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学生会是培养优秀青年,为国家输送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方针和“学生之家,干部之校,师生之桥”的角色定位,无论是在丰富的校园课余生活,提升校园文化氛围,还是在维护学生切身利益,保持校园和谐稳定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深入挖掘高校学生会的发展潜质,切实提高学生会干部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打造和发展高校人才培养基地,有利于带动整个大学生群体素质的提高。
现存体制下高校学生会发展的瓶颈
1 重使用轻培养,缺乏健全的培训机制和队伍建设规划
缺少岗位培训和系统规划是高校学生会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在对学生会干部的管理中,往往只注重干部的选拔和使用,而对其中的重要环节——学生会干部的培养有所忽视,没有及时建立和完善培训机制。即使开展了培训,也多是针对某项工作进行,大部分学生会干部对整个学生工作系统如何运作缺少全面认识,造成学生会干部上岗后适应时间较长,工作效率不高。另外,不少学生会干部对工作缺少系统科学的规划,常常处于应付和重复的状态,更谈不上创新与超越。学生会干部作为高校乃至全社会的人才资源,应当得到科学的人才资源规划。但就目前高校学生会对上述两个问题认识不足,措施不力,以致在整个延续的过程中出现人才断层现象。
2 学生会组织的活动缺乏创新,学生主动参与程度低
高校学生会每年都会举办所谓的经典传统活动,虽然这些活动已经不太适应目前形势和学生的需求,但为了保持延续性,学生会还是会按照传统的方式继续举办,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可广大学生的认可度和参与度越来越低。学生希望看到的、愿意参加的、形式新颖的活动很少出现在校园中。如何创新活动形式,提高活动质量,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成了考验学生会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中心问题。
3 沟通机制不畅通,组织体系松散
从学生会的性质来看,它应该兼顾“上通”与“下达”的双重使命。从机构设置和运行体制上来看,由于学生会与上级学联和学校团组织联系紧密,因而“上通”得到了保障。但是,在受传统部门设置限制的条件下,各级学生会之间、学生会与广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没有固定的、有效的体制保证,因此“下达”较为困难。虽然在学生会章程中明确规定院系学生会是校级学生会的基层组织,但多数高校中两级学生会在工作上并没有明确的定位,校级学生会对院系学生会没有行之有效的约束力,相互协作性差,甚至存在相互竞争活动资源的现象,从而导致整个学生会体系的工作混乱。校级学生会组织很难深入院系,真正了解普通学生的心理动态与需求。良好沟通机制的缺乏,越来越影响学生会功能的发挥,同时为其发展带来巨大阻力。
4 对学生会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
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挑战,党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是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靠后;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学生不感兴趣;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严重;教育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覆盖面窄;不少学生会干部政治意识淡薄、理论素质不高,在遇到校园突发事件时,难以发挥表率作用等问题,是制约和影响学生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如何挖掘高校学生会潜质,打造和发展人才培养基地
迈入新世纪以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他们渴望个性的张扬,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样富有挑战的时代,面对诸多发展所遭遇的瓶颈,高校学生会工作应直面挑战,及时跟上形势发展,通过明确组织定位,改进自身建设,加大创新力度,争取学生的广泛认可,有效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成才需要,科学发展学生会的育人作用。
1 构建学生会完善高效的运作模式和培养体系
高校学生会应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和高效的运作模式。一要对以往有价值的工作资料归类建档,使每年的工作有连贯、有参考;二要规范学生会的换届交接工作,保证集体精神、团队文化和工作经验得到有效传承;三要细化标准,使大部分日常工作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四要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科学合理的监督奖惩机制,引导学生会成员将义务与责任有效结合。
干部队伍建设是学生会保持战斗力的关键,更是学生会工作承前启后的重要保证。学生会要强调组织培养与自我锻炼相结合、日常实践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考察选拔与举荐试用相结合,通过组织拓展训练、友谊比赛、交流会、座谈会、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学生干部的学习交流,达到培养干部的目的,形成人才梯队建设的良好机制。
2 增强创造力,找准切入点,提高学生会活动的学生认同度
学生会搞活动既要立足于以往的“精品”,又要在保证其延续性的同时有所创新,还要关注广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价值观念,准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及潜在要求,最大程度满足广大学生的意愿。另外,学生会搞活动不能贪大求全,要融入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如掌握必须的专业知识,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意志品德等,有意识地突出学校特色。学生会搞活动要强调普遍参与原则,多组织学生参与度高、收获大的活动,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从而增强学生会工作在学生中的认同度及影响力,切实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3 加强联系沟通,顺畅上下交流,形成校院两级联动体制
一方面,校学生会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院(系)学生会的联系沟通。如通过定期召开“主席联席会”以加强两级学生会主席问的联系;通过院(系)学生会骨干挂职校学生会副主席、副部长等职位进行锻炼,促进校院两级学生会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制定项目管理机制和招投标制度,使院(系)学生会的工作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从“领任务”变成“请任务”;通过开展学术文化节、美食文化节、体育运动月等各种全校性、集中性活动,树立并巩固校学生会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校学生会干部要通过走进宿舍与同学聊天的方式,及时了解广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切实需求和对学生会工作的建议,做好沟通和调研工作,在学生问形成良好口碑,同时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投身学生会建设。保持各级学生会之间、学生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顺畅,有利于校院两级管理—体化的实现。
4 充分发挥学生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学生会干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助手,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会干部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一名优秀的学生会干部就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对周围的学生起着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榜样示范作用。努力塑造优秀的学生会干部,充分发挥其在组织上、道德上的凝聚和表率作用,学习科研上的标兵作用,既可以激励学生会干部本身的不断进步,又能激励其他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严格地要求自己,有利于形成相互追赶的良性竞争局面。
对学生会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求其认真完成平时的理论学习任务,还要结合实际,对他们进行更高的思想理论培养。如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干部骨干高级培训班”等形式,邀请学校党政领导、知名专家教授针对热点问题和时事政治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和教育,培养学生会干部具备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
时代在进步,学生在成长,年轻人的心态也在不断变化,如何激发学生干部的热情,挖掘高校学生会的潜质,打造和发展这一人才培养基地,需要学校各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
现存体制下高校学生会发展的瓶颈
1 重使用轻培养,缺乏健全的培训机制和队伍建设规划
缺少岗位培训和系统规划是高校学生会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在对学生会干部的管理中,往往只注重干部的选拔和使用,而对其中的重要环节——学生会干部的培养有所忽视,没有及时建立和完善培训机制。即使开展了培训,也多是针对某项工作进行,大部分学生会干部对整个学生工作系统如何运作缺少全面认识,造成学生会干部上岗后适应时间较长,工作效率不高。另外,不少学生会干部对工作缺少系统科学的规划,常常处于应付和重复的状态,更谈不上创新与超越。学生会干部作为高校乃至全社会的人才资源,应当得到科学的人才资源规划。但就目前高校学生会对上述两个问题认识不足,措施不力,以致在整个延续的过程中出现人才断层现象。
2 学生会组织的活动缺乏创新,学生主动参与程度低
高校学生会每年都会举办所谓的经典传统活动,虽然这些活动已经不太适应目前形势和学生的需求,但为了保持延续性,学生会还是会按照传统的方式继续举办,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可广大学生的认可度和参与度越来越低。学生希望看到的、愿意参加的、形式新颖的活动很少出现在校园中。如何创新活动形式,提高活动质量,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成了考验学生会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中心问题。
3 沟通机制不畅通,组织体系松散
从学生会的性质来看,它应该兼顾“上通”与“下达”的双重使命。从机构设置和运行体制上来看,由于学生会与上级学联和学校团组织联系紧密,因而“上通”得到了保障。但是,在受传统部门设置限制的条件下,各级学生会之间、学生会与广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没有固定的、有效的体制保证,因此“下达”较为困难。虽然在学生会章程中明确规定院系学生会是校级学生会的基层组织,但多数高校中两级学生会在工作上并没有明确的定位,校级学生会对院系学生会没有行之有效的约束力,相互协作性差,甚至存在相互竞争活动资源的现象,从而导致整个学生会体系的工作混乱。校级学生会组织很难深入院系,真正了解普通学生的心理动态与需求。良好沟通机制的缺乏,越来越影响学生会功能的发挥,同时为其发展带来巨大阻力。
4 对学生会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
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挑战,党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是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靠后;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学生不感兴趣;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严重;教育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覆盖面窄;不少学生会干部政治意识淡薄、理论素质不高,在遇到校园突发事件时,难以发挥表率作用等问题,是制约和影响学生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如何挖掘高校学生会潜质,打造和发展人才培养基地
迈入新世纪以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他们渴望个性的张扬,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样富有挑战的时代,面对诸多发展所遭遇的瓶颈,高校学生会工作应直面挑战,及时跟上形势发展,通过明确组织定位,改进自身建设,加大创新力度,争取学生的广泛认可,有效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成才需要,科学发展学生会的育人作用。
1 构建学生会完善高效的运作模式和培养体系
高校学生会应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和高效的运作模式。一要对以往有价值的工作资料归类建档,使每年的工作有连贯、有参考;二要规范学生会的换届交接工作,保证集体精神、团队文化和工作经验得到有效传承;三要细化标准,使大部分日常工作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四要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科学合理的监督奖惩机制,引导学生会成员将义务与责任有效结合。
干部队伍建设是学生会保持战斗力的关键,更是学生会工作承前启后的重要保证。学生会要强调组织培养与自我锻炼相结合、日常实践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考察选拔与举荐试用相结合,通过组织拓展训练、友谊比赛、交流会、座谈会、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学生干部的学习交流,达到培养干部的目的,形成人才梯队建设的良好机制。
2 增强创造力,找准切入点,提高学生会活动的学生认同度
学生会搞活动既要立足于以往的“精品”,又要在保证其延续性的同时有所创新,还要关注广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价值观念,准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及潜在要求,最大程度满足广大学生的意愿。另外,学生会搞活动不能贪大求全,要融入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如掌握必须的专业知识,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意志品德等,有意识地突出学校特色。学生会搞活动要强调普遍参与原则,多组织学生参与度高、收获大的活动,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从而增强学生会工作在学生中的认同度及影响力,切实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3 加强联系沟通,顺畅上下交流,形成校院两级联动体制
一方面,校学生会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院(系)学生会的联系沟通。如通过定期召开“主席联席会”以加强两级学生会主席问的联系;通过院(系)学生会骨干挂职校学生会副主席、副部长等职位进行锻炼,促进校院两级学生会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制定项目管理机制和招投标制度,使院(系)学生会的工作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从“领任务”变成“请任务”;通过开展学术文化节、美食文化节、体育运动月等各种全校性、集中性活动,树立并巩固校学生会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校学生会干部要通过走进宿舍与同学聊天的方式,及时了解广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切实需求和对学生会工作的建议,做好沟通和调研工作,在学生问形成良好口碑,同时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投身学生会建设。保持各级学生会之间、学生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顺畅,有利于校院两级管理—体化的实现。
4 充分发挥学生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学生会干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助手,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会干部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一名优秀的学生会干部就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对周围的学生起着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榜样示范作用。努力塑造优秀的学生会干部,充分发挥其在组织上、道德上的凝聚和表率作用,学习科研上的标兵作用,既可以激励学生会干部本身的不断进步,又能激励其他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严格地要求自己,有利于形成相互追赶的良性竞争局面。
对学生会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求其认真完成平时的理论学习任务,还要结合实际,对他们进行更高的思想理论培养。如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干部骨干高级培训班”等形式,邀请学校党政领导、知名专家教授针对热点问题和时事政治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和教育,培养学生会干部具备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
时代在进步,学生在成长,年轻人的心态也在不断变化,如何激发学生干部的热情,挖掘高校学生会的潜质,打造和发展这一人才培养基地,需要学校各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