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探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chenjie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顶降落下来,宣告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不复存在。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错综复杂的,有制度性因素,有外部因素,有民族政策的失误,等等。其中戈尔巴乔夫偏离马克思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诱发了社会的全面危机,直接促成了苏共的瓦解和苏联的解体。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苏联解体
  
  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具有标志性的重大事件,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给后人留下许多不解之谜,很多政治家、理论家对此十分关注。中国学者从思想理论、文化、外交、民族关系、宗教等领域考察和研究其解体的原因,西方学者对该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苏联的制度、民族问题、对外政策等方面。近年来,随着国际学界对这个问题研究的展开及大批苏联历史档案材料的公布,国内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范围更为广阔,如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地缘学等角度探讨其解体原因。虽然苏联解体了,但对其研究需要进一步加深,这对当今世界上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尤其像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更应该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便于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一、严峻的国内政治形势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为新一代党中央总书记,由于长期矛盾和困难的积累,此时苏联的形势可谓“步履蹒跚、内外交困、危机四伏”。正如戈尔巴乔夫所说:“实际上,在我被推到苏共中央总书记的位子上时,就已注定我别无选择,因为整个国家正期待‘改革’的到来。”[1]他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写到:国内日益复杂的局势“包藏着发生严重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的威胁”,这一局势“使改革成为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2] “改革并不是戈尔巴乔夫的发明,他是表达了社会的需要。”[3]
  苏联政治体制僵化、不健全,严重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缺乏民主、破坏法制;极大地损害了社会主义声誉;缺少有力的必要的监督机制,个人或少数人独断专行,政治弊端不断出现,表现在:
  第一,苏共领导干部内部出现特权阶层,党内腐败严重。1953年,苏联部长级干部的工资待遇是当时普通民众最低工资的46倍。许多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不法利益。苏共党内,尤其是在高级干部中贪污腐化极其严重,老百姓对此积怨甚深。
  第二,干部任命制、职务终身制使苏联形成了一个官僚精英集团,他们中很多人思想僵化、骄奢淫逸,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不满的情绪日增。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表明: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而认为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达85%。可见,苏共已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第三,党政机关结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80年代初,苏联部长会议所属64个部,20多个国家委员会和其他直属机关,这些部委正副部长级干部就有800多人。从苏联最高行政管理层的组织结构就可看出,整个政府行政管理层庞大而复杂,严重削弱了党政机关的办事效率。
  二、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举措及其后果
  在经济体制改革收效甚微的情况下,本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继续把经济改革深入下去,但戈氏却简单地把经济改革出师不利的责任归咎于政治体制,认为旧的政治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障碍。
  1988年苏共十九大提出根本改革政治体制的任务,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戈尔巴乔夫在报告中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并把“社会主义多元化”、“民主化”、“公开性”作为三大旗帜;会议决定把一切权力归还苏维埃,成立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人民代表大会,再由它选举组成最高苏维埃作为人代会的常设机关。这次会议与以往不同,各种政治观点和对改革的看法进行了激烈交锋,并形成三大派,即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民主激进派”、以利加乔夫为代表的“传统派”、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改革派”。12月通过了修改《宪法》和《选举法》的决议;改革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差额选举制;以议会制取代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公民可以不受限制地竞选公职。次年5月举行第一次人代会,组成新的最高苏维埃,戈氏当选为首任主席。1990年3月召开的第三次人代会修改了宪法第六条,从法律上取消了苏共的领导地位;会议确立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戈氏当选为首位总统;会后成立了负责决策的总统委员会。7月苏共二十八大提出了三个派别的纲领,即《苏共中央纲领》、《马克思主义纲领》、《民主纲领》;改革了苏共政党体制,改称苏共是“自治的社会政治组织”;通过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针。12月举行第四次人代会,决定保留原国名;通过了按“主权共和国联盟”的原则签订新联盟条约的总构想;决定实行内阁制和设立副总统职位。
  政治改革的中心内容和目标就是戈氏倡导的三面旗帜,他要求“彻底恢复列宁的公开性原则、社会监督、批评与自我批评” 。[4]打破“批评禁区”,鼓励报刊、电视和广播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丑陋现象、不足和缺点发表批评意见;废止报刊保密检查制度;废除关于档案的禁令,使任何文献都成为“公开性”的财富,希望如实地恢复人们所经历过的一切历史的本来面目。[5]
  可以说,在改革之初,为使广大民众关心和参与改革,实行“公开性”原则,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重大决策和活动让人民知道是需要的。但预期的经济改革受挫后,戈氏把“公开性”推向了极端,其结果:一方面是改革未取得经济上的效益;另一方面,激起了政治过热现象,破坏了安定团结的局面,把社会引入了纷争与动荡之中。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根本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彻底背叛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实质是否定国际范围的阶级斗争,将苏联引向资本主义。正是其政治改革导致了苏联解体,因为政治改革直接引发了三大恶果:
  1.引起人们思想的极大混乱。戈氏宣扬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三面旗帜,搞乱了苏联的官方意识形态和民众的思想,致使政府对舆论完全失控。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趁机泛滥,共产党内发生了严重分歧。在“西化”、自由化的冲击下党和人民的思想陷于混乱。当局允许曾禁止的报纸公开销售,允许西方一些机构搞各种民意测验等,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渗透活动,向苏联人民灌输“民主自由”,鼓动他们反对苏共。苏联掀起了批判斯大林及其国家政治体制的声浪,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马列主义、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许多党员对政治冷漠和厌倦,不少人因失望而脱党、退党,苏共分裂的趋势日益严重,领导层内的斗争不断加剧,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入半瘫痪状态。
  2.培育了各种各样的反对派。思想上的多元化导致了政治上的多元化,各种反对派成立,新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有6万多个,共和国级的政党有500多个,全国性的政党约20个。这些反对党派大都公开声明反共反社会主义,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反共游行和集会,夺取苏共在一些地方和加盟共和国的政权。有的出版团体自办刊物,登载反共反苏的文章,戈氏对此强调“同他们对话和协作”。这些都加剧了苏联政局和人们思想的混乱,加速了苏共党亡政息的步伐。
  3.催化了民族分离主义。“民主化”、“多元化”、“公开性”的口号揭开了苏联各民族、各地区之间旧有矛盾的盖子,使本已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和冲突迅速尖锐和激化。民族之间由群殴、械斗发展到武装冲突。1989~1990年,苏联国内爆发较大规模的民族流血冲突事件几十起,因民族动乱而死亡的人数达数千人。[6]民族分离主义势力乘机崛起,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率先宣布独立;有的甚至更改国名、国旗、国徽,组建起本民族的军队和警察等。一些共和国进行横向串联,就政治、经济、文化相互签约,联合对抗中央;另一方面,各共和国之间的“主权战”、“贸易战”等层出不穷,联盟陷入了瘫痪状态。正如历史学家罗伊·麦德维杰夫所说:“不是民族主义与分立主义导致了改革的失败。正相反,改革思想和方案的受挫、国家发生经济和金融危机、联盟中央和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政治意志的衰退以及权力的瘫痪助长了民族主义与分立主义。”[7]“8·19”事变后,各共和国宣布独立,苏联很快解体。
  三、小结
  苏联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先行者,其解体令人扼腕叹息。有人认为是改革导致了如此下场,这种看法是相当片面的。苏联解体不是因为实行改革,而是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体制改革中一步步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所造成的恶果。
  苏联解体是当代世界的重大事件,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恶劣影响,更给我们留下了沉痛的教训:1.一定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它是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2.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组织领导、集体领导。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一定要在共产党领导下,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不能盲动激进。
  如果苏共的领导真正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发展经济,密切联系群众,就会立于不败之地。现阶段,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吸取其改革失败的教训,在此基础上提高我们的思想理论水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足具体国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改革路线、方针、政策,这样才能使我们避免重蹈苏联的覆辙,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参考文献:
  [1](俄)戈尔巴乔夫,(日)池田大作.20世纪的精神教训:戈尔巴乔夫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孙立川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17.
  [2](苏)米·谢·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M].苏群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12.
  [3](俄)安德烈·格拉乔夫.戈尔巴乔夫之谜[M].述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366~367.
  [4]辛华编译.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41.
  [5](俄)米·谢·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上册)[M]. 述弢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71、385.
  [6]李会滨.社会主义文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179.
  [7](俄)罗伊·麦德维杰夫.意识形态衰落是苏联解体的最重要的原因[J].葛新生译.祖国史,2004.
其他文献
距昆明仅一小时车程的澄江抚仙湖,将成为今年春节黄金周的出行首选。作为“2010酒店魅力排行榜”最佳新酒店得主的抚仙湖悦椿度假酒店,同时也是该榜单“生活方式研究院”认可的
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铁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好精神引领与物质需求,服务保证与生产经营,隐性效果与显性政绩,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传统方式与科技手段等五个方面
阅读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历来受到重视。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更需要人们广泛而有效地进行阅读.尤其是广泛有效地阅读外文资料,对中国学生来说就更为需要。因而,对学生外语阅读能力的培
张莉,1969年2月出生。籍贯福建省尤溪县。1991年7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2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它所处的土壤,福建的乡土文化成就了当代福建青绿山水画家群体与审美趣味。拥有画风开创者、画风传承群体以及具有某种审美共性正是作为一个成熟地域性绘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329-01  现在的教育发展飞速,各种理念也更新的很快,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用素质教育的理念,创造性地组织活动,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创新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乐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目的探讨三腔胃肠管在急性上消化道疾病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收治10例急性上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资料,对三腔胃肠管在上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效
电视新闻评论是就新闻事实发表看法、见解,并进行分析与评论的电视节目类型。电视新闻评论有着与报纸、广播评论不同的适用范围和制作要求,尤其是在网络新闻评论迅速崛起形成强有力的冲击下,电视新闻评论如何遵循新闻评论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特殊优势,值得电视新闻工作者认真思考。  研究电视新闻评论,要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评论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类别,其共性要求主要有:选题广泛、是受众所关心的,论
文学艺术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局党委在改革发展中,坚持“面向铁路运输主战场、让职工群众唱主角、用文艺精品占领思想文化主阵地”的工作思路,大力繁荣铁路文艺事
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在全路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千方百计节约节支”的要求。郑州铁路局局长张军邦在今年的全局增收节支电视电话会上也指出,要从“认清形势、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