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冀的眼泪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yis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古城墙,是这片土地上的灵魂。作为都城,西安容纳了中国历史的哭与笑,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兴与衰。西安的表情,几乎就是中华文明的原始图谱,有三千年文字记录的文明史,几乎一半年代都围绕着西安。当地球上大多数城市还处于蛮荒之时,西安已经是一个熙熙攘攘的繁茂都市,腥风血雨,培植了西安无与伦比的顽强与执著。在中国历代许多城墙遇到人为拆毁,唯有这西安古城墙屡经劫难,历经战事沧桑,一任风雨的剥蚀,却安然无恙地保存了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是一件幸事。
  历史扭身而去,繁华瞬间凋敝,西安古城墙却紧紧地相伴着我们。
  尽管这座在近代思潮冲击中失意的城市,涌进了太多的过客,失却了往昔的亮丽与协调,尽管紧贴它身边现代火车站的车水马龙,瓮城内停车场的废气,无情地碾压过古城墙的躯体,窒息它的呼吸;冷酷的历史似铁石心肠,眼看着它一点点地磨损,一点点地风化,今天繁华的热闹遮掩不了过往无奈的消失;风雨中,只遗下遥远的地下传来的秦陵哀歌,与一串串希冀的眼泪。
  
  (1)
  西安古城墙上,倾盆大雨。
  雨,似水帘般从观光车的顶棚四周,泼下。我独自一人,坐在车中躲雨。
  透过雨帘,望着来来往往还在冒雨穿梭的游人--眼前,这群东欧人穿着五颜六色的雨衣,全然不顾下雨,陆续地归还了游古城租赁的自行车后,在雨中欢呼合影;远远,那对情侣合力骑着一辆双人自行车,望雨相视而笑,静静地驶过,眼前跑步躲雨的、在雨中漫步和镇静地收车并发放雨衣给游人的管理员,人,渐渐开始稀少……
  暴雨和夜幕,终于恣肆地赶走了古城墙上的游人,仅剩天空沙沙落声的雨和古城幽幽倾诉的岁月。我清晰地看到--岁月,似影片倒带般,从眼前快速地闪过;同样的瓢泼大雨、同样的青灰垛口、同样的宽阔城道,那飘扬的战旗,震响的战鼓,战火中身着盔甲持矛的将士们……那些硝烟在风雨中谱写了今天的历史。
  从未想到西安古城墙,竟是如此的雄伟!
  第一次见面,便被它深深地震撼。论年龄,世界上没有几个城市比得上西安。论气势,世界城墙中西安古城墙堪称第一。
  我兴奋地在城墙的南大门上打电话,“太了不起了!太值得敬畏,值得骄傲了。”我按忍不住地告诉远在美国的妹妹,“我们在国外见过类似的古城墙不止8座吧,但没有一座能与我们西安的相媲美!”
  古城墙,赫然垒起了我的自豪。
  雨幕中,古城墙被雨水洗净了铅华和伤痕,稳稳地卧覆在大地上,彰显着一派大国气象,这气象隐隐然从每一块古青砖中溢出,从每一座城门溢出,从每一件楼阁雕纹溢出,这些气象,经由长约14公里的古城墙与天际的磅礴大雨汇合而成,直冲蓝天,何等气势!
  这座古城墙好大。
  这次我们是专程去麦积山石窟,路过西安,时间仅有一天,要去五六个地点。因古城墙的外围,经常在各种照片中看到,熟视无睹的惯例,将古城墙安排在最后。天公也不作美,整天一直阴雨,我们到城墙脚下已是下午5点。可当我经过它的“吊桥”、它的“瓮城”,攀踏上它“箭城”的古青砖台阶,站在它肩脊上的瞬间--
  “哇!”我不禁深深的吸一口气,只见那豁然开朗的城墙上,满满地排列着,边缘被岁月磨损的锃亮圆滑的灰色石砖,它们默默地连着一座接一座的烽火台,望不到边。仿佛无语地提醒我们,这曾经一时无二建筑物的伟大!它呈长四方形,总长度达13740余米,宽18余米。在上面行走一圈要六七个小时,自行车骑一圈要两个多小时。
  (2)
  古城墙,你是这片土地上的灵魂。历史扭身而去,繁华瞬间凋敝,而你却紧紧地地相伴着我们。尽管你已失却了往昔的亮丽与丰姿,紧贴你身边现代火车站的车水马龙,瓮城内停车场的废气,它们无情地碾压过你的躯体,窒息你的呼吸,冷酷的历史又似铁石心肠,眼睁睁地看着你一点点地磨损,一点点地风化。
  这座在近代思潮冲击中失意的城市,涌进了太多的过客,人类的势利昭然若现,当它为了繁华经济的新欢,就再也不肯多瞥古城墙一眼。这座曾被雄亮的号角鼓动的城墙,已寂寞地闭上眼睛,躲进历史的怀里沉睡,那雄踞东南西北角的城门和箭楼,连起的仅是古城墙灰砖们的昔日记忆。
  如今,失声的士兵只能静望着你过重的城墙沉默。
  作为都城,西安容纳了中国历史的哭与笑,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兴与衰。西安的表情,几乎就是中华文明的原始图谱,3000年有文字记录的文明史,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围绕着西安。当地球上大多数城市还处于蛮荒之时,西安已经是一个熙熙攘攘的繁茂都市,你南倚巍峨的秦岭,北望沃野千里的平原,盘四关之内,踞天府之腹。一个都城一次次在烈火中焚毁,又一次次从废墟中顽强地挺拔而起。腥风血雨,培植了你无与伦比的顽强与执著。在中国历代许多城墙遇到人为拆毁。唯有你屡经劫难,历经战事苍桑,一任风雨的剥蚀,却安然无恙地保存了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是一件幸事。
  可你能再次从废都中崛起吗?
  雨越下越大,我困在观光车上,陪伴你一起沐浴着大自然的慰藉。远处古城墙永宁门的广场,仍旌旗挥动,在上演大型歌舞剧--梦回长安,一阵阵地传来动人音乐,像是歌颂着华夏民族的辉煌成就,也像是悼念着那起起落落的悲黯史实,更像是遥远地下传来的秦陵哀歌,当年李太白就在一个清冷的春日,于长安声声骊歌中写下送别之诗:“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那一刻,我骇然觉醒到岁月是那么冷酷无情,那么无从抗拒。尽管我们努力地使生活富裕了些,而我们今天的光辉和执著,到了明天,可能连一个令人感叹的小故事都不是。
  可城墙,本是战争的工具。一个防御暴力的武器,竟然以一种文明,呈现在现代我们的视野之中。这让我不得不对生命的哲学感到无奈,抑或,这能成为我们一种提醒和思索的能量?
  
  
  
  
  是否这些年,我们对世界、对自己有不少时空错觉?对几千年中华文明的自信,难以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创新融汇贯通?
  古城墙,你是我们民族的自豪!
  它日,能为我们今天的作为,自豪吗?
  透过雨雾,我欲想穿越这座建筑史上堪称奇迹的庞然大物的时空,追寻历史的真谛,才恍然发现,你已经被现代都市嫁接的不伦不类,伸手触摸到的仅仅是,你与大雨一起洒落的一串串希冀的眼泪。
  链接
  西安古城墙,也叫西安明城墙,从隋唐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6-18米,顶宽12-14米,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3241米,总周长13.74公里。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西安城墙是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风貌完全的城墙与护城河及环城公园组成了西安市一大旅游景观。
  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城门发生种种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的沉浮丧衰。
其他文献
“这么一想,因为拍照已经成为我的生理反应,我无法说出应该要如何拍,或怎样才是对的拍法。摄影实在和我的生理状态太契合了,所以我才会说自己是摄影天才。因为,摄影,就等于我。”1——荒木经惟  荒木经惟,这个从未在大陆出版过作品集的日本摄影大师早已通过各种渠道被广大艺术爱好者所熟知。他标志性的猫耳发型,八字胡,圆片墨镜,自绘的无袖T恤,背带裤,举着各式各样的胶卷机,狂狷个性的外表满足了所有荒木迷关于偶像
期刊
(1)  真是一个很奇怪的感觉,一直觉得和这“三圣像”熟悉,熟悉到无需将它留在记忆里,闭着眼睛就知道它在那里。可这几年去寻它,竟三番五次的碰壁,找不到。  对它最清晰的记忆,是9年前,去杭州凤凰山宋城遗址的后花园圣果寺,在像被神灵用刀猛砍直劈而下的峭壁上,依崖雕琢着3尊高近10米的佛陀造像,中间巍立的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分坐左右,我们杭州人简称为三圣像。虽然当时它已经残缺不全,但依稀
期刊
记得我们在小的时候,在抗日战争年代,我们是看着苏联的小说,听着苏联的音乐参加革命的,我从11岁就参加了新四军,做一个文工团的小战士,一直能够梦想到俄罗斯,后来到苏联去学习油画,更感到高兴,我们当时说是第二故乡。  我记得得知苏联解体的那天晚上,我们当时的学生和梅尔尼科夫老师一起聚会,正好喝茶、吃饭,他流着眼泪非常感动,我们一起唱着俄罗斯的民歌《卡秋莎》,他说我们回想卫国战争的时期,我们保卫祖国的日
期刊
佛教雕塑艺术起源于古代印度,是传播佛教、实现佛门普渡众生理想的重要方式。中国佛教造像艺术是伴随印度佛教及其艺术在中国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容纳百川的中华文明吸收了印度犍陀罗、马土腊和笈多风格佛教雕刻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富有本土特色的佛教雕刻艺术。  中国佛教雕刻崇高庄严,淳厚质朴,浪漫飘逸,积淀着中华民族坚定沉郁、勤劳忍耐、豁达和平的精神,凝聚着历代匠师的聪明智慧和虔诚敬重,
期刊
冬宫的埃尔米塔日剧院,是叶卡捷琳娜二世于1783年下令兴建的,担当设计的是宫廷建筑师克瓦连吉。这座皇家剧院规模不大,只能容纳两百多人。观众席不是正对着舞台,而是由中央的一条通道给分成左右两部分。座椅呈圆弧形,所以从远处看,它就像一个裂成两瓣的红石榴。  这颗红石榴诱惑着我们,谁不想品尝它内里洋溢的汁液呢!更何况即将在此上演的,是柴可夫斯基的著名芭蕾舞剧《天鹅湖》。所以尽管票价高达三千卢布,折合人民
期刊
我记得曾有一个时候,我们很少能够从本国的刊物上,知道一点苏联的情形。虽是文艺罢,有些可敬的作家和学者们,也如千金小姐遇到柏油一样,不但决不沾手,离得还远呢,却已经皱起了鼻子。近一两年可不同了,自然间或还看见几幅从外国刊物上取来的讽刺画,但更多的是真心的介绍着建设的成绩,令人抬起头来,看见飞机,水闸,工人住宅,集体农场,不再专门两眼看地,惦记着破皮鞋摇头叹气了。这些介绍者,都并非有所谓可怕的政治倾向
期刊
为了寻觅绵亘千余年的石窟造像艺术,我们开始了图记石窟造像之旅。作为中国石窟艺术变革“里程碑”的洛阳龙门石窟便成了我们的第一站。  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风格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魏孝文帝以前的石窟造像面相丰盈,神态温和宁静,突出了佛的伟岸和庄严。北魏造像多为削瘦的“秀骨清像”,宽袍大袖,衣裙层层垂悬,形成疏密间杂、通体流畅的衣饰线条,传承了印度马图拉艺术风格的特征,这个时期的造像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
期刊
一代画坛泰斗、艺术大师潘天寿与我同是浙江宁海人,是我从小就尊敬的乡贤。  他1897年出生于宁海冠庄,离城不到10里路。1910年春,入县城正学小学读书,接受西式学校教育,课余喜爱书法、绘画、刻印。他在县城纸铺购得《芥子园画谱》及数本名人法帖,成为他自学中国画和书法的启蒙教材,从此他立志毕生从事中国画。  潘天寿家乡村子旁,有一座不高的山叫雷婆头山(峰)。因此潘天寿就以“雷婆头峰”作为自己的名号。
期刊
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建德市岭后村洋田山自然村,有一间小屋。小屋在海拔约200米的一块向阳的小坡上,这在杭嘉湖平原上也算是有些高度了。相对而言,这要比火炉之夏的杭州凉爽了许多。千岛湖,新安江的精灵让我的小屋成了白云歇脚的地方,尤其是山雨霏霏的前前后后。眼见云气由山谷间慢慢向上升腾,在黛青色的山峦上亲昵地缠绵,风情万种,我曾拍摄到一张龙首接龙尾的吉祥白云。这里是白云的生处,这里是白云的家,我的小屋
期刊
俄罗斯,这个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国家,饱受沧桑,却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俄罗斯的博物馆就是这个民族千年的历史缩影,今天它共有1700多个博物馆,年参观人数超过7500万。博物馆里美轮美奂的壁画,精美别致的瓷器,完美高超的雕像所散发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世界的目光也都聚焦在这里的各个博物馆。  到圣彼得堡,不能不去圣彼得堡的埃尔米塔日博物馆,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