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数学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生生源基础薄弱且厌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缺少融合,教学模式滞后等.本文提出进行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及评价方式改变的“四化”建设.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现状;策略
近几年来,随着普高扩招的持续升温,很多中职学校为了生存,不得不放低入学门槛.中职生源质量持续下滑,多数通过学生理科基础尤为薄弱,数学自然也不例外,近几年,笔者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课堂观察等,总结出几点现状,还望同行给予指正.
一、教学现状
(一)社会“视”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职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人们对中职的思想认识还远远没有普遍到位,就连一些教师和学生家长也存在着一定的误解,他们认为中职教育说白了还是培养技工的,只不过发的是中专文凭,因此只要大量安排劳动技能课,加强实习实训,学生毕业后能干活、有人要就可以了.我们政府职能部门也常常以就业率来衡量中职的办学质量,在这种片面着眼于毕业生就业率的办学观念下,数学教学时数短、内容多,不重视数学思维训练,更不用说数学素养的培养,甚至有的中职学校不设数学课,因为真正要求学生用掌握数学知识去解决的专业问题并不多,以上种种迹象表明,整个社会对中职数学重视不够.
(二)学生“学”的现状
近年来,中职校的学生学业基础普遍较差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大多数学生理科基础尤为薄弱,数学自然也不例外.本人所教三个班的学生去年入学数学成绩情况如下:
班别(班级人数)数学入学平均分(120)80分以上50分以下最低分最高分
会计班50人50323889
电脑班56人535301296
计算机55人498211193
对他们来说,在初中以及过去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题,为了考试而取高分.现在读职中,考试的压力大大减少,入学时就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缺少学习积极性,更多的学生是抱着“能学多少就学多少”的思想来学习的.在校园过着“过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根据教学上的观察,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安排比较随意,缺少对学习活动的自控;上课睡觉或聊天时有发生,更谈不上上课认真听讲或记笔记,对于作业则以抄袭来应付.在考试之前,他们希望老师给出复习题,再做出答案,然后去背就行,因为大多数学生不会自己系统地复习,或者没有这个习惯,完全依赖老师组织安排.
二、对策初探
(一)因材施教,课堂活动全员化
教师要坚信学生智力是多元的,只要设法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法(如在小组合作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探索研究项目中学习数学等),他们的数学能力就会提高,为激发全体同学的参与,教师要充分考虑到问题层次性,从数学概念的引入到例题讨论,从课堂提问到课堂的板演,有针对性地让不同层次学生解决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学生广泛参与学习过程.
(二)因势利导,数学课程多样化
中职数学课程需要在大职教背景下,考虑学生差异,提供多样性数学课程,在确保必修课课程开设基础上,丰富选修课程,大力开发具有本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首先是开好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由现代生活及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基础知识、基本课程、和基本能力组成.教师要重视必修内容的校本化改造,充分注意与学生实际的对接,便于满足所有的学生的共同数学要求,意在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课素养.其次在于丰富选修课程.选修内容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完成必修内容基础上,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学习兴趣特长、职业岗位要求及学生发展要求而选学的内容;二是针对在完成必修内容基础上,学有余力或有志对口升学的学生,拓展、加深的学习数学的内容,意在强化学生数学课学习能力,或为进入更高一层学历做准备.同时针对学校、学生及就业实际,结合学校文化、数学文化、地方文化建设,开发校本课程,把校本课程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程,通过提供多样化数学课程,让学生在选择中成长,进而形成校本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因需施教,课程目标最优化
“因需施教”体现了中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指导思想.中职數学教育有三个功能,即要满足国家对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要求、满足专业学习的要求、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数学课的基础作用不能低估,无法代替.随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人人都学数学已成为必然,大职教观需要我们面对现实,优化数学课程目标.针对学生的差异,我们需要根据浅显性、广泛性和生活性的原则,精心选择数学基础课程内容,构建必需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在新世纪已经过去的几年中,职业教育的发展继续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政府先后组织召开了多次会议,出台了两个具有标志性的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国发[2006]16号)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这对于眼下正举步维艰的数学课程改革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我们应该乘此东风,努力推进数学课程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从而达到不同的学生真正能够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施仁智.浅论课堂教学中的数学交流[J].数学通报,1998(2).
[2]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兰金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3]孔祥福.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动因分析及思考[J].职教通讯,2008(3).
[4]刘柏林.就业导向背景下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4).
[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国发[2006]16号).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现状;策略
近几年来,随着普高扩招的持续升温,很多中职学校为了生存,不得不放低入学门槛.中职生源质量持续下滑,多数通过学生理科基础尤为薄弱,数学自然也不例外,近几年,笔者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课堂观察等,总结出几点现状,还望同行给予指正.
一、教学现状
(一)社会“视”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职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人们对中职的思想认识还远远没有普遍到位,就连一些教师和学生家长也存在着一定的误解,他们认为中职教育说白了还是培养技工的,只不过发的是中专文凭,因此只要大量安排劳动技能课,加强实习实训,学生毕业后能干活、有人要就可以了.我们政府职能部门也常常以就业率来衡量中职的办学质量,在这种片面着眼于毕业生就业率的办学观念下,数学教学时数短、内容多,不重视数学思维训练,更不用说数学素养的培养,甚至有的中职学校不设数学课,因为真正要求学生用掌握数学知识去解决的专业问题并不多,以上种种迹象表明,整个社会对中职数学重视不够.
(二)学生“学”的现状
近年来,中职校的学生学业基础普遍较差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大多数学生理科基础尤为薄弱,数学自然也不例外.本人所教三个班的学生去年入学数学成绩情况如下:
班别(班级人数)数学入学平均分(120)80分以上50分以下最低分最高分
会计班50人50323889
电脑班56人535301296
计算机55人498211193
对他们来说,在初中以及过去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题,为了考试而取高分.现在读职中,考试的压力大大减少,入学时就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缺少学习积极性,更多的学生是抱着“能学多少就学多少”的思想来学习的.在校园过着“过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根据教学上的观察,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安排比较随意,缺少对学习活动的自控;上课睡觉或聊天时有发生,更谈不上上课认真听讲或记笔记,对于作业则以抄袭来应付.在考试之前,他们希望老师给出复习题,再做出答案,然后去背就行,因为大多数学生不会自己系统地复习,或者没有这个习惯,完全依赖老师组织安排.
二、对策初探
(一)因材施教,课堂活动全员化
教师要坚信学生智力是多元的,只要设法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法(如在小组合作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探索研究项目中学习数学等),他们的数学能力就会提高,为激发全体同学的参与,教师要充分考虑到问题层次性,从数学概念的引入到例题讨论,从课堂提问到课堂的板演,有针对性地让不同层次学生解决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学生广泛参与学习过程.
(二)因势利导,数学课程多样化
中职数学课程需要在大职教背景下,考虑学生差异,提供多样性数学课程,在确保必修课课程开设基础上,丰富选修课程,大力开发具有本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首先是开好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由现代生活及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基础知识、基本课程、和基本能力组成.教师要重视必修内容的校本化改造,充分注意与学生实际的对接,便于满足所有的学生的共同数学要求,意在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课素养.其次在于丰富选修课程.选修内容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完成必修内容基础上,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学习兴趣特长、职业岗位要求及学生发展要求而选学的内容;二是针对在完成必修内容基础上,学有余力或有志对口升学的学生,拓展、加深的学习数学的内容,意在强化学生数学课学习能力,或为进入更高一层学历做准备.同时针对学校、学生及就业实际,结合学校文化、数学文化、地方文化建设,开发校本课程,把校本课程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程,通过提供多样化数学课程,让学生在选择中成长,进而形成校本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因需施教,课程目标最优化
“因需施教”体现了中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指导思想.中职數学教育有三个功能,即要满足国家对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要求、满足专业学习的要求、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数学课的基础作用不能低估,无法代替.随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人人都学数学已成为必然,大职教观需要我们面对现实,优化数学课程目标.针对学生的差异,我们需要根据浅显性、广泛性和生活性的原则,精心选择数学基础课程内容,构建必需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在新世纪已经过去的几年中,职业教育的发展继续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政府先后组织召开了多次会议,出台了两个具有标志性的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国发[2006]16号)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这对于眼下正举步维艰的数学课程改革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我们应该乘此东风,努力推进数学课程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从而达到不同的学生真正能够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施仁智.浅论课堂教学中的数学交流[J].数学通报,1998(2).
[2]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兰金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3]孔祥福.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动因分析及思考[J].职教通讯,2008(3).
[4]刘柏林.就业导向背景下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4).
[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国发[20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