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就地热再生是一种预防性养护技术。采用专用的就地热再生设备,对沥青路面进行加热、铣刨,就地掺入一定数量的新沥青、新沥青混合料、再生剂等,经热拌和、摊铺、碾压等工序,一次性实现对表面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旧沥青混凝土路面再生的技术。它可分为复拌再生、加铺再生两种。
【关键词】 就地热再生;确定原则;处置标准
1、概述
G30线K3474+000-K3579+000段于1998年竣工,至今已使用15年,达到了设计使用寿命,沥青面层损坏严重,较大程度的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考虑到经济、环保、旧材料利用等因素,该段采用就地热在生处置。
2、老路调查内容
根据老路现有病害,老路调查内容如下:
(1)全线双向行车道、超车道、紧急停车带路面破损调查,计算出每公里PCI指数。
(2)全线双向行车道、超车道路面行驶质量检测,计算出每公里RQI指数。
(3)全线双向行车道路面车辙病害检测,计算出每公里RDI指数。
(4)采用FWD对全线行车道及超车道进行动态弯沉值检测,针对重点段落进行加密检测,计算出每公里PSSI指数。
(5)采用探地雷达对全线行车道、超车道进行综合检测。
(6)对老路路面进行钻芯取样,根据初步钻芯结果,对适合就地热再生施工条件的段落进行加密钻芯工作。
(7)对确定采用就地热再生的路段,针对老路上面层切块取样,进行抽提试验及筛分试验,评价老路沥青面层中沥青老化程度及骨料的级配,以确定老路原材料是否满足就地热再生工艺要求。
本次整个设计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1 设计流程示意图
3、确定处置段落对应的评价指标范圍
(1)钻芯有效厚度不满足10cm(原路面结构为2层的路段)/15cm(原路面结构为3层的路段),老路中下面层出现松散作为第首要条件进行筛选,剔除存在以上病害的段落。
(2)以RDI<80,车辙深度介于10-20mm之间的作为次要条件进行筛选,选中的路段进入备选处置段落。
(3)以60<RQI<80,的段落作为参考要件进行筛选,选中的路段进入备选处置段落。
(4)以60<PCI<75,网裂、龟裂面积占每公里破损比例较大作为参考条件进行筛选,选中的路段进入备选处置段落。
(5)以PSSI<70,结合室内抽提及筛分结果,剔除老路沥青严重老化的路段。
(6)综合考虑施工的连续性、避让收费站及施工组织计划及任务要求确定最终处置段落。
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2 确定处置段落流程图
4、处置方案质量标准及要求
本次处置采用就地热再生处置方案,添加20%新料,旧料中添加沥青恢复剂,新料中添加抗车辙剂,具体质量要求如下:
(1)采用二次加热工艺或采用高频加热的工艺,避免回收老路沥青产生老化现象,保证处置深度为4cm,以满足设计要求的再生厚度。
(2)添加抗车辙剂等外掺剂,提高新路面的动稳定度及小梁弯曲等指标。
(3)根据原老路不同段落沥青含量的不同,施工时需要通过控制添加70#热沥青的含量来保证原路面混合料中的沥青含量。热沥青添加比例根据原路面材料试验结果确定,施工时根据路况进行微调。同时对于泛油路段应减少沥青添加量。沥青采用70号重交沥青。(60℃动力粘度(Pa.s)要求:Ⅳ:高温抗车辙区≥300)
(4)对选中的路段采用复拌再生工艺进行施工,添加20%新料,施工行车道。在施工过程中,人工整平顺接,碾压成型,要求无错台。
(5)施工中添加新料为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碎石为玄武岩。施工结束后,路面结构应达到中粒式间断级配标准。
(6)再生剂是用来恢复老化沥青性能的。再生剂添加量不仅根据原路面材料试验结果确定,还要根据现场路面状况进行动态微调。
(7)本项目交通量等级为特重交通T4-I,沥青路面气候分区为IV区,故上面层高温稳定指标应达到4000DS次/mm。小梁弯曲指标应达到2600以上。
5、小结
(1)结合乌鲁木齐周边自然地理及气候状况、工程地质条件提出了G30线K3474+000-K3579+000段高速公路就地热再生的处置方案及原则。
(2)提出了具体的处置方法及施工质量控制指标
参考文献:
[1]JTJ014-9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2]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作者简介:刘鹏飞(1984-),男,山东省蓬莱市人,工程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公路科研及设计工作。
【关键词】 就地热再生;确定原则;处置标准
1、概述
G30线K3474+000-K3579+000段于1998年竣工,至今已使用15年,达到了设计使用寿命,沥青面层损坏严重,较大程度的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考虑到经济、环保、旧材料利用等因素,该段采用就地热在生处置。
2、老路调查内容
根据老路现有病害,老路调查内容如下:
(1)全线双向行车道、超车道、紧急停车带路面破损调查,计算出每公里PCI指数。
(2)全线双向行车道、超车道路面行驶质量检测,计算出每公里RQI指数。
(3)全线双向行车道路面车辙病害检测,计算出每公里RDI指数。
(4)采用FWD对全线行车道及超车道进行动态弯沉值检测,针对重点段落进行加密检测,计算出每公里PSSI指数。
(5)采用探地雷达对全线行车道、超车道进行综合检测。
(6)对老路路面进行钻芯取样,根据初步钻芯结果,对适合就地热再生施工条件的段落进行加密钻芯工作。
(7)对确定采用就地热再生的路段,针对老路上面层切块取样,进行抽提试验及筛分试验,评价老路沥青面层中沥青老化程度及骨料的级配,以确定老路原材料是否满足就地热再生工艺要求。
本次整个设计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1 设计流程示意图
3、确定处置段落对应的评价指标范圍
(1)钻芯有效厚度不满足10cm(原路面结构为2层的路段)/15cm(原路面结构为3层的路段),老路中下面层出现松散作为第首要条件进行筛选,剔除存在以上病害的段落。
(2)以RDI<80,车辙深度介于10-20mm之间的作为次要条件进行筛选,选中的路段进入备选处置段落。
(3)以60<RQI<80,的段落作为参考要件进行筛选,选中的路段进入备选处置段落。
(4)以60<PCI<75,网裂、龟裂面积占每公里破损比例较大作为参考条件进行筛选,选中的路段进入备选处置段落。
(5)以PSSI<70,结合室内抽提及筛分结果,剔除老路沥青严重老化的路段。
(6)综合考虑施工的连续性、避让收费站及施工组织计划及任务要求确定最终处置段落。
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2 确定处置段落流程图
4、处置方案质量标准及要求
本次处置采用就地热再生处置方案,添加20%新料,旧料中添加沥青恢复剂,新料中添加抗车辙剂,具体质量要求如下:
(1)采用二次加热工艺或采用高频加热的工艺,避免回收老路沥青产生老化现象,保证处置深度为4cm,以满足设计要求的再生厚度。
(2)添加抗车辙剂等外掺剂,提高新路面的动稳定度及小梁弯曲等指标。
(3)根据原老路不同段落沥青含量的不同,施工时需要通过控制添加70#热沥青的含量来保证原路面混合料中的沥青含量。热沥青添加比例根据原路面材料试验结果确定,施工时根据路况进行微调。同时对于泛油路段应减少沥青添加量。沥青采用70号重交沥青。(60℃动力粘度(Pa.s)要求:Ⅳ:高温抗车辙区≥300)
(4)对选中的路段采用复拌再生工艺进行施工,添加20%新料,施工行车道。在施工过程中,人工整平顺接,碾压成型,要求无错台。
(5)施工中添加新料为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碎石为玄武岩。施工结束后,路面结构应达到中粒式间断级配标准。
(6)再生剂是用来恢复老化沥青性能的。再生剂添加量不仅根据原路面材料试验结果确定,还要根据现场路面状况进行动态微调。
(7)本项目交通量等级为特重交通T4-I,沥青路面气候分区为IV区,故上面层高温稳定指标应达到4000DS次/mm。小梁弯曲指标应达到2600以上。
5、小结
(1)结合乌鲁木齐周边自然地理及气候状况、工程地质条件提出了G30线K3474+000-K3579+000段高速公路就地热再生的处置方案及原则。
(2)提出了具体的处置方法及施工质量控制指标
参考文献:
[1]JTJ014-9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2]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作者简介:刘鹏飞(1984-),男,山东省蓬莱市人,工程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公路科研及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