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长三角经济圈发展历程进行了介绍,分析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协同、专项合作、交通便捷等方面优势,为其他区域发展起到一些借鉴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发展;新模式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丰饶,水系密布,35.9万平方公里地域面积占全国1/26,区域经济总量占全国1/4,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高质量发展、深度全面合作开创新举措,更好地发挥对外开放的重要作用,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框架,为区域发展提供创新模式和格局。
一、长三角地区悠久历史和区域优势
从明代开始,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地已发展成沿江贸易的商业交易中心。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至今已走过37年发展历程,从1982年的“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9个城市,到1992年的“长三角城市群”14个地级市,2016年“长三角洲城市群”26个地级市,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念和空间范围不断扩展,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以上海为核心、多城市在经济贸易、科技创新、交通体系、人才流通等各方面深度合作、共同发展。长三角城市群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腹地广阔,拥有现代化江海港口群和机场群,高速公路网和公铁交通干线健全,中国城镇化基础最好、便于物流通运、创新人才汇集。
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举措
区域高质量发展发挥核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城市群区域发展的样板,上海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制定区域规划发展的顶层设计,积极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点,深入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共建共享、协同发展,不断提升产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把握区位优势和发展方向,建设规模体量大、成长型高、引领性强的战略性产业集群,形成科技创新资源密集、产业集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覆盖了交通能源、科技创新、产业、信息化、信用、环保、公共服务、商务金融等合作专题,聚焦交通互联互通、能源互济互保、产业协同创新、信息网络高速泛在、环境整治联防联控、公共服务普惠便利、市场开放活力有序,与区域城市群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通过一市三省建立形式多样的交流会谈、区域合作在科技人才流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仪器共享、创新产业对接等各领域、全方位的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协同联动发展。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协同效应,迫需要切解决重点领域中的产业协同创新、环境整治联合防控等“卡脖子”问题,实现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在全球竞争和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平台新布局,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集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行动纲要》明确以科技协同创新、产业一体化发展,到2021年,工人智能、集成電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在创新平台协作、产业资源共享、技术市场互联、科技项目合作、人才与资本要求流动,共建具有活力和竞争力产业生态,各地将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发挥产业特色和优势,推动建立产业联盟,发掘产业上下游资源和产业发展合作方向,产业联盟抱团发展,让产业逐渐形成统一并提高行业标准,实现资源的自由配置和错位竞争,取代无序竞争和产业结构同质化的瓶颈。
跨区域问的科技创新圈在长三角地区已流通使用,政府引导资金、企业需求、科技研发资源通过创新圈紧密的联结在一起,有效的协同联结创新政产学研。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圈购买服务,激励市场化服务平台加盟研发平台,服务范围扩大到长三期区域,拓展核心城市的服务业务范围,企业通过购买外部服务共享长三角区域内高质量的技术服务、检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研发设备仪器的共享服务以及创新创业培训服务,有效降低企业创新研发成本。
长三角区域在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创新融合,与产业经济协同发展。技术转移体系的构建,充分遵从市场的规律与需求,避免市场同质化竞争,拓宽不同创新主体之间交流和合作渠道,聚焦创新链、产业链与服务链协同发展,在政策、制度、服务、平台各方面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向融合、高效的目标迈进,科技“飞地”模式的建成,打通人才和项目在大城市孵化与本土产业化联动发展,实现区域创新资源与产业结构的优势互补。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将“最强大脑”研发中心落地上海、杭州、南京等创新资源集聚地,拓宽引才渠道、创新引才模式,各地市科技研发和技术交流更加密切,将进一步强化与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合的示范区建设,推动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合作,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
三、区域一体化发展大势所趋,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模式引领新趋势。
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要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建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形成创新引领的区域产业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对推动区域一体化和协调发展具有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打破行政壁垒约束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流动,优化产业结构,探索区域合作的新形势和新举措,推进跨区域、跨领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合作,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转移,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制高点,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拓展全球创新网络。
四、结论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成效显著,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但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减少空问发展显著差异、树立区域科创资源有效协同管理和开放共享、有序利用:建设涵盖重点领域科学数据、重大科学设施、创新基地、仪器设备、科技人才、公共服务等科技创新资源要素白南流动: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各方参与、互惠共赢”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在破除教育、医疗、信息、等公共服务上的区域壁垒和科学数据库、专家库、数据等科技创新资源要素的区域壁垒中协同共商、减少地区问差异化。
因此,长三角各地要在合作共建、突破行政区域壁垒上发挥协同效应,长三角一体化上升国家战略后,更加聚焦政策支持、项目发展、营商环境,进一步释放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潜力,以全方位、多领域的深度改革推动长三角城市群逐步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作者简介:
周玄,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安徽芜湖。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发展;新模式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丰饶,水系密布,35.9万平方公里地域面积占全国1/26,区域经济总量占全国1/4,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高质量发展、深度全面合作开创新举措,更好地发挥对外开放的重要作用,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框架,为区域发展提供创新模式和格局。
一、长三角地区悠久历史和区域优势
从明代开始,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地已发展成沿江贸易的商业交易中心。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至今已走过37年发展历程,从1982年的“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9个城市,到1992年的“长三角城市群”14个地级市,2016年“长三角洲城市群”26个地级市,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念和空间范围不断扩展,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以上海为核心、多城市在经济贸易、科技创新、交通体系、人才流通等各方面深度合作、共同发展。长三角城市群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腹地广阔,拥有现代化江海港口群和机场群,高速公路网和公铁交通干线健全,中国城镇化基础最好、便于物流通运、创新人才汇集。
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举措
区域高质量发展发挥核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城市群区域发展的样板,上海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制定区域规划发展的顶层设计,积极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点,深入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共建共享、协同发展,不断提升产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把握区位优势和发展方向,建设规模体量大、成长型高、引领性强的战略性产业集群,形成科技创新资源密集、产业集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覆盖了交通能源、科技创新、产业、信息化、信用、环保、公共服务、商务金融等合作专题,聚焦交通互联互通、能源互济互保、产业协同创新、信息网络高速泛在、环境整治联防联控、公共服务普惠便利、市场开放活力有序,与区域城市群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通过一市三省建立形式多样的交流会谈、区域合作在科技人才流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仪器共享、创新产业对接等各领域、全方位的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协同联动发展。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协同效应,迫需要切解决重点领域中的产业协同创新、环境整治联合防控等“卡脖子”问题,实现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在全球竞争和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平台新布局,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集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行动纲要》明确以科技协同创新、产业一体化发展,到2021年,工人智能、集成電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在创新平台协作、产业资源共享、技术市场互联、科技项目合作、人才与资本要求流动,共建具有活力和竞争力产业生态,各地将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发挥产业特色和优势,推动建立产业联盟,发掘产业上下游资源和产业发展合作方向,产业联盟抱团发展,让产业逐渐形成统一并提高行业标准,实现资源的自由配置和错位竞争,取代无序竞争和产业结构同质化的瓶颈。
跨区域问的科技创新圈在长三角地区已流通使用,政府引导资金、企业需求、科技研发资源通过创新圈紧密的联结在一起,有效的协同联结创新政产学研。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圈购买服务,激励市场化服务平台加盟研发平台,服务范围扩大到长三期区域,拓展核心城市的服务业务范围,企业通过购买外部服务共享长三角区域内高质量的技术服务、检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研发设备仪器的共享服务以及创新创业培训服务,有效降低企业创新研发成本。
长三角区域在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创新融合,与产业经济协同发展。技术转移体系的构建,充分遵从市场的规律与需求,避免市场同质化竞争,拓宽不同创新主体之间交流和合作渠道,聚焦创新链、产业链与服务链协同发展,在政策、制度、服务、平台各方面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向融合、高效的目标迈进,科技“飞地”模式的建成,打通人才和项目在大城市孵化与本土产业化联动发展,实现区域创新资源与产业结构的优势互补。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将“最强大脑”研发中心落地上海、杭州、南京等创新资源集聚地,拓宽引才渠道、创新引才模式,各地市科技研发和技术交流更加密切,将进一步强化与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合的示范区建设,推动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合作,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
三、区域一体化发展大势所趋,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模式引领新趋势。
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要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建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形成创新引领的区域产业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对推动区域一体化和协调发展具有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打破行政壁垒约束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流动,优化产业结构,探索区域合作的新形势和新举措,推进跨区域、跨领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合作,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转移,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制高点,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拓展全球创新网络。
四、结论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成效显著,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但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减少空问发展显著差异、树立区域科创资源有效协同管理和开放共享、有序利用:建设涵盖重点领域科学数据、重大科学设施、创新基地、仪器设备、科技人才、公共服务等科技创新资源要素白南流动: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各方参与、互惠共赢”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在破除教育、医疗、信息、等公共服务上的区域壁垒和科学数据库、专家库、数据等科技创新资源要素的区域壁垒中协同共商、减少地区问差异化。
因此,长三角各地要在合作共建、突破行政区域壁垒上发挥协同效应,长三角一体化上升国家战略后,更加聚焦政策支持、项目发展、营商环境,进一步释放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潜力,以全方位、多领域的深度改革推动长三角城市群逐步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作者简介:
周玄,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安徽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