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位老师都应适应时代需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发展”的观念。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则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6-094-1
一、注意主体,发展个性
过去的语文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考试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老师为了追求高分,高的升学率,让学生死记词语解释、中心思想、某某问题的标准答案等等,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学习兴趣和热情。而这一切已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如在教《将相和》一课时,我从课题入手,先引导学生理解“将”、“相”、“和”三个字,然后抓中心词“和”设疑,将相为什么“不和”?后来又是怎样“和好”的?通过我的“导”,学生的求知欲被激起,读书的兴趣盎然,学得非常主动,有的反复阅读,独自苦思冥想,有的与同学积极讨论、交流,他们自己去弄懂课文,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我请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时,他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只要他们能说出一定道理,我都加以肯定与赞赏,使学生增强了自信,感悟到成功,也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和谐发展。
二、和谐宽松,愉快学习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够认识、发现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就必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我在语文教学中,总是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学习,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决不轻意否定学生观点,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我尝试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感情基调来调节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入課文所规定的学习情境,如教《再见了,亲人》、《十里长街送总理》、《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情感浓郁的文章时,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加以投影和音响的渲染,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情境,而在教《落花生》、《晏子使楚》、《赤壁之战》等寓含哲理意趣的课文时,我则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看法,课堂上气氛活跃,我的大拇指、我的微笑、我的赞扬使学生感到自信,他们学得非常主动、积极。
三、引导启发,鼓励创新
由于长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进行语文教学,不少老师习惯于顺从教学参考书上的“权威分析”、“标准答案”,课堂教学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答案是统一的,学习是枯燥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灰雀》一课时,有学生问:“列宁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讲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不急于回答,而是因势利导,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啊,我也弄不明白,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一个学生说:“列宁怕小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孩。”另一个学生说:“列宁表面是对灰雀说话,实际是跟小孩子说话。”通过这样的师生合作,平等讨论,引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创新精神,很好地理解了列宁爱小孩、爱灰雀之情。这样的例子在课堂教学中举不胜举,我认为,关键是我们做老师的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有创新精神,要不拘泥于一种答案,一种标准,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我们就应加以肯定和鼓励。
四、展开想象,尽情翱翔
1.在朗读课文时想象。
如《赶海》一文读“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一句中“哎哟”一词,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读出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认为应读得快些以表示对螃蟹夹住自己手始料不及,有的学生认为应读得高兴些表示自己对螃蟹的喜爱之情……一个平凡的虚词,因有了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而焕发出生命力,显得多姿多彩。
2.在感悟课文时想象。
如学习《二泉映月》一文,学生在闭眼欣赏完一段二胡曲《二泉映月》后,师提问:“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视听的基础上尽情展开想象,用一颗敏锐的童心去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3.在课文空白处想象。
如教完《天都峰的扫路人》一文,让学生想象三十年之后作者与老人的相见。学生个性化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充满人情味的人物对白都可以与课文相媲美。
总之,《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入手,摆脱框框条条的束缚,创造性地开展阅读活动。
[参考文献]
[1]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6-094-1
一、注意主体,发展个性
过去的语文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考试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老师为了追求高分,高的升学率,让学生死记词语解释、中心思想、某某问题的标准答案等等,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学习兴趣和热情。而这一切已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如在教《将相和》一课时,我从课题入手,先引导学生理解“将”、“相”、“和”三个字,然后抓中心词“和”设疑,将相为什么“不和”?后来又是怎样“和好”的?通过我的“导”,学生的求知欲被激起,读书的兴趣盎然,学得非常主动,有的反复阅读,独自苦思冥想,有的与同学积极讨论、交流,他们自己去弄懂课文,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我请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时,他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只要他们能说出一定道理,我都加以肯定与赞赏,使学生增强了自信,感悟到成功,也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和谐发展。
二、和谐宽松,愉快学习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够认识、发现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就必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我在语文教学中,总是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学习,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决不轻意否定学生观点,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我尝试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感情基调来调节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入課文所规定的学习情境,如教《再见了,亲人》、《十里长街送总理》、《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情感浓郁的文章时,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加以投影和音响的渲染,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情境,而在教《落花生》、《晏子使楚》、《赤壁之战》等寓含哲理意趣的课文时,我则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看法,课堂上气氛活跃,我的大拇指、我的微笑、我的赞扬使学生感到自信,他们学得非常主动、积极。
三、引导启发,鼓励创新
由于长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进行语文教学,不少老师习惯于顺从教学参考书上的“权威分析”、“标准答案”,课堂教学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答案是统一的,学习是枯燥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灰雀》一课时,有学生问:“列宁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讲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不急于回答,而是因势利导,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啊,我也弄不明白,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一个学生说:“列宁怕小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孩。”另一个学生说:“列宁表面是对灰雀说话,实际是跟小孩子说话。”通过这样的师生合作,平等讨论,引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创新精神,很好地理解了列宁爱小孩、爱灰雀之情。这样的例子在课堂教学中举不胜举,我认为,关键是我们做老师的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有创新精神,要不拘泥于一种答案,一种标准,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我们就应加以肯定和鼓励。
四、展开想象,尽情翱翔
1.在朗读课文时想象。
如《赶海》一文读“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一句中“哎哟”一词,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读出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认为应读得快些以表示对螃蟹夹住自己手始料不及,有的学生认为应读得高兴些表示自己对螃蟹的喜爱之情……一个平凡的虚词,因有了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而焕发出生命力,显得多姿多彩。
2.在感悟课文时想象。
如学习《二泉映月》一文,学生在闭眼欣赏完一段二胡曲《二泉映月》后,师提问:“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视听的基础上尽情展开想象,用一颗敏锐的童心去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3.在课文空白处想象。
如教完《天都峰的扫路人》一文,让学生想象三十年之后作者与老人的相见。学生个性化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充满人情味的人物对白都可以与课文相媲美。
总之,《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入手,摆脱框框条条的束缚,创造性地开展阅读活动。
[参考文献]
[1]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