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健康指一个人内心世界丰富充实与和谐安宁的状态,一个人的能力需求、愿望与环境、机遇之间的关系保持和谐时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幸福”心态,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不健康心理是指人们不能用积极的、平衡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社会环境,不能正确的分析、认识和对待社会上的某些事物从而产生不愉快的心理感受和消极情绪。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是道德和信仰,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有平和安宁的心理和丰富充实的感情,而坚定的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为在教学中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引导学生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 调节控制情绪。
情绪和心理健康关系密切,情绪要由个体自我意识调节和控制。尽力消除哪些能够改变的、不愉快的生活事件,理智的接受哪些非个人能力所能改变的现实,培养积极稳定的情绪,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现实生活中,人不可能总是成功,不可能总是体验到愉快的情感。人生中经常遇到挫折与失败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否认、压抑、回避或淡然,都不利于心理健康。应当将不愉快的情绪视为正常的反应,接受它们,采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它们,消除其不良影响。比如,进考场前,暗示自己:“不要紧张”、 “别着急,看清题” 、“我一定能考好”等来保持自己的情绪平稳;当才能不能得到发挥时,鼓励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以此来重塑自信。在自我放松训练中也可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来摆脱烦恼、焦虑、愤怒,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二、 进行心理防卫
积极的心理防卫的目的在于避免精神上的痛苦和不快,避免由于挫折而引起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心理防卫机制又称适应技巧,是由一定的动机发动的,有助于人们保持充沛精力和良好心理状态。在学习和生活中,很多同学采用压抑、否认、退回等方法进行心理防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进行心理防卫。心理防卫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身疾病有重要意义,在进行心理调节、保持心理平衡中也有重要作用,但一定掌握使用分寸,注意使用条件,讲究使用场合。如果使用不当,不但起不到心理调节的作用,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学生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有利方面,更应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弱点。弄清那种类型的刺激情景使自己经常在情绪上受到困扰,便可以帮助自己认识弱点,从而找到办法提高自己应对应激的能力。
三、 锻炼自我素养
锻炼自我素养、培养健康心理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要从多发面进行锻炼。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为人生观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对人的心理也起着调节、支配作用,树立正确人生观对于培养健康的心理、塑造健全的人格都有重要意义。其次要有自知之明,充分了解自己并欣然接受自己,努力调整“现实我”与“理想我”的差距,正视自己的功过得失,才能心安理得,避免心理冲突。此外,还应有意识的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锻炼意志、增强自信心;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坚持体育锻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广泛的爱好与兴趣;热爱学习;矫正消极性格等,都有益于锻炼自我素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人具有社会性,需要得到别人的支持、安慰与帮助。孤独、隔离感是许多情感障碍的核心。只有同他人在一起,才能克服个人在陷入困境时的偏见,同他人一起分担忧愁,常常可帮助自己改变对事物的消极认识,找到解决办法。要提倡关心和帮助他人,这可增强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培养多种兴趣可以对抗厌倦和不愉快的情绪,经常处于抑郁状态的人不可能有广泛的兴趣。对一门学科知之越多便会越感兴趣,每个人都有潜能可挖掘,开发自己的潜能可获得胜任感,从而增强自尊与自信。
四、 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个人的自我了解与自助能力总是有限的,不要企求单枪匹马解决一切心理问题。当自己发觉情绪难以平静下来,难以客观地考虑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或虽然多方努力但无进展的时候,正是寻求专业人员(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帮助的时机,不能待到感觉窘迫不堪、精神快要崩溃时才寻求帮助。寻求专业人员帮助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情绪成熟的标志。
一、 调节控制情绪。
情绪和心理健康关系密切,情绪要由个体自我意识调节和控制。尽力消除哪些能够改变的、不愉快的生活事件,理智的接受哪些非个人能力所能改变的现实,培养积极稳定的情绪,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现实生活中,人不可能总是成功,不可能总是体验到愉快的情感。人生中经常遇到挫折与失败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否认、压抑、回避或淡然,都不利于心理健康。应当将不愉快的情绪视为正常的反应,接受它们,采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它们,消除其不良影响。比如,进考场前,暗示自己:“不要紧张”、 “别着急,看清题” 、“我一定能考好”等来保持自己的情绪平稳;当才能不能得到发挥时,鼓励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以此来重塑自信。在自我放松训练中也可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来摆脱烦恼、焦虑、愤怒,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二、 进行心理防卫
积极的心理防卫的目的在于避免精神上的痛苦和不快,避免由于挫折而引起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心理防卫机制又称适应技巧,是由一定的动机发动的,有助于人们保持充沛精力和良好心理状态。在学习和生活中,很多同学采用压抑、否认、退回等方法进行心理防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进行心理防卫。心理防卫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身疾病有重要意义,在进行心理调节、保持心理平衡中也有重要作用,但一定掌握使用分寸,注意使用条件,讲究使用场合。如果使用不当,不但起不到心理调节的作用,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学生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有利方面,更应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弱点。弄清那种类型的刺激情景使自己经常在情绪上受到困扰,便可以帮助自己认识弱点,从而找到办法提高自己应对应激的能力。
三、 锻炼自我素养
锻炼自我素养、培养健康心理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要从多发面进行锻炼。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为人生观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对人的心理也起着调节、支配作用,树立正确人生观对于培养健康的心理、塑造健全的人格都有重要意义。其次要有自知之明,充分了解自己并欣然接受自己,努力调整“现实我”与“理想我”的差距,正视自己的功过得失,才能心安理得,避免心理冲突。此外,还应有意识的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锻炼意志、增强自信心;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坚持体育锻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广泛的爱好与兴趣;热爱学习;矫正消极性格等,都有益于锻炼自我素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人具有社会性,需要得到别人的支持、安慰与帮助。孤独、隔离感是许多情感障碍的核心。只有同他人在一起,才能克服个人在陷入困境时的偏见,同他人一起分担忧愁,常常可帮助自己改变对事物的消极认识,找到解决办法。要提倡关心和帮助他人,这可增强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培养多种兴趣可以对抗厌倦和不愉快的情绪,经常处于抑郁状态的人不可能有广泛的兴趣。对一门学科知之越多便会越感兴趣,每个人都有潜能可挖掘,开发自己的潜能可获得胜任感,从而增强自尊与自信。
四、 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个人的自我了解与自助能力总是有限的,不要企求单枪匹马解决一切心理问题。当自己发觉情绪难以平静下来,难以客观地考虑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或虽然多方努力但无进展的时候,正是寻求专业人员(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帮助的时机,不能待到感觉窘迫不堪、精神快要崩溃时才寻求帮助。寻求专业人员帮助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情绪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