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内涵发展的课程实践r——江苏省无锡市胡埭中学“立人文化”课程改革评析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ona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内涵发展是基于学校的内在规定性,通过学校运行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有机融合,彰显学校的育人功能,进而实现学校课程育人的目的.在学校运行各构成要素中,文化处于核心地位,是学校发展的精神之魂.江苏省无锡市胡埭中学将“立人”作为核心办学理念,生成了以“立人”为主题的学校文化,旨在培养有“为国为民之志、修德修身之行、成业成人之实”的大写的“人”.
其他文献
以观摩2020年连云港市高中英语Integrated skills板块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比赛为切入点,探讨该板块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参赛教师在赛课中的某些教学片段,阐述Integrated skills板块听、说、读、看、写的设计与呈现策略,综合运用听、说、读、看、写技能,完成语言技能融合的活动.据此提出,在运用听、看、读理解性技能的基础上,向说、写表达性技能过渡,完成开放性的活动,形成个性化的输出,发展语言能力.
面对写作教学指导无序化与空洞化的窘境,我们基于学校的“乡村阅读”活动课程,以写作训练实践为对象,进行读写结合练习.我们认真梳理“乡村阅读”与写作训练的结合点,设置多类型写作支架,借助“支架式教学”,整合读写目标,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融合互通.笔者在七年级下学期将教材与“乡村阅读”活动课程相结合,开设了“细节描写”的专题指导训练课.
数学概念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习题讲解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把握题目本质的能力、简化数学运算的能力、转化与化归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历史与政治学科的融合是一线教学中惯有的思想和模式,但就此展开的实践研究却不是很多,在强调素养目标的今天,政史学科的融合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许春凤名师成长营确立了“素养目标导向下的政史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的研究主题,通过加强目标和人格建设提升共同体的内驱力,通过主题和研讨加强共同体的行动力,通过示范和磨合增强共同体的凝聚力.
对幼小衔接的焦虑往往是家长、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针对幼小衔接,学校可采用“小幼衔接”的方式优化管理,合理规划小学新生的课程内容,研发校本综合实践课程,设计游戏化教学方式,开启家校协同模式,从而推进小学入学适应教育,解决衔接焦虑问题.
在美术教学中实施单元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高中美术剪纸艺术单元课程的设计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三个方面阐述高中美术单元教学如何经历从“解构”到“统整”的设计过程.
长期以来受知识本位的教学状况和语法翻译法的干扰和影响,许多中小学英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书面表达训练的过程中过多地强调和关注语言形式的准确、要点的涵盖,忽略了对语言表达得体、适宜性的强调,以至于学生的书面表达普遍表现出呆板、生硬、程式化、缺乏可读性等问题.从语用的视角,提出“增强语用意识,优化书面表达”的观点,有助于解决义务教育阶段书面表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无锡市胡埭中学以“立人”为办学理念,旨在培养有“为国为民之志、修德修身之行、成业成人之实”的学子,积极打造“乡村阅读”“ 奔跑绿茵”等具有“立人”文化特色的课程.
期刊
名著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要精心选择导读内容,注重阅读过程体验,并根据文体特点巧妙设计阅读任务,尝试读写融通,建构有层次、有深度的课堂学习任务链,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随着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评价也成为牵动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牛鼻子”.而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评价还存在评价指标单一、评价指标模糊、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过少、评价数据失真等诸多问题.这导致教学评价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无法成为历史教学策略调整和历史教学活动设计的客观依据.为此,要从学科育人的高度出发,从历史教学的指标体系、评价方式和关键环节多个层面来改进教学评价,切实提升初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