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职业教育的跨越:黄炎培的教育考察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5693857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毕生致力于探索救国救民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而注重教育实地考察研究,为他的职业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和新鲜血液。通过黄炎培在民国初期的两次国内考察和两次国外考察,可以看出考察研究在黄炎培从实用主义教育向职业教育跨越过程中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和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跨越;考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179-02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将全部精神转移到教育事业上,一方面,定居上海,潜心研读西方的各种教育著作,了解西方的教育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开始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他认为“吾辈业教育,教育此国民,譬之治病,外国考察,读方书也;国内考察,寻病源也。方书诚不可不读,而病所由来,其现象不一,执古方治今病,执彼方治此病,病曷能已。”①“教育者,将俾其人克自适于所处之社会,以遂其生存者也。故离社会无教育。欲定所施为何种之教育,必察所处为何种之社会。”②黄炎培从中国社会面临的实际教育问题入手,历时3年,通过国内外大量的教育考察,在认真分析、比较与反思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了职业教育,实现了从实用主义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跨越。
  对国内的考察:南下北上
  1914年2月,黄炎培以《申报》旅行记者的身份开始了他为期3年的国内外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他历时95天,考察了南方皖、赣、浙三省,对三省的教育状况、社会情况、民生疾苦乃至山川名胜都作了详尽的记录。对于这些,他都以“旅行记者报一”的名义写稿发表在《申报》上,对于途径之地教育情况的调查与考察,则撰文按期在商务印书馆的《教育杂志》上发表。随后,又将两者编辑成书,名为《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由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2月出版。在南方三省考察结束后不久,当年9月,他又历时36天,北上对北方京、津、鲁三地进行实地考察,将所撰文稿笔记编辑成书,名为《黄炎培教育考察日记》(第二集),由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7月出版。③经过对国内的考察,黄炎培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得到第一手教育资料,了解到当时的教育现状。
  黄炎培对于皖、赣、浙三省的考察主要集中于教育,将教育考察视角一方面放在学校方面,另一方面放在社会方面,他认为离开社会便无所谓教育,“欲定所施为何种之教育,必察所处何种之社会”。因此,“凡夫一切现象苟足以表示某一社会之特性习惯能力者,皆所在宜考”。④他在随后发表的《考察皖赣浙教育状况之报告》(原载《教育研究》1914年第14期)中,对学校经费、教师素质、公私立学校、教育行政、师范教育与道德风纪等方面都作了翔实的记载与总结。如在教学方法上,三省学校或私塾“能用问答启发式者,甚属寥寥,盖用注入法。其黑板上大率抄录教科书,进而注释某字作某解,又进而注释其典出某处,或列一表,然其表亦只照录课本,不易一字,而能用图画等物为直观教授者,未之闻也”。而“教会所设学校,佳者颇多。其校长及教务主任,均明白教育原理。校长美人,教育主任华人,皆毕业于美国师范者。……其他均由浅入深”。⑤面对国外教会学校与国内公私立学校(尤其是师范学校)各方面的差距,黄炎培感言:“教会设学校,外人代中国办教育,吾辈思之,诚宜感愧”。⑥考察期间,黄炎培还应邀义务地进行教育讲演,介绍当今教育状况。在总结南方三省教育情形和社会状况时,黄炎培提出:“各种社会无一不困于生计,但求得过且过为佳,断无三年九年之蓄”。“各地中等学校,其教材类有过多之病,于脑力上既患用之过度,于智识上尤患食而不化”。“在教室外游戏活泼之儿童,忽上修身课,集之教室中,授以枯燥无味之训言,此真格不相入”。⑦此时,黄炎培已经开始认识到,仅在普通教育中抽象地强调“实用”并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⑧
  黄炎培北上鲁、津、京三地进行考察时,基于总结南方三省考察经验,更加注重教育状况和教育意见的记录。在山东考察时,黄炎培感受至深的是由英国人怀恩光通过募捐兴建的广智院,在《山东广智院》(原载《教育研究》1914年第19期)论文中,他感慨道:“……余所尤叹服者,各种土地面积、人数、物产、商务,及其他关于文化事物,一切比较图表,皆以中国为本位,而与他国较,使人油然生爱国之心”。“譬如学校讲授黄河,据此黄河模型,一方口讲,一方指画,八千余里之长流一览而尽,既易了解,又助记忆,不亦善乎?有志革新教育者,盍于此举加意矣”。⑨在考察京、津二地教育情况后,他对北京的通俗教育、巡行讲演与天津南开中学的露天学校教育等活动非常赞赏。好友远生对黄炎培推理京津教育发达缘故时说:“……京师之民有惯习焉,业务余暇,必听讲书词、小说,久乃成癖,若日用饮食之不可离。今导以宣讲,变其义、仍其形,民之听之,若犹是书词小说也,故势至顺而易效,南方无是”。黄炎培日后感言:“远生之言验矣,巡行宣讲也,露天学校也,其所为法,一纸可以尽之,非有深奥之理论,与繁难之手续,足以致人疑沮者。所难得者人耳,亟记之以告一般教育界。”⑩同时,黄炎培更加悲叹:“各种学校毕业生,除升学外几无他路,此为方今教育亟待研究之点,若中学校为尤甚”。{11}
  两次国内考察使黄炎培对当时中国教育的症结问题有了较为深刻而清醒的客观认识,这个症结问题就是:长期的闭关锁国,居高自傲已经使当时中国的教育发展水平落后于欧美国家,同时中国封建教育思想制度残余仍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各级教育,学校教育中尚文轻实、教育与实际相脱离、办学思路狭隘、教学方法陈旧刻板等务虚现象非常严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考察中,他还不遗余力地宣传、强调教育上的实用主义,号召学求实际。虽然在此期间他没有明言通过在中国发展职业教育改变中国教育的窘状,但是在考察过程中他所提出的社会生计问题、学校毕业生(特别是中学毕业生)的出路问题,反映出他已经开始致力于寻求一种更好的教育形式。{12}他认为“语以抽象的实用教育,不若语以具体的职业教育之惊心动目”(《实用主义产出之第三年》)。仅从普通教育入手进行改革,很难尽快达到教育效果,必须另辟蹊径。以1914年的两次国内教育考察为转折点,黄炎培开始从宣传实用主义逐渐转变为致力于提倡职业教育;从提倡普通教育(主要指小学教育)的改革转变为更多地关注如何沟通促进教育与职业的关系。
  对国外的考察:大洋两岸
  在即将完成国内教育考察之际,1915年4月,中国农商部组织了游美实业团进行考察,黄炎培受聘担任编辑报告,随团赴美考察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但他的真实意图在于考察美国的教育:“调查美国教育状况。至调查之目的,不外两种:一为职业教育之状况,一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联络问题。夫在美国调查此种教育,实最为适宜”。{13}他以“余之考察教育,所兢兢于心者不敢忘一‘我’字。盖考察者我也,非他也。我之所以考察,亦为我也,非为他也。以故足迹所至,苟有咫闻尺见,其所发第一念即‘于我之比较如何’,其第二念即‘我之对此当如何’”{14}的态度,停留约三个月,游遍美国,访问了美国25个城市中的52所各级各类学校,与美国教育界、实业界人士广泛接触。黄炎培将他的这次美国之旅的考察报告以及日后有关美国教育的讲稿整理成《黄炎培教育考察日记》(第三集),于1917年4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其他文献
以高职高专英语写作评价为研究内容,本文对高职高专英语写作评价的理念和实施进行了分析,旨在对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在课堂上及课后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评价给予实施上的指导。
报道了一种从蓖麻叶片中提取DNA的改良SDS方法,该方法提取的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获得的DNA条带较亮且无明显拖尾现象。利用ISSR引物对提取的蓖麻基因组DNA进行PCR检测,能够
摘要:当前,农业高职教育生源减少及学农不务农的趋势不仅影响着农业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高职教育生源困境是农业、就业、教育等多个领域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农业和高职教育这两个既重要,又相对弱势的领域,既需要政府的有力扶持,也需要农业高职院校找准定位,提高自身实力和社会服务水平,赢得社会认可。  关键词:生源;农业高职教育;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研究目的】对甘草离体培养物中总黄酮提取和测定工艺进行优化,以建立在室内筛选高产细胞系和试管苗株系的方法;【方法】采用超声波提取技术,对提取液、浸泡时间、提取温度等进
三步合成了烷基-二醇基硅胶(ADS)色谱材料,首先用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把功能基团键合到硅胶基体上,再把该环氧化硅胶与硬脂酸反应以制备酯型十八烷基反相填料,最后
思维能力是统领其他物理学习能力的能力。训练与培养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文章从优化物理教学结构这个角度,阐述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提出了使教学结构最优化的六个
由于公路桥梁顶板和底板在受弯、温差应力作用下。其纵横向应力具有不均匀性,当梁体安装结束后,易形成梁体、支座、墩台三者之间不密贴、脱空等现象,影响桥梁运行安全。以312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