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博物馆的模样

来源 :小读者·阅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onis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座“国家历史博物馆”该是什么模样?上周,当我走进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之前,还满心期待一种“高大上”的古典模样。
  这导致我在参观过程中不时哈哈大笑。因为在这儿能看到的“历史文物”包括肯德基老爷爷造型的定风针、麦当劳金拱门形状的广告牌、李维斯牛仔裤、早期的米老鼠图案、19世纪的各类家用电器、1984年款的苹果电脑……还有一间门口写着“美国式民主”,大人小孩纷纷凑着星条旗合影的展室——我实在不知道这有啥好拍的。我只想拍把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画成秃毛小鸡仔的宣传画——毕竟是跟李鸿章大人握过手的美国总统啊,总算有点历史感。
  就这样,“历史博物馆”这个“高大上”的名词在我脑海中整个垮掉。
  什么博物館,这分明是个全家欢游乐场。直到在某一个橱窗中,看到一口与我太爷爷家灶头上镬子同款的凸底大铁锅,端端正正地挂在墙上,旁边还有一块匾,上书“参茸玉桂”几个饱满圆润的金字,我才张口结舌。
  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坐落在华盛顿宪法大道,是美国最大的历史博物馆。需要说明的是,在它的周围,也就是在美国首都的最中心地区,著名的国会山与林肯纪念堂中间,一一排列着许多反映国家文化的博物馆,比如美国国家美术馆、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非裔美国人历史文化馆、美国档案博物馆等等。
  但人们都说,要了解“什么是美国”,还得看历史博物馆。
  看起来,这展馆里“历史最悠久”的那一批老古董,也就两百年出头的历史——史上第一面星条旗,本杰明·富兰克林用过的佩剑给现场营造出微弱的历史感。这么一小部分特殊的文物散布在各个展馆里,大部分位置都被腾给了汽车、电器、厨房用具等与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遗迹”。老地铁车厢、大火车头、马车都被整体搬进博物馆,小孩子们欢快地跑进跑出。而那口端端正正挂在橱窗里的大铁锅,是地道的“中国制造”,在19世纪被某一位华人背到加州。“参茸玉桂”是1890年加利福尼亚某间华人店铺的招牌。这些物什的历史,也只比美国开国文物少了几十年。
  我发现悬挂大锅的展厅,主题是“我们从哪儿来”。美国人何以成为美国人,按照该展厅所说,是那个从19世纪背着铁锅从广东过来谋生的中国人,是“二战”后带着整套青瓷餐具和小矮桌去美国的韩国人,是带着15岁成人礼时要穿的漂亮纱裙的南美姑娘,是藏在货舱里被贩运到美洲的非洲奴隶,是带着不为欧洲所承认的信仰走上新大陆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后代,是20世纪80年代末抵达这里的各国留学生……他们一起构成了今日的“美国人”。
  展厅的解说牌上提到,几乎每一个族裔到来时,都希望保留并传承他们自己的文化。解说词下方,是一张旧金山某华人学校建校时的全员合影,黑白照片上工整的楷体字,让人仿佛一伸手便能触到当年劳工延续文脉的努力。而这些,在这座博物馆里,都是美国人奋斗故事的一部分。
  我不禁要问:种族融合的故事讲得那么和谐,是刻意回避了历史的黑暗面吗?提到排华运动了吗?当然是有的,尽管并不显眼。与排华相关的文物,是一个身着西装的华人男子的半身照和一张海关问询华人的笔录。1940年抵达芝加哥的孔先生,因为《排华法案》的限制,不得不假冒美国公民的儿子,接受海关的审查,才能进入美国。《排华法案》是美国法典第一次针对特定种族制定的移民法,当孔先生文质彬彬的面容与这部法案被放置到同一个橱窗中时,当今日司空见惯的权益因个人所属种族而被剥夺时,谁能说有罪的是那个试图蒙混过关的青年?
  就在写这篇文章时,我读到了毕业于北京大学博物馆学专业、现为佐治亚理工学院科技史博士沈辛成的一段话。这位专业博物馆爱好者,在解释“为什么爱去博物馆”问题时提到自己在纽约逛博物馆的经历。普通人参观博物馆,都只把展品当作一种“客体”来看,但在多种族杂居的地方,“你很难彻底成为一个完全‘主体’,成为一个和博物馆内容无关的人”。于是,参观博物馆就会变成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因为参观者对藏品会有休戚与共的感情。
  从这个观点延伸出去,我能想到,一个普通美国人去国家历史博物馆参观的感受:他会在这里发现他家往上五代每一代人的家庭装修、日常生活;他可能会看到他的祖母经历过怎样的种族压迫,遭遇过何种排斥,也可能会看到父辈参与过的战争与他们在军营里的生活。他会看到橱窗里有童年时父母给孩子准备的生日派对,会看到刚上大学那年让人艳羡的电脑,会看到邻居家爱吃的不知从哪儿来的味道奇怪的食物,也静静地躺在他曾祖父珍爱的《圣经》的不远处。
  国内朋友问我,美国的博物馆为什么这么不“高大上”?我不知道为什么。上网搜了搜,只看见美国媒体讨论的是怎么把博物馆造得更好玩,互动性更强。
  其实也不用探究什么说法。只那一瞬,在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看到一口大锅时的莫名亲切,看到旧金山华人学校模糊旧影时的百感交集,就已经胜过任何言辞了。
其他文献
那年,也是秋天,西安好几所中学联合组织了农林实践,也就是让孩子们去农场山间亲身参与以下三项工作中的一项:庄稼收割,畜牧养殖,伐木护林。为期一周,住在负责接待的农户家中。  不同学校的学生们是打乱了随机分配的,刚上初一的吴青青与另外五个女孩子分在一组,将要学习伐木护林。负责接待他们的伐木工李大叔李大婶,派女儿开了辆拖拉机来接她们,自己在家准备饭菜招待客人。吃得饱饱的,明天才有劲上山干活。  李家姐姐
期刊
第一关:趣味等式  填入正确的数字,使得成语完整的同时,成语中的数字等式也成立。  A.( )丝不苟+( )面楚歌=( )彩缤纷  B.( )龙戏珠+( )窍生烟=( )霄云外  C.( )面威风-( )顾茅庐=学富( )车  D.( )步成诗-( )气呵成=( )神无主  E.日上( )竿×( )更半夜=( )曲回肠  F.市无( )价×( )体投地=( )冬腊月  G.( )众一心÷( )步穿
期刊
古人善用詩歌抒发情感,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为了多积累诗词,感受诗词的美好,今天我们班上开展了一次“诗词大会”,谁能用动作与表情让自己的队友猜出诗句呢?现场火热直播中……  在今天的作文课上,老师先读了8句古诗并分别写在纸条上,然后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上台抽取诗句,然后用肢体或表情来表达诗句的意思。小组成员要根据他的表演,猜出是哪一句诗。  比赛开始了!我们组先表演,我被推选第一
期刊
古时候,某部落有一个聪明的青年,很会猜谜语,没有人能难得倒他。青年的聪明传到了酋长那里,酋长决定亲自试试他。他派人把青年找来,对他说:“听说你很会猜谜,我现在有一个小谜,你猜一猜怎样?”青年说:“不敢当!请你说吧。”酋长便说:“行也坐,站也坐,卧也坐,请猜一物。”青年听后,微微一笑说:“我也有一谜,请你猜出后,我再猜你的謎。我的谜是:行也卧,站也卧,坐也卧,也猜一物。”酋长听后久久猜不出来。青年见
期刊
杀戮是霸王龙们天生浸润到骨子里的特性。此时的龙三,虽然已经拥有健硕的体形,各方面都堪称完美,但是他生性平和,从不主动猎杀无辜,因此在龙群中仍然是不起眼的,连老龙王都常常忽略他的存在。  每次大规模捕猎完,他都要等大伙儿吃完,才去吃他们吃剩的。偶尔龙王路过身边,好像才发现龙三的存在,他惊讶于他的健硕和成长速度。不过,那惊讶也仅是短暂的一瞬,父亲的眼里并没有赞赏。  也难怪,对于一只霸王龙而言,只会奔
期刊
1  我觉得,我生命里欠缺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那就是:玩。  小时候,我爸爸对我们特别严格。放假在家,要先写作业,写完作业,要么下地干活,要么去山上放羊,我们很少有自由玩乐的时间。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我们会寻找一切机会出去玩。我们去山上烤红薯,在麦地里打滚,在河边玩泥巴,垒个石桌子弄点花花草草就能开宴席……这些关于玩耍的记忆,对我来说非常珍贵,那是一种纯粹的、自由自在的欢乐时光,可以让人忘却烦
期刊
夜晚的大海充满了神秘的美。在璀璨的星光照耀之下,海面温柔地起伏着,一会儿将船轻轻托起,一会儿又将船缓缓压下。一切都隐藏在黑暗之中,但鲁滨逊还依稀能判断出,地平线应该在那看不到星星的地方,那里就是海天交界处。  这时,他突然听到了一阵鸟鸣般悦耳的口哨声。他环顾四周,看到一个老人走了过来,他的头上斜戴着一顶贝雷帽,脸上的皱纹有如沟壑,皮肤黝黑发亮,嘴上叼着一个旧烟斗。这是一个在电影中常见的典型船员形象
期刊
2017年6月,一组创意字动画走红网络,它的制作者,是九零后字体设计师叶天宇,“把每个字都看成一个人,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我要把它们的样子都画下来。”  在更早一些的2016年,这个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的年轻人,辞去工作,一个人开始了字库创业之路,只因为“自己做字是一个很舒服的状态,我能创造字体,字能养活我即可。”一年半的沉寂之后,招牌体和乐敦体两套字库面世,一同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还有叶天宇
期刊
在中文写作中,要尽量避免过多使用“了”字。  “了”字在语感上有一种强烈的降速作用。它的主要用途是表示状态,或者动作终了,出现在句子中间时,会严重拖慢句子节奏。  例如,他关上门,拉上窗帘,转身来到床边/他关上了门,拉上了窗帘,转身来到了床边。你觉得这两个句子里动作的速度是一样的吗?前一个是动词加名词,所以显得动作轻巧快捷,而后面一个句子加上了“了”,强调每个动作的完成,显得动作从容而舒缓。所以,
期刊
星期一的上午下雨,这表示体育课必须在室内上。体育课的最后一个活动是躲避球(一种由两队参与的球类运动,场地分为内外场,比赛时每队出场12名队员,分居于内外场,以掷球攻击对方内场球员为目的。每局比赛结束时,以内场人数多者为胜。比赛通常采用三局两胜制。),经过了十分钟的激烈厮杀,克雷所在的红队战胜了汉克所在的蓝队,赢得了胜利。  他们坐在一叠垫子上,等待下课铃响。  “对不起,”汉克清清喉咙,“我没打电
期刊