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首先要有学习数学的外因,外因即是外力督促,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学多少?需要多少时间?其次要有内因,即是激发兴趣。只有提高学习动力,学生才会认真学习,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才会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才能保证后续学习的动力,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
【关键词】学困生 学习数学 动力研究
一、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明白了学习的原因就能提高学习动力
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然后才考虑学多少,老师及专家们可以讲出很多理由说明为什么学习数学。但是,学困生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们不知道。为此我做了一下调查。
1、调查的对象、目的和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高一分文理科后的文科三类班级,也就是全校的学困生。调查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学生的动力所在,以便于对症下药。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为了能得到动力的顺序,我们让学生把0至10分别填在表中,动力大的填高分,动力小的填低分,没动力的填0分。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进行,发卷300份,收回300份。本次调查采取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计算机进行统计。
2、调查结果与学习数学的动力来源的特点分析,找到提升动力的方法
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丧失,学习数学的最大动力来自高考150的压力,学习数学是因为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另外,有的学生哪科都差,县级高中一般能考取一半就不错了,估计考不取的学生就会有相当多的干脆不学了,压力对他们一点都没有用。如此计算少说也有近一半的文科生不学数学。排在第二的是“数学有潜力(应用广泛)”,第三的是“其它方面的动力”,第四“父母的压力,不得不学”。但是,这几方面有时候根本不存在,因为数学的作用还看不到,父母不在身边,管不了(有的农村全寨都去打工了),高中会考题目太简单,而且作弊的太多,不学也能混个高中文凭。要提高学习数学的动力,一方面要用外力控制增加压力,二方面要提高兴趣。因此,如果高中实行宽进严出,分数低一点可以,但是有一科分数是20分一下的不能要.另外,还可以适当提高会考的难度,严格考试管理,杜绝作弊,同时要求家长加强对子女的管理,读不完高中不准去打工,工厂招工要求有高中文凭。这些要求比老师们在课堂上讲的口干舌燥要强很多倍,这几方面都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学什么?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明白任务和要求,知道目标,动力才有用。
高中毕业生究竟要学多少数学,浪费学生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艺体天才和文学天才,要不要跟别的学生一样学习同样多的数学知识,必须反思。
1、只要学三天就学完考50分的内容,看来不必学那么多内容
这里指的是从高中零基础,学三天,学完一本必修的,只需36课时,再学三视图、框图、线性规划、估计50学时,还有老师指导,三天可以学完。如果学的是解析几何,2013和2014都是两小两大,算完分数是12+10+5+5=32,再加上三个只考5分小题的15分,就可考47分,还有猜的不算,就用于抵消有的大题的第二问解解不了的。三天学不完,一周也学完。然而,我们的时间不是三天,而是三年,考下来,贵州省数学平均分还不到50分。
2、只为走进社会的学困生不必学完全部内容
数学——无论是纯数学还是应用数学——都是人类文明(从美学到电子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不管他们愿意与否,年轻人都应该学习如何读写,如何做长除法。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强迫他们掌握向量夹角和非连续函数以及复数运算。再说,社会上有哪几个工作需要高中的数学知识。
3、给不同的学生发不同的教材,学有所用
为了考省平均分和进入社会的需要,都没有必要学完那么多数学内容,学什么,学到啥程度,各个地区都应该根据本地情况,编写校本教材。但是,时常看到的是数学与其它知识相结合的内容,极少看到数学的减负教材,本人将编写一本这类校本教材。教材中删去难度较高的内容,如算法中的案例,降低一些概念的严密性,练习题按高考题型结构,补充初中重要内容。艺术生有艺术生的数学教材,体育生有体育生的教材。
三、用多少时间学高中数学,初中数学差高中还来的及吗?时间还够,做下去才有意义
很多差生以为基础差跟不上,实际上是不懂和害怕数学,下面分析学习时间让学生再学数学。
1、精打细算了解真正学习时间,提高学习信心
根据新课标要求,在完成10个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发展的学生,在系列1中学习选修1-1和选修1-2,获得4学分;在系列4中任选1个专题,获得1学分,共获得15学分。共用课时36X5+36X2+18=270学时,每学时45分钟共45X270=12150分钟,每天如果学15小时共15X60=900分钟,12150/900=13.5天。约合14天。三年内容,真正学习时间才两周,学生知道后,一定能激励信心。让基础薄弱同学树立学习信心,必须从知识辅导与心理启迪双管齐下。
2、乐观计算,学一个小时最低也考23分,下定决心。
一般来说:选择题,全猜,按每题猜对的概率为0.25,猜12个题也对3个,就算全猜ABCD中的一个字母也对3个。填空题中的最后一题经常是5个选项,填3个进去,也对一半,大题中,每题写各解字,把靠边的公式写上,如何每题拿1分;这样,算只需背一小时的公式,就得5X3+2.5+6=23.5分。从以上两点看,学完高中数学顶多两个周就可以。
3、美国初中生和小学生的成绩很差,高中生和大学生照样学的很好,看看别人,我们也行
美国人基本不怎么管学生的初中和小学教育,中国人拼命拔苗助长,结果在学前班、小学、初中教了很多学生接受不了的东西,学生长大全忘了。美国与中国教育的差距,始于高中。我们的高中新生,基础差一点也没关系,本校考取大学的学生中,也有很多学生开始上高一时数学很差,因此,基础差的学生进高中后,也还可以学好。
四、教学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升学习动力
1、用高考题了解难度,提高兴趣
2、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的意义,贴近生活实际例子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3、通过揭示数学问题以及解题的本质,消除对数学的恐惧心理;
4、展示数学的魅力-----内在美,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课堂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方法很多,除了以上四个方法外,还可以用语言的魅力去提高兴趣,用展示数学的思维美,方法的多样性,创新设计,多媒体应用等等,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就不再多谈了。我们首先把学生请回课堂上,才有机会展示我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教师的魅力,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参考文献】:
[1]叶尧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2]李士锜《数学教学心理学》
[3]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4]李新《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尝试》
[5]【美】James A. Middleton , Polly Goepfert 著,伍新春、张洁等译 《数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上接第91页)
增添求二次三项式的最值问题,学生因为掌握了配方的方法,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二) 列二次函数关系式和应用二次函数关系式
比如,最大效益问题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利润类应用问题的迁移,关键是把握关系式“每亩(件、千克)效益(利润)×亩数(件数、千克数)=总效益(总利润)”;面积类问题,关键是面积公式;给二次函数图像列二次函数关系式解决问题,关键是设二次函数关系式;建立直角坐标系,求出二次函数关系式解决问题,关键是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设二次函数关系式;应用二次函数关系式,关键是理解关系式中的字母的意义,看清问题中要求的是关系式中的哪一个问题,从而确定方法。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李明振。数学方法與解题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学困生 学习数学 动力研究
一、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明白了学习的原因就能提高学习动力
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然后才考虑学多少,老师及专家们可以讲出很多理由说明为什么学习数学。但是,学困生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们不知道。为此我做了一下调查。
1、调查的对象、目的和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高一分文理科后的文科三类班级,也就是全校的学困生。调查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学生的动力所在,以便于对症下药。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为了能得到动力的顺序,我们让学生把0至10分别填在表中,动力大的填高分,动力小的填低分,没动力的填0分。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进行,发卷300份,收回300份。本次调查采取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计算机进行统计。
2、调查结果与学习数学的动力来源的特点分析,找到提升动力的方法
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丧失,学习数学的最大动力来自高考150的压力,学习数学是因为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另外,有的学生哪科都差,县级高中一般能考取一半就不错了,估计考不取的学生就会有相当多的干脆不学了,压力对他们一点都没有用。如此计算少说也有近一半的文科生不学数学。排在第二的是“数学有潜力(应用广泛)”,第三的是“其它方面的动力”,第四“父母的压力,不得不学”。但是,这几方面有时候根本不存在,因为数学的作用还看不到,父母不在身边,管不了(有的农村全寨都去打工了),高中会考题目太简单,而且作弊的太多,不学也能混个高中文凭。要提高学习数学的动力,一方面要用外力控制增加压力,二方面要提高兴趣。因此,如果高中实行宽进严出,分数低一点可以,但是有一科分数是20分一下的不能要.另外,还可以适当提高会考的难度,严格考试管理,杜绝作弊,同时要求家长加强对子女的管理,读不完高中不准去打工,工厂招工要求有高中文凭。这些要求比老师们在课堂上讲的口干舌燥要强很多倍,这几方面都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学什么?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明白任务和要求,知道目标,动力才有用。
高中毕业生究竟要学多少数学,浪费学生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艺体天才和文学天才,要不要跟别的学生一样学习同样多的数学知识,必须反思。
1、只要学三天就学完考50分的内容,看来不必学那么多内容
这里指的是从高中零基础,学三天,学完一本必修的,只需36课时,再学三视图、框图、线性规划、估计50学时,还有老师指导,三天可以学完。如果学的是解析几何,2013和2014都是两小两大,算完分数是12+10+5+5=32,再加上三个只考5分小题的15分,就可考47分,还有猜的不算,就用于抵消有的大题的第二问解解不了的。三天学不完,一周也学完。然而,我们的时间不是三天,而是三年,考下来,贵州省数学平均分还不到50分。
2、只为走进社会的学困生不必学完全部内容
数学——无论是纯数学还是应用数学——都是人类文明(从美学到电子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不管他们愿意与否,年轻人都应该学习如何读写,如何做长除法。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强迫他们掌握向量夹角和非连续函数以及复数运算。再说,社会上有哪几个工作需要高中的数学知识。
3、给不同的学生发不同的教材,学有所用
为了考省平均分和进入社会的需要,都没有必要学完那么多数学内容,学什么,学到啥程度,各个地区都应该根据本地情况,编写校本教材。但是,时常看到的是数学与其它知识相结合的内容,极少看到数学的减负教材,本人将编写一本这类校本教材。教材中删去难度较高的内容,如算法中的案例,降低一些概念的严密性,练习题按高考题型结构,补充初中重要内容。艺术生有艺术生的数学教材,体育生有体育生的教材。
三、用多少时间学高中数学,初中数学差高中还来的及吗?时间还够,做下去才有意义
很多差生以为基础差跟不上,实际上是不懂和害怕数学,下面分析学习时间让学生再学数学。
1、精打细算了解真正学习时间,提高学习信心
根据新课标要求,在完成10个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发展的学生,在系列1中学习选修1-1和选修1-2,获得4学分;在系列4中任选1个专题,获得1学分,共获得15学分。共用课时36X5+36X2+18=270学时,每学时45分钟共45X270=12150分钟,每天如果学15小时共15X60=900分钟,12150/900=13.5天。约合14天。三年内容,真正学习时间才两周,学生知道后,一定能激励信心。让基础薄弱同学树立学习信心,必须从知识辅导与心理启迪双管齐下。
2、乐观计算,学一个小时最低也考23分,下定决心。
一般来说:选择题,全猜,按每题猜对的概率为0.25,猜12个题也对3个,就算全猜ABCD中的一个字母也对3个。填空题中的最后一题经常是5个选项,填3个进去,也对一半,大题中,每题写各解字,把靠边的公式写上,如何每题拿1分;这样,算只需背一小时的公式,就得5X3+2.5+6=23.5分。从以上两点看,学完高中数学顶多两个周就可以。
3、美国初中生和小学生的成绩很差,高中生和大学生照样学的很好,看看别人,我们也行
美国人基本不怎么管学生的初中和小学教育,中国人拼命拔苗助长,结果在学前班、小学、初中教了很多学生接受不了的东西,学生长大全忘了。美国与中国教育的差距,始于高中。我们的高中新生,基础差一点也没关系,本校考取大学的学生中,也有很多学生开始上高一时数学很差,因此,基础差的学生进高中后,也还可以学好。
四、教学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升学习动力
1、用高考题了解难度,提高兴趣
2、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的意义,贴近生活实际例子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3、通过揭示数学问题以及解题的本质,消除对数学的恐惧心理;
4、展示数学的魅力-----内在美,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课堂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方法很多,除了以上四个方法外,还可以用语言的魅力去提高兴趣,用展示数学的思维美,方法的多样性,创新设计,多媒体应用等等,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就不再多谈了。我们首先把学生请回课堂上,才有机会展示我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教师的魅力,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参考文献】:
[1]叶尧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2]李士锜《数学教学心理学》
[3]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4]李新《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尝试》
[5]【美】James A. Middleton , Polly Goepfert 著,伍新春、张洁等译 《数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上接第91页)
增添求二次三项式的最值问题,学生因为掌握了配方的方法,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二) 列二次函数关系式和应用二次函数关系式
比如,最大效益问题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利润类应用问题的迁移,关键是把握关系式“每亩(件、千克)效益(利润)×亩数(件数、千克数)=总效益(总利润)”;面积类问题,关键是面积公式;给二次函数图像列二次函数关系式解决问题,关键是设二次函数关系式;建立直角坐标系,求出二次函数关系式解决问题,关键是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设二次函数关系式;应用二次函数关系式,关键是理解关系式中的字母的意义,看清问题中要求的是关系式中的哪一个问题,从而确定方法。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李明振。数学方法與解题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