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艳丽怒放的牡丹——试评回族民间叙事长诗《紫花儿》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yul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回族民间文学极其丰富多彩。从已经发表的作品来看,《紫花儿》是一部十分难得的优秀民间叙事长诗。透过它那民族特色浓郁的诗行,给读者思想艺术上的感染是多方面的。它犹如一朵艳丽怒放的牡丹,赢得了广大回汉族群众的喜爱和珍视。并为我们研究回族历史,探索回族的民族特质,掌握回族生活习俗等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一曲高亢的爱情欢歌《紫花儿》是以回族青年紫花儿与姑舅哥之间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贯穿全篇的。连绵起伏的六盘山,滚滚流淌的清水河,养育了住在这里的回族人民,同时也是培植
其他文献
【正】 一随着藏族的伟大英雄史诗《格萨尔》走向世界范围,《格萨尔》研究也便成了世界范畴的课题。从十八世纪初开始,二百余年以来,从事格萨尔研究的,有国内人员,也有国外人
<正> 1986年11月,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蒙古族学者扎·仁钦道尔吉同志撰写的《蒙古民间文学论文集》(以下简称《论文集》)。这是作者长期研究蒙古族民间文学,特别是系统研究蒙古族英雄史诗的重要成果。迄今为止,国内外出版的民间文学论著中,专门论述蒙古族民间文学各种体裁,而且是用本民族文字撰写的论文集,为数不多。该《论文集》二十六万字由一篇序言、两篇书序和十六篇论文(1959年——1985年间)组成。其中,包括在西德和苏联发表或即将发表的五篇论文。根据论文写作时间,我们可把《论文集》分为三组。
<正>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源源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向少数民族聚居的山村牧区输入,少数民族开始重新选择和确定自己的生活位置。各少数民族因种种历史原因造成的封闭文化形态被频繁的交往打破了,出现了采取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一个全国性的、世界性的大文化格局正在重新形成。“随着各民族之间文化接触的加强,……一些过去产生的特点变得越来越少,而在某个民族单位中新产生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却很快变成其他民族的财富”。因
<正> 《福乐智慧》不仅在维吾尔文学中,即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可以丝毫不为夸张地说是一个奇迹。它比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的《神曲》,差不多早了两百伍十年。它上承鄂尔浑时代突厥、回纥汗国光辉的碑铭传记文学传统,复横向地从祖国大家庭各民族,特别是汉族,以及中近东一带许多国家,尤其是阿拉伯、波斯的灿烂文化宝库中,借鉴并广泛吸取其精华,结合自己对喀喇汗朝的耿耿忧思(因为当时的王国,虽在鼎盛时期,但已如中天之日,颇有一些令人焦烦问
<正> 《诺尔桑王子的故事》是我国藏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藏族地区已流传一千多年,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后来又被搬上舞台,成为最早上演的八大藏族的剧目之之。它讲的是诺尔桑王子和意乐仙女之间的爱情故事:诺尔桑是北方阿丹国的王子,他年轻、英俊、贤明,深受人民的爱戴。他的妃子意乐仙女不但美丽、贤淑,而且十分善良,受到了王子的宠爱,广大人民对她也十
<正> 关于民族文学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近年来多有讨论,有融合说、个性说、化合反映说等等。在一九八七年五月召开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上,就上述各种观点进行了热烈的阐发和交流。民族文学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内容和规律,有许多地方同样适应民族文学,当然民族文学也有着独立于其他民族文化现象的自身表现和规律。本文力图从对民族文化总体考察中,对民族文学特征作
<正> 应日本国学术振兴会的邀请,云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云大中文系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室主任李子贤于1987年4月10日赴日本作为期4个月的学术交流活动。目前,李子贤同志已分别在东京都立大学、庆应大学、学习院大学、东京女子大学和大阪民族博物
<正> 在近代蒙古族文坛上,以诗歌创作而论,出现了古拉兰萨(1820—1851年)、贡纳楚克(1832—1866年)、嵩威丹精(1834—1898)、尹湛纳希(1837—1892)四兄弟同一风格的诗作。他们秉承家学遗风,在蒙文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学习、吸收汉族格律诗的形式,接受汉族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开创了蒙文诗歌的民族新形式。古拉兰萨为长兄,从诗歌创作的地位看,可算弟兄中之佼佼者。尹湛纳希最幼,成就却是多方面的,是这一家族的集大成者。从他们诗作的
<正> 苗族的古歌,在苗族的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苗族远古文化的光辉结晶,堪称苗族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我国五十多个兄弟民族中,苗族人口较多,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湖北、广西和广东等省区。苗族蕴藏着大量的民间文学,它们有散文式的,有韵文体的,尤以韵文体的古歌最多,而又最为精彩。对苗族古歌的发掘、搜集、整理,早在五十年代就做了不少工作。但是,这颗宝珠是近几年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方才金翠华彩,光焰夺目。贵州人民出版社于一九七九年,将八千余行的《苗族古歌》一
<正> 新时期的壮族文学,较建国后十七年间有了比较全面的发展与进步。如果说,建国后的十七年壮族文学获得的突出成就,表现在搜集整理、开掘壮族民间文化的遗产,揭开了蕴藏在壮族人民口头之中丰富的文学宝库的话,那么,在壮族民间文学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民间文学工作者,则在新时期的前十年中展露了才华,而成为壮族文学创作队伍中的骨干力量,随着他们创作成果不断增加,使新时期壮族文学逐步走向以作家文学为主体的兴旺和繁荣的局面,突现出这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