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培养德业兼修的合格人才,课程思政在德的培养上必不可少,教学过程在业的提高上尤为重要。本文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一方面,思考了在工科教育中,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中建设的主要内容、初探了融合课程思政的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根据教学过程在提高学生学习成效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给出了注重教学过程的建议和具体措施。本研究有助于坚持以育人为导向、能力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可以建立多维度、多阶段、多类型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激发学生拥有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使学生追求能力培养,促进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将日常教学从只是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向注重品德培养和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上转化,实现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评价体系;教学模式
1.引言
2016 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因此,有必要探索培养德业兼修合格人才的教学模式[1]。
本文从德和能的两个视角,浅谈了课程思政培养品德和教学过程奏效能力的一系列思考和探索。立足工科背景,明晰工程教育课程思政内涵,挖掘工科课程思政元素,打好人才培养的政治底色,制定专业课程建设价值观标准,形成课程育人、科研育人指导意见,建设课程思政协同科研思政的德育“第二课堂”。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坚持育人导向、能力导向、实践导向、专业化导向的考核原则,建立多维度、多阶段、多类型的学业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能力培养的主动需求,促进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化,实现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目标[2]。
2.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手段
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智能制造需求为引领,围绕促进应用型人才全面发展的核心,将专业课程教学、科研能力训练与思想政治育人有机融合,打造课程思政协同科研思政的德育“第二课堂”,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同时,加强其思想品德修养,立德树人,培养德业兼修的智能制造领域卓越人才。
育人者先自育。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主动的育人意识,努力做到爱学生、有学问、有能力、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树立课程中科研里同样有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道师”。思政内涵。研究面向智能制造行业,工程学科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的人文素养和品德底色,如科技报国的责任意识、精益专注的工匠精神、务实创新的专业自信等,确定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科研思政的内涵。思政元素和案例。梳理主要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信号与系统》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科研过程的各个环节,挖掘与智能制造密切相关的、具有说服力感染力的思政元素和案例,确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目标,培养学生怀志向、负责任、有道德、会思考、能动手。融合切入点。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科研项目,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形成“德育第二课堂”,协同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科学精神、责任担当意识、实践创新精神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融合课程思政的方法和手段主要运用专题培训、专业研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智能制造领域先锋模范人物示范学习等途径,提升专业课程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技能,探索工程教育课程思政内涵和改革模式,将传统工科教学和科研中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德育教育变为有意识的、自觉的“第二德育课堂”。梳理以《信号与系统》为核心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中,与德育内涵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创建“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思政案例库” (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搜集智能制造领域的科研成果及行业成就取得过程中的人和事,形成“科研培养思政案例库” (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等机会,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領,融合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每项科研的实际环节,产生共振,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3.注重教学过程的建议和措施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完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学习成效,树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提高教与学质量,应注重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和措施。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坚持育人导向、能力导向的考核原则,建立多维度、多阶段、多类型的学业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能力培养的主动需求,促进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化,实现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目标。
注重教学过程中有关的考核形式。在理论课程中,主要包括:课程作业(平时作业、综合性大作业、团队讨论作业)、课程论文、实践报告、阶段性测验、期中考试、以及其他能够评价学生知识学习情况的考核形式;在实验课程中,主要包括: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实验考核、项目实践、以及其他能够评价学生实验学习情况的考核形式;其他实践类课程参照实验课程,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形式。课程过程性考核形式种类。理论课程:过程性考核考核形式种类不少于2种,如有阶段性测验,次数不少于2次;实验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形式种类不少于2种,应覆盖实验教学整个过程;其他实践类课程可根据自身特点参照实验课程进行。
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可以主要包括: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专业能力、学习态度、参与度、学习能力(听课效果、知识面、自学能力、读书能力、获得信息能力、思维能力等)、语言表达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养等。课程成绩比例构成。各门课程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及特点,确定单次过程性考核成绩所占的比例,以及过程性考核总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例。理论课程期末总评成绩构成比例:过程性考核成绩比例最高不超过60%,期末考试成绩比例最低不低于40%;实验及其他实践类课程的总评成绩构成合理,具体比例不限。
教师对课程目标的分析必不可少。围绕课程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设计授课内容、过程性考核形式及期末考核内容,开展课程总评成绩分析。按照课程目标达成的要求进行达成度计算,衡量课程教学大纲目标是否达成,进而提出课程教学的反思与整改,持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结语
本文浅谈了从德和能两方面着手培养德才兼备合格人才的教学模式。工科教学的课程思政有自己的特点,找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挖掘工科课程的思政元素,可以不断改进专业教学的育人方法,不断丰富传统课堂的教学载体;完善的教学过程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和保证,公正公平科学的学业评价体系,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效,教师树立良好教风,同时保证教与学的质量,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江涛, 王文起, 徐晏清. 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1): 64-66.
[2]陈翔, 韩响玲, 王洋.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重构与“金课”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5): 43-48.
作者简介:
刘文红(1967— )女,河南滑县人,上海电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上海电机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课程名称:《信号与系统》)、全英语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课程名称:《Signals and Systems》).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评价体系;教学模式
1.引言
2016 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因此,有必要探索培养德业兼修合格人才的教学模式[1]。
本文从德和能的两个视角,浅谈了课程思政培养品德和教学过程奏效能力的一系列思考和探索。立足工科背景,明晰工程教育课程思政内涵,挖掘工科课程思政元素,打好人才培养的政治底色,制定专业课程建设价值观标准,形成课程育人、科研育人指导意见,建设课程思政协同科研思政的德育“第二课堂”。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坚持育人导向、能力导向、实践导向、专业化导向的考核原则,建立多维度、多阶段、多类型的学业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能力培养的主动需求,促进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化,实现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目标[2]。
2.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手段
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智能制造需求为引领,围绕促进应用型人才全面发展的核心,将专业课程教学、科研能力训练与思想政治育人有机融合,打造课程思政协同科研思政的德育“第二课堂”,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同时,加强其思想品德修养,立德树人,培养德业兼修的智能制造领域卓越人才。
育人者先自育。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主动的育人意识,努力做到爱学生、有学问、有能力、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树立课程中科研里同样有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道师”。思政内涵。研究面向智能制造行业,工程学科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的人文素养和品德底色,如科技报国的责任意识、精益专注的工匠精神、务实创新的专业自信等,确定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科研思政的内涵。思政元素和案例。梳理主要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信号与系统》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科研过程的各个环节,挖掘与智能制造密切相关的、具有说服力感染力的思政元素和案例,确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目标,培养学生怀志向、负责任、有道德、会思考、能动手。融合切入点。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科研项目,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形成“德育第二课堂”,协同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科学精神、责任担当意识、实践创新精神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融合课程思政的方法和手段主要运用专题培训、专业研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智能制造领域先锋模范人物示范学习等途径,提升专业课程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技能,探索工程教育课程思政内涵和改革模式,将传统工科教学和科研中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德育教育变为有意识的、自觉的“第二德育课堂”。梳理以《信号与系统》为核心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中,与德育内涵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创建“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思政案例库” (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搜集智能制造领域的科研成果及行业成就取得过程中的人和事,形成“科研培养思政案例库” (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等机会,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領,融合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每项科研的实际环节,产生共振,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3.注重教学过程的建议和措施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完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学习成效,树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提高教与学质量,应注重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和措施。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坚持育人导向、能力导向的考核原则,建立多维度、多阶段、多类型的学业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能力培养的主动需求,促进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化,实现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目标。
注重教学过程中有关的考核形式。在理论课程中,主要包括:课程作业(平时作业、综合性大作业、团队讨论作业)、课程论文、实践报告、阶段性测验、期中考试、以及其他能够评价学生知识学习情况的考核形式;在实验课程中,主要包括: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实验考核、项目实践、以及其他能够评价学生实验学习情况的考核形式;其他实践类课程参照实验课程,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形式。课程过程性考核形式种类。理论课程:过程性考核考核形式种类不少于2种,如有阶段性测验,次数不少于2次;实验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形式种类不少于2种,应覆盖实验教学整个过程;其他实践类课程可根据自身特点参照实验课程进行。
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可以主要包括: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专业能力、学习态度、参与度、学习能力(听课效果、知识面、自学能力、读书能力、获得信息能力、思维能力等)、语言表达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养等。课程成绩比例构成。各门课程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及特点,确定单次过程性考核成绩所占的比例,以及过程性考核总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例。理论课程期末总评成绩构成比例:过程性考核成绩比例最高不超过60%,期末考试成绩比例最低不低于40%;实验及其他实践类课程的总评成绩构成合理,具体比例不限。
教师对课程目标的分析必不可少。围绕课程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设计授课内容、过程性考核形式及期末考核内容,开展课程总评成绩分析。按照课程目标达成的要求进行达成度计算,衡量课程教学大纲目标是否达成,进而提出课程教学的反思与整改,持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结语
本文浅谈了从德和能两方面着手培养德才兼备合格人才的教学模式。工科教学的课程思政有自己的特点,找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挖掘工科课程的思政元素,可以不断改进专业教学的育人方法,不断丰富传统课堂的教学载体;完善的教学过程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和保证,公正公平科学的学业评价体系,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效,教师树立良好教风,同时保证教与学的质量,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江涛, 王文起, 徐晏清. 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1): 64-66.
[2]陈翔, 韩响玲, 王洋.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重构与“金课”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5): 43-48.
作者简介:
刘文红(1967— )女,河南滑县人,上海电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上海电机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课程名称:《信号与系统》)、全英语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课程名称:《Signals and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