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语——
一场轰轰烈烈的“微信收费”讨论带来的不仅是业界和用户的声音,对于微信本身而言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微信收费”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信号,让微信原本可以缓一缓的事情也要“抓抓紧”了。
然而,这场“最大虚拟运营商”腾讯与三大传统运营商的博弈才刚刚触及痛点,除了酝酿收费,运营商的救市也拔剑出鞘。
2012年,国内最火的手机应用是什么?答案毫无疑问——微信。这把火从国内蔓延到了国外,据腾讯总裁刘炽平透露,微信(Wechat)在全球市场已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海外市场用户达到4000万,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在内的东南亚市场上,已经占据应用商店内第一的位置,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应用。刘炽平认为,在上一轮有线互联网世界里,所有亚洲公司包括中国公司都是跟随者,跟随在欧美公司,尤其是美国公司之后。而在移动互联网世界,尤其是通讯科技及应用上,亚洲企业后来居上。“在通讯和社交方面,我们有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全球以手机IM即时通信为应用的市场里,除了美国的Whatsapp之外,全球参与竞争的包括腾讯公司的微信、韩国的KaKao Talk、日本的Line,四个之中三个来自亚洲。”
然而,当微信在市场上高歌猛进的时候,麻烦也悄然降临。“微信收费”成为这段时间媒体和公众热议的话题,以至于4月7日,博鳌论坛期间的“移动互联:热点的‘冷’思考”圆桌论坛,就以公布一项关于“微信收费”的调查数据开场,这项基于3000多人的调查显示:有9.8%的受调查者选择“只要微信对于用户还是免费的,我赞成运营商向腾讯收费,毕竟腾讯使用了人家的网络;”71%的受调查者选择“就算微信对用户还是免费的,我也不赞成运营商向腾讯收费,腾讯也没有从微信中间赚钱”;有19%的受调查者选择“只要不用我自己交钱,收不收腾讯的费跟我没有关系”。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中国移动与腾讯高层更是先后亮出观点,措辞温和,观点却“针尖对麦芒”。
“微信作为基础服务,不应该有额外的收费,因为用户已经在流量上付了最基础的费用。”刘炽平表示,在全球其他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对微信这类即时通信软件的发语音、发文字、发图片、群聊等业务收费。中国移动原董事长王建宙则表示,微信等OTT服务确实造成了运营商的负担加重,来自用户的流量收费无法平衡对应的网络成本,“所以OTT服务商是否应帮忙分摊运营商的网络成本,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不难发现,这场“最大虚拟运营商”腾讯与三大传统运营商的博弈才刚刚触及痛点,除了酝酿收费,运营商的救市也拔剑出鞘。
祸起“过顶传球”
“微信收费”乍一听让用户颇不淡定,“我已经支付了流量费用,凭什么还要再付费?”说得没错。4月11日,微信官方账号“微信团队”针对用户发出提示,针对微博流传的向用户收费传言进行辟谣,称绝不会对用户收费,这终于给忐忑中的用户吃了一颗定心丸。
事实上,现阶段我们谈论的“微信收费”是一个与3亿微信用户无关的话题,收费与否是运营商与腾讯之间的博弈,运营商要腾讯支付的是其为了给用户提供OTT服务而过多占用的移动网络资源。何谓“OTT服务”?OTT是“Over The Top”的缩写,这个词来源于篮球等体育运动,有“过顶传球”之意,用在现代通信领域,指的是互联网公司越过运营商,发展基于开放互联网的各种视频及数据服务业务,强调服务与物理网络的无关性。最典型应用就是国外流行的Skype和国内的微信、QQ,其共同点是:越过运营商直接面向用户提供应用和服务,使运营商沦为单纯的“传输管道”。
那么,“过多占用”又怎么解释?这就是运营商对腾讯收费最理直气壮的理据,运营商不愿多谈业务冲击,而是强调“信令冲击”。信令,对不少人而言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它并不是指某项业务产生的应用数据流量,而是控制这项业务发生的信息系统。据了解,信令网是通信网络的中枢神经系统,传导大量控制指令。当手机跟手机通讯时,需要先给对方发一个信号,对方接到信号,双方方能通信,这个信号就是信令。如果把运营商的网络比作一条高速公路,每一项业务就是一辆汽车,不同的应用对数据流量的使用,就相当于不同车型的载重量,载重越多的车收的过路费越多。而信令则是这条高速公路上的红绿灯、路标,控制着车什么时候该停、什么时候可以走、按什么方向走、以什么速率走。在只有语音和短信的时代,通常情况下信令通道是够用的。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当终端发送的信令请求超过了电信运营商网络的各项信令资源,就好比红绿灯不停地超负荷闪烁,最严重的后果可能导致网络瘫痪。
从技术层面来看,像微信这类即时通信类应用,为支持用户“时刻在线”,每隔几秒钟或几分钟就会向网络服务器发送信号以重构链接、保持激活状态,这就形成了大量的信令交互,尤其当某一区域手机终端集中使用OTT服务时,短时间内可令该区域的信令资源出现拥挤甚至瘫痪。而且由于语音、数据业务共享公共信道,而发出指令的优先级高于被叫,因此,在OTT服务致使信道拥挤的情况发生后,语音和短信寻呼信令就会无法及时下发,从而造成用户无法被叫、无法接收短消息。德国电信咨询公司中国区高级顾问谭炎明告诉记者,“信令冲击”并不是危言耸听,由于“信令冲击”导致部分区域网络瘫痪的“事故”的的确确发生着。“用户通常遇到的信号满格,却连不上微信、微博,就是由于信令冲击产生的。”
从各国移动网络建设的实践来看,已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已经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日本的东京、韩国的首尔、中国香港地区,均是人口密度大,智能手机占有率高的城市,他们通过大力扩建3G/4G网络以及全城密布的WiFi辅助,已实现了支持高密度的智能手机和在线类APP,实现真正的“无线城市”。
中国的情况主要问题集中在上一代的2.5G网络上。和日韩相比,最大的差别是在于国内2.5G用户比例较大,特别是中国移动,用户从2.5G迁移到TD-3G的比例还比较低。2.5G网络对信令处理能力比较弱,在高信令负载时会比较吃力。而对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而言,因为3G用户比例较高,处理信令能力就轻松许多。此外,在无线宽带城市的建设方面,国内还比较落后,公共WiFi还不太普及,分担移动基站的能力尚不够充分。 根据中国移动方面的说法,微信占用了约60%的信令资源,却只带来了约10%的流量增长。而腾讯方面的说法是,微信虽然占用了一些信令资源,但带来的流量绝对没有运营商统计的这么少。不过,令人不解的是,OTT服务对信令资源的占用不是一天两天了,有研究说,腾讯的手机QQ对信令资源的占用就不亚于微信,那么,运营商为什么偏偏咬住微信呢?微信树大招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最关键的恐怕还是OTT用“免费”两字对运营商的核心业务,如短信、彩信甚至语音等构成分流。
事实已经摆在眼前。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范围内的国际通话量增加了13%。其中,付费国际通话时长为1900亿分钟,年增长5%,而Skype通话时长达到1670亿分钟,年增44%,是全球运营商国际通话量增幅的2倍。市场研究公司Ovum预测,受OTT服务影响,全球运营商语音收入(包括固定和移动)将在2012年到2020年以年复合增长率-2.4%下降,从2012年的9704亿美元下降至2020年的7996亿美元。在国内,据工信部统计,2012年全国移动短信发送量达8973.1亿条,同比增长仅2.1%,增幅为4年来最低。按照去年我国手机用户增长11%来计算,人均短信发送量下滑了约9%。今年前两个月,点对点短信发送量下滑了10.6%,短信类信息服务的订购量更是同比下跌了18.5%。中国移动的相关数据也显示,占其收入65%的语音业务,前所未有地出现了连续四个月的负增长,而去年全年的语音收入增长仅有1%,2011年的这一数字为5.9%。
虽然关于微信对用户收费的谣言子虚乌有,但也给微信团队的积极应对带来了压力。4月9日,腾讯微信团队在官方微博上发出消息,提到在既有的不断网络优化的基础上,正研发新一代动态心跳技术,旨在与运营商的运维部门协作,降低2G/2.5G网络的信令负荷。在这个长微博中,微信团队的技术人员称,“期待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我们的积极探索和努力,实现智能的2.5G动态降低信令频率的技术。信令负载有望大幅度优化解决。”
商业化“提上日程”
“微信商业化的问题一直都是外面的人在为我们着急,其实我们内部并没有想过微信商业化的问题。”早在今年年初,当时还没有“微信收费”一说,腾讯公关部助理总经理、发言人张军在和南方日报记者聊到微信商业化的问题时直言微信并不着急赚钱。在腾讯看来,微信是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一个决定性的转型产品,将会是腾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支柱,而在马化腾看来,微信更是腾讯“这辈子唯一国际化的机会”,所以对于微信的商业化,腾讯曾经是高度的谨慎。在2012年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腾讯总裁刘炽平也对微信商业化“并不着急”,更表示腾讯要做的则是“继续增建微信平台,确保微信拥有卓越的通讯及社交体验。”
互联网分析人士梁明亮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认为,腾讯本来是拥有足够的底气和实力来培育微信的成长的。“按照2012年度的财报显示,腾讯年收入超过400亿,现金储备超过100亿,市值更是超过了2000亿,在微信上显然腾讯可以比新浪在微博上有更多的耐心。”但是随着“微信收费”的越演越烈,运营商分一杯羹的决心越来越大,微信的商业化也开始从雾里看花逐渐变为当务之急了。在今年两会期间,腾讯CEO马化腾接受媒体采访时首次明确指出:未来几个月公司将着手实现微信在中国的商业化运营。
据了解,马化腾所指的微信商业化运营,会先从中国互联网用户最容易接受的移动社交游戏入手,未来,微信平台还将上线出租车等服务的微支付选项。此前,蓝港在线CEO王峰在微博上的一番吐槽:“看到微信的游戏业务即将开放给腾讯自己旗下的工作室,有人羡慕,有人找关系,有人笔伐。但我觉得我们可以泰然处之,尤其是作为游戏开发者,做好游戏才是正道。”从侧面印证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微信游戏业务的“真身”。
早在去年11月,有消息称微信游戏平台正在测试中,据微信游戏直接负责人、腾讯琳琅天上工作室总经理姚晓光透露,微信团队的确在开发微信游戏平台。但是姚晓光表示,微信游戏的发布时间表将由广州的微信团队统筹,而不是游戏团队决定,这将又涉及张小龙团队对微信游戏的把关,需要一定时间,所以目前微信游戏平台并没有具体的发布时间。
但是在微信团队负责人张小龙看来,公众平台也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其曾经在访问中说过,微信商业化可能从公众平台开始:“为什么我要尝试公众平台,因为这个平台包含了一些潜在的商业潜力,当它行得通的时候,可能它既满足了商业化的需求,用户也觉得没有被骚扰到,甚至还可以付费来获得服务,那这就是很好的商业化。”
其实微信并不是第一家涉足游戏的OTT应用,被马化腾认为是微信海外主要竞争对手之一的“Line”(中文名:连我)已经先于微信推出了多款移动社交游戏App和工具App,这些游戏App均可以通过Line账号实现好友之间的游戏邀请和对战,而“Line”作为一款来自韩国,拥有日系背景的移动通讯App,风格趋向卖萌,但是在全球已经拥有大概1亿用户,目前已经登录中国,在港澳台等地有极高的人气。
理性回归“共赢”
在对收费问题“寸土必争”的同时,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也深知“共赢”的重要性。
“腾讯等渠道服务商将帮助中国移动开拓未知的新客户。只要处理得当,两者可营造双赢的局面。”3月14日,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在出席2012年中国移动业绩发布会时表示,“OTT业务对运营商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当天,中国移动发布的2012年财报显示,其营收增幅已滑落到近六年来的最低值,净利润只是小幅增长了2.7%。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中国移动的流量业务快速增长,2012年无线上网业务流量同比增长187.6%,收入增长53.6%,成为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数据业务2012年的营收也达到1663.48亿元,同比增长19.4%。
“从互联网的发展来看,移动互联网是大势所趋,移动互联网产品与传统电信业务的融合度会越来越高。”此前,马化腾已向三大运营商抛出合作意向,据他介绍,在2G时代,腾讯就与电信运营商有大量的沟通和合作。 刘炽平也公开表态,“我们相信在移动互联网上,运营商和服务商可以找到更多共赢的关系。”微信业务在不断促进手机的用户群往宽带、数据上转移,对整个营运商和产业链带来非常积极的作用。当越来越多的用户转向3G和宽带移动应用时,实际上他们愿意为流量付费。他表示,可以通过这种新的互联网应用让更多的人把其时间、应用、流量放到无线互联网上,制造更多共赢的空间。
对于什么是共赢?如何共赢等疑问,国外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先例或可以带来启发。美国最大的移动通讯运营商Verizon在2010年与网络电话服务商Skype携手合作,让其用户免费或者以更加便宜的费用拨打国际电话,以此来增加手机用户的市场份额。德国电信则推出相应的聚合了众多OTT的服务,让用户可以免费拨打其他移动电话或固定电话,而仅以数据流量的形式计费,WiFi网络通话则免费。
也有运营商尝试向OTT服务商收费。近日,法国电信旗下运营商Orange宣布,他们已与Google达成协议,Google将向法国电信支付一定的补偿费用,这些费用将用于法国电信维护通信网络。英国运营商沃达丰规定,每月电信资费套餐在40英镑以下的用户不得使用OTT业务,如果想使用就需额外缴纳15英镑/月的费用。而在中国香港地区,移动运营商电讯盈科也与微信达成合作,电讯盈科用户每月只需支付8港元,就能不限流量地使用微信服务,包括文字、语音、图片、视频传输。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此类业务不断出现,并能得到市场认可,那将对运营商培养用户使用流量习惯、拓展流量经营具有积极作用。
谭炎明认为,作为市场化主体,运营商和OTT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争议”,完全可以交给市场来解决,然而,由于三大运营商都是国企身份,因此,贸然收费的话难免引致垄断指责。“总之,双方都应朝着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努力。对于用户来说,双方达成协议也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此外,有业内人士分析说,收不收费、如何收费只是“硬币的一面”,对于“过顶传球”,运营商完全有更好的应对方式。比如,下调资费,使OTT的使用变得麻烦而多余,让用户自动放弃;与OTT企业合作,创新管理模式;自己开发更好用的OTT。举例来说,Orange就推出了与Skype和Google Talk类似的OTT服务Libon。对于运营商来说,现在或许恰恰是倒逼转型的最好时机,因为从长远来看,OTT服务实现高质量的实时通话只是时间问题,利益调整已经开始,而更大的冲击还在后头。
延伸阅读——
面对移动互联时代,已经拥有4亿微信用户的腾讯无疑是马化腾的王牌。不管是营销广告公司还是企业主以及草根创业者都非常关注微信这个新社交媒体,并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运作微信平台。《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近日总结出六种微信商业化盈利模式:
模式一:微信VIP
也可以说是针对普通微信用户的增值服务,好比QQ会员。每月收取功能使用费,微信手机用户拥有vip特权,比如QQ惯用的各类特色显示。可以享受诸如以下增值会员服务:信息推送不限制,目前微信公众账号基本每天都只能发送一条,有这个服务后,每天可以增加到5条;个人微信可以上传个性化处理照片和视频,比如新增微信硬盘,微信相册,付费表情。
模式二:LBS推荐
微信会员卡作为微信商业化第一个重要产品,微信微生活服务接地本土商家,可以深度结合到商家的CRM系统中。加上微信移动支付的完成。微信会员卡基于地理信息、时间、用户日常消费习惯,以及基于用户的地理位置推荐周围商家微信会员信息,查找附件的商家。推送相关生活服务信息以及与商家分成收取广告费。
模式三:APP应用
微信上每个公众账号都可以当做一个独立APP,让我们免去了下载安装繁琐的APP应用了。前不久南方航空率先利用微信进行“自助登机值班机”服务,用微信,可以南航选座位,办理乘机手续!微信现在根据需求可以开发接入各种应用。关注某些公众账号,可以实现查天气、查路况、查违章、查快递以及订酒店等几乎所有生活应用服务。随着用户对微信的认可以及将微信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优秀的收费应用的出现是双方需求的必然。
模式四:客户关系管理
让我们来看组数据:“北美地区外包呼叫中心市场2012年预计200亿美金,中国外包呼叫中心市场2011年数字为701亿人民币,2012年估计为800-1000亿元,如果微信能够替代10%的传统电话通讯,那么微信CRM呼叫中心就可以有70亿的规模市场。我们要考虑怎么对用户的语音以及文字沟通等内容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形成用户行为以及用户习惯数据,更好服务于微信企业。
模式五:搜索引擎,流量引导
今后微信可以通过微信搜索实现排名收费,这好比是百度的竞价一样。根据关键词设置,引导商家流量和粉丝关注。还可以根据好友之间的聊天进行智能广告推荐,这一点有无限遐想的空间。这样非常精准的推荐,用户也能接受。这就是智能流量引导,腾讯和搜索引擎合作,任何热门关键字都可以提醒显示,流量直接向搜索引擎。
模式六:硬广展示
这也就是硬广的形式了,微信可以充分利用庞大的用户流量进行展示,当然腾讯拥有比较完善的用户资料,可以实现更精准的广告投递,可以按地区、按性别按位置进行展示。微信有以下展现形式:微信开启页、首页最上端banner栏、朋友圈最上端图文广告、好友(企业)推荐等形式。腾讯便可直接按CPM等方式变卖广告资源,实现盈利。
一场轰轰烈烈的“微信收费”讨论带来的不仅是业界和用户的声音,对于微信本身而言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微信收费”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信号,让微信原本可以缓一缓的事情也要“抓抓紧”了。
然而,这场“最大虚拟运营商”腾讯与三大传统运营商的博弈才刚刚触及痛点,除了酝酿收费,运营商的救市也拔剑出鞘。
2012年,国内最火的手机应用是什么?答案毫无疑问——微信。这把火从国内蔓延到了国外,据腾讯总裁刘炽平透露,微信(Wechat)在全球市场已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海外市场用户达到4000万,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在内的东南亚市场上,已经占据应用商店内第一的位置,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应用。刘炽平认为,在上一轮有线互联网世界里,所有亚洲公司包括中国公司都是跟随者,跟随在欧美公司,尤其是美国公司之后。而在移动互联网世界,尤其是通讯科技及应用上,亚洲企业后来居上。“在通讯和社交方面,我们有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全球以手机IM即时通信为应用的市场里,除了美国的Whatsapp之外,全球参与竞争的包括腾讯公司的微信、韩国的KaKao Talk、日本的Line,四个之中三个来自亚洲。”
然而,当微信在市场上高歌猛进的时候,麻烦也悄然降临。“微信收费”成为这段时间媒体和公众热议的话题,以至于4月7日,博鳌论坛期间的“移动互联:热点的‘冷’思考”圆桌论坛,就以公布一项关于“微信收费”的调查数据开场,这项基于3000多人的调查显示:有9.8%的受调查者选择“只要微信对于用户还是免费的,我赞成运营商向腾讯收费,毕竟腾讯使用了人家的网络;”71%的受调查者选择“就算微信对用户还是免费的,我也不赞成运营商向腾讯收费,腾讯也没有从微信中间赚钱”;有19%的受调查者选择“只要不用我自己交钱,收不收腾讯的费跟我没有关系”。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中国移动与腾讯高层更是先后亮出观点,措辞温和,观点却“针尖对麦芒”。
“微信作为基础服务,不应该有额外的收费,因为用户已经在流量上付了最基础的费用。”刘炽平表示,在全球其他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对微信这类即时通信软件的发语音、发文字、发图片、群聊等业务收费。中国移动原董事长王建宙则表示,微信等OTT服务确实造成了运营商的负担加重,来自用户的流量收费无法平衡对应的网络成本,“所以OTT服务商是否应帮忙分摊运营商的网络成本,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不难发现,这场“最大虚拟运营商”腾讯与三大传统运营商的博弈才刚刚触及痛点,除了酝酿收费,运营商的救市也拔剑出鞘。
祸起“过顶传球”
“微信收费”乍一听让用户颇不淡定,“我已经支付了流量费用,凭什么还要再付费?”说得没错。4月11日,微信官方账号“微信团队”针对用户发出提示,针对微博流传的向用户收费传言进行辟谣,称绝不会对用户收费,这终于给忐忑中的用户吃了一颗定心丸。
事实上,现阶段我们谈论的“微信收费”是一个与3亿微信用户无关的话题,收费与否是运营商与腾讯之间的博弈,运营商要腾讯支付的是其为了给用户提供OTT服务而过多占用的移动网络资源。何谓“OTT服务”?OTT是“Over The Top”的缩写,这个词来源于篮球等体育运动,有“过顶传球”之意,用在现代通信领域,指的是互联网公司越过运营商,发展基于开放互联网的各种视频及数据服务业务,强调服务与物理网络的无关性。最典型应用就是国外流行的Skype和国内的微信、QQ,其共同点是:越过运营商直接面向用户提供应用和服务,使运营商沦为单纯的“传输管道”。
那么,“过多占用”又怎么解释?这就是运营商对腾讯收费最理直气壮的理据,运营商不愿多谈业务冲击,而是强调“信令冲击”。信令,对不少人而言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它并不是指某项业务产生的应用数据流量,而是控制这项业务发生的信息系统。据了解,信令网是通信网络的中枢神经系统,传导大量控制指令。当手机跟手机通讯时,需要先给对方发一个信号,对方接到信号,双方方能通信,这个信号就是信令。如果把运营商的网络比作一条高速公路,每一项业务就是一辆汽车,不同的应用对数据流量的使用,就相当于不同车型的载重量,载重越多的车收的过路费越多。而信令则是这条高速公路上的红绿灯、路标,控制着车什么时候该停、什么时候可以走、按什么方向走、以什么速率走。在只有语音和短信的时代,通常情况下信令通道是够用的。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当终端发送的信令请求超过了电信运营商网络的各项信令资源,就好比红绿灯不停地超负荷闪烁,最严重的后果可能导致网络瘫痪。
从技术层面来看,像微信这类即时通信类应用,为支持用户“时刻在线”,每隔几秒钟或几分钟就会向网络服务器发送信号以重构链接、保持激活状态,这就形成了大量的信令交互,尤其当某一区域手机终端集中使用OTT服务时,短时间内可令该区域的信令资源出现拥挤甚至瘫痪。而且由于语音、数据业务共享公共信道,而发出指令的优先级高于被叫,因此,在OTT服务致使信道拥挤的情况发生后,语音和短信寻呼信令就会无法及时下发,从而造成用户无法被叫、无法接收短消息。德国电信咨询公司中国区高级顾问谭炎明告诉记者,“信令冲击”并不是危言耸听,由于“信令冲击”导致部分区域网络瘫痪的“事故”的的确确发生着。“用户通常遇到的信号满格,却连不上微信、微博,就是由于信令冲击产生的。”
从各国移动网络建设的实践来看,已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已经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日本的东京、韩国的首尔、中国香港地区,均是人口密度大,智能手机占有率高的城市,他们通过大力扩建3G/4G网络以及全城密布的WiFi辅助,已实现了支持高密度的智能手机和在线类APP,实现真正的“无线城市”。
中国的情况主要问题集中在上一代的2.5G网络上。和日韩相比,最大的差别是在于国内2.5G用户比例较大,特别是中国移动,用户从2.5G迁移到TD-3G的比例还比较低。2.5G网络对信令处理能力比较弱,在高信令负载时会比较吃力。而对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而言,因为3G用户比例较高,处理信令能力就轻松许多。此外,在无线宽带城市的建设方面,国内还比较落后,公共WiFi还不太普及,分担移动基站的能力尚不够充分。 根据中国移动方面的说法,微信占用了约60%的信令资源,却只带来了约10%的流量增长。而腾讯方面的说法是,微信虽然占用了一些信令资源,但带来的流量绝对没有运营商统计的这么少。不过,令人不解的是,OTT服务对信令资源的占用不是一天两天了,有研究说,腾讯的手机QQ对信令资源的占用就不亚于微信,那么,运营商为什么偏偏咬住微信呢?微信树大招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最关键的恐怕还是OTT用“免费”两字对运营商的核心业务,如短信、彩信甚至语音等构成分流。
事实已经摆在眼前。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范围内的国际通话量增加了13%。其中,付费国际通话时长为1900亿分钟,年增长5%,而Skype通话时长达到1670亿分钟,年增44%,是全球运营商国际通话量增幅的2倍。市场研究公司Ovum预测,受OTT服务影响,全球运营商语音收入(包括固定和移动)将在2012年到2020年以年复合增长率-2.4%下降,从2012年的9704亿美元下降至2020年的7996亿美元。在国内,据工信部统计,2012年全国移动短信发送量达8973.1亿条,同比增长仅2.1%,增幅为4年来最低。按照去年我国手机用户增长11%来计算,人均短信发送量下滑了约9%。今年前两个月,点对点短信发送量下滑了10.6%,短信类信息服务的订购量更是同比下跌了18.5%。中国移动的相关数据也显示,占其收入65%的语音业务,前所未有地出现了连续四个月的负增长,而去年全年的语音收入增长仅有1%,2011年的这一数字为5.9%。
虽然关于微信对用户收费的谣言子虚乌有,但也给微信团队的积极应对带来了压力。4月9日,腾讯微信团队在官方微博上发出消息,提到在既有的不断网络优化的基础上,正研发新一代动态心跳技术,旨在与运营商的运维部门协作,降低2G/2.5G网络的信令负荷。在这个长微博中,微信团队的技术人员称,“期待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我们的积极探索和努力,实现智能的2.5G动态降低信令频率的技术。信令负载有望大幅度优化解决。”
商业化“提上日程”
“微信商业化的问题一直都是外面的人在为我们着急,其实我们内部并没有想过微信商业化的问题。”早在今年年初,当时还没有“微信收费”一说,腾讯公关部助理总经理、发言人张军在和南方日报记者聊到微信商业化的问题时直言微信并不着急赚钱。在腾讯看来,微信是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一个决定性的转型产品,将会是腾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支柱,而在马化腾看来,微信更是腾讯“这辈子唯一国际化的机会”,所以对于微信的商业化,腾讯曾经是高度的谨慎。在2012年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腾讯总裁刘炽平也对微信商业化“并不着急”,更表示腾讯要做的则是“继续增建微信平台,确保微信拥有卓越的通讯及社交体验。”
互联网分析人士梁明亮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认为,腾讯本来是拥有足够的底气和实力来培育微信的成长的。“按照2012年度的财报显示,腾讯年收入超过400亿,现金储备超过100亿,市值更是超过了2000亿,在微信上显然腾讯可以比新浪在微博上有更多的耐心。”但是随着“微信收费”的越演越烈,运营商分一杯羹的决心越来越大,微信的商业化也开始从雾里看花逐渐变为当务之急了。在今年两会期间,腾讯CEO马化腾接受媒体采访时首次明确指出:未来几个月公司将着手实现微信在中国的商业化运营。
据了解,马化腾所指的微信商业化运营,会先从中国互联网用户最容易接受的移动社交游戏入手,未来,微信平台还将上线出租车等服务的微支付选项。此前,蓝港在线CEO王峰在微博上的一番吐槽:“看到微信的游戏业务即将开放给腾讯自己旗下的工作室,有人羡慕,有人找关系,有人笔伐。但我觉得我们可以泰然处之,尤其是作为游戏开发者,做好游戏才是正道。”从侧面印证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微信游戏业务的“真身”。
早在去年11月,有消息称微信游戏平台正在测试中,据微信游戏直接负责人、腾讯琳琅天上工作室总经理姚晓光透露,微信团队的确在开发微信游戏平台。但是姚晓光表示,微信游戏的发布时间表将由广州的微信团队统筹,而不是游戏团队决定,这将又涉及张小龙团队对微信游戏的把关,需要一定时间,所以目前微信游戏平台并没有具体的发布时间。
但是在微信团队负责人张小龙看来,公众平台也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其曾经在访问中说过,微信商业化可能从公众平台开始:“为什么我要尝试公众平台,因为这个平台包含了一些潜在的商业潜力,当它行得通的时候,可能它既满足了商业化的需求,用户也觉得没有被骚扰到,甚至还可以付费来获得服务,那这就是很好的商业化。”
其实微信并不是第一家涉足游戏的OTT应用,被马化腾认为是微信海外主要竞争对手之一的“Line”(中文名:连我)已经先于微信推出了多款移动社交游戏App和工具App,这些游戏App均可以通过Line账号实现好友之间的游戏邀请和对战,而“Line”作为一款来自韩国,拥有日系背景的移动通讯App,风格趋向卖萌,但是在全球已经拥有大概1亿用户,目前已经登录中国,在港澳台等地有极高的人气。
理性回归“共赢”
在对收费问题“寸土必争”的同时,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也深知“共赢”的重要性。
“腾讯等渠道服务商将帮助中国移动开拓未知的新客户。只要处理得当,两者可营造双赢的局面。”3月14日,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在出席2012年中国移动业绩发布会时表示,“OTT业务对运营商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当天,中国移动发布的2012年财报显示,其营收增幅已滑落到近六年来的最低值,净利润只是小幅增长了2.7%。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中国移动的流量业务快速增长,2012年无线上网业务流量同比增长187.6%,收入增长53.6%,成为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数据业务2012年的营收也达到1663.48亿元,同比增长19.4%。
“从互联网的发展来看,移动互联网是大势所趋,移动互联网产品与传统电信业务的融合度会越来越高。”此前,马化腾已向三大运营商抛出合作意向,据他介绍,在2G时代,腾讯就与电信运营商有大量的沟通和合作。 刘炽平也公开表态,“我们相信在移动互联网上,运营商和服务商可以找到更多共赢的关系。”微信业务在不断促进手机的用户群往宽带、数据上转移,对整个营运商和产业链带来非常积极的作用。当越来越多的用户转向3G和宽带移动应用时,实际上他们愿意为流量付费。他表示,可以通过这种新的互联网应用让更多的人把其时间、应用、流量放到无线互联网上,制造更多共赢的空间。
对于什么是共赢?如何共赢等疑问,国外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先例或可以带来启发。美国最大的移动通讯运营商Verizon在2010年与网络电话服务商Skype携手合作,让其用户免费或者以更加便宜的费用拨打国际电话,以此来增加手机用户的市场份额。德国电信则推出相应的聚合了众多OTT的服务,让用户可以免费拨打其他移动电话或固定电话,而仅以数据流量的形式计费,WiFi网络通话则免费。
也有运营商尝试向OTT服务商收费。近日,法国电信旗下运营商Orange宣布,他们已与Google达成协议,Google将向法国电信支付一定的补偿费用,这些费用将用于法国电信维护通信网络。英国运营商沃达丰规定,每月电信资费套餐在40英镑以下的用户不得使用OTT业务,如果想使用就需额外缴纳15英镑/月的费用。而在中国香港地区,移动运营商电讯盈科也与微信达成合作,电讯盈科用户每月只需支付8港元,就能不限流量地使用微信服务,包括文字、语音、图片、视频传输。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此类业务不断出现,并能得到市场认可,那将对运营商培养用户使用流量习惯、拓展流量经营具有积极作用。
谭炎明认为,作为市场化主体,运营商和OTT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争议”,完全可以交给市场来解决,然而,由于三大运营商都是国企身份,因此,贸然收费的话难免引致垄断指责。“总之,双方都应朝着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努力。对于用户来说,双方达成协议也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此外,有业内人士分析说,收不收费、如何收费只是“硬币的一面”,对于“过顶传球”,运营商完全有更好的应对方式。比如,下调资费,使OTT的使用变得麻烦而多余,让用户自动放弃;与OTT企业合作,创新管理模式;自己开发更好用的OTT。举例来说,Orange就推出了与Skype和Google Talk类似的OTT服务Libon。对于运营商来说,现在或许恰恰是倒逼转型的最好时机,因为从长远来看,OTT服务实现高质量的实时通话只是时间问题,利益调整已经开始,而更大的冲击还在后头。
延伸阅读——
面对移动互联时代,已经拥有4亿微信用户的腾讯无疑是马化腾的王牌。不管是营销广告公司还是企业主以及草根创业者都非常关注微信这个新社交媒体,并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运作微信平台。《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近日总结出六种微信商业化盈利模式:
模式一:微信VIP
也可以说是针对普通微信用户的增值服务,好比QQ会员。每月收取功能使用费,微信手机用户拥有vip特权,比如QQ惯用的各类特色显示。可以享受诸如以下增值会员服务:信息推送不限制,目前微信公众账号基本每天都只能发送一条,有这个服务后,每天可以增加到5条;个人微信可以上传个性化处理照片和视频,比如新增微信硬盘,微信相册,付费表情。
模式二:LBS推荐
微信会员卡作为微信商业化第一个重要产品,微信微生活服务接地本土商家,可以深度结合到商家的CRM系统中。加上微信移动支付的完成。微信会员卡基于地理信息、时间、用户日常消费习惯,以及基于用户的地理位置推荐周围商家微信会员信息,查找附件的商家。推送相关生活服务信息以及与商家分成收取广告费。
模式三:APP应用
微信上每个公众账号都可以当做一个独立APP,让我们免去了下载安装繁琐的APP应用了。前不久南方航空率先利用微信进行“自助登机值班机”服务,用微信,可以南航选座位,办理乘机手续!微信现在根据需求可以开发接入各种应用。关注某些公众账号,可以实现查天气、查路况、查违章、查快递以及订酒店等几乎所有生活应用服务。随着用户对微信的认可以及将微信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优秀的收费应用的出现是双方需求的必然。
模式四:客户关系管理
让我们来看组数据:“北美地区外包呼叫中心市场2012年预计200亿美金,中国外包呼叫中心市场2011年数字为701亿人民币,2012年估计为800-1000亿元,如果微信能够替代10%的传统电话通讯,那么微信CRM呼叫中心就可以有70亿的规模市场。我们要考虑怎么对用户的语音以及文字沟通等内容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形成用户行为以及用户习惯数据,更好服务于微信企业。
模式五:搜索引擎,流量引导
今后微信可以通过微信搜索实现排名收费,这好比是百度的竞价一样。根据关键词设置,引导商家流量和粉丝关注。还可以根据好友之间的聊天进行智能广告推荐,这一点有无限遐想的空间。这样非常精准的推荐,用户也能接受。这就是智能流量引导,腾讯和搜索引擎合作,任何热门关键字都可以提醒显示,流量直接向搜索引擎。
模式六:硬广展示
这也就是硬广的形式了,微信可以充分利用庞大的用户流量进行展示,当然腾讯拥有比较完善的用户资料,可以实现更精准的广告投递,可以按地区、按性别按位置进行展示。微信有以下展现形式:微信开启页、首页最上端banner栏、朋友圈最上端图文广告、好友(企业)推荐等形式。腾讯便可直接按CPM等方式变卖广告资源,实现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