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找巴金的黛莉》
赵瑜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定价:25.00元2009.12
文学评论家王晖先生有一个观点:在我们的历史书写中,要重视时代更迭的“大历史”,同时也要重视民间百姓日常生活的“小历史”,也就是微观个人“毛茸茸”的具体历史生活。那么,赵瑜的报告文学新作《寻找巴金的黛莉》就可算这样一部“毛茸茸”的作品。
那年,黛莉17岁,还在太原女师念书,读了巴金的小说,激动中给他写信,谈生活的纠结,人生的苦闷,想到要去牺牲,30岁的巴金呢,也认真地回复,劝告她:
“你还是继续求学吧。我并不是叫你埋头读死书,不问外间的一切事情……你不过是个17岁的孩子。而中国还充满着三四十岁的壮年人。第一批献身的应该是他们,而不是你。你不要那样苛酷地责备你自己。”
巴金的信温暖,动人,热忱,笔底全是殷殷的关切和爱护,透着一种责任,一种信仰;赵瑜的笔法也是妙趣横生,大写意般,又不乏细节的精心雕琢,高屋建瓴,却又没放过任何一丛毛茸茸值得反复咂摸的意味。
赵瑜一点都不着急,完全不管读者会多么着急知道结果。他从从容容地写发现7封信的过程,分析巴金写每一封信时的背景,说他为什么要去找那个黛莉。甚至写他在文物市场与人打交道的过程,写他的朋友如何帮助他找人的情形。
差不多像是纪录片了。读起来历历在目,让人身临其境。但又不全是纪实,不是在报告,他自有其讲究。他天然懂得怎么把一个有关文学关乎信仰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
如果只是简要摘述这部报告文学,无法让人有足够的概念,因为《寻找巴金的黛莉》的重点不在于结论,而在于看来琐碎的数十个事件发展成该情境的过程。只言片语,一闪即逝的人物特写,精确营造的气氛,这些,都是赵瑜先生身为报告文学家的独到之处。
并没有简单的循序渐进,而是以精彩的风格进行整个旅程,出色的小故事一个接一个,最后全都贴切地融入到了对黛莉的寻找过程中。故事逐渐推进,事情渐次明朗,其中夺目的是,故事中人对自由的追求,书写者饱含的激情,以及对信仰的诠释。
是的,这就是一本重新发现信仰的书,在物欲甚嚣尘上,精神被忘却、人文缺失的今天,作者藉此发出了召唤。
“巴金先生成名后,长年累月坚持回复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且非常真诚细致,绝非一时心潮袭来,而是一种信仰的郑重传承,是一种关于‘利他’理念的自身坚守。”“如今,有着无数私心杂念之我辈,岂能做到?”这是最直接的反省,对自己,也是为整个当代文坛。他正是想要通过往事反观当今,为什么在这样一个时代,写不出好作品、大作品。
事实上,这本书表面写的是寻找,内里却是在不断的反思。既有对过往事件的思考,像革命,抗日,土改,新社会,甚至是文革,一个时代的动荡,几十年社会的大变化,那个叫黛莉的女子都经历了,赵瑜的笔墨也触及到了。其实,一个民族的变迁,民国时期的战争与和平,几个家族的盛与衰,过去多少也从正统的教材中得到过些许信息,只不过没有像《寻找巴金的黛莉》来得那么具体,那么形象。
即便去掉巴金的光环,黛莉的形象仍然鲜明,一个大家族中的女子,抛弃安稳的幸福,决绝地寻找自由,追求信仰,尽管终因时世所迫,无法改变命运,但那期间找寻的艰辛,已经闪耀着理想的光。
还是赵瑜先生说得好:“她是一位真正坚守自己人生信念的人。”“祝福他们吧,热爱自由的人们。”此情此景下,一点都不过分,一点都不矫情,黛莉就是以那样的形象定格在中国的背景中,我们总能从她的命运遭际中,找到自己感慨的理由。而这些,都是透过赵瑜先生的建构,我们才得以看到。多么幸运。
赵瑜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定价:25.00元2009.12
文学评论家王晖先生有一个观点:在我们的历史书写中,要重视时代更迭的“大历史”,同时也要重视民间百姓日常生活的“小历史”,也就是微观个人“毛茸茸”的具体历史生活。那么,赵瑜的报告文学新作《寻找巴金的黛莉》就可算这样一部“毛茸茸”的作品。
那年,黛莉17岁,还在太原女师念书,读了巴金的小说,激动中给他写信,谈生活的纠结,人生的苦闷,想到要去牺牲,30岁的巴金呢,也认真地回复,劝告她:
“你还是继续求学吧。我并不是叫你埋头读死书,不问外间的一切事情……你不过是个17岁的孩子。而中国还充满着三四十岁的壮年人。第一批献身的应该是他们,而不是你。你不要那样苛酷地责备你自己。”
巴金的信温暖,动人,热忱,笔底全是殷殷的关切和爱护,透着一种责任,一种信仰;赵瑜的笔法也是妙趣横生,大写意般,又不乏细节的精心雕琢,高屋建瓴,却又没放过任何一丛毛茸茸值得反复咂摸的意味。
赵瑜一点都不着急,完全不管读者会多么着急知道结果。他从从容容地写发现7封信的过程,分析巴金写每一封信时的背景,说他为什么要去找那个黛莉。甚至写他在文物市场与人打交道的过程,写他的朋友如何帮助他找人的情形。
差不多像是纪录片了。读起来历历在目,让人身临其境。但又不全是纪实,不是在报告,他自有其讲究。他天然懂得怎么把一个有关文学关乎信仰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
如果只是简要摘述这部报告文学,无法让人有足够的概念,因为《寻找巴金的黛莉》的重点不在于结论,而在于看来琐碎的数十个事件发展成该情境的过程。只言片语,一闪即逝的人物特写,精确营造的气氛,这些,都是赵瑜先生身为报告文学家的独到之处。
并没有简单的循序渐进,而是以精彩的风格进行整个旅程,出色的小故事一个接一个,最后全都贴切地融入到了对黛莉的寻找过程中。故事逐渐推进,事情渐次明朗,其中夺目的是,故事中人对自由的追求,书写者饱含的激情,以及对信仰的诠释。
是的,这就是一本重新发现信仰的书,在物欲甚嚣尘上,精神被忘却、人文缺失的今天,作者藉此发出了召唤。
“巴金先生成名后,长年累月坚持回复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且非常真诚细致,绝非一时心潮袭来,而是一种信仰的郑重传承,是一种关于‘利他’理念的自身坚守。”“如今,有着无数私心杂念之我辈,岂能做到?”这是最直接的反省,对自己,也是为整个当代文坛。他正是想要通过往事反观当今,为什么在这样一个时代,写不出好作品、大作品。
事实上,这本书表面写的是寻找,内里却是在不断的反思。既有对过往事件的思考,像革命,抗日,土改,新社会,甚至是文革,一个时代的动荡,几十年社会的大变化,那个叫黛莉的女子都经历了,赵瑜的笔墨也触及到了。其实,一个民族的变迁,民国时期的战争与和平,几个家族的盛与衰,过去多少也从正统的教材中得到过些许信息,只不过没有像《寻找巴金的黛莉》来得那么具体,那么形象。
即便去掉巴金的光环,黛莉的形象仍然鲜明,一个大家族中的女子,抛弃安稳的幸福,决绝地寻找自由,追求信仰,尽管终因时世所迫,无法改变命运,但那期间找寻的艰辛,已经闪耀着理想的光。
还是赵瑜先生说得好:“她是一位真正坚守自己人生信念的人。”“祝福他们吧,热爱自由的人们。”此情此景下,一点都不过分,一点都不矫情,黛莉就是以那样的形象定格在中国的背景中,我们总能从她的命运遭际中,找到自己感慨的理由。而这些,都是透过赵瑜先生的建构,我们才得以看到。多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