于母亲的描写。学生会找出关于母亲的细节描写:情态描写如“得意”、“两颊红红的”、“笑眯眯”;“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母亲是从不上会的”“我是母亲的代表”;对女儿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等等,从这些描写中,学生自然而然可以读出母亲的克己、谨守礼法,能干,讲分寸,热情好客。而习俗方面,元宵后喝春酒,邻里答谢时喝会酒,这些习俗中本身就蕴含着邻里间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浓浓情谊。这样美好的母亲,这样美好的习俗,当然令琦君怀念。由此学生自然可以分析得出本文主要内容是对童年一些经历的回忆,表现了对童年的怀念,借八宝酒叙述了关于母亲、关于故乡的若干记忆,表现了对母亲、对故乡的眷恋。统而言之,对童年、母亲和故乡的眷恋,就是本文的主题。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文教学就可以通过细细揣摩、比较文字的意义和作用,逐步深入文本,深究其底,去感受文字背后丰富、精湛而又耐人寻味的情感,感受语言的鲜明形、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帮助学生打下深厚的文字功底。
三、教学内容要真,让学生能够接受真知识
在一堂课40分钟里,我们不应该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历史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将所有训练点都完成。所以我们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取舍,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解决教学难点。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才是有语文本色的课堂。
笔者曾经观摩一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土地的誓言》时,授课教师首先花了15分钟时间给学生放映九一八相关视频,又义愤填膺地讲述了这段屈辱的历史,说实话,现场所有的学生和老师都被感染,既气愤这些暴行,又心疼这些受苦受难的民众,都留下了难以言说的眼泪。在感情渲染之后又花近5分钟时间让学生讨论发表意见,现场气氛真算是激烈。再进入课文,讲解生字词,讲课文内容,讲呼告等修辞,最后又布置作业写关于爱国的小作文。从这堂课里,可以看出教师功底深厚,语言表达能力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较高,回答问题都头头是道。可是等冷静过后分析这堂语文课,第一,40分钟时间花了近一半时间来分享九一八的屈辱历史,我不禁疑惑,这究竟是历史课还是语文课?第二,在后半截可算是“语文”的课上,字词教学、内容教学、语文技巧教学,外加写小作文,试问重点在哪?学生真能消化这繁多的内容?我看未必。诸如《土地的誓言》这类文章,有没有必要讲述写作背景呢?当然是可以的,但不能把这些背景资料作为课堂的主体而模糊教学焦点,从而忽略掉真正应该重点分析的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必须坚守本色,返璞求真。为此,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围绕“真语文”思想,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多层面进行摸索和探究,关注学生开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实现有效语文课堂的构建。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是有语文味儿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