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计划”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探索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j77243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需求,教育部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卓越计划”的需求,探讨了目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总结了我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施“卓越计划”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卓越计划”未来应着重解决的三个方面。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体系;“双师制”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103-02
  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1]。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北京建筑大学被教育部列为第二批“卓越计划”实施高校,我校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在2012年被确立为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主干专业课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课程教学也面临新的挑战。本文针对“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需求,结合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特点,分析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总结了我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施“卓越计划”的教学实践,指出了“卓越计划”的发展方向。
  1.目前建筑给水排水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为工业和民用建筑提供必须的生产条件和舒适、卫生、安全的生活环境的应用科学。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授课和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建筑内部的给水、消防给水、排水、雨水、热水供应以及水景、游泳池给水排水、小区给水排水和建筑中水的基本理论、设计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居于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设备安装、系统管理与维护等方面能力。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特点和“卓越计划”的要求,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如下:(1)课程体系与实践需求存在差距。目前传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体系主要包含课堂教学“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和实践环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毕业设计”。课程设置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实习实验环节和创新教育环节缺失或比重偏低,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弱。此外,尽管有些高校也设置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习内容,但由于实习单位落实困难,实施效果也不如人意。(2)教材内容滞后于实践发展。近年来,以生态环保为核心,以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建设为代表的科技发展需求,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教材内容无法有效覆盖上述内容。(3)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普遍不足。当前高校教师多为“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同时多数高校尽管鼓励青年教师开展工程实践,但配套制度缺失,导致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难于开展。
  2.我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施“卓越计划”的教学实践
  2.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教学体系
  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在原有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理论教学环节,不断强化工程实践和创新实践教学环节,逐步形成了涵盖基础理论教学、基础实践教学、综合工程实践教学与应用创新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新的教学体系。
  (1)基础理论教学。根据我国城市化建设需求,在原有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增设建筑消防技术和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不断完善理论教学知识体系,使理论教学符合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需求。
  (2)基础实践教学。在各教学环节中灵活穿插调研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同时设置认识实习、实验等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感性认识,不断深化基础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我校是全国率先开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试验的院校之一。目前,我校已设计并开出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基础实验主要包括“建筑排水管道水力工况实验”、“虹吸式雨水斗水力工况实验”、“卫生器具安装与管道连接实验”、“建筑排水管道噪声测定实验”等实验项目。
  (3)综合工程实践教学。设置专业案例分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综合实习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
  (4)应用创新实践教学。采用研讨式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设置课内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在了解当前建筑给水排水专业领域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创新实践,自主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强化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 积极实践,探索“双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为弥补校内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但理论优势明显的实际情况,与企业联合,建立“双师制”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与“建筑消防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均聘请设计院资深工程师承担1/3以上的课堂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全面掌握建筑给排水系统基本理论的同时,深化学习内容、增强工程意识;在毕业设计中,每名学生皆由校内教师与设计院外聘教师共同指导,一方面强化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实际设计流程、设计要求以及面临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具有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建筑给排水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2.3 注重实际需求,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
  充分利用我校在城市节水、雨水利用等方面的科技优势,使课程教学贴近实际,与首都城市建设发展需求协调一致。一方面通过调整教学大纲,在培养计划中落实建筑节水设计、可再生能源加热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概念及设计要点等内容。另一方面,在课堂和实践教学中,通过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亦庄开发区、东方太阳城、国家大剧院等典型案例,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科技发展,了解行业需求,使建筑给排水工程教学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
  3.结语
  “卓越计划”是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2]。我校基于“卓越计划”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实践探索表明,在完善教学体系的同时,探索建立“双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为了确保“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未来应着重解决好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探索建立企业深度参与教学环节的长效机制,激发企业的长期参与积极性;
  (2)在强化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探索建立优秀本科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3)长期以来形成的被动式教学模式,使得研讨式教学的开展面临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资助项目:北京建筑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参考文献:
  [1]郑树彬,朱文良,方宇等.“卓越计划”下的城轨车辆专业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设计,大学教育,2013,No.1.
  [2]温华兵,杨兴林. 面向企业的船舶轮机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价值工程,2015,No.11.
其他文献
汽车试验场特种路面种类繁多,其结构形式也不尽相同,施工时质量控制要点也随之变化。施工时必须根据不同特种路面的特点,结合施工工艺,分析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影响施工质量的
通过对日常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影响塔式起重机选型与定位因素进行一一列举和分析,论述塔式起重机如何进行合理的选型和定位,旨在有效地提高塔机的使用效率,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建
工程质量直接影响着百姓的安居乐业,关乎群众的根本利益,牢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行政职责,切实做好质量投诉处理工作,大胆探索行之有效的投诉处理措施办法,赢得人民群众的满意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各高职高专院校招生人数急剧增加,教育资源紧缺,大班教学在现阶段及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普遍存在,大班教学制度凸显的问题日益严重。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班教学存在的一些不良心理影响,提出优化措施,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高专;大班教学;心理影响;教学效果;优化措施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紧缺,不仅公
在豫南新农村建设中,为了节约社会资源,降低基本建设成本,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研究采用传统遮阳、天然采光、自然通风、低技术采暖与制冷等绿色低成本技术,结果节约了资源和能源,减少
<正>当今的中国最根本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实现这一根本性任务,就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那样:“任何事都要靠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
市场经济是以法制为基础的规则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企业成为独立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等价交换成为市场行为基本准则的情况下,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各种
建筑物并不是死物,也是鲜活存在的,是有着感觉和情感的,这可以通过建筑物的外观来表达出来。当我们可以根据对他人的第一眼印象得出其性格、心理等,建筑物的外观同样是人们读懂其
摘 要: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政策的倾斜,高职院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任重而道远,同时,也是高校德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探索点和突破口。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现状;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242-01  高职院校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应
图书馆作为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象征,其标志性地住越来越被社会认同。现代图书馆建筑的外观造型充分体现了文化建筑的性格与特征,符合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与周围的文化环境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