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追梦到童年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infeng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平凹说:“真正好的散文,不在于它写了什么,告诉了读者多少东西,而在于让读者想到了什么,有多少唤醒。”周克武的《月是故乡明》就是这样一篇好文章。
  客观地说,无论何处的月亮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是人附着在月亮之上的情感。作者不吝笔墨,大事渲染故乡的月光盛宴,缘于对故乡明月的极度喜爱。那场景,简直就是一份作者恩赐给读者的视觉和精神的饕餮大餐,让我们沉醉于温柔的乡情乡恋之中而无法自拔。那明亮皎洁的乡村月亮,那湿漉漉的乡村月光,那诗意淳朴的乡村风俗,无一不撩拨着每一个游子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早已成为一种心灵的指引和灵魂的寄托,人们对月凝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依恋情结。“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以清新凝练的笔调描绘了一个诗意自然、柔情似水的故乡月夜图,稀释着那团浓得化不开的乡愁,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陶渊明笔下安详宁静的田园景象和诗一般的意境,也让我们暂时“忘却了生活的羁绊,一任时光在竹篱茅舍间悄然飞逝”。诗意的乡村,诗意的月亮,诗意的风俗,在作者的笔下,一切有形无形的东西都被赋予了诗一般的神奇妙境,又像一阵阵乡愁雨。淋湿了作者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也淋湿了作者的梦。
  而在城里,望月竟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曾经的繁星皓月遗落在人们步履匆匆的行色里”,村庄的月亮在这里已渐行渐远。而让人难觅它的踪迹,作者为此深感惋惜。“明月几时有,追梦到童年”,身居城市的作者在无奈中只好到梦里去追逐。在这里,作者把城市望月的奢侈与乡村赏月的惬意作对比,强烈地表达了对处处泼洒着自然诗意、祥和安康的乡村生活的怀念与向往,从而抒发了自己浓浓的家园之思。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也有一篇同名文章《月是故乡明》,叙述了作者虽然见过世界各地的美丽的月亮,尤其是作者所居的燕园朗润园更是适合赏月,景色清妙,但他魂牵梦绕的还是故乡小苇坑上的月亮,以此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本文和季先生的文章虽都是借月亮来表达故园之思,但本文主要写了城乡月亮的差别,在自己故乡月色的恬淡明亮和城里的赏月是奢侈事的对比中阐发主题,不同于季文的在世界各地的月亮和自己家乡小苇坑里的月亮的对比中引发主旨,而没有农村和城市的月亮的差别。
  曾经,作者“带着月亮的体温走进了城市”,而如今,“城市里疯长着形形色色的诱惑和欲望”,使作者再也感受不到萤光蛙鼓和恬淡的月光盛宴。作者对此深深感慨,自己身居城市,而灵魂却“茫然不知所往”,“久久地徘徊在它的边缘,无法找到入口”。那么,灵魂将安放何处?自己的精神家园又在何方呢?唯有故乡才是最真切、最让人安心的,那里才是栖息自己灵魂的唯一场所。文末,作者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惆怅、哀伤、怀念一并喷涌而出:“一转身,久积于心的乡恋怦然进发——明月几时有,追梦到童年。”好一个追梦到童年!
  但我要说,作者又是幸运的,毕竟还有梦可追。回望我们身边的许多城里人,恐怕连梦都没有了追的机会了。
  本文语言优美凝练,清新自然,含蓄蕴藉,富于诗的神韵,读来有很强的感染力。
其他文献
我没怎么看过新概念作文,据说它强调个性,而且由于对作文没什么限制,我便给这篇作文安了个足够个性的题目——无题。Google了一下才发现原来唐宋元明清每个朝代都有人使用这个题目,最早的甚至可以追溯到汉朝——看来还是不够另类啊!  无题就是没有题目。一个题目标榜自己不是题目,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让我想到了张艺谋拍的一部大片《英雄》,主人公自称无名。里面有种用剑的技巧,脑子里不想剑,手里也不拿着剑。
期刊
丁立梅,笔名梅子,紫色梅子,江苏东台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擅长散文创作。出版有散文集《且听风吟》、《忽然花开》、《每一棵草都会开花》。其作品内容主要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所感、所悟和所得。字如其人,她的文字清新、平实、隽永,“只一低头,就是一朵花开,一瓣一瓣,在风中舒展,而后,凋落成堞”。这也是她对自身的评价。    美文一:满架蔷薇一院香 丁立梅    难忘野蔷薇,一丛一丛,长在
期刊
或许在有些人看来,一千余字的《晚饭花》并不太像小说。它过于平淡,没有一般小说的令人震撼的矛盾冲突、曲折离奇的情节、人物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更没有任何悬念与出人意料的结局。它淡得像一泓清水,通体透亮,直视无碍。这使习惯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读者多少有些失望,也使意图寻找字词美感的读者感到失落。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一个凄清的爱情故事吗?可一般来说,故事的讲述都会波澜起伏,紧紧抓住人心,《晚
期刊
“我们的人生,也都是租来的。没有一种东西,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真正属于我们。”读罢文章《租来的人生》,作者精辟的言语让我的内心也不免沉重起来,对人生,我们许多时候缺乏的就是发自内心的反省。  作为台湾知名作家的吴淡如女士,其作品多以励志、爱情为轴心,把她对于人生挣扎的体验、坦然诚实的生命价值观拿出来与读者分享,提供给读者以思考的目标和奋斗的方向。  或许我们都曾遇到过和作者相似的经历,但却鲜有人能
期刊
人生在世,生存是第一位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保障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往往是先满足了最基本的需要,才会追求后面的需要。而当各种需要都相对得以满足的时候,万物之灵的人却很可能逆向思维,回归本原。是重新设计人生,还是为寻求刺激,领异标新,则因人而异。就“生理需要”而言。有一些人,不為食物、住所、睡眠等的“有无”发
期刊
我教过一个锦心绣口的学生,他叫杨莽,特别善于驾驭汉语言文字。判他的作文时,我总声称自己“不舍卒读”——舍不得一口气读完,就像吃最可口的东西,忍不住要省着吃,细细品味并努力延长那美妙无比的滋味。  杨莽是这样描摹春天的:“春天,点亮了花朵,唤醒了蜂蝶,打痛了百灵。”  杨莽是这样描写水滴的:“一滴水,落在平静的湖面。湖水说:痒——”  原来,“痛”和“痒”还可以这样用,我好崇拜我卓异不凡的学生!  
期刊
“江南”专题散文阅读    [导语]  仅两个字,江南,越千年,传承不朽。  马蹄踏碎,斯物渐远。频频回首中放不下的却是那一年一年的岁月。岁月太沉,如何再载着梦里梦外的含蓄典雅?若要流逝,就留下这些凄婉回肠的文字。寻求不朽。莫再留暗月下的箫声于故人耳畔,莫再让故人听余音空感怀。我的江南,不在水之南,只在心之底!  从古远的荒凉蛮地到中古的繁华鼎盛,再到现代的衰颓凄怨,这哀叹中的刻骨伤痛如何能承受?
期刊
天空像一条倒立的河,倾下满城的忧伤。我呆望着水天苍茫。那是一场梧桐雨,雨中的空旷,挂在睫毛上。    一    默默地坐在梧桐树下,双手抱膝,静静看着树叶一片一片纷乱地下坠,落在我脚边弛然而卧。悄悄地看着夕阳画出山坡的轮廓,看着群岚渐渐暗淡。如果没有天空,云到哪里停泊?如果没有云,天空会不会寂寞?  是不是习惯了罗织起的一片片寒荒?是不是习惯了看枯槁的叶片纷纷落尽?还是害怕那生命的脉络清晰可见?努
期刊
流年碎时引领命运的纵线,青春是纵线上连绵的点,这些点氤氲着希望,撑起我们闪亮的未来。  上一个路口已经沉淀为一扇阖扉缄默的门,在星光渐起的夜晚,寂寞地茕守。邡段老去的时光,摊开它掌心的脉络,我清晰地看见镌刻在里面的深深的年轮,紫陌茌苒,冰澌溶泻,新桐初露,助长了我的惆怅。沉沉月华敛去悲凉,而那些催人泪下的离愁别绪,在门前夜夜笙歌。一道时间的缝隙穿透了它,阢陧殆尽,我回首,粲然迎接下一个路口。  这
期刊
[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    人物传记阅读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常考内容,综观近两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题,笔者发现选这种阅读的机率有上升的趋势。如2007年高考宁夏海南卷选了《叶圣陶在四川》这篇传记,2008年高考江苏卷考的人物传记是《晚清学人杨守敬》。2008年高考宁夏海南卷考的是《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山东卷所选的人物传记是《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特别是2008年,全国18份高考语文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